1、血虛肝旺是什麼意思
脾胃為血之源,脾胃虛則血虛。脾胃五行為土,肝五行為木,木克土,土弱,木勝土,木盛則肝旺。
治療原則應該補血為主,強肺降肝。
2、中醫說的血虛肝旺是什麼意思?
血虛肝旺這里兩個概念並合而成,血虛是指你體內血液生成和儲存不足了,這在中醫屬於陰虛的范疇.而肝旺,就是指肝的功能過了頭,不該升發的,不該疏泄的,但肝臟都給他升發疏泄了.當然這個肝陽的功能太旺,在中醫裡面稱為肝火上炎.肝的陽氣升發太過就會引起比如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急燥,口渴等症狀.而血虛和肝旺這兩個概念又是存在聯系的,肝火上炎(也即肝陽上亢)則肝火內灼,容易耗傷陰血,則容易出現陰虛血虛的現象.肝藏血,血虛則肝陰在一定程度減少就會導致肝火盛.因此當說血虛肝旺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病人肝火盛了且血有點不足,具體治療就是把瀉肝補血,即把肝火慢慢的調小而把體內的血液補充上去.
3、郁成仁老先生坐客北京衛視養生堂主講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的症狀和方劑以及食療方,
您可以
裡面有詳細的介紹,還有摘錄的節目筆記
4、血虛肝旺的臨床症狀是什麼?
血虛又稱營血不足證或血液虧虛證,為體內血液不足、肢體臟腑百脈失去濡養而出現全身多種衰弱證候的總稱。血虛證是氣、血、陰、陽四大虧虛證之一。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失血過多,新血不及生成補充;脾胃虛弱,飲食營養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礙;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均可導致血虛。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依賴於血的濡養,因而,在血虛時,就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虛弱的證候。如面色不華,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目眩暈,心悸征忡,神疲乏力,形體瘦怯,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都是血虛的臨床徵象。 氣血的生成,一是靠營養物質的攝入,二是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如果脾虛,則不能化生氣血,此乃導致氣血兩虛的重要原因。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用現代醫學語言解釋即為:「脾」具有對飲食中營養物質進行消化吸收的功能(相當於西醫學中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而營養物質能為機體血液的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此是脾的生血影響。因此,脾虛在血虛證的發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中醫學「治病求其本」的原則,健脾則利於血虛的改善。五行金木水火土,有生有克,從而保持動態平衡。五臟肝心脾肺腎中,肝在五行屬木,脾在五行屬土。肝能克脾。這是生理概念中的 相剋。但是,某種原因,導致了脾虛,就是土不足了,本來是木克土的,脾虛導致了木克土太過,就是說,肝克脾太多了,導致了肝旺,其實這里的肝旺是相對於脾虛來說的,就成了木乘土。這是一種病理現象。最常見症狀是,兩脅脹痛,食後腹脹,或腹部脹痛,瀉後痛減。醫生常說,面色不華,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目眩暈,心悸征忡,神疲乏力,形體瘦怯,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都是血虛的臨床症狀;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失血過多,新血不及生成補充;脾胃虛弱,飲食營養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礙;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均可導致血虛。 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依賴於血的濡養,因而,在血虛時,就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虛弱的證候。如面色不華,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目眩暈,心悸征忡,神疲乏力,形體瘦怯,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都是血虛的臨床徵象。而肝旺的症狀多為兩脅脹痛,食後腹脹,或腹部脹痛,瀉後痛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