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叩天鍾」都有什麼保健功效?
中國古代的養生方法「叩天鍾」能夠補氣養胃,還能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對於我們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2、什麼是龜息養生法
屬於所謂仿生氣功之一的復吐納氣功。
龜息養生法是武當道教修行內功的一種方法,又稱「玄武定」、「龜息真定功」。龜息養生法是模仿烏龜的呼吸方法來修煉內氣,以延年益壽。因為龜呼吸時間長,呼吸能力強,所以龜可以長壽。龜息養生法由四個部分組成:潛心、潛息、真定、出定四部分組成。制
1、潛心
潛心,即調心,此法為龜息功的預備功法,初學者採用跨膝坐姿,上身直立,確保全身自然放鬆,放鬆,脈搏平穩。
2、潛息
潛息即為龜息,始人正功。坐式同上。
3、真定
上面二法修成,始慘人定。姿勢坐卧都可。
4、出定
當功夫達到「定境」時,收功之法就應當知以「法」來掌握。
(2)養生移權擴展資料:
龜息道養生法的特點:
慢呼吸促進健康、延緩衰老。氣長命長的健康之道,龜一次呼吸45秒。慢呼吸,在一呼一吸間強化免疫系統,一鼻子慢慢地吸氣,慢慢的吐氣,開始由5秒、6秒......到30、40 秒一次。要強調一個呼吸越長越好,再就是可以 選擇呼長吸短,呼短吸長,呼吸等長。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
3、吃什麼可以養生
1.西蘭花曾被叫做蔬菜皇後,可見其營養之高。西蘭花中含有黃酮醇,它具有增強體質和防癌的作用。綠菜花所含的黃酮醇能很好地保護心臟,並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15%~20%。
2.花生被譽為長壽果,是世界公認的健康長壽食品。其中含有的賴氨酸能防止過早衰老。而花生中還含有一定量的鈣,對中老年人的骨骼有著積極的作用。
3.燕麥,非常健康的穀物類食品,適合各年齡段的人食用。幾乎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強力營養成分,比如植物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膳食纖維、礦物質以及鐵、鋅等微量元素。
4.蕃茄中的茄紅素是強效的抗氧化劑,可以對付內外的老化問題,蘋果酸、檸檬酸、維生素B1、B2以及剛剛提到的茄紅素,都能起到改善動脈硬化、預防癌症的作用。
5.獼猴桃、柑橘類水果一定要長期食用,因為這類食物中富含大量的維生素C,這種維生素能夠對抗體內的自由基,對皮膚有著滋潤美白的功效。
我們把居民日常吃的米、麵粉稱作細糧,把玉米(面)、小米、高粱、豆類和薯類等稱作粗雜糧。粗雜糧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特別豐富,玉米、薯類等粗雜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營養學家認為,每周至少吃3次粗糧,會對健康有所幫助,也使人的腸胃更健康,食慾更強。
我們知道,不同品種的糧食其營養價值也不盡相同,其中,粗糧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如燕麥富含蛋白質;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蘿卜素;豆類富含優質蛋白;高粱富含脂肪酸及豐富的鐵;薯類含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
粗糧還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如玉米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的「黃金作物」,其纖維素比精米、精麵粉高4~10倍。纖維素可加速腸部蠕動,降低膽固醇吸收,預防冠心病;綠豆味甘性寒,有利尿消腫、中和解毒和清涼解渴的作用;谷類蛋白質缺賴氨酸,而豆類蛋白質缺蛋氨酸,谷豆混合,蛋白互補,營養翻番。
4、怎樣保養身體
女性保養身體技巧:
1、皮膚出油毛孔粗大:
如果皮膚因為經常出油毛孔粗大,可以用食用鹽加精油輕輕按摩臉部皮膚。特別是鼻子周圍仔細的按摩,按摩之後洗干凈,毛孔就會變小。
2、經常加班的人的保養:
由於睡眠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品,但是有的人由於各種原因經常要熬夜,那你就每天都吃阿膠、紅棗和桂圓來代替肝臟補血吧。這三樣是補血聖品,桂圓少吃,一天三粒,紅棗10-20粒,阿膠早晚都要吃,一天兩遍。
3、美白的方法:
(1)喝牛奶和薏仁粉,整天喝檸檬水可以加快美白。
(2)美白還有一個小秘方,就是用白醋做主水,加如五分之一的甘油或者橄欖油,如果嫌刺激的話,可以加純凈水在裡面。堅持每天塗兩遍,一個星期就能看到效果。
4、皮膚保濕的方法:
對於乾性皮膚,橄欖油可以做保濕面膜,做加強保養。中性和油性可以每天晚上用喝剩一點酸奶。面膜做頻繁了,自然細紋就沒了。
5、女人要經常吃的兩樣東西:
銀耳和黑木耳,古時候都是皇家的營養品。黑白木耳的營養豐富,成份大致相近,都含有豐富的膠質。膠質對於女人很重要。
黑木耳能夠阻止有害脂肪在血液里的停留,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從吃進身體里開始,就從氣管開始,從上到下的,包括肺,胃,腸道,血液,身體里的灰塵,二手煙灰,不好的異物,環境污染物,全都能帶出體外。身體裡面也能洗澡。黑白木耳有很強抗癌功能,並能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
(4)養生移權擴展資料:
保護腸胃的方法:
盡量做到三餐規律,無論怎樣,早飯一定要吃。中老年人的腸胃功能已經開始退化,生活要盡量規律。中年人一定要謹記吃飯時要「吃少、吃慢、嚼爛」,吃少,就是要吃七成飽,不過飽;吃慢就是要一口飯一口菜嚼50遍,不要狼吞虎咽。
還有在飲食上要懂得結合環境,比如川渝地區的人愛吃辣,但如果長期生活在北方,愛吃辣的口味就要有所改變,畢竟川渝地區潮濕,吃辣可以祛濕,而北方乾燥,辣椒雖好,吃太多也容易上火。
對於經常出現胃脹、消化不良等狀態的中年人,李乾構建議可以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茯苓、蓮子等,這些葯食同源的食物有助於健脾胃,另外,可以喝點酸奶進行調節,酸奶經過發酵更容易消化,最好喝益菌多的酸奶。
需要注意的是,酸奶不建議喝太涼的,特別是夏季,常溫的酸奶對腸道健康更好,因為涼酸奶溫度過低,會對腸道造成刺激。年輕時火力旺,問題顯現不出,年紀逐漸變大後,涼酸奶對腸胃的刺激更大。
5、如何調節運勢和養生
一、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幾個節氣?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
如果說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麼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從位理學上來看:進入寒露,此後天氣逐漸轉冷,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這一時節又是各種疾病的多發期,所以要因時制宜,安排好日常的飲食起居,增強機體免疫力。
位理學上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從氣候學上知,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華南雨量亦日趨減少。
二、寒露的到來,說明哪些「物轉星移」?
寒露後即10月8號到10月22號,就進入農歷的戌土月的范圍。戌土月是秋季的最後一個月,有金之餘氣,火之墓庫之氣,是秋冬的過度時間。這樣的時間因為氣不純,又處於過度階段,則人之運氣也會發生一些小的動盪。特別是在17號、18號、19號這三天,要多加留意運氣的變化。
三、寒露有哪些運勢特點?
就寒露後的半個月內來看,因為位理學上戌臨歲破,很容易發生變動的態勢,鄭博士舉例:比如:搬家、調動、辭職、解聘、出差、簽合同、看病、請假意料未及的事情,這些方面的就是變動的事情,就是超出你預料內的事情,往往是突然發生。當然這些「突發事件」有吉利也有凶的一面。
四、寒露期間哪些屬相要警惕?
寒露期間,從命理學來看,鄭博士認為屬狗、屬龍、屬羊、屬牛的朋友容易在寒露期間有動態事情發生,換言之各方面事情比較多,好的、壞的、煩心的、開心的、花錢的、賺錢的、有心理准備的、沒心理准備的,一波一波的,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備。
另外屬雞的朋友,也容易被戌土所刑傷,容易在工作或者是感情方面略起波折,若能心和氣和,最終都可以安然度過,不過身體方面要多注意,很容易感冒、上火或者是家中長輩欠安。
其他屬相在寒露期間整體還可以,當然,鄭博士也希望你要謹慎為宜。
五、命理學來如何看運勢呢?
從男女的命理學來看,寒露期間:由於10月8號到10月16號辛金旺;10月17號到10月19號,這三天丁火旺;10月20號到10月22號,這三天戊土主事。
因此,鄭博士提醒八字五行喜金水的朋友,8號到16號,運氣較好,17到19號略有波折;
如果命理八字五行喜木火的,那麼17到19號這三天有轉機,其他十二天一般或者較差,有需要辦的事情,可以這幾天來處理。
如果命理八字五行喜土的,17號到22號較好,17號之前是過度期。另外,凡是本月寒露後出生的寶寶五行喜用通常無需補水,但是需要補土的寶寶會更多一些,因此寶寶的取名也更傾向於五行為土的名字。
六、寒露的位理學意義怎樣?
所謂位理學實則是屋宅風水含義,鄭博士認為寒露期間,太陽在乙,天帝在辛。所以有利於修乙山、辛山,壬山、坤山三合吊照到太陽亦沾福澤。也就是說你要搬家、開業、設灶、移床、移辦公桌、新添家居用品,都可以放在這樣的方位,或者是這樣的坐向。比如乙山,就是乙宮,即是坐東南向西北,你可以用任何一個坐向里的這個東南的方位的這個位置,也可以用這個坐向的房子,都是吉利的。但量一定要量准確了,找到房子的中心點,來找出這樣的方位,其他的辛山、坤山、壬山如此類推。
這些方位,如果你本來就佔到了,那麼這個時間段內,你就會運氣變好,各方面的事情可以積極的努力,比較容易成功。如果你沒有佔到,可以在這個時間段內,適當的用用,如果不方便用這樣的位置,也可以打掃一下這樣的空間,也算是動了這里的氣場,起到一定的催吉作用。
七、寒露養生應如何?
寒露時節的養生主題為養肺陰、保暖與收斂。古人雲:「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在平日飲食上,還應多食用芝麻、蜂蜜、牛奶、核桃、銀耳、山葯、蘿卜等具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少食白酒、辣椒、生薑、蔥、蒜類辛辣之物。由於天氣轉寒,漸有肅殺之氣,故而每天不妨泡腳以暖足,借登高以抒懷,以早睡收斂陰津,常早起順應陽氣的抒發。
寒露之後秋收接近尾聲,冬播漸漸開始,頻繁的冷空氣引起溫差波動頻繁,對於身體健康會引起一些影響,比如感冒、腸胃疾病、肺部疾病,另外在忽冷忽熱的氣溫作用下,心腦血管疾病也成為高發期,請朋友們注意飲食穿衣和作息時間的安排,盡量減少溫度變化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影響。
另外,鄭博士提醒:進入戌土當令的寒露節氣,土燥氣邪,人們的心情隨著季節的轉變會有很大變化,很多人會有陰冷失落的感覺,特別是屬狗和屬龍的朋友,在這個時間會因為運氣的問題,表現的比較明顯,希望朋友們盡可能的穩定自己的情緒,平安過度這個期間。
鄭偉建博士提醒:
1、寒露是秋天的第三個月,也是秋末,戌土當令。戌土是火土之庫,也叫燥土、干土,是即將秋冬換季的時間,其氣候特點是天氣漸漸轉涼,氣溫越來越低,呈現晝夜溫差很大,冷空氣逐漸頻繁,主要是土燥和陰邪之氣較重。
2、知道了哪個時間段運氣好,哪個時間段運氣不好,朋友們就可以有的放矢,鄭博士舉例比如你要看病、辭職、分手、花錢這類的,我們一般歸類為不好的事情,你可以安排在不好的時間段內來做,反之,比如求職、表白、簽合同、結婚、開業、搬家這類的歸類為好的事情,你可以盡量安排在運氣好的時間段。這樣無論是好的壞的,都能各盡其用,因為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合理安排就可以了。
3、秋季涼爽之時,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作相應的調整。每到氣候變冷,患腦血栓的病人就會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因為人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易於形成血栓。鄭博士提醒注意。
4、如果你發現自己運勢不佳,財運不旺,桃花不開,那麼鄭博士建議你利用寒露節氣好好調理自身,記住鄭博士的話:調理是硬道理,風水就在我們身邊。
6、養生當中的五味是哪五味?各歸什麼經絡?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中具體介紹了季節與五臟及五味的關系,原文為[1]「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中醫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與人的生理、病理相聯系,用五行學說貫穿起來,五行學說將一年分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將飲食之味分為五大類,即酸、苦、甘、辛、咸。 用現代醫學來分析,一年四季發生的疾病有其規律性,也有其客觀原因。如能隨著時節科學地搭配飲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發生或減輕疾病的危害。 1 春天:省酸增甘 春天萬物生長茂盛,人的肝氣像春天的樹木一樣,應條達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遊玩,有益於肝氣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應注重此時節的保養。在春天飲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說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不利於肝氣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屬溫性,有滋養補益的作用。春天陽氣初升,食甘味能滋養人體的陽氣,有利於人體在春日旺盛的新陳代謝。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棗、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氣,防止肝氣過盛,避免因「木乘土」造成的肝氣犯胃等疾病。 春季飲食又可分為三個時期。 1.1 早春時期 陰寒漸退,陽氣開始升發,氣候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根據中醫學「春夏養陽」的理論,此時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芥末等,不僅能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此時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陽氣發越。主要飲食原則為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同時,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1.2 春季中期(仲春) 古人雲,春應在肝。肝稟風木,仲春時節肝氣隨萬物升發而偏於亢盛。中醫學認為,肝亢可傷脾(木克土),影響脾胃運化。因此,葯王孫思邈曾講:「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該時期應適當增加野生蔬菜的攝入,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又因此時為天氣變化較大,氣溫驟冷驟熱,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1.3 春季晚期 氣溫日漸升高,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以及辣椒等辛熱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應適當增加青菜。 2 初夏:少苦適辣 初夏(在五行里是春夏之交的時間)時節,為保證心氣旺盛、氣血的良好運行,應少食用苦味瀉火、能傷及心陽的食物,適當食用一些辛溫(辣)發散行氣的食物,有利於溫煦心氣,進一步培養人體的陽氣,在五行上有「火生土」之妙,利於脾胃消化功能。尤其是在我國南方比較潮濕,吃辛辣食物也有助於行氣祛濕。故應「少苦適辣」,即少食苦味食物,適當添加些辣味。春夏的飲食原則,反映了中醫「春夏養陽」的基本養生觀點,也是「冬病夏治」的道理所在。許多醫學專家強調,初夏不應過分貪涼,不要貪食冷飲。初夏過分貪冷食,人體內部血管過度收縮,而體外過分炎熱,構成了很大的不協調,易引發腸胃紊亂等相關疾病以及秋冬呼吸疾病。 進入初夏,有些人出現了痔瘡、牙痛或口瘡、嘴角糜爛等,這些都與刺激性食品及酒類攝入太多有關,導致體內胃火、心火上升的緣故。對此,還應該注意飲食調節,對症「滅火」。 生痔瘡,多吃果蔬多喝水。痔瘡的發生主要與飲食及娛樂習慣有關。魚肉及精細食品吃得多,粗纖維攝入減少,容易使大便乾燥。此外,許多人長時間上網,久坐後活動減少,肛門處的靜脈迴流受到阻礙,引起血管擴張,容易出現便秘乃至痔瘡。對這樣的「火」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每天大便通暢,並適當增加運動。 嘴角爛,吃粗飯。過食肥膩辛辣、煎炒、酒類等食物,致使脾胃受損,內蘊化熱,嚴重者口角出現糜爛。對這樣的「火」,應多吃米粉、豆類、小米等粗糧和綠色新鮮蔬菜等。避免進食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物,減少對口腔和腸胃的刺激,去除不良嗜好,防止暴食或過飢。 牙痛臉腫,清涼解毒。對這樣的「火」要多吃清涼解毒的食物,如金銀花、決明子等,同時多喝水、多吃蔬菜。不吃巧克力、辣椒、羊肉等高熱量食物。 3 長夏:免甘加咸 隨著氣候變暖,炎熱高溫持續時間延長,長夏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很多專家都強調炎熱夏日要注意多飲水等,以避免中暑。按五行理論,飲食應「免甘加咸」,夏日濕氣重,不應再食用甘味食物。長夏最為炎熱,一般在30℃以上,甚至高達40℃。在30℃以上時,人體主要靠蒸發人體的水分散熱,每天都要蒸發掉大量水分,以維護相對穩定的溫度;同時,大量的鹽分隨汗液丟失。所以在高氣溫的環境中,除了補充大量的水分外,人體必需補充鹽。補鹽最好是日曬海鹽。海鹽除含Na+、Cl-外,還有K+、Ca2+、Mg2+、I-、Br-,有利於電解質平衡,隨水一起補充到人體。夏天代謝水平較高,多補充些新鮮的瓜果蔬菜,既可補充維生素類物質,也可補充一些礦物質。 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常出現全身乏力、食慾不振、頭暈、心煩、昏昏欲睡等症狀,甚至被中暑、嘔吐、腹痛、腹瀉等疾病所困擾,因此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清淡飲食,但不能拒絕葷菜。由於夏季人的胃酸分泌減少,加之飲水較多,導致機體消化功能較弱,故飲食應清淡一些。應多吃營養豐富、氣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膩、煎炸及熱性的食物。但是,清淡不等於素食,因為素菜中雖然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及豐富的維生素,但缺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長期吃素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所以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不要拒絕葷菜,可適當攝入一些瘦肉、蛋、奶、魚等。 二是苦味宜多食。中醫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營養學家建議,夏季經常吃些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如素有「菜中君子」美稱的苦瓜,能調和脾胃、清除疲勞、醒腦提神,對中暑、胃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苦菜也是一味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涼解毒、消毒排膿、去瘀止痛、防治胃腸炎等功能。食用苦菜時,將根、葉洗凈,可拌可炒可做湯,味道苦中帶香,是解暑開胃的佳餚,而且對腸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4 秋天:省辣補酸 秋日裡,隨氣溫下降,降雨量增加,空氣中的水分減少,氣候變得秋高氣爽,由於還有夏天的余熱,氣候乾燥。在五行里以金為代表,辛散乾燥是秋天的特點,辛辣食物有發散特性,易傷及陰血。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之效,故秋日飲食應「省辣補酸」,這符合了「酸甘養陰」的原理。秋天易發口角或皮膚乾裂等,都與秋燥有關,如果在飲食上注意適當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楊梅、山楂、葡萄等,有助於減少秋季病的發生。 秋天,有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因此,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以增強體內應變能力,減少冬季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等。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熱毒、利二便;南瓜能潤肺益氣,止痛安胎;蓮子益脾養心,固精止瀉,開胃安神;桂圓治貧血、神經衰弱、產後血虛;黑芝麻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益肌膚;紅棗養脾平胃、安中益氣、補血益陰。秋三月氣候乾燥,因此秋末冬初可適當食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陰潤燥。老年人脾胃虛弱者,宜食溫熱熟軟的食物。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進行食補食療,沒有病的健康人也可以進行食補,但應該用氣平味淡、作用和緩的食物。一般可常用豆蔻饅頭、玉蘭油雞、山楂肉乾、牛肉湯、蝦仁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葯、扁豆等。 秋季容易出現口乾唇焦等「秋燥」癥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銀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鎂、鈣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可用水浸泡發後,煮爛,加糖服食,對治療和預防「秋燥」有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養肺陰、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5 冬天:清淡添苦 冬日裡,天氣寒冷,人體生命活動及代謝都大大下降,水為其代表。因為水氣集聚在體內,如果再多食用鹽分,會造成人體內鹽分濃度過高,對腎不利,甚至會引發高血壓等疾病。按五行理論推理飲食應「清淡添苦」,清淡是少吃鹽,飲食偏向清淡,如食用些白菜、蘿卜有很多益處,這也應了「冬吃蘿卜」的民間說法。而吃苦的食物,可瀉火存陰,就是中醫所說的「堅陰」,尤其是隨著氣候變暖,通過飲食清除體內的余火,有利於減少春天溫疫的發生。 冬季天寒地凍,人們在日常飲食中還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即通過飲食起到保溫、禦寒和防燥。 一要注意多補充熱源食物,增加熱能的供給,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這樣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其中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製品等。 二要多補充含蛋氨酸和無機鹽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禦寒能力。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系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寒冷氣候使得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釋放出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製品、葉類蔬菜等。另外,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系。所以冬季應多攝取含無機鹽較多的根莖蔬菜,如胡蘿卜、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也可提高機體禦寒性。含鈣較多的食物有:牛奶、豆製品、蝦皮、海帶、發菜、芝麻醬等。 三要多吃些富含VA、VB2、VC的食物,以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發生。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容易出現諸如皮膚乾燥、皸裂和口角炎、唇炎等症。所以在飲食中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2,這主要存在於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則包括動物肝臟、胡蘿卜、南瓜、紅心紅薯等食物;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