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養生康復概論中。調節情志的方法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需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口,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常用的有效的調節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以情制情法
中醫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如,喜傷心者,以恐勝之;思傷脾者,以怒勝之;悲傷心者,以喜勝之;恐傷腎者,以思勝之;怒傷肝者,以悲勝之等。移情法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轉移人的情緒,以解脫不良情緒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書畫移情法,養生學家認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還有運動移情法等。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升華超脫法
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最典型的例證是西漢司馬遷因罪下獄,慘遭腐刑。司馬遷以堅強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創傷等不良刺激轉變為奮發向上的行動。暗示法
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三國演義》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證。開導法
即是以解釋、鼓勵、安慰、勸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促進康復。《內經》就記載了開導法,認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能,雖有無道人,惡有不聽者乎」?節製法
古人說:「欲有情,情有節,至人修養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這里講的就是節製法。也就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話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多多於順境的時間,身處逆境,苦悶、惶恐之時,不能郁悶在心,應一吐為快,「郁而發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聊天,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
2、情志養生,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經常生氣有什麼壞處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zd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回化,亦有利有弊。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調節情緒、戒驕戒躁、避生悶氣等,經常生氣有什麼壞處?經常生悶答氣會讓你顏面憔悴、雙眼浮腫、皺紋多,所以要養成良好的心態,樂觀積極哦。
3、情志養生的概述
<
4、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談談大學生如何進行情志養生
當代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亦稱精神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在工作生活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價值。
當前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與家庭對大學生們寄予的希望越來越高不僅要求他們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和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且要求他們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不僅要能面對現實,自知自製,適應環境,情緒穩定,而且要求他們樂於學習,善於交往,有較高的耐挫力和較強的競爭合作意識.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各項改革措施的實行,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日益紛繁復雜,他們面臨的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急需疏導和調節.岡
2.1自卑、抑鬱
有部分學生往往對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態度,缺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大學生群體中最突出的心理問題就在於此,由於自卑而導致自輕、自賤、自我封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經濟生活和人際交往上的困難,使他們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心理上採取了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不與同學交流不參加集體活動,消極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個人生帶有濃重悲觀消極的色彩.
2. 2憂郁、沮喪
有這種心理的學生多來自於貧困家庭.他們的個性特點是內向、敏感.平時情緒抑鬱消沉,神情恍惚,多愁善感,失眠厭食,精神不振,學習動力不足.他們要靠家長或自己借債來支付高額的學習費用,而這些將來要靠他們自己來償還.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心中常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極多的優慮,害怕畢業後還不起債、生活不幸福、事業不順利,對未來沒有信心.這些同學言談舉止時而冷漠時而激動.冷漠時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不參加社交活動,沒有集體榮譽感,甚至對於同學的關心幫助也無動於衷;個別貧困生甚至認為社會對自己太不公平,活著太累、負擔太重、人生沒有意義而產生退學、輕生等念頭和行為.這在大學校園屢見不鮮.
2. 3嫉妒、憤世
他們總希望自己處處比別人強,比別人好,但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這種矛盾致使他們的情感、認知心理出現障礙.有些學生看不得其他同學在某些方面強於自己,某些相貌平平的女生嫉妒身邊貌美的女同學;一些同學嫉妒周圍表現出色的學生,而自己卻不努力學習改進;貧困生對自己窘迫的經濟狀況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對一些有優越經濟條件的同學產生了極強的嫉妒心理.這些表現都是對他人嫉妒,他們不從自身找原因,卻一味埋怨,從怨恨父母、怨恨家庭,發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會,甚至敵視和仇視他人和社會.
2. 4虛偽、虛榮
這類學生大多性格外向、好強、愛面子、圖虛榮、好攀比、追求享樂與高消費,待人不真誠、虛偽、虛榮.往往有些同學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自認為自己很成熟,說話、辦事一副老練的樣子,為人處事不能以誠相待,欺詐同學、偽裝自己等等;另外有些貧困生,由於圖虛榮、愛面子,往往打腫臉充胖子擠人闊人之列,讓大家刮目相看.如個別大學生為了證明自己有錢,可以慷慨拿出一個月生活費的大半宴請同學、朋友,然後再避開同學的面長時間啃干饅頭;這些虛偽的思想危害的是這些同學內心的凈土。
3如何運用情志相勝法進行疏導
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優郁、沮喪、妒忌、嫉妒、憤世、虛偽、狡詐、品行不端……這其中的大部分都與人的情志相關.情志相勝法作為傳統養神法中的一種獨特療法,對情志方面產生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3.1對自卑、憂郁、沮喪、抑鬱的疏導
傳統養生學認為,優為肺之志,優,即優愁,也就是頹喪懊惱,沉悶不樂的表現.人當優愁不解引起情志郁悶,精神不振,必然導致肺氣不利而發生病變一般來說,優作為一種情志活動,是人體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正常應答反應,不會對身體構成危害.相反,暫時而輕度的優傷,有助於對所遭挫折的重新認識,有助於人們在思想上獲得正確的認識,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但是,當一個人的優愁悲傷太過,或者持續時間過長,超過了人體自身所能調節的限度和承受的負荷,而在思想認識上,又不能主動或被動地轉移這種不良情緒,優就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嚴重者可因憂慮過度而喪命.善優多愁還可以傷脾,脾志傷則煩悶,四肢無力,不思飲食,或二便不暢等.由於優則氣郁,故以喜治優.
以喜勝優是中醫情志相勝的治療方法之一如果學生一直是鬱郁寡歡、悲悲切切,可以多給予他們支持和安慰;如果學生表現為不善交際,與老師和同學關系相處不好,孤僻、退縮和與社會隔離,可以採用社交技巧訓練、人際關系指導,幫助其學會如何與人交談和交往;如果學生因為感情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現的抑鬱、悲觀和絕望,可以考慮採取感情指導、家庭關系咨詢協調以及心理治療,從而緩解抑鬱症狀.當他們感到優郁,沮喪時,不妨去想一點令自己快樂幸福的事情.如回想一下和同學或好友一起共度的美好時光,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動,如唱歌跳舞、看電影戲劇,和自己喜歡的同學一起去逛街、旅遊等,以達排憂消愁的目的。
3. 2對思慮的疏導
思為脾之志,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思作為人體的一種情志活動,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但是,當人們面對某一問題思慮過度,或者思慮時間過長,百思不解仍思不休止,超過了人體自身所能調節承受的限度,而在思想認識上,又不能主動或被動地轉移這種不良情緒狀態時,思就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對機體構成危害,從而造成各種疾病.中醫認為,思為脾志,故過思最易傷脾,而致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氣郁結,運化失健,發生胃院痞悶,飲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脹便塘等不適,所謂「思傷脾」;「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就是此意.思則氣結,故以怒勝思.
以怒勝思是中醫情志相勝的治療方法之一中醫認為,思為脾志,怒為肝志,因木能克土,而脾屬土,肝屬木,所以可用肝之志—「怒」來治療各種由脾之志—「思」引起的疾患.即用激怒的方法,使優思之情感得到緩解.《古今醫案》記載一病案:一女出嫁後,其夫外出經商多年未歸,思夫心切而致不思飲食,困卧不動,如痴如呆,服葯無效.朱丹溪診後告訴其父,此為久思氣結,單純葯物難以治癒,需情志療法.囑其父打了該女幾個耳光,並大聲責罵,該女被打後十分生氣,嚎哭叫嚷,朱丹溪又給了她一些葯物調理,即能進食,又囑其父說丈夫來信,不久可歸,未再復發.
在大學生活中,我們亦可借鑒此事,在優思難解、不能自拔,如失戀、單相思等時,不妨想點對方引你憤怒的行為和事情,說不定有助早日擺脫痛苦,閑暇時可以欣賞音樂,調音樂可以疏通肝氣,肝氣疏達,則脾復健運,可解除脾郁思積.角音為春之聲,像春天新生的植物一樣破土而出,朝氣蓬勃,蒸蒸日上.角調音樂對思慮不解,優鬱抑鬱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頭痛、心血管疾病等具有康復作用.如《甜蜜蜜》《快樂老家》等.
3. 3對憤世、嫉妒的疏導
怒為肝之志.凡遇事憤愈,或事不遂意而產生一時的激怒,一般不會致病.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過盛,則可引起怒發沖冠,慎目毗裂,在這種盛怒而又持續的情況下,則可導致肝氣上逆、橫逆等病變.如「怒傷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則氣上」(《素問·舉痛論》),都是這個意思.另外,忿怒之情郁積日久,不能發泄,更易導致肝的更多病變.怒則氣逆,故以悲勝怒.
(儒門事親》中載:張子和治一婦人病,問病人曰:「心欲常痛哭為快否?」婦曰:「欲如此,余亦不知所謂.張又曰:少陽相火,凌灼肺金,金受屈制,無所投告.肺主悲,但欲痛哭而為訣也.」於是,張子和鼓勵病人盡量痛哭,其病得以康復.此病例為木火傷肺金,肝肺氣郁,故以哭出為快.使其痛哭以宣洩之,使其調達而收效.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而我們許多人又常常會為這些事情同別人大動肝火,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調節我們的情緒,可以聽一些節律低沉,凄切悲涼之曲,如蔡文姬的漢未古曲《小胡茄》、賀祿汀的《天涯歌女》、《四季歌》、黎錦光的(葬花》等,使我們在悲哀的樂曲聲中消除怒氣,調節情緒.
3. 4對自負心理的疏導
喜為心之志.喜悅本來能使人氣血調和,精神振奮,對人有益但暴喜,即突如其來的驚喜或過分的大喜,也是一種強刺激.大腦受到這種刺激後,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大量腎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促,體溫上升,如果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造成體內紊亂.嚴重者可能會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臟驟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維紊亂,乃至精神失常.《儒林外史》中之范進,因過喜而精神失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過分激動,不但要防「氣死人」,還要防』『樂死人」.《素問·舉痛論》也說:「喜則氣緩」.傷心、氣緩,都是說明心跳神盪,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的表現;甚至還可能出現哭笑無常,或精神失常,發狂妄語等.喜則氣緩,故以恐勝喜
在日常生活中當大喜臨門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過分激動,不要放聲大笑,還可以從相反的角度想想,「可能搞錯了吧」、「沒有什麼了不起」,以此來緩沖自己因驚喜而產生的急劇的情緒變喜為心之志.
3. 5對驚恐情緒的疏導
恐為腎之志,恐,是一種膽怯,懼怕的心理作用.長期恐懼或突然意外驚恐,皆能導致腎氣受損,所謂「恐傷腎」就是指的這個腎主藏精,為生氣之源過於恐怖,則腎氣不固,氣陷於下,可出現二便失禁,精遺骨痰,肢冷等症;故《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恐俱傷腎,精氣不能上奉,則心肺失其濡養,水火升降不交,可見胸滿腹脹,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疾.恐則氣下,故以思勝恐,以思勝恐,主要是通過「思則氣結」,以收斂渙散的神氣,使病人主動地排解不良情緒,以達到康復之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感到驚恐不安時不妨多想一些其他的事情以分散自已的注意力,達到消除驚恐情緒的效果.
3.6運用情志相勝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情志之病,當以人事制之,對同一病症要分析其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情志影響,才能達到治癒目的.在使用情志相勝法時,一定要注意取得病人家屬的配合,並掌握施行情志治療的時間,要在病人有所預感時,再進行正式的情志治療,不要採取在病人毫無思想准備之時,突然地進行.而且還要掌握病人對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選擇適當方法,避免太過或不及。
第二,在運用「情志相勝」療法治療情志因素所導致的病變時,要注意刺激的強度,即治療用的情志刺激,要超過、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採用突然的強大刺激,或是採用持續不斷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超過前者,否則就達不到以情勝情的治療目的.
4結語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適應環境及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等心理素質,是確保他們順利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是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要做好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如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健康心理學」、「傳統養生學」等選修課、必修課或講座,幫助他們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