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情志養生的研究

中醫情志養生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0-10-07 03:07:26

1、情志養生的概述

<

2、中醫養生康復概論中。調節情志的方法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需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口,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常用的有效的調節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以情制情法
中醫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如,喜傷心者,以恐勝之;思傷脾者,以怒勝之;悲傷心者,以喜勝之;恐傷腎者,以思勝之;怒傷肝者,以悲勝之等。移情法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轉移人的情緒,以解脫不良情緒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書畫移情法,養生學家認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還有運動移情法等。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升華超脫法
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最典型的例證是西漢司馬遷因罪下獄,慘遭腐刑。司馬遷以堅強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創傷等不良刺激轉變為奮發向上的行動。暗示法
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三國演義》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證。開導法
即是以解釋、鼓勵、安慰、勸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促進康復。《內經》就記載了開導法,認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能,雖有無道人,惡有不聽者乎」?節製法
古人說:「欲有情,情有節,至人修養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這里講的就是節製法。也就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
俗話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多多於順境的時間,身處逆境,苦悶、惶恐之時,不能郁悶在心,應一吐為快,「郁而發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聊天,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

3、中醫的七情的應用

《神農本草經》雲:「葯有陰抄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襲,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知,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後人據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方面,稱為「七情」道。

4、簡述中醫養生與保健中的何為情志

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copy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百有害於人。度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如《養性延命錄》所說:「喜怒無常,過之為害。」《三因極一病知證方論》則將喜、怒、憂、思、悲、恐、驚道正式列為致病內因。

5、靜神養生是情志調節最高境界嗎?

中國傳統中醫認為,養生當養神。《醫學心悟》:「人之有生,惟精與神;精神不敝,四體長春。」養神能使我們的身體與心理處於平靜狀態,能讓人盡快恢復精神和體力。

靜神養生,是指通過調養心神、舒暢情志來強健身體的方法。在中醫文獻中,又稱「攝神」、「養神」、「調神」,是通過調節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動,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從而保護和增強人的心理健康,達到形神統一、卻病延年的一種養生方法。 一個人精神不振,身體就會虛弱;精神崩潰,身體就會垮掉,疾病也會乘虛而入。反之,若人精神振作、樂觀自信,就有能力戰勝一切困難,即便身患重病,患者也有信心與疾病抗爭,並最終戰勝疾病,重獲健康。精神作用是任何葯物取代不了的,健康的精神狀態,是長壽的源泉。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清靜養神:指人的精神情志應保持恬淡寧靜的狀態。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易於動而致耗,難於靜而內守。躁動勞心擾神,必然損害臟腑,輕則萌生疾病,重則催老減壽。

清靜養神的首要方法是少私寡慾。少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剋制並清除。要使思想清靜,必須注意凝神斂思,用心專一。凝神斂思,精神靜謐,專心致志,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不僅有利於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排除雜念。驅逐煩惱,維護心神的安定狀態。

另外,為了內心的清靜,還應當「抑目靜耳」。抑目靜耳並不是要求人們一味地目不斜視,耳不旁聽,而是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意念,不妄聽妄看,減少私慾的騷擾,尤其是注意避免淫穢書刊及格調不健康的音像製品的刺激,這對保證心神的平和靜謐是十分必要的。所謂「貪欲」,是指那些可遇而不可求事物,人的貪欲是最不能滿足的,因此它也是人們痛苦的根源。而抑制貪欲的方法只有通過自我剋制來控制,從而抑制住那些不可能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精神壓力和痛苦。 當然,人畢竟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之中,各種問題、矛盾、糾紛不可避免,更何況七情六慾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現,若精神空虛,無所用心,或有欲強禁,不得疏泄,反而於健康不利。因此,清靜養神關鍵在於制念定性,凡事珍惜精神,從容以待,做到自訟、自克、自悟、自解,並注意控制感情和意念,盡量減少情緒激動對身體產生的不良影響,方能不求靜而自靜也。 情緒中和:養生就必須避免情緒過激,而情緒中和是避免情緒過激的主要方法。情緒活動與內臟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情緒太過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所欲不遂,長期悲哀郁悶在心,以致過早夭折。春秋時代楚國的伍子胥,因無法潛出昭關去借兵報仇,心急如焚,憂愁過度,一夜之間,須發皓然。

然而,即使是笑口常開,也必須要講究適度原則,否則也會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尤其是絕處逢生的大喜大笑,可使人思維紊亂,精神失常,笑而不休以至於發狂,甚至心跳驟停,導致猝死。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多年夙願一朝得以實現,興奮無比,突然倒地而亡;有的人得到了什麼意外的收獲,笑得前仰後合而發生昏厥;更有的人打麻將意外地和了一個「清一色」,也仰面大笑,命歸黃泉。所以,情不可不動,亦勿令過,情志活動貴在調和適中。百事臨頭,難急交加,都要自製忍性,沉著鎮靜,既不為一得而過喜,也不為一失而過憂,這樣才能促進人體的健康長壽。 養性移情: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令人失意、沮喪、悲傷、煩惱、憤怒的事常常有,再加上各人性格脾氣不一樣,故要在情緒的波瀾中經常保持平靜與坦然的心境,就必須學會養性移情。所謂「性」,即指人的性格和情操。養性除了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外,還可以通過生活中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來尋找自己的精神寄託,陶冶自己的性情。如書畫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書法和繪畫都有著形象美,可以寄託情懷,培養人愉快平靜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還有下棋、雕刻、集郵、種花、旅遊、釣魚等,均有助於消除煩惱,舒暢情志,都是養性怡神的好方法。

愉悅自得:在當今的現時生活中,人們的工作或學習都是緊張而忙碌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精神養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鬧中取靜,忙裡偷閑,淡泊名利,擺脫世俗的煩惱,愉悅自得。中醫學認為,笑為心之聲,為喜之形。笑口常開能使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又可通利營衛,和調五臟氣血。笑能夠調節神經功能,促進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笑是連續性的張口呼吸動作,是一套絕妙的呼吸操,可使肺部擴張,胸肌興奮,排除呼吸道分泌物,通暢呼吸道。笑能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出觀「快樂的心跳」,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臟射血量增加。笑還能增強迷走神經興奮,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道的活動,促進食慾,幫助消化與吸收。另外,笑還可抒發健康的感情,對美好的未來表示嚮往;笑可減輕各種精神壓力,驅散愁悶;笑可緩解情緒緊張,消除疲勞,改善睡眠;笑可克服孤獨、寂寞,調節生活情趣;笑還可以發揮人的創造性,提高學習、工作效率等。所以,笑的確是一種有效的精神保健操,笑使人快樂,笑使人長壽。 適時調神:對於季節的變遷,你除了注意身體的變化與需求以外,你想過你的精神也需要適時調理嗎?其實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的神志活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適時調神,即順應一年四季,一日四時的陰陽之氣的自然變化規律,有意識地調養自己的精神活動。

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復甦,生機盎然,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要順其生長之機,舒展條達,樂觀開朗。夏天,陽氣最盛,萬物蕃秀,開花結果,故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應充沛飽滿。秋天,萬物平定,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肅殺之氣降臨,景物蕭條,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應隨之收斂,以保持安定平靜。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旺,寒氣凜冽,萬物生機閉藏。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亦要順其閉藏之氣,內伏而不外露,不可輕易耗泄。 此外,還可根據每日晝夜的時間順序而調理精神活動。每日調神的方法與四時調攝一樣,應以陰陽的變化作指導,早上及上午陽氣旺盛,故人的精神宜振奮向外,朝氣蓬勃;暮晚陰氣旺盛,陽氣收斂,則人宜休整靜息。

「生活小魔術」讓你的精力充沛。

保證充足的睡眠。據專家研究表明,凡睡眠欠佳者或長期失眠者易患各類精神疾病。

自己承認並肯定自我,切勿自卑。要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永遠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長樂。

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均應面對現實,勇敢去適應生活,包括適應學習與工作。

及時擺脫各種生活中的煩惱。面對焦慮時,可以問自己:「這件事最壞能壞到何等程度?」當答復這個問題後,你的煩惱和焦慮就會逐漸消失。

制定一個行動來代替煩惱和焦慮。如到湖邊垂釣、去公園散步、練書法、寫日記等等,把精神沉浸在有意義的活動或工作上去。

處在心理矛盾重重,自己又無法擺脫時,應及時去看看心理醫生或去精神神經內科就診。

與中醫情志養生的研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