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按摩是特別好的一個養生方法,感冒時可以按哪些穴位來改善身體狀況?
當孩子感冒了,我們一定要區分清楚,到底這個感冒的症狀是風寒還是風熱。可以根據孩子的咽喉部紅與不紅來做初步的判斷。咽喉部如果不紅的話,多半事風寒感冒,而咽喉部如果紅或臃腫,那多半是風熱感冒。風寒和風熱感冒都不適合吃油膩,粘滯,酸澀或者有腥味的食物。當然感冒也可以通過按摩一定的穴位來得到改善,接下來我就為大家提供一套按摩手法。
首先我們必須得明白這幾個穴位的位置:天門穴位於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條直線坎宮。穴位於眉部,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呈一條直線。太陽穴位於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耳後高骨位於耳後入發際線高骨下凹陷處。風池穴位於頸後枕骨下大筋外側凹陷中。風門穴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肩井穴位於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
明白了以上穴位的位置我們就可以進行按摩了。
第1步,找到天門穴,用兩手拇指自兩眉頭之間向上直推至額上前發際處。第2步,找到坎宮穴,用兩手拇指螺紋面向自眉頭向眉尾分推。第3步,找到太陽穴用拇指指端,柔運;第4步,找到耳後高骨。用雙手中指指端揉耳後骨。
第5步,用雙手從後面抱住孩子頭部,拇指放在枕骨之下,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然後進行揉按。第6步,用雙手拇指按揉風門穴。第7步,用拇指按揉大椎穴。第8步,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按揉簽冰雪,右手拿住其同側的手指,屈伸肘腕並搖動其上下肢。學會以上的辦法就能讓孩子的感冒得到緩解。
2、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運動重食療選環境」這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法。孫思邈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葯,著書立說,被人們尊稱為「葯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面。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具體地說:他的養生理論歸納有如下四點。
1.提倡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慾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保健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百裹,不如獨卧。」以說明節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葯餌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葯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面,他主張飲食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葯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環境居處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把山清水秀、鳥e68a847a6431333431336661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葯王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凈,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總之,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豐富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3、中醫養生,請問那些穴位治感冒啊
下面幾個穴位是緩解打噴嚏,鼻塞,流鼻涕 1.迎香穴:在鼻的兩端半個手指處2.列缺穴:雙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接觸到的位置.3.血白穴:眼眶底下一個手指處(有個小窩的就是)4.合谷穴:五指並攏,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肌肉最高點.5.風池穴:後腦雙側骨下(有兩個窩就是)頭痛,怕冷,肌肉酸痛1.太陽穴:眼角外側一個手指處(張開嘴的時候有個窩)2.印堂穴:眉毛中間3.攢竹穴:眉毛的內端(有個小窩)4.百會穴:頭頂中央5.風池穴:後腦雙側骨下6.太沖穴:腳背第一拇腳指和第二腳趾之間.發燒,發熱1.大椎穴:低頭頸後最高點的下面2.外關穴:前臂外側正中距離手腕兩個手指處3.曲池穴:胸窩的外側(肌肉的最高點)4.合谷穴:五指並攏,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肌肉最高點.5.風池穴:後腦雙側骨下咳嗽,哮喘1.檀中穴:兩個乳頭中間一分種2.天突穴:胸骨上面的窩(喉嚨下有個小窩)3.定喘穴:低頭最高點骨的兩側2分鍾4.尺澤穴:肘關節窩內5.孔最穴:前臂外側中間(手平側手腕和肘關節中間就是)6.內關穴:前臂內側正中距離手腕兩個是手指處7.列缺穴:雙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接觸到的位置.8.合谷穴:五指並攏,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肌肉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