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養生需要注意哪些常識
1、熱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臉面和軀干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
2、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3、熱水洗腳: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
古人雲:「睡前洗腳,勝似補葯。」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4、喝熱茶: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絕妙良方。
另外,加強耐熱鍛煉,提高體溫調節功能,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還可有效地防止中暑和其它熱症發生。[/font][/size][/color]
夏季養生之道
根據中醫理論,夏季屬火,而夏季的一個特殊階段稱之為「長夏」,又單屬土。夏季養生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氣溫較高,但仍要顧護人體的陽氣。亦即常說的「春夏養陽」。陽氣是人的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折傷,如大汗則亡陽。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 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2、立夏之後,北半球陽光照射充足,日照時間延長,加之氣溫升高,人的睡眠會減少。有睡眠障礙的人則更易加重,輾轉難眠,或夜卧不安。中醫講夏季宜「早卧早起」,順應節氣。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適當的午休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調整。夏季早起進行適度的晨練,是最佳的安排。
3、當進入盛夏時節,氣溫高且濕度大,給人以悶熱難耐的感覺,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長夏。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之脾臟相應,而脾最惡濕喜燥,所以長夏多患脾胃病,出現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脾胃虛弱的人,應及時調理好飲食,營養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負擔,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動輒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飯前大量飲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飲,反之,極易損傷脾胃,導致慢性脾胃疾病。
4、夏季瓜果豐富,可以多吃一些,但應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體質,以免造成損傷。如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獼猴桃、柚子等涼性水果;內火大、痰濕盛者,少吃桂圓、荔枝等;過敏體質,慎吃芒果、菠蘿等。又常言:「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濕,甚至令人發虛熱、頭昏」;尿路結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瀉的人,少吃香蕉;蘋果、桃、葡萄、哈密瓜、桑椹、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5、夏季人體陽氣浮躍於體表,隨出汗而外泄,使衛氣不足,抵抗力減低,若此時感受外風,同樣可引起風寒、風熱、暑濕等證。因而夏季感冒也分多種類型:風寒感冒,發熱不甚而明顯惡寒,同時鼻流清涕,噴嚏連連,此時應立即服感冒清熱沖劑2袋,一定熱服,或喝蔥白薑片紅糖水,每2-3小時再飲一次,大多症狀會明顯緩解。若體溫迅速升高,伴惡寒、咽喉不適等,多為風熱感冒,早期可以服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清開靈、維c銀翹片等。若發熱伴惡心或嘔吐、腹部不適、腹瀉等,多為暑濕感冒,類似西醫胃腸型感冒,此時應及時服用藿香正氣膠囊或水,初次可以加大劑量,每日3-4次,同時控制飲食,煮些荷葉綠豆粥食用。
6、潮濕悶熱的氣候,使人皮膚容易感染,夏季也是皮膚病多發的時節。注意皮膚護理,同時適當採用一些天然的草葯洗浴,則會令人度過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葉浴,將桑葉100克左右放入鍋內煮10-15分鍾,再倒入浴盆內即可,能消除皮膚痤瘡、癤腫、褐色斑等;又如薄荷浴,可預防濕疹痱子。
2、夏季的生活起居應注意哪些內容?
夏季6節氣是「消耗」的季節,此時不注意起居,秋冬季節就會體質下降,抗病力減弱,從而影響全年的體質。夏季6節氣養生關鍵在於起居規律,符合「夏之韻律」。
1.順應夏季6節氣的起居要求夏季6節氣天氣炎熱,起居一定要適應時節的特點。與環境相適應養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立夏時節,天氣漸熱,人體的心臟機能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順應二十四節氣的養生法則,人在整個夏季養生中的起居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保養。
汗與人的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人的體溫是通過汗的排泄來調整的。同時,汗還同尿一樣,起著排泄體內廢物,調節體液的作用。
另外,汗能使皮膚表面保持酸性,可有效地防止細菌的侵襲,起著「屏障」作用。
立夏時節氣溫漸高,人體易出汗,其實汗液本身是無臭味的,只是汗液長時間滯留在皮膚和衣服上便會發酵變質而有臭味。因此出汗後要及時揩乾換衣。尤其是嬰兒和腳氣病患者,汗是個大敵,不及時揩掉易患濕疹或斑疹,對嬰兒要及時把汗擦乾,抹上一些爽身粉。腳氣病患者可在腳趾間塞入點脫脂棉球,保持通風乾燥,可有效防止腳氣病發作。
一個人不出汗,對健康是不利的。每天在室外活動一下,出點汗然後洗個澡,這樣便能使你順利健康地度過炎夏。只不過如果運動量太大,出汗過多,造成身體新陳代謝過快,對身體的健康則有害。
立夏後天氣炎熱,晝長夜短,晚間睡眠不足,人體經過一個上午的勞動和工作,體力和精力消耗較大。所以午睡對保障身體健康、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午睡可預防冠心病,對預防心肌梗塞也有積極作用。一般來說睡一個小時為宜。
因為睡眠的過程分為淺睡和沉睡兩個階段。淺睡階段一般為40~70分鍾。隨著睡眠的加深、人就會進入沉睡階段。如果午睡時間過長,在沉睡階段時,腦部血量減少,呼吸頻率減緩,體內的各種代謝活動也相對減弱。這時,一旦醒來就急忙起床去工作或學習,腦部供血量不足,就會出現短暫的功能性紊亂,使人感到頭昏腦脹。因此睡醒後要再稍微躺10分鍾才起床為宜。一些人午睡採用坐姿,即趴在工作台上或教課桌上,是不利於消除疲勞的。因為人體處於睡眠狀態時,全身肌肉鬆弛,血液循環減慢,頭部供血減少,人醒來後,會感到頭暈腦脹、耳鳴、腿軟、視線模糊、面色蒼白等大腦缺血、缺氧症狀,伏在桌上休息,使眼球受壓,眼壓增高,易誘發眼疾。為了保證午睡質量,午餐時不宜飲酒、喝咖啡、濃茶,以免興奮而難以入睡,並且不宜餐後倒頭便睡,應活動10分鍾才就寢。午睡應採取平卧姿勢,才能有益於身心健康。
夏日午睡盡管很重要,但卻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益處。
聯邦德國醫學家經研究發現:有些人因身體狀況與健康人的差異不適宜午睡。如患有低血壓疾病的人以及血液循環系統有障礙,特別是由於腦血管硬化變窄而經常出現頭暈的人不適宜午睡。因為午飯後血液匯集到胃部較多,腦部血流較少,相對缺血缺氧。以上兩種人因低血壓和循環障礙對腦部血流較少,缺乏像健康人一樣的調適能力。
所以,若飯後就午睡,全身血液循環緩慢,腦部就會因血液匯集到胃部而相對缺血缺氧,結果睡醒後頭暈腦脹,根本沒起到休息的作用。若不午睡而保持日常活動,就可以通過周身迅速的血液循環將四肢等其他部位的血液「調集」到腦部,彌補腦部缺血。
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也不宜午睡。因為年齡較大的老人往往發生了動脈硬化,而飯後由於營養的吸收血液粘滯度較高,若再午睡,血流緩慢,這些「有利」因素就給中風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體重超過標准20%的肥胖人也不宜午睡。因為飯後午睡正是脂肪儲存的好時機,而飯後適量活動,就可以避免繼續肥胖。所以這種人盡管通過午睡可以恢復體力,但體重的一天天增加卻使身體後患無窮。
(1)立夏時節的起居要求立夏時節對居室的布置也很重要。首先要全面打掃一下居室,該收的東西(如棉絮、棉衣等)要全部收入櫥內,有條件的話,要調整好影響室內通風的傢具,以保持室內有足夠的自然風。其次要在室內採取必要的遮陽措施,設法減少或避免一些熱源和光照;窗子應掛上淺色窗簾,最好是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一層白紙(或蠟紙)以求涼爽。並且由於白天室外溫度高,因此,如果太陽光強的話,可以從上午9點至下午6點把門窗關好,並拉上淺色窗簾,使室內的空氣得到流動,從而降低室內的溫度。還有就是居室要加強消毒。由於此時病菌繁殖很快,造成痢疾、傷寒、霍亂等腸道傳染病增多和流行,所以居室要經常用適量的消毒液進行消毒。另外,由於傳播病菌的媒體主要是蒼蠅,因此,消滅蒼蠅,也是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重要環節。
立夏時節,要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計劃和生活節奏,適當地減緩速度,並留有一定餘地。睡好午覺,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業余時間聽聽音樂,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園散步,郊遊,盡可能讓機體和思想獲得充分地放鬆。要節欲守神,善於滿足,以保持樂觀的情緒。注意戒躁戒怒,努力培養自己處事不驚、遇事不亂的心態。要如《內經》所說「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做到心靜。
(2)小滿時節的起居要求小滿時節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後,氣溫會急劇下降,所以這一節氣中,要注意氣溫變化,雨後要添加衣服,不要著涼受風而患感冒。又由於天氣多雨潮濕,所以如果起居不當必將引發風疹、風濕症、汗斑、濕疹、香港腳、濕性皮膚病等病症。
夏天天氣悶熱潮濕,正是皮膚病發作的季節。《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中說:「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可見古代醫學家對此早已有所認識。此病病因不外乎三點:一、濕郁肌膚,復感風熱或風寒,與濕相博,郁於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二、由於腸胃積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毛腠理之間而來;三、與身體素質有關,吃魚、蝦、蟹等食物過敏導致脾胃不和,蘊濕生熱,郁於肌膚發為本病。風疹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迅速,皮膚上會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塊成片,或呈丘疹樣,此起彼伏,疏密不一,並伴有皮膚異常瘙癢,隨氣候冷熱而減輕或加劇。當我們了解了發病的機理後,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預防和治療。
就汗斑而言,很多人的衣服在夏天常常是濕了又干、幹了又濕,如此一來,就成了汗斑上身的好環境。在不知不覺當中,很多人會發現身體上有一塊塊白斑,或眉毛好像變得稀疏,這時候可得趕快去看皮膚科醫師。
至於愛穿緊身衣褲的帥哥辣妹,可得千萬小心濕疹的現象,免得衣服把敏感部位的肌膚弄得紅通通的一大片。癢起來要人命的香港腳,也不要拖了,就該盡早去看醫師,否則變成灰指甲就麻煩了。汗斑、濕疹、香港腳都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麻煩病,要治好病只有一個原則,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並且乖乖地擦葯,這樣,夏天才會過得舒爽又美麗。
(3)芒種時節的起居要求芒種時節,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開始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把這種天氣叫做「黃梅天」。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棕,破裘不.--j-~,』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氣溫還會有冷的時候,禦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
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
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在洗浴時如果採用葯浴,則會達到更好的健身防病的目的。
在這個節氣中,老年人不要貪涼而露天睡卧,不要大汗而裸體吹風、不要吃雞、羊肉等生火助熱的食物。飲食宜清淡,心情宜恬靜,所謂「心靜自然涼」。
此節氣中,大街小巷開始有些人光著脊樑,誤以為這樣涼快,其實並非如此。眾所周知,皮膚覆蓋在人體表面,具有保護、感覺、調節體溫、分泌、排泄、代謝等多種功能。在人體皮膚上有幾百萬個汗毛孔,每天約排汗1000毫升,每毫升汗液在皮膚表面蒸發可帶走246焦耳的熱量。當外界氣溫超過35℃,人體的散熱主要依靠皮膚汗液蒸發,加速散熱,使體溫不至過度升高。此時若光著脊樑,皮膚就會從外界吸收熱量,且不能通過蒸發的方式達到散熱的目的而感到悶熱。若穿點透氣好的棉、絲織衣服,使衣服與皮膚之間存在著微薄的空氣層,而空氣層的溫度總是低於外界的溫度,這樣就可達到防暑降溫的效果。
有些人不想離開空調房間,以避酷暑之苦,殊不知空調給人們帶來涼爽,也給人帶來負面影響。由於門窗緊閉和室內的空氣污染,造成室內氧氣缺乏;再加上恆溫環境,自身產熱、散熱調節功能失調,會使人患上所謂的空調病。
所以夏季的空調房室溫應控制在26℃~28℃之間,最低溫度不得低於20℃,室內外溫差不宜超過8℃;久待空調房間,應定時通風換氣,禁止在空調房抽煙;長期生活與工作在空調房間的人,每天至少要到戶外活動3~4小時,年老體弱者、高血壓患者,最好不要久留空調房間。
芒種蚊子特別多,往往是造成人們得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驅除蚊子的方法,除了加強生活區域的清潔衛生以外,自身的起居生活也很重要。如吃大蒜可有效驅蚊,因為蚊子不喜歡人體分泌出來的大蒜味;口服維生素B、通過人體生理代謝後從汗液排出體外,會產生一種蚊子不敢接近的氣味。服法為睡前一小時口服維生素Bl~2片,但不要長期大量服用。
另外,穿黃色、白色等淺色衣服可減少蚊子的叮咬,穿深藍色或褐色的衣服,被蚊子叮咬的機率會大些。所以在夏天應穿淺色衣服。
在黃昏前,室內擺放一兩盆盛開的茉莉花、米蘭或玫瑰,最好是夜來香。因蚊子不能忍受這些花的香氣,所以也能起到有效的驅蚊效果。
室內橘紅色的燈光,也具有驅蚊的效果。由於蚊子害怕橘紅色的光線,所以夏季卧室中應使用橘紅色的燈光照明。
(4)夏至時節的起居要求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進入盛夏了。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氣溫可高達40℃左右。俗話說「夏至一陰生」,這是說在夏至節氣中,盡管天氣炎熱,可是陰氣已經開始有所生長。因為這一陰的生長,使人在此節氣中便顯得極其脆弱,容易患有各種疾病。所以這一節氣中,合理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
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的盛衰變化,一般夏季時節宜晚睡早起,並利用午睡補充夜裡的睡眠不足。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晨起後在初升的陽光下進行戶外鍛煉,以順應陽氣的生長。中午氣溫最高,適當午睡能彌補夜間的睡眠不足。據科學家研究調查,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腦溢血和冠心病的發生率。
在炎熱的夏至時節,合理的穿著打扮對身體健康也很重要。從服裝的顏色上來講,最好穿紅色的衣服。因為紅色可見光波長最長,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而保護皮膚,防止皮膚老化甚至癌變。有些女性認為穿短袖襯衣時,腋毛露在外面不雅觀,就用剪刀剪去,有的甚至用刀片大刮腋毛。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也是有損健康的。因為這樣極易造成腋窩的細菌感染。金屬首飾如耳環、項鏈、手鐲等含有鎳、鉻,可引起接觸性皮炎。
夏至後陽光變得極為強烈,有人用戴變色鏡來保護眼睛,可事實上這樣反而對眼睛不利。變色眼鏡之所以變色,是由於這類眼鏡的鏡片中含有變色物質鹵化銀,這種物質隨光線的強弱而發生變化。日光中包括紫外線、紅外線和可見光,戴上變色鏡後,由於可見光減弱,瞳孔長時間處於擴大狀態,使紫外線進入眼睛的量成倍增加,可對眼睛造成傷害。過量紫外線照射可引起角膜水腫,失去原來的光澤和彈性,使瞳孔對光反應遲鈍,視力下降;紫外線的長時間作用,還可導致晶體硬化和鈣化,誘發白內障。另外,少數對紫外線過敏的人,還可能引起中心視網膜炎等眼底疾病,嚴重損害視力。
專家指出,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更不宜戴變色眼鏡,時間長了,易誘發青光眼。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者常戴變色眼鏡可使近視程度加深。所以這些人也不宜戴變色鏡。
(5)小暑時節的起居要求「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時節,氣溫高、濕度大。木頭,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如果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所以在小暑節氣中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另外,小暑節氣中很多人喜歡在室外露宿,這種習慣是不好的。因為當人睡著以後,身上的汗腺仍不斷向外分泌汗液,整個肌體處於放鬆狀態,抵抗力下降。而夜間氣溫下降,氣溫與體溫之差逐漸增大,很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不適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
總的來說,一年中最熱的天氣來了,而陰氣也在這時候開始生長,所以不能過於貪涼,而應當適當使身體排汗降溫,這樣還可以排出體內的一些毒素,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6)大暑時節起居的要求大暑時節,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在日常起居上,睡眠要充足,不可在過於睏乏時才睡,應當在微感乏累時便開始入睡,並且睡眠前不可做劇烈的運動,睡時要先睡眼,再睡心,逐漸進入深層睡眠。不可露宿,室溫要適宜,不可過涼或過熱,房中也不可有對流的空氣,即所謂的「穿堂風」。
早晨醒來,要先醒心,再醒眼,並在床上先做一些保健的氣功,如熨眼、叩齒、鳴天鼓等,再下床。早晨可到室外進行一些健身活動,但運動量不可過大,以身體微汗為度,當然,最好選擇散步或靜氣功為宜。氣溫高的中午不要外出,而居室溫度亦不可太低。
2.順應夏季6節氣的作息夏季6節氣的氣候炎熱,其時節養生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好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1)定時起,睡最好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鍾不受磨損。定時,是體內生物鍾准點運轉的基本要求,可形成神經系統的動力定型,一旦形成「動力定型」,則人們的行為便有了預見性和適應性,這是對環境的最好的適應。夏季養生應有個夏季的作息時間。一旦規定下來,便要自我約束,決不無故違反。即使節假休息日也不例外,只有這樣才可能形成「動力定型」。
那麼,夏季的最佳作息是什麼呢?各人的個體差異很大,但大多數人可能是這樣:即晚上22~23點就寢,早上5:30~6:30起床;午飯後半小時作短時午睡。此外,三餐及鍛煉、用腦、休閑的時間均應明確。這種「定時」在夏季尤其重要。例如炎熱的天氣影響人們的睡眠,尤其使人睡得不深不甜,但是一旦養成了定時就寢的習慣,就比較容易地排除氣候對睡眠的干擾,上床不久即可入睡,並很快轉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來,而且醒後有舒適愜意感。如此,即使在炎夏,「睡眠」也不會「錯點」,人體生物鍾可「准點」運行。
(2)晚睡早起要午休夏季6節氣作息,一般地說,宜晚些入睡,早點兒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黃帝內經》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意思是說,在夏季人們每天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要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
夏季6節氣由於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點,因此,更需要午休。夏季中午l~3時是氣溫最高的時候,容易出汗,稍加活動,則大大消氂體力,極易疲勞。此外,由於散熱的緣故,血液大量集中在體表,大腦的血液供應減少,尤其午飯後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腦的血供更為減少,故夏季中午人們總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再加上夏季晚上睡眠本來就不足,所以人們非常需要適當的午睡來消除疲勞、保存精力。
午睡不僅能補充必需的睡眠時間,讓大腦和全身各系統得到休息,為下午的活動儲備新能量,而且可增強機體防護功能,有效地防止中暑。
(3)睡前莫洗頭夏季6節氣,沖涼是人們普遍採用的一種消暑方式。有很多人習慣於睡覺前沖涼,然後濕著頭發,開著電扇、空調呼呼睡去。結果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不是頭痛乏力,便是感冒流涕。其實,睡前洗頭的危害還遠不止這些。
夏季6節氣,人的陽氣在晚上特別是在午夜最弱。而且,夏季人體本來消耗就大,容易疲憊,抵禦疾病的能力自然便降低了。所以睡前洗頭,會使水分滯留於頭皮。頭部的陽氣遇冷而凝,長此以往,會導致氣滯血瘀、經絡阻閉。如果洗完頭後,再睡進空調房間,頭部遇冷空氣,則會寒濕交加,更易患病。睡到半夜會感覺到局部頭皮有滯脹麻木之感,伴綿綿隱痛。第二天清晨,更是頭痛難忍。時間一久,就會引發一種稱為「頭皮皮下靜脈叢炎」的疾病,體征檢查可發現局部頭皮增厚、增粗,乃至皮下腫塊隆起。有些人年輕力壯的時候覺得無所謂,但是當他們到了中老年的時候,就會為頭痛而苦惱不已。
因此,睡覺前的最後一次沖涼,應該避免將頭發淋濕。如果不慎將頭發弄濕,則應在淋浴後馬上把它完全擦乾,而且洗完澡後最好不要對著電風扇或空調入睡。
(4)睡眠避涼風盛夏天氣悶熱,至夜不爽,有些人喜歡納涼至深夜,甚至貪涼而露宿於外;或睡於電風扇下,直吹取涼,這些都是不良的起居習慣。中醫指出:「夏夜避風如避箭」,認為風邪可引起多種疾病,傷人常在不經意之間。夏季雖熱,但仍陰氣逼人,下半夜風也很涼,尤其在高牆下、過道中、路口旁以及室內過道的風力比較大。而夏季人體皮膚汗孔開泄,特別是入睡之後,機體抵抗力較弱,極易遭受風邪的侵襲,老人、兒童、孕產婦、體虛多病者尤易受風。感受了風邪,可出現熱傷風、面癱、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腹痛、腹瀉等疾病,還可為秋天發病埋下病根。此時雖未發病,但卻呈「潛病」狀態潛伏下來,並削弱體質,欠下了「夏債」,要待「秋後算賬」。因此天氣再熱。取涼也應有限度。
另外也可採取「以熱制熱」的方法,即以心靜對之,而不用刻意取涼,讓身體適應熱,反而不覺得很熱了。室內睡眠不宜選過堂風、窗口之風直吹,電扇也不宜用強風直接對吹,更不可只鋪一張涼席睡在水泥地上。睡前應用毛巾被等披蓋於腹部。使用空調時,不宜將溫度調得過低,以至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引發「空調病」。一般說,室內外溫差在5℃左右為宜,或調至25℃左右。
現代物質文明也是一把雙刃劍,用過了頭則會帶來弊端。傳統的取涼雖不怎麼「過癮」,但卻有多重效應。例如老年人「夏日搖扇」有益身心。人的肢體是由左右大腦交叉控制的,左腦支配右側肢體;右腦支配左側肢體。悠閑的搖扇多是用左右手輪流操作,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手指、手腕、肘關節的靈活性,鍛煉雙肢的肌肉力量,更可有效地刺激大腦兩半球,增加其血流量和腦血管的柔韌性,從而可增強腦細胞功能,健腦又益智,並可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夜間搖扇於戶外小憩,「輕羅小扇撲流螢」,老友相聚,家人閑坐,孫兒繞膝,品茶消暑,身心俱爽,別有一番樂趣。暑意稍消即入室安寢,也利於「先睡心,後睡眠」。
3.順應夏季6節氣的衣著科學穿衣著裝順應夏季6節氣的特點是夏季6節氣養生對衣著的要求。
(1)科學穿衣著裝炎炎夏日穿著什麼衣服才能讓人舒適涼爽?科學家認為,人在不同的衣著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舒適感。比如裸體及穿薄衣服時,溫度維持在27~30℃時會感覺舒適;普通衣著,不運動狀況下,溫度22~25℃,相對濕度50%是舒適的。而夏季溫度多在35℃左右,相對濕度50%。為了達到人體的舒適感,選擇什麼樣的衣服是十分必要的。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
在無風、氣溫為35℃的條件下,讓一組人只穿化纖夏服,結果皮膚溫度升高1.4℃,直腸內溫度升高0.6℃,每小時體內蓄熱量為150千焦耳。另一組穿純棉夏服的人,皮膚溫度升高0.7℃,直腸溫度升高0.5℃,每小時體內蓄熱量為106千焦耳。如果外面穿化纖夏衣,內穿純棉背心和短褲,皮膚溫度只上升0.2℃,直腸溫度升高0.4℃,人的悶熱不適感明顯減輕。
因此,專家建議,熱天衣著最佳搭配是:外穿化纖衣服,內穿純棉背心和短褲。因為棉纖維具有吸水的特點,可將人體的汗液吸收,加之棉背心和短褲與化纖衣服之間有一定空隙,衣內水蒸氣含量不會處於飽和狀態,汗腺可照常排泄,並散發熱量,這樣濕度一定,溫度降低,人就不會有悶熱的感覺。
另外,夏裝的大小、肥瘦、覆蓋體表面積的大小,與散熱也有一定關系。一般情況是服裝覆蓋面積愈小,體溫散失愈快。
據有關專家測定,外界氣溫低於35℃時,人體散熱主要靠對流和輻射。當人體在裸體情況下,輻射散熱時要比穿著衣服高10倍。所以夏季服裝應以短袖衫、短裙、短褲為好,並應盡量寬松,這樣更有利於通風散熱,而不宜過緊過瘦。
此外,服裝的顏色亦很重要。一般認為,衣服顏色不同,吸收和反射熱量的強度也不同,顏色越深,吸熱越強,顏色越淺,反射性越強,吸熱性越差。
最近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證實,在夏季穿黑色衣服比穿白色服裝涼爽。特別是穿寬松式的黑色服裝更覺涼爽。
據有關醫學資料介紹:
人體內的熱量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消散。由於黑色服裝比白色服裝吸熱多,吸收的熱量在寬松的黑衣服下形成對流,而氣體的流動則將人體表皮汗液和部分熱量帶走消散。黑色衣服所產生的這種作用比白色服裝明顯得多。而白色服裝盡管能將外界的熱量反射出去,但同樣也將身體的熱量反射回來。這就是阿拉伯人在酷熱的大沙漠上身穿黑色袍子的原因。
(2)赤日炎炎莫赤膊一些人喜歡在夏天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37℃左右),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夏天莫赤膊。
(3)合理配戴太陽鏡在炎炎夏季,為了保護眼睛,很多人要配戴太陽鏡。但如果選用不當,或配戴不合理,就會造成不良後果。如有的人戴了一段時間太陽鏡後,在其眼瞼以及鼻子周圍有明顯的麻木感和刺痛感,有的出現眼瞼和兩頰皮膚麻木,也有的因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引起皮膚炎症及眼睛酸脹、視力減退,甚至導致各種眼疾。此現象被稱為太陽鏡綜合症。這主要是由於配戴的太陽鏡不合適,鏡圈著力點壓迫了眶下神經,導致面部神經病變及神經感覺異常。
預防太陽鏡綜合症,首先要注意太陽鏡鏡片顏色的正確選擇。太陽鏡是依靠有色鏡片吸收紫外線和紅外線來保護眼睛的,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有色鏡片。一般說來,在烈日下行走和室外作業時,以選用灰色和墨綠色鏡片為佳;交通警察、電焊工人、司爐工人因長時間處於強光環境中,以選用深綠色的護目眼鏡為宜;登山運動員、勘探隊員以選用吸收紫外線性能良好的深色鏡片為好;而水面作業者或航海人員,由於水面反射光很強,以選用偏振光鏡片的太陽鏡為妙,因為偏振光鏡片能吸收水面相當強的陽光,使人的眼睛能看清水中的物體。
其次應注意選擇大小、輕重適合自己的太陽鏡架。要根據自己的臉型選擇合適的鏡架,不要勉強使用不合適的鏡架,更不要趕時髦,選擇進口的大框架眼鏡,因為進口鏡架是根據外國人的臉型設計的,未必適合中國人的臉型。
再次,還要注意戴太陽鏡時間不要過長,若出現太陽鏡綜合症就立即停止戴鏡,可服用一些B族維生素。若症狀嚴重時,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4)外出戴涼帽夏季戴涼帽是為了遮擋陽光、防熱、保護頭腦。因此,涼帽必須具有散熱透風的性能。
涼帽種類很多,有草帽、布帽、太陽帽等。每種涼帽都有其優點,比如草帽的散熱、防熱性能好,而通風、散汗性能差;竹籠帽的防熱、散熱、散汗性能均好,但是比較重。選用涼帽時,只要能遮陽散熱、透風散汗就可以了。此外,白布對熱輻射的反射最大,吸收輻射最少,故最適於做夏天涼帽的材料。
(5)穿內衣的禁忌夏季氣候炎熱,空氣濕度大,人體主要依靠大量出汗來散發體內熱量。而大量出汗時,大部分汗來不及蒸
3、夏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
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1、熱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臉面和軀干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
2、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3、熱水洗腳: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
古人雲:「睡前洗腳,勝似補葯。」夏季也不例外。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4、喝熱茶: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絕妙良方。
另外,加強耐熱鍛煉,提高體溫調節功能,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還可有效地防止中暑和其它熱症發生。[/font][/size][/color]
夏季養生之道
根據中醫理論,夏季屬火,而夏季的一個特殊階段稱之為「長夏」,又單屬土。夏季養生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氣溫較高,但仍要顧護人體的陽氣。亦即常說的「春夏養陽」。陽氣是人的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折傷,如大汗則亡陽。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 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2、立夏之後,北半球陽光照射充足,日照時間延長,加之氣溫升高,人的睡眠會減少。有睡眠障礙的人則更易加重,輾轉難眠,或夜卧不安。中醫講夏季宜「早卧早起」,順應節氣。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適當的午休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調整。夏季早起進行適度的晨練,是最佳的安排。
3、當進入盛夏時節,氣溫高且濕度大,給人以悶熱難耐的感覺,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長夏。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之脾臟相應,而脾最惡濕喜燥,所以長夏多患脾胃病,出現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脾胃虛弱的人,應及時調理好飲食,營養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負擔,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動輒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飯前大量飲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飲,反之,極易損傷脾胃,導致慢性脾胃疾病。
4、夏季瓜果豐富,可以多吃一些,但應注意水果的性味,了解自身體質,以免造成損傷。如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大量吃西瓜、梨、獼猴桃、柚子等涼性水果;內火大、痰濕盛者,少吃桂圓、荔枝等;過敏體質,慎吃芒果、菠蘿等。又常言:「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抬死人」,李子多吃使人生痰、助濕,甚至令人發虛熱、頭昏」;尿路結石的人不能多吃草莓;胃酸多、易腹瀉的人,少吃香蕉;蘋果、桃、葡萄、哈密瓜、桑椹、西瓜等水果含糖量高,故糖尿病人慎食。
5、夏季人體陽氣浮躍於體表,隨出汗而外泄,使衛氣不足,抵抗力減低,若此時感受外風,同樣可引起風寒、風熱、暑濕等證。因而夏季感冒也分多種類型:風寒感冒,發熱不甚而明顯惡寒,同時鼻流清涕,噴嚏連連,此時應立即服感冒清熱沖劑2袋,一定熱服,或喝蔥白薑片紅糖水,每2-3小時再飲一次,大多症狀會明顯緩解。若體溫迅速升高,伴惡寒、咽喉不適等,多為風熱感冒,早期可以服雙黃連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清開靈、維c銀翹片等。若發熱伴惡心或嘔吐、腹部不適、腹瀉等,多為暑濕感冒,類似西醫胃腸型感冒,此時應及時服用藿香正氣膠囊或水,初次可以加大劑量,每日3-4次,同時控制飲食,煮些荷葉綠豆粥食用。
6、潮濕悶熱的氣候,使人皮膚容易感染,夏季也是皮膚病多發的時節。注意皮膚護理,同時適當採用一些天然的草葯洗浴,則會令人度過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葉浴,將桑葉100克左右放入鍋內煮10-15分鍾,再倒入浴盆內即可,能消除皮膚痤瘡、癤腫、褐色斑等;又如薄荷浴,可預防濕疹痱子。
多喝姜湯對付「空調病」!
夏季有什麼方法對付的「空調病」呢?也許你不會想到,最簡便有效的東西竟然是我們廚房裡常用的生薑。
適量喝姜湯不僅能預防「空調病」,而且對吹空調受涼引起的一些症狀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由於吹空調而引發的疾病症狀主要有三種。
腹痛胃痛:很多人晚上睡覺喜歡開著空調,空調的涼氣再加上涼席,真可謂涼快!可是早晨起床胃部和腹部開始疼痛,伴有大便溏瀉的症狀,原來是昨天晚上著了涼。這個時候喝一些姜湯,能驅散脾胃中的寒氣,效果非常好。而對一些平常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喝點姜棗湯(即姜和大棗熬的湯),有暖胃養胃的作用。周教授表示:因為生薑側重是補暖,大棗側重是補益,二者搭配服用可以和胃降逆止嘔,對治療由寒涼引起的胃病非常有效。
四肢酸痛:空調房裡呆久了,四肢關節和腰部最容易受風寒的侵襲,導致酸痛,這個時候,可以煮一些濃濃的熱姜湯,用毛巾浸水熱敷患處。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先內服一些姜湯,同時外用熱姜湯洗手或者泡腳,這樣能達到散風趨寒、舒筋活血的作用,最大程度上的緩解疼痛。
傷風感冒:外面酷暑難耐,室內涼風習習,長時間吹空調加之室內外溫差過大,很容易引起風寒感冒。主要體現在惡寒、頭疼、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這個時候喝上一碗姜湯,你會發現感冒症狀好了許多。
雖然說姜湯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喝法還是有很多講究的,對於不同情況周教授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如果想預防「空調病」,可以在上班之前帶一些生薑絲,用生薑絲泡水喝,這樣就不用擔心「空調病」的侵襲了。喜歡喝茶的朋友可以再配一些綠茶,這樣不僅口味好,對身體也更有益處。
如果想緩解「空調病」,姜湯不可過淡也不宜太濃,一天喝一碗就可以起到作用。也可以在姜湯中加適量的紅糖,因為紅糖有補中緩肝、活血化淤、調經等作用。對於症狀嚴重一些的病人可以把姜湯當水喝。
夏天吃薑五項注意
「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自古以來中醫學家和民間有「生薑治百病」之說。因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檸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揮發油;還有姜辣素、樹脂、澱粉和纖維等。所以,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症狀;生薑還有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夏令氣候炎熱,唾液、胃液的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人的食慾,如果在吃飯時食用幾片生薑,會增進食慾;生薑對胃痛亦有緩解或止痛作用,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所發生的疼痛、嘔吐、泛酸、飢餓感等用生薑50克煎水喝,可使症狀迅速消除。
夏季,細菌生長繁殖異常活躍,容易污染食物而引起急性腸胃炎,但是適當吃些生薑或用乾薑加茶沸水沖泡後飲之,能起到防治作用。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生薑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對沙門氏菌效果明顯。生薑還有殺滅口腔致病菌和腸道致病菌的作用,用生薑水含漱治療口臭和牙周炎,療效顯著。
夏天,人們好貪涼,喜愛電扇空調對著用,很容易感受風寒,引起傷風感冒。這時及時喝點薑糖水,將有助於驅逐體內風寒。中醫認為生薑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腦。夏季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時,用薑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過來。對一般暑熱,表現為頭昏、心悸及胸悶惡心的病人,適當吃點生薑湯大有裨益。
姜的吃法很多,倒如,喝姜湯,吃薑粥,煮菜熱油時放點姜絲,燉肉、煎魚加薑片,制扁食、水餃餡時加點姜碎,既能使味道鮮美,又有助醒胃開脾,提神,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和有助胃腸對營養成分的吸收。不過,姜既然有葯理作用,就應該注意它的一些用法和禁忌,以下幾個問題是應該注意的:
1.不要去皮。有些人吃薑喜歡削皮,這樣做不能發揮姜的整體功效。一般的鮮姜洗干凈後就可以切絲分片。
2.凡屬陰虛火旺、目赤內熱者,或患有癰腫瘡癤、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胃潰瘍、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者,都不宜長期食用生薑。
3.從治病的角度看,生薑紅糖水只適用於風寒感冒或淋雨後有胃寒、發熱的患者,不能用於暑熱感冒或風熱感冒患者,但不能用於治療中暑。服用鮮薑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嘔吐,對其他類型的嘔吐則不宜使用。
4.不要吃爛了的生薑。腐爛的生薑會產生一種毒性很強的物質,它可使肝細胞變性、壞死,從而誘發肝癌、食道癌等。那種「爛姜不爛味」的說法是錯誤的。
5.吃生薑並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氣炎熱,人們容易口乾、煩渴、咽痛、汗多,生薑性辛溫,屬熱性食物,根據「熱者寒之」原則,不宜多吃。可以在做菜或做湯的時候放幾片生薑即可。
4、試述夏季養生-心理保健、起居保健、飲食保健、運動保健
夏季養生: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另外,還要補充維生素,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
夏季飲食調養,除了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外,還必須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物。一般來說,夏季多吃些下麵食物有助於養生:
1. 莧菜、蒓菜、空心菜、馬蘭頭、番茄、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菜瓜、苦瓜、香菇、紫菜、海帶等。
2. 西瓜、梨、甜瓜、桃、楊梅、烏梅、草莓、李、紅棗等。
3. 綠豆、赤豆、小米等各種主食均可,適當食用粗糧和豆製品。
4. 豬瘦肉、牛肉、魚肉、雞肉、鴨肉、動物肝臟等,奶及奶製品,咸鴨蛋、咸雞蛋、松花蛋、蛋黃等蛋類。
心理保健http://.baidu.com/question/59370437.html?an=0&si=3&wtp=wk
起居飲食保健http://.baidu.com/question/8108504.html?an=3&si=2
運動保健http://.baidu.com/question/18096801.html?an=1&si=2&wtp=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