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養生文化?
養生術被認為是能溝通人仙關系的橋梁。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道家與道教」一卷中論述這一問題時說:「道家只求長生,並不是認為精神不死,而是實體的長生,也並非認為長生是人生問題的解決途徑之一,而是惟一的解決途徑。」正是這樣,養生術與先秦神仙家直至後來的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隨著這一宗教體系的發展演化而形成一門博大精深的、蘊含著高度健身療疾價值的古代人體科學和養生方法體系。
早期道教的信徒們信奉秦漢流傳的神仙說及不死觀念。他們深信凡人通過服食、導引、行氣、房中術等修煉方法能成為神仙,達到長生不死,羽化飛升。西晉著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內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長生成仙之說:「登虛躡景,雲輿霓蓋,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黃之醇精。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瑤堂瑰窒,行則逍遙天清。」他認為,這種神仙境界是人人都可達到的,但須通過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修煉,「仙之可學致,如黍稷之可播種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也。」他強調:「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他充分肯定人在養護生命、長壽長生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堅信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死。他指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故達其淺者,則能役用萬物;得其深者,則能長生久視。知上葯之延年,故服其葯以求仙,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導)引以增年。」傳說活了800歲以上的彭祖和老子都是人而不是天生神人,「非異類而壽獨長者,由於得道,非自然也」。至於如何得道成仙?葛洪認為除了要勤修和拜師以外,還要首先作到「不傷不損」,亦即避免各種可能傷身害生之事,其次要注意養生治身:「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無病。」最後是在以上基礎之上習煉成仙之道:「欲求神仙,惟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便足。」
葛洪認為神仙是由凡人經過修煉而變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羽化飛升。
在葛洪看來,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長生久駐的人就是活神仙。若要長生,首先要長壽,而要長壽則需採用一定的養生保健方法來祛病健身,使身體和精神保持健康強盛。而這些手段即是道家養生修煉學的主要內容。------------
2、五行學說與養生
在我國漫長而燦爛的文化歷史中,我們的祖先也通過他們的經驗總結,發明了一些解釋宇宙運動和世界規律的理論,這里理論滲透進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命名。這其中最主要的理論就是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現在雖然如此命名的人不多了,但是了解一下古人豐富多樣的命名方法還是有必要的。
陰陽五行理論早在春秋以前就產生了。陰陽學說含有樸素的辨證法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相反成的矛盾的兩方面,分別可以歸納為陰和陽。比如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之北為陽,水之南為陰;葉的而面為陽,後面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太陽是陽,而月亮又叫做太陰……陰和陽是互相轉化、生生不息的,表現這個規律的形象圖形就是太極圖。太極圖中,當陽最盛的時候,陰已悄悄出現;當陽最盛的時候,陽已悄悄出現,盛極而衰,否極泰來,這個哲理還是很深刻的。
五行學說也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紀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臟: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陰陽和五行學說相結合,成為古人解釋各種自然和人生現象的一種理論。占卜和命相學是預測未來的一種活動。古代生產力低下,對個人命運就更難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學就利用了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一個人的命運。主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用生辰八字來推算命運。所謂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的年、月、日、時。先秦時期,人們只用天乾地支來記日,但是後來,年月日時都可以用天乾地支來記了。天支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順序配合可以產生六十個單位,叫六十甲子。那生出生的年、月、日、時分別用天干、地支配合來表示,正好有八個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戍、丑、未屬土。這樣一來,根據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麼。古人認為必須五行俱全,命運才會興旺。
對於現代人來說,判斷自己的生辰八字,已經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因為大多數人都以陽歷,就是公歷來記自己的生日。所以在這里介紹一下怎樣從陽歷生日來推算生辰八字。
生年的天乾地支表示最好找到。它的一年就是陰歷的一年,從初一到除夕。只要查一下年歷就可以了。如果沒有當年的年歷,可以根據今年的年歷逆推。在知道了今年的天乾地支後,可以參看本書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六十甲子表,依次逆推就可以了。比如1998年除夕以後至1999年的除夕是戊寅年,那麼逆推可知1997年是丁丑年,1996年是丙子年,1995年是乙亥年,1994年是甲戍年等等。
生月的天乾地支也不難推算。陰歷以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一月為寅月,以下依次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戍月、十月亥月。但相者所說的十二月有所不同,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標志的。每年的立春之日至驚蜇之日為一月即寅月,驚蜇至清明為二月卯月,清明至立夏為三月辰月,立夏至芒種為四月巳月,芒種至小暑為五月午月,小暑至立秋為六月未月,立秋至白露為七月申月,白露至寒露為八月酉月,寒露至立冬為九月戍月,立冬至大雪為十月亥月,大雪至小寒為十一月子月,小寒至立春為十二月丑月。這樣,只要知道了生日是陰歷幾月,就知道了生月的地支。生月的天干怎麼辦呢?這里有一個表,第一行是各年的天干,豎列是各月的地支,表中列出了各月的天干:
月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年
寅一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二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三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四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五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六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七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八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戍九 甲戍 丙戍 戊戍 庚戍 壬戍
亥十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子十一 戊子 丙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丑十二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比如說甲子年、甲寅年等所有以甲為天乾的年,則一月的天干是丙,為丙寅月,三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月,等等,而天干為已的年如己巳、已卯等等的月的天干也與甲天下的年一樣。
生日的天乾地支的推算是非常復雜的。它是由古代相者定下了某一天的干支,然後依次推下來的。要知道生日的干支,只能查萬年歷,而且是陰陽歷對照的萬年歷。如果不知道生日是陰歷多少,都可以查萬年歷。
生時的干支可以由生日的干支推出來。古時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對應十二地支,正好現在的兩個小時是一個時辰。深夜23點至凌晨1點是子時,1點至3點是丑時,3點至5點是寅時,11點至13點是午時,13點至15點是未時,15點至17點是申時,17點至19點是酉時,19點至21點是戍時,21點至23點是亥時。這些是生時的地支。生時的天干是由生日的天干推算出來的。有下面一個口訣:
甲巳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起戊子,丁壬庚子居,
戊癸推壬子,時元定不虛。
這個口訣是用來運算元時的天乾的。就是說凡是生日天干是甲或己的,子時是甲子時,乙、庚為天乾的日,子時是丙子時,丙、辛為天乾的日,子時為戊子時,丁、壬為天乾的日,子時為庚子時,戊、癸為天乾的日,子時為壬子時。知道了子時的天干,其餘各時就可依照六十甲子表類推。如這一天的子時是庚子,那麼丑時就是辛丑時,寅時就是壬寅時,等等。
知道了生辰八字,就可以推斷五行的情況了。在生辰八字中,日的天干代表自己;稱為日主。日的地支為配偶或兄弟姐妹。月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母。年的天干代表祖父,地支代表祖母。時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女子。五行情況就是要判斷一下另七個天乾地支與日主天乾的生克關系。這裡面有所謂六神之說,比較復雜,總的來說,只要八字中五行均勻,都是好命。如果日主的天干太小或克它的太多,則不好,但如果日主太多,生它的又很多,盛極而衰,也不好。那麼判斷八字中行缺什麼或是多了什麼需用什麼克制,需要仔細分析,我們給大家列一種簡單的辦法,大家只要按照日主和所主的季節為依據查看一下即可。
1.日主天干為木(甲、乙)時:
生於春季:必須有火助,有水更好,但忌水太多,也忌土太多。
生於夏季:必須有水相助,忌土太多,也忌木太多。
生於秋季:必須有金相助,但忌金太多,須有土、火才好,但忌水多。
生於冬季:必須有火相助,最好有土、水。
2.日主天干為火(丙、丁)時:
生於春季:此時必為丙火或丁火,大都不錯,但忌木多、土多。
生於夏季:必須有水相助,最喜有金。
生於秋季:喜有木,忌水、土多。
生於冬季:必須有木相助,忌有水與金多,喜有土、水、木。
3.日主天干為土(戊、)戊時:
生於春季:喜有火、木,喜有金而少,忌金多、木多。
生於夏季:喜有水、金,忌有木。
生於秋季:喜有火,有木,忌金、水多。
生於冬季:喜有火,更喜有火又有金,喜有土、木。
4.日主天干為金(庚、辛)時:
生於春季:喜有土、火,最忌沒有土、金。
生於夏季:必須有水相助,忌木多。
生於秋季:喜有木、火,忌土多。
生於冬季:必須有火、土相助,忌無火、土反而有金、水,忌木多而無火。
5.日主天干為水(壬、癸)時:
生於春季:必須有土相助,若有火,金,但忌金多。
生於夏季:必須有金相助,忌木多。
生於秋季:必須有金相助,忌土、金、水多,喜木、火。
生於冬季:必須有火相助,喜水多,但忌金多。
舉例來說,比如某人生於丁丑年、癸丑月、丙午日、丁酉時,則此人的生辰八字是:丁丑、癸丑、丙午、丁酉。根據前面說過的天乾地支與五行的對應關系,丁屬火,丑屬土,癸屬水,丑屬土,丙屬火,午屬火,丁屬火,酉屬金,八字為四火二土一水一金,日主天干為丙火,生於丑月即冬季十二月,則根據上表,最缺的就是木,但此八字是四火,日主天干很旺,缺木不多。如年、月、日一樣,而生於戊子時,則八字為三火三土二水,缺木缺金。
那麼生辰八字是不能更改的,可以有什麼辦法可以彌補它的缺陷呢?古人認為名字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就是八字五行中缺什麼,名字中就補什麼,比如上述缺木,名字就可以叫木,或叫木偏旁的字,如桐柏、如松之類,也可以叫木製的事物,如梁棟之類。如果缺的多,名字中的木就多,如叫樹林,甚至叫森林。
以八字中五行的情況命名是古老的習俗了。魯訊在其小說《故鄉》里有這么一燮記述:
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
這就是一則典型的例子。其實在古代,孩子出生了,父母就去找算先生算出孩子的生辰八字和五行情況,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將來相親的時候,這個生辰八字還要與配偶的不相沖突才行呢。所以也有很多人依此取名。取什麼樣的名字要看八字中五行缺的程度如何了。比如叫劉松的,可能五行缺木,但缺的不多,如叫劉松林,則缺的多些,叫劉森林,那就缺的太多了。在古代常見到一些以森、焱、鑫、淼、堯為名字的人,一般就是命中五行缺了一種。如果缺兩種,就都要補,像缺金、木的可以叫金桂,缺水、土的可以叫雨田,缺金、火的可以叫金炎等等。因為生辰八字有八字,所以五行而缺其三的情況就很罕見了。
以上是用五行學說來命名的一種方法。還有一種方法也很普遍,就是利用五行相生的原理給家族世系命名。其實在生辰八字當中,不管缺與不缺,總有一行是主要的,這一行就主宰命運。像上面舉的1937年12月13日生人的例子,他就是火命。然後還有水命、土命、金命、木命。按照算命先生的說法,這就是這個人的德性,也就是他賴以生存的基礎。這種說法可說源於古人對朝代更替的分析。戰國時有個齊國人鄒衍,他創立了五德終始學說,認為每一個朝代都有與五行相配的德性,為立國之本。後來代代相傳,成為定型的理論。比如商朝是水德,而漢朝是火德,宋朝是火德,所以有炎劉、炎宋之說。關於朝代更替的規律,有人持相生說。比如說祖父是水命,水生木,父乃是木命,木生火,子乃是火命。取保就要與之相配,取五行為偏旁的字,父子相繼,構成五行相生之序。比如宋朝理學家朱熹,字下有四點,是火。他的父親叫朱松,他的兒子叫朱塾,木生火,火生土,絲毫不亂。這種五行命名的方法,即可以表示出父系血緣關系,又可以看出行輩,所以跟宗譜的行輩字派有些相似,很有倫理意義,有很多古人都在使用。
3、五行養生是包括哪些五個
五行養生不能說是五個,確切的說他是一種理念,五行代表的是五臟,代表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以說是春夏秋冬長夏,也可以說是金木水火土......其小無內,其大無邊。
4、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5、所謂的五行養生是什麼?和中醫養生有什麼區別?
五行養生主要值得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人堆認識世界的說法,而中醫養生則是在古老哲學的養生方法之下,進一步的奠定了中醫的養生方法。
在古代的時候有一種說法,如果一個人生病了,就極有可能是這個人的五行缺了什麼,例如說這個人五行卻金木水等等說法,而在古時候,具體的五行則是提現在金木水火土上面。
如果在古代的時候你被人說是五行缺火,那你可能會容易患有心血管病,冠心病和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等疾病,在老年的時候還可能會發生腦出血。
如果在古代的時候被人說是五行缺木,那你可能會容易患有肝膽方面的疾病,而且容易患有高血壓和中風等過敏性的疾病,五行缺木的人還很容易在老年的時候患有精神系統失調的年痴呆症等。
如果在古代的時候被人說是五行缺土的話,那這個人可能會容易經常的腹痛,腹瀉,偶爾該發生一兩個水腫,在時候比較濕潤的時候還會氣虛等等。
而如果是五行缺金的話,這個人就可能會患有燥熱性疾病,例如會經常咳嗽,和慢性支氣管炎等等,並且還會經常的發生便秘等等。
但如果是五行缺水的話,那就可能會患有水腫,腰痛和不孕症等關於腎的疾病,因為五行缺水的人經常會陽氣不足,所以還會患有命火不足的疾病等等。
而現在的中醫養生只是將它更進一步,並且將說法說的更加通俗易懂罷了,但是在治療的手段上面會比古代的治療手段更加的先進,雖然他們各有不同,但卻都有養生健體的功效,雖然中醫講究的是有「有諸內者,必行諸外」。
6、五行養生的五行與飲食
木:屬春天
春天和風煦日,萬物復甦,正是草木生發的時機。
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屬木的器官是肝、膽、眼睛。
屬木的情志是怒。
屬木的味道是酸味。
屬木的食物是青色食品。
如果木系某個器官感覺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屬木的青色食物。它們對應人體的肝臟及膽,含有大量的葉綠素、維生素及纖維素,能協助器官加速排出體內的毒素。
推薦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葉菜。
火:屬夏天
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
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屬火的時令是夏季。夏季萬物茂盛,氣候炎熱,如同播火。
屬火的器官是心、小腸、舌。
屬火的情志是喜。
屬火的味道是苦味。
屬火的食物是赤色食品。
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心屬火,火性很熱而且向上蔓延。這時候容易上火,心緒不寧,心跳加快,給心臟增加負擔,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養心。除了多吃養心食物之外,根據五行相剋原理,腎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補養腎氣是個有遠見的方法。
養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通常這種顏色給人的感覺就是溫、熱,它們對應的是同為紅色的血液及負責血液循環的心臟,氣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虛寒體質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推薦食品:紅薯、紅苕
金:屬秋天
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
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屬金的時令是秋季。秋天西風蕭瑟,萬物凋敝,符合金性。
屬金的器官是肺、大腸、鼻。
屬金的情志是悲。
屬金的味道是辛味。
屬金的食物是白色食品。
秋天最應該保養的是肺,最容易出現的病痛是咳嗽,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響。秋天帽落西風,草木開始枯萎,很容易讓人感時傷月,心情抑鬱。悲屬金,跟肺同源,過度悲傷就會造成肺損傷。
金系食物對應的主要是肺臟,大多是白色食物。它們性情偏平、涼,能健肺爽聲,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強化新陳代謝,讓肌膚充滿彈性與光澤。
水:屬冬天
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
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屬水的時令是冬季。冬季萬物蜇藏,冷氣襲人,冰封大地,與水性相合。
屬水的器官是腎、膀胱、耳。
屬水的情志是恐。
屬水的味道是鹹味。
屬水的食物是黑色食物。
外餐過多會傷腎,這可是我們最在意的器官。大廚做飯共同的特點就是油大鹽大,這樣更下飯更香。可是鹹味屬水,和腎一族,適量是有益的,過度是糟糕的,如果同時面色發黑,確實腎臟不妙。
此時最應該多吃黑色食物。這些食物對應的是腎臟及骨骼,經常吃能幫助和腎、膀胱、骨骼關系密切的新陳代謝正常,使多餘水分不至於積存在體內造成體表水腫,有強壯骨骼的作用。
推薦食物:黑豆、黑芝麻、藍莓、香菇、黑棗、桂圓、烏梅
土:代表氣的平穩運動,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間要有過渡段,因此便有了土。
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屬土的時令是長夏。這是指在夏天中乾熱過去,開始下雨的一段時間,此時暑熱多濕,正是萬物蔬果生長的時期,與土性相應。
屬土的器官是脾、胃、口。
屬土的情志是思。
屬土的味道是甘味。
屬土的食物是黃色食品。
長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濕的時期。濕氣過多會傷害脾胃,脾胃受傷影響食慾,所以盛夏季節我們總是沒有胃口。這時候在飲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補充脾氣;按五行來講,屬火的心滋養屬土的脾,多吃苦味強心的結果也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現問題,對應的是黃色食物。脾、胃在人體中扮演著養分供給者的角色,它們調理好了,氣血才會旺盛。
推薦食物:橙、南瓜、玉米、黃豆。
7、五行養生是如何講的那?
什麼是五行? 傳統的中醫理論中,「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是對大自然里事物的總結和提煉。五行的生、克、乘、侮,是宇宙萬物運動方式與規律的本始,也是人們養生保健的本始,古人們把自然界的這些現象與自身聯繫到了一起,指導人們探索自身健康的秘密。 你,屬於哪一「行」 自然界的事物可以大體劃分為五大類,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相應,也可以劃分為五種,也就是五行體質,你屬於哪一類呢? 禾:膚色白,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有才能,體力不強,多憂慮,做事勤勞。這種人大多能耐春夏,不能耐受秋冬,容易感受秋冬寒冷之氣的侵襲而生病。 火:皮膚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體型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背部肌肉豐滿。其性格多氣,輕財,缺乏信心,認識事物清楚,愛漂亮,性情急。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春夏,受秋冬寒冷之氣侵襲易生病。 土:皮膚黃,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都很勻稱,步履穩重,舉足輕,他們內心安定,助人為樂,不喜依附權勢,愛結交人。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全:膚色較白,體形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心胸寬廣,有遠見,組織力強,為人敦厚,做事認真。這種人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水:膚色偏黑,體形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腰臀稍大,手指短,發密而黑,怕寒喜暖。機智,靈活,善辯,富於靈感,喜自由,多疑嫉妒,心胸比較狹窄。這種人對於時令的適應,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 五行人調養原則及飲食忌宜: 木:宜芝麻、糯米、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還可食用枸杞粥、桑椹粥、山葯粥、花生粥、黑芝麻糊亦適宜常食。條件許可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龜肉等。對於蔥、姜、蒜、韭、辣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由於肝和腎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滋養肝的同時應該注意到補腎。 火:可多食些寒性的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等。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對於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忌酗酒。
8、以前看央廣健康頻道的五行養生漫談有一期很好看(是2011的了),現在找不到了,怎麼可以看到呢
去官網搜下,也可以看看曲黎敏的五行養生,也不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