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名醫養生故事

名醫養生故事

發布時間:2020-10-05 18:25:26

1、我國古代名醫華佗發明的醫療保健操是

五禽戲

五禽戲是中國傳統導引養生的一個重要功法,其創編者華佗(約145-208),出生在東漢末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其一生著述頗豐,但均亡佚。今傳《中藏經》、《華佗神醫秘傳》等皆託名之作。

2、古代養生名醫

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了先秦時期的醫學理論,博採眾長,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也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點。

華佗是與張仲景同時的醫家,他繼承了先秦《呂氏春秋》中的動則不衰之說,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動形養生的道理,他對導引健身術十分重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歸納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導引法,稱之為」五禽戲」。方法簡便,行之有效,大大促進了導引健身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養生方面,提出了稟氣的厚薄決定壽命長短的觀點,在他所著的《論衡》中強調指出:「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東晉醫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論,在養生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他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首先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南朝的著名養生家陶弘景,精於醫學,通曉佛、道,「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精研,便有養生之志」(《梁書·處士傳》)。他輯錄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許多養生文獻,而成《養性延命原》一書,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

唐代的孫思邈精通道,佛之學,廣集醫、道、儒、佛諸家養牛之說,給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著成養生專論。不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養生論述,還著有《攝養枕中方》,內容豐富,功法眾多,在我國養生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撰《飲膳正要》一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准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溫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葯物主張用溫補葯物峻補命門。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葯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

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臟俱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3、名醫話養生羅增剛說脫發的那期

你好,脫發的原因有很多,一般百壓力過大,思慮過重,營養不均衡度,或者一些慢性病都會引起脫發的發生,建議平時放鬆心問情保持樂觀,不要給精神太大的壓力,多吃蔬菜水果,答注意營養,適當的增加體育鍛煉,增加頭發製造黑色素細胞的功能,多吃一些有助於毛發生長的食版物,如:核桃、木耳、權黑芝麻等,等脫發穩定可進行植發治療。

4、古代名醫孫思邈,健康又長壽,他的養生秘訣是什麼?

 發常梳。將雙手掌互搓數次,令掌心發熱,然後10指向後,由前額開始用手疏頭發,經後腦至回頸部。早晚各做數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梳頭動作,可以明目,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依次叩門齒、左側臼齒、右側臼齒,各30-50次。叩齒時,不用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叩。叩齒一面方面可鍛煉自己的精神集中的能力,一方面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退化。漱玉津。口微微閉合,舌頭從門齒中間開始,沿左、下、右、上的方向(女士先沿右、下、左、上的方向轉,不過,方向轉反了也沒有關系)轉三圈然後舌尖點依次點下鄂、上顎和門齒縫50次(過去講72次)目常運。第一個方法是合眼或閉眼均可,用眼珠轉圈,先左、上、右、下順時針方向轉,然後眼珠逆時針轉圈。

 兩掌使勁把雙耳掩上,用力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二是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勾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要噗噗有聲。這動作要在每天臨睡前做,可起到增強記憶和聽覺的效果。一是雙手互搓數十次後,用雙手心上下敷臉;二是兩手搓熱手後,雙手同時向外摩臉。經常做這個動作,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1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復。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

腹常揉。搓手36下,手熱後雙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就好像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要由小到大,做9-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脹。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些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得由雙腳做起。輕松地散步的時候,最好心無雜念。

5、天賜恩名醫堂驗方館驗方養生效果怎麼樣?

天賜恩中葯驗方吃了效果明顯,因人而異,對症飲用。確實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6、古代名醫葛洪寫了一來養生書叫什麼

這本書叫《抱朴子內篇》,葛洪自己說這本書是將延年益壽,禳邪去禍為主旨,其初步是養生延年,大者白日飛身。

7、陶弘景是集養生之大成的名醫嗎?

陶弘景(456~365年),字通明,南朝齊、梁時人,古代著名醫家、道家學者。早年朝中為官,中年後入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隱居,自號華陽陶隱居。《南史》載:「弘景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博學多藝、平生著作甚多,為醫、道兩家所推崇。其中《養性延命錄》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學專著,書中匯集了梁代以前各種養生著作的精華,為後世保存了許多寶貴的養生文獻。

(1)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陶弘景強調「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養生觀。認為奉行養生即可長壽。《養性延命錄》說:「人生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喪,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2)靜者壽、躁者夭

陶弘景主張道家守靜養生之道。有「靜者壽,躁者夭」之說。又錄《老子指歸》曰:

「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計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奉行「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除「十二多」,即以上十二事多為喪生之本。又稱:「老而寡慾,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

(3)體欲常勞、食慾常少

陶弘景主張講究飲食勞逸、起居調節之法,他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又說:「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尤其重視飲食調養,說:「百病橫天,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窬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多則切傷,少則增益。」

(4)善長服氣導引按摩

陶弘景一生收集並修煉各種氣功、導引、按摩之術,以為養生之道。其所錄六字氣訣尤為後世養生家推崇。說:「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吹、呼、唏、呵、噓、,皆出氣也。」導引法中載華佗「五禽戲」等。按摩法有:摩耳,引揪頭發、梳發、干浴身體等。稱:「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

陶弘景所倡導的東晉張湛的「養生十要」,頗有價值:「養生十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事,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

8、7月1日東方衛視的《名醫話養生》,何裕民教授講阿爾茨海默病那期,在哪裡可以重新看?

網上可以看,只要進入看看新聞網回看東方衛視的《名醫話養生》節目。

與名醫養生故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