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人秋季養生有哪些食譜
1.少量多餐,以點心補充營養
老年人由於咀嚼及吞咽能力都比較差,往往一餐吃不了多少東西,而且進食時間又拖得很長。為了讓老年人每天都能攝取足夠的熱量及營養,營養師建議,不妨讓老年人一天分5-6餐進食,在三次正餐之間另外准備一些簡便的點心,像是低脂牛奶泡餅干(或營養麥片)、低脂牛奶燕麥片,或是豆花、豆漿加蛋,也可以將切成小塊的水果或水果泥拌酸奶食用。
2.以豆製品取代部分動物蛋白質
老年人必須限制肉類的攝取量,一部分的蛋白質來源應該以豆類及豆製品(如豆腐、豆漿)取代。老年人的飲食內容里,每餐正餐至少要包含170克質量好的蛋白質(如瘦肉、魚肉、蛋、豆腐等),素食者要由豆類及各種堅果類(花生、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物中獲取優質蛋白質。
3.主食加入蔬菜一起烹調
如果老人家平常以稀飯或湯面作為主食,每次可以加入1-2種蔬菜一起煮,以確保他們每天至少吃到500克的蔬菜。
4.每天吃350克水果
水果是常被老年人忽略的食物。一些質地軟的水果,如香蕉、西瓜、水蜜桃、木瓜、芒果、獼猴桃等都很適合老年人食用。
5.補充維生素B
近年來的研究逐漸顯示,維生素B與老人易罹患的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白內障、腦部功能退化(認知、記憶力)及精神健康等都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沒有精加工的谷類及堅果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所以在為老年人准備三餐時,不妨加一些糙米、胚芽等和白米一起煮成稀飯。
6.限制油脂攝取量
老年入攝取油脂要以植物油為主,避免肥肉、動物油脂(豬油、牛油),最好多元不飽和脂肪(如玉米油、葵花油)和單元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花生油)輪流換著吃,這樣比較能均衡攝取各種脂肪酸。
7.少加鹽、味精、醬油,善用其他調味方法
味覺不敏感的老年人吃東西時常覺得索然無味,食物一端上來就猛加鹽,很容易吃進過量的鈉,埋下高血壓的隱患。
8.少吃辛辣食物
雖然辛辣香料能引起食慾,但是老年人吃多了這類食物,容易造成體內水分、電解質不平衡,出現口乾舌燥、火氣大、睡不好等症狀,所以少吃為宜。
9.白天多補充水分
因為擔心尿失禁或是夜間頻繁跑廁所,不少老年人整天不大喝水。其實應該鼓勵老人在白天多喝白開水。
2、中老年人秋季養生應留心什麼?
金秋時節,秋風送爽,是人們感覺最舒適的季節。但是秋天陽氣由升浮慢慢趨於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陽氣慢慢衰退,氣候慢慢轉涼,是老年人易發病的時令。因此,為了適應秋季氣候變化特點,防病延年,老年人應留心以下幾點:
(1)調節飲食老年人因為五臟衰弱,腸胃薄弱,倘若飲食生冷無節,飢飽無常,勢必傷胃犯病。因此,秋季老年人應少吃多餐,多食熟軟開胃易消化之物。此外,因為秋季氣候乾燥,在食物選擇上應以甘平潤燥、養肺生津之品為主。如:梨、百合、麥冬、荸薺、山葯、豬肺、蓮子、藕等可多食;也可適當加些滋補中葯煮粥、泡酒飲用,如杞子粥、黃精粥、玉竹酒、柿子酒等,對扶正防病有積極作用。
(2)調養精神秋令肅殺,自然界凄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易致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導致很多疾病叢生,因此,老年人應特別留心精神保健,可適當選擇琴棋書畫、養花種草、玩物賞鳥等文化娛樂活動,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安度晚年。
(3)留心起居「一場秋雨一場涼」,秋季,溫差變化較大,氣溫偏低,風寒邪氣極易傷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降低,尤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心病,甚至發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應留心防寒保暖,有條件的可堅持用冷水洗臉、擦鼻,甚至冷浴,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4)重點防範秋季的特殊氣候特點,極易發生「秋燥咳嗽」、感冒、慢性支氣管炎發作、胃病、風濕病、哮喘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重點防範,結合自己體質情況,積極控制原發疾病,警惕秋季易發病的發生。
(5)加強鍛煉,增強抗病能力秋季,日照充分,陽光又不是很強,是戶外活動的最好時期。老年人可根據自己身體的狀況,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戶外活動,身體條件好的能夠選擇爬山、釣魚、郊遊等活動。而體質較差的則能夠選擇一些活動量較小的項目,如戶外散步、打太極拳劍、氣功等。應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尤其是進入晚秋季節更應如此,不能像年青人那樣採取「春捂秋凍」的鍛煉方法,以防寒氣侵襲,引發呼吸道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復發。
3、老人秋季如何養生 老人秋季養生注意事項
1、調節飲食
老年人由於五臟衰弱,腸胃薄弱,如果飲食生冷無節,飢飽無常,勢必傷胃犯病。因此,秋季老年人應少吃多餐,多食熟軟開胃易消化之物。另外,由於秋季氣候乾燥,易犯津傷秋燥症,因此,在食物選擇上應以甘平潤燥、養肺生津之品為主。如:梨、百合、麥冬、荸薺、山葯、豬肺、蓮子、藕等可多食;也可適當加些滋補中葯煮粥、泡酒飲用,如杞子粥、黃精粥、玉竹酒、柿子酒等,對扶正防病有積極作用。
2、調養精神
秋令肅殺,自然界凄涼的景色容易導致老年人悲觀傷感的消極情緒。研究發現:不良的心理刺激,會抑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易致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導致許多疾病叢生,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精神保健,可適當選擇琴棋書畫、養花種草、玩物賞鳥等文化娛樂活動,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安度晚年。
3、注意起居
「一場秋雨一場涼」,秋季,溫差變化較大,氣溫偏低,風寒邪氣極易傷人,加上老年人抵抗力和適應能力降低,尤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心病,甚至發生心衰而危及生命。因此應注意防寒保暖,有條件的可堅持用冷水洗臉、擦鼻,甚至冷浴,以提高耐寒防感冒能力。
4、重點防範
秋季的特殊氣候特點,極易發生「秋燥咳嗽」、感冒、慢性支氣管炎發作、胃病、風濕病、哮喘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老年人重點防範,結合自己體質情況,積極控制原發疾病,警惕秋季易發病的發生。
秋季抗寒吃什麼
1、含鐵高的食物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體血液中缺鐵也怕冷。貧血的婦女體溫較正常血色素的婦女低0.7℃,產熱量少13%,當增加鐵質攝入後,其耐寒能力明顯增強。因此,怕冷的婦女可有意識地增加含鐵量高的食物攝入,如動物肝臟、瘦肉、菠菜、蛋黃等。
2、肉類
以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禦寒效果較好。它們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腎壯陽、溫中暖下、補氣活血之效。吃這些肉可使陽虛之體代謝加快,內分泌功能增強,從而達到禦寒作用。
3、辛辣食物
辣椒含有辣椒素,生薑含有芳香性揮發油,胡椒含胡椒鹼。吃這些辛辣食物可以驅風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體溫。
4、含碘食物
海帶、紫菜、海鹽、發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進人體甲狀腺激素分泌。甲狀腺激素具有生熱效應,它能加速體內(除腦、腺、子宮外)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的氧化過程,增加產熱,使基礎代謝率增高,皮膚血液循環加強,抗冷禦寒。
5、根莖類
醫學研究人員發現,人怕冷與機體無機鹽缺乏有關。藕、胡蘿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這類食物不妨與其他食品摻雜食用。
4、老人秋季養生小常識有哪些
1.注意保暖,適時添衣
秋涼切勿急加衣,老年人可適時加厚衣服。秋天的早晚涼,要注意別讓「背」和「心」涼著,必要時可先穿上夾背心或毛背心。老年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最好蓋一個被子,只有這樣才會讓自己的腰背在夜裡不被凍著,還有就是早晚的時候要注意加一件衣服,預防感冒。
2.秋季多喝水
秋季養生大家應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這樣可以預防由於秋季氣候乾燥所造成的皮膚粗糙、皮膚起皺、皮膚瘙癢的症狀。此外,多喝水還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有助大家秋季排毒養顏。
3.合理搭配飲食
老年人對飢飽的調控能力較差,往往飢餓時會發生低血糖,過飽時會增加內心臟負擔。因此,應少食多餐,按時進食。一般每日至少進食三餐,最好再增加兩三次副餐。副餐可選食豆奶、花生糊、核桃酪、松軟糕點、水果等食品。3次主餐的間隔時間為4至6小時,副餐放容在主餐之間和睡前1小時。以每餐八九分飽為度,七分飽為佳。老年人應適當選用粗糧,如小米、玉米、燕麥、紅薯。
進入秋季,天氣就會轉涼。老年人就要特別注意身體了。因為老年人畢竟年紀大了,難免有些力不從心
,身體上是比不上年輕人的。所以需要多注意。
5、中老年人秋季養生飲食方面要注意哪些。
一 防止進補過量。中醫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要遵循「不虛不補」、「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對於體內缺少的,可以補,但必須補之有度,否則也會造成人體的陰陽失衡。同時應 懂得葯補不如食補,是葯三分毒,能用食補的復不要用葯補。
二 防止熱能過剩。有的人一到秋季就食慾大開,往往造成熱量攝入過剩,脂肪堆積,開始「貼秋膘」。因肥胖會帶來很多疾病,故在秋季飲食中不能放縱食慾,要注意適量。
三 注意營養均衡。《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食物應多樣,以谷類為主,同時粗細搭配。單一食品不可能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谷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 1 ;豆類及豆製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制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動物性食物主要供給優質蛋白、脂肪、維生素等。
四 避免消化道疾病。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我國古代醫生就提出「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吃性寒涼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這樣有利於保護胃腸,防止出現腹瀉、下痢、溏便等胃腸道疾病。
秋季要補充因夏季氣候炎熱、食慾下降導致的營養不足,更應該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及營養的平衡。
6、中老年人應該怎樣注意秋季養生?
節氣變化往往會影響人體內部環境的穩定,故常需要根據節氣變化採取相應措施。秋季氣壓較高,空氣乾燥,冷空氣活動逐漸增強,易致邪氣入侵。御涼的燥是秋季養生要旨,具體措施如下,可供參考。
1.常吃食療粥。中醫認為,粥是中老年人秋季最好的食品。粥能利腸養胃、生津液,有滋補作用。熟粥能御秋涼,粥又能生津,故有防燥功效。在煮粥時,可按個人喜好和條件,酌情加入某些食品或天然葯物,使食療食養結合為一體。如蓮肉粥養神固精、扁豆粥和中補臟、姜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全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養肺止嗽、山葯粥固腸澀精等。
2.保持內心寧靜。保持情緒穩定,精神愉快,保證睡眠。一般不主張過於激烈活動,以免出汗太多,津氣耗損。
3.咀嚼鼓嗽。每天晨起和臨睡前,張口閉口做上下頜運動100次,然後閉嘴;再用舌抵上顎鼓嗽幾十次,使津液滿口,有助肺氣旺盛不受外邪之侵。
4.敲擊顴骨。並攏食指、中指、無名指,用指腹有節律地輕敲眼睛正下方顴骨高出處。據中醫理論,肺與大腸相表裡,秋燥易致大腸蠕動變慢,形成季節性便秘。眼眶正下方或顴骨四周是大腸經絡貫通處,有規律地刺激該部位,能促使腸蠕動功能恢復正常。有報道,早餐後10~15分鍾敲擊顴骨幾分鍾,能明顯改善便秘;便通則肺強,全身狀態得到改善。
7、中老年人秋季保健要注意什麼
中醫認為,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常見口乾、唇乾、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於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症。由於秋季空氣逐漸變冷,可促使栓塞、中風、支氣管哮喘、消化不良、膽結石絞痛、心絞痛等病發作;還易患感冒、風濕熱等,故此季節住院病人明顯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
秋季要想少患病,保持健康,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調養。飲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准則,另外還應少辛增酸。就是說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廣柑、山楂、新鮮蔬菜、酸味食品。對於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骨生津。
2.增減衣服。初秋季節中午雖熱,但早晚都涼風習習,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涼氣的侵襲。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嚴,以免一穿一脫受涼感冒。
3.謹慎起居。古人雲: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在秋天要早點睡覺,早點起床。
4.加強運動調養。秋季天高氣爽,氣候乾燥,故要多呼吸新鮮空氣,在清涼的晨風中散步、跑步、鍛煉,這不但是在進行好的空氣浴,還接受了耐寒訓練,使身體能適應寒冷的刺激,為渡過即將到來的寒冬作了充分的准備。
5.保持室內一定濕度。秋季空氣中的濕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得很快,易使人皮膚乾裂,毛發也易脫落。故必須注意保持室內具備一定的濕度,並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
6.葯物保健。根據秋季的特點,可適當服用一些維生素類制劑。另外,還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葯進行保健,如西洋參、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胖大海等。平素為陰虛體質的人,可用中成葯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8、老年人有哪些秋季的養生常識?
秋季到來,氣候由熱轉涼,空氣中水分減少,與炎夏相比,人體主動補充水分明顯不足,於是產生了由乾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人們常稱為「秋燥」。秋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口渴咽干、音啞乾咳、皮膚枯燥等症狀。如果秋燥傷及胃腸,則會有心熱煩渴、不思飲食、大便干結等現象。一般健康人是能適應各種氣候變化的,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這的確是一種嚴峻的考驗。由於老年人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較差,機體抵抗力下降,就容易使老人發生感冒或誘發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冠心病及心腦血管等疾病。秋季老人的飲食原則是以預防秋燥為關鍵:飲食以清潤為宜多吃些具有養陰、潤肺、生津及清燥的食品,如蘿卜、銀耳、梨、百合、荸薺、芝麻等。此外還要多飲些開水、淡茶、豆漿及牛奶等飲料。
飲食以「少辛多酸」為好由於秋季氣候乾燥,不宜多吃煎、炸、熱、燥、油膩之物;更應少吃蔥、姜、蒜、韭、椒(包括胡椒、花椒、辣椒)、烈酒等辛辣香燥之品。
適量進補暮秋時節,人體精氣開始封藏,進食一些滋補食品較容易被吸收納藏,有利於改善臟腑功能,增強身體素質,對身體素質虛弱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來說,進補可以改善體質,有健身、祛病、延年之裨益。適當可多吃些雞、鴨、牛肉、豬肝、魚及蓮子、核桃、龍眼肉、大棗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