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延命錄全文

養生延命錄全文

發布時間:2020-10-02 14:23:36

1、求《養生延命錄》、《食鑒本草》、《命根養生篇》、《血瘀論》。

《養生延命錄》
此書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號華陽隱居,生於公元456年,卒於公元536年,終年81歲。陶氏夙好養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歷代有關養生的論述,輯成《養性延命錄》,據書中的記載來看,其養生思想屬於道家體系,一方面主張閑心寡慾以養神,另一方面又主張吐納導引以養形,此外,他對情志、房室、飲食等亦有不少論述。

(原文)

真人曰: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卧,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慾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數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里可佳。飽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故養性者,先飢乃食,先渴而飲。恐覺飢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也。

——《食誡篇》

(按語)

本段原文是飲食養生的重要文獻,至今亦有巨大意義。其主要精神是要人們飲食有節,如「食慾少」、「不夜食」、「不、飽卧」、「食後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閑心勞形(1),養生之方也。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長短,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淡無度,懺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

太史公司馬談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託者形也。神形離別則死(2),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乃聖人重之。

(注釋)

(1)閑心勞形:閑心,是恬淡虛無之意;勞形,是小勞而不是大勞,小勞則氣血流通,大勞則使形體勞倦。(2)神形離別則死:《內經》曰:「形與神俱,則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故神形離就會死亡。再次強調養生既要養神,亦要養形。

(按語)本段原文著重闡述了形與神的關系,指出了養生的原則是形神兼養,這與《黃帝內經》所倡導的「形與神懼」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原文)仙經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葯,但知愛精節情,亦一二百年壽也。

(按語)

這段原文響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從而強調了壽命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自身的艱苦努力,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就這點了,希望能採納

2、求養生方面的詩詞,多多益善!

1、《攝養詩》——明代龔廷賢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譯文:保精、益氣、養神為健康長壽之根本,若欲延年益壽,減少私慾雜念,不要操心太多。做到食勿過飽,勿求厚味,飲酒應以少量為好,切莫貪戀杯中物。

要經常保持樂觀,開口常笑。一個人在處於逆境的時候,不但一般人對你冷漠,連平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逐漸和你拉開距離,對此要從容面對,不要放在心上,一定要忍得,自在逍遙,樂享百年。

2、《抱朴子·極言》——晉代葛洪

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譯文:修身養性,即使是極其微小的地方,也務必要謹慎,不能因為小的進步微不足道就不再修養,也不能因為小的損害對大體沒有影響就不加以提防。

3、《證類本草·衍義總序》——唐代唐慎微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譯文: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內心,不善於保養生命的人保養外表。

4、《退庵隨筆·攝生》——清代梁章鉅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虛。

譯文:形體應當常勞動,飲食要常節制,這樣有益於健康。但勞動不要太過度,節制不要太過虛脫。

5、《丹溪心法》——元代朱震亨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譯文:與其等到生病後才積極診斷治療,不如在沒病的時候就攝取養分,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3、有什麼古書記載著關於養生?

《老子》《莊子》《子華子》《黃帝內經》《養生論》《養生延命錄》《顏氏家訓》《景岳全書》等等都有關於養生方法的記載。

4、幫忙找到《養生論》原文~謝~

【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葯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葯養命,中葯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葯,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5、關於養生延命錄這本書

我搞研究的時百候曾經拜讀過《中國名醫養生智慧全集》。裡面曾經提到了養生度延命這本書,有對養生延命精華的總結。好像是什麼商業出版社版出版的。是北京商業出版社還是中國商業出版社就忘了權。
你可以打114查一下出版社電話,然後咨詢一下。

與養生延命錄全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