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教白菜養生

道教白菜養生

發布時間:2020-10-02 07:36:12

1、道家四秘 是什麼菜

上清四秘是道家上清派推崇的四種養生食物,道人內流通,常人難以知曉。
它們分別是:蘿卜,白菜,豆腐,生薑!
這大白菜如果是卷心的白菜,其氣有向內收的趨勢,散白菜將氣往外發散。當代人思慮過多,上熱下寒,大白菜可以將相火從食道往下降,將氣往下收斂,又可通腸道。白蘿卜可以降氣化痰消食。所以大白菜加蘿卜,就相當於黃芩加半夏。
「要想不死,腸中無滓。」這是道家修行的一句話。現在大多數人腸中有許多污滓。而白菜可刮腸,蘿卜可順氣,常吃蘿卜白菜,便可以清腸通濁氣。道家常說的辟穀,若沒有掌握法門,不可輕易嘗試。
生薑可通神明,孔聖人便有不撤姜食之說。可解魚蟹毒,又可溫脾陽止嘔逆。男子主陽,不可百日無姜。況且現代人喜歡飲食冰凍飲料瓜果,其惡習是當時快意,卻嚴重傷害脾陽,於養生有大害。故平日每餐少食姜可撥亂反正。

最後一味豆腐呢?是佛家道家恩物,也是我們健康的寶物。《論語》講「七十可以衣帛食肉。」說明古人飲食譜中蛋白質攝取以豆製品為主,肉食不多。當代農牧業發達,人們食肉過多,造成身體嚴重偏酸化,還容易臃滯氣機,阻礙中焦,許多人脾虛得只能運化粥米之類,卻要再填塞肉,滿足口腹之慾,卻不管腸胃負擔。未來十年將是癌症高發期,許多飲食無度的人都是結腸癌肝癌高危人群。萬物平等且有靈,我們口中食,是以它物生命以換來。我們吃得是肉,其實是動物的屍體。動物臨死前的恐懼悲鳴諸多怨氣必然留藏在屍體中,我們咽下口中美食,亦是咽下死亡的怨氣,無異於砒霜鴆酒。

自古道家著重性命雙修,身體為靈魂的載體,自是要好生愛護。所以豆腐這清嫩白凈之物可滿足人們多種蛋白質需要,又可素心安神。

這普通白菜蘿卜豆腐生薑被道家稱為「上清四秘」且不輕易外傳,必有其珍貴意義。食素食,亦是養素心,養素心,即是安神靈,心神得安,即是長生久視之道。
希望有所見聞者,能生善念,發善心,身病心來養,心病身可調,最終得到健康長壽大道~!

2、道家 白菜療法

道家 白菜療法全文:

這是一個道家的奇效秘方,不僅清腸,排宿便,甚至可以清除五臟的毒素!每個人在家就可以做到,而且沒有風險副作用。

無意間和蕭道長聊起浙江有位醫生秦兆虎指導病人用大白菜治高血糖和便秘等病,蕭道長有點驚訝:「這位秦先生是道門中人嗎?」

「他和道門頗有淵源。」

「難怪!」道長一捋鬍子,「這白菜在咱們道家上清派被稱為四秘之一,非常不得了!」

大白菜非常不得了?這話聽起來就像有人說「筷子能當槍使,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記得辟穀結束我給你吃什麼嗎?」

「哦,大白菜」,想起來了,好一大盆,帶點姜絲辣椒,道長說大白菜「刮腸」很厲害。「有些腸胃病怎麼也治不好的人,只要認真吃一陣子大白菜,一定有奇效!」

「要想長生,五臟當清!」道長說現在不是很多人期待辟穀排毒、治病、養生、補氣嗎?不必千里迢迢滿世界找大師指點,每個人在家就可以做到,而且沒有風險副作用,趕緊記下來吧:

大白菜,以葉為主(少量菜幫)加水煮,不加油鹽,可適量放少許辣椒、花椒或是去皮生薑(生薑皮性寒,姜肉性熱)。每天肚子餓了就吃,連吃三天,不吃別的食物,第三天除了吃白菜葉外可再喝些白菜湯。白菜要煮得爛一點。

這種吃法排毒效果奇佳,對便秘或者腸胃不健康的人是一次大掃除。如果每個月能堅持一次,或者一次能增加到七天更佳。吃了以後會排出宿便,剛開始黑色,吃的時間長的會排出果凍一樣的宿便,堅持二十一天以上的人會排出五種顏色的大便,那是把五臟的毒都清了......

「這樣吃不會走不動路了吧?」我這是替很多喜歡提問的網友問的啊。

「呵呵,保證你跑得比吃草的馬還快!」道長哈哈大笑。不過他建議大家吃白菜的三天最好放在周末,避開社會應酬社交活動,靜心在家讀書打坐。

「體內沉垢惡穢一旦排出,妙不可言!」

蕭道長補充說明:「宿便一出,清氣會發生,陽道易旺,應禁房事數日。祝有緣眾生人安身寧,返璞歸真。」

據美國紐約一家專門從事癌症研究的權威機構透露,中國和日本婦女乳腺癌的發病率比西方低得多,這是為什麼呢?科學家在比較了世界各國的三餐食譜後得出結
論:是由於中國和日本婦女多吃大白菜的緣故。調查資料表明,每10萬名婦女中,每年乳腺癌的發病率為:中國9人,日本21人,北歐84人,美國91人。

大白菜何來如此神功?實驗證明,大白菜所含有的許多物質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因此在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發表的防癌食品排行榜中將白菜排在僅次於大蒜的後面,名列第二。

首先,大白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其中維生素C(抗壞血酸)的含量比黃瓜高4倍、比番茄高1.4倍;維生素A(胡蘿卜素)的含量,比黃瓜高
1.8倍。維生素A是天然無毒的抗癌物質,它能減少咽喉、食管和胃腸等上皮組織的炎症,可以阻止致癌物質引起的細胞突變,從而能抑制某些組織的癌前病變;
維生素C也叫抗壞血酸,能夠阻止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生成,同時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

其次,大白菜含有一種叫做吲哚-3-甲醇的化合物,其含量約佔大白菜重量的0.01%,它能促進人體產生一種重要的酶,這種酶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另外大白菜所含有的微量元素鉬,鉬——是人體金屬酶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在食道癌的高發地區,人們頭發當中鉬的含量最低,這與當地水土中缺鉬是有關
的。能夠防止致癌物亞硝銨合成的微量元素鉬大量存在於大白菜中,能阻斷亞硝胺等致癌物質在人體內的生成,所以能防止癌症的發生。據測算,每天吃1磅大白
菜,或白菜榨汁,每天飯後服200-300克,就能吸收到500毫克這種化合物,達到預防癌症的目的。

同時大白菜中還含有微量元素硒——是心臟代謝不可獲缺的微量元素,被譽為「生命火種」。如果人體缺硒,就好象失去了一道抵抗癌症的堅固防線。硒也是人體
一種重要的過氧化酶的組成部分,這種酶不僅可以防止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還能夠抑制可能成為致癌過氧化物和游離基的形成。科學家們認為,硒通過吞噬細胞的
功能能夠影響癌細胞的能量代謝和干擾癌細胞的蛋白合成,從而抑制癌症,還能夠影響化學致癌物的代謝,使它們失去致癌的活性。

大白菜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鐵也是飲食中防癌、抗癌的一種重要的成份。

3、道家白菜辟穀方法可以喝白開水嗎

白開水還是可以喝的,其實白菜吃不吃都可以的,吃了反而引發食慾讓身體不能進入辟穀狀態,那辟穀的過程就很痛苦了!建議你只喝水,如果有強烈的飢餓感,和喝一杯蜂蜜水,就解決問題了,最後祝你辟穀成功。(龍騰辟穀)

4、德道道教秘傳菜養生館怎麼樣

剛剛去過。定好價位,不知有什麼菜。528元,冷盤知:辣藕、魚、紫甘藍、鴨脖子道、雞胗子、毛豆。熱菜;魚湯不錯、小鮑魚一隻、茶香魚、蛋皮包蝦、荷蘭豆、銀耳花生湯版,都是很小的量,還有茄子面、鱔魚。沒了。環境不錯,在四合院。主人很好,幫你找車位權。最好不開,單行,繞繞,麻煩。

5、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6、養生的道教養生

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長期以來被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走向極端,因為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思想中有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其實,今人的這些觀點是極端錯誤的。要正確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1.少私寡慾
《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璞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說:「昔在皇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表面上,這個描述是說黃帝跟我們普通大眾不同,一生中每個階段都遠遠超過眾人——剛生下有神靈,柔弱時就能夠說話,幼小時就非常的迅速、果斷;長大後非常敦實、敏捷,成人後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其實,這不僅僅是說黃帝,而且是在說我們所有人——每一個人都是「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小孩子都是手握著拳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這就叫「生而神靈」。剛出生的小孩是把拇指扣在裡面握拳。拇指都壓著一個穴位(在無名指和小指之間),即心經的少府穴。心藏神,心主神明,說明嬰兒是內含神靈,神氣不外泄的。所有人剛出時都由臍帶跟母親的精氣神連在一起,隨著「啪」的一聲把臍帶剪斷,人就變先天為後天。當人長大之後,手慢慢地松開了,之後的一輩子里有的人抓權,有的人抓名,有的人抓利,有的人抓錢,有的人抓人,最後逐漸老去,撒手而歸,撒手就沒有神靈了,神靈散掉了,人就死了。老子也發現了這個秘密,老子發現嬰兒「骨弱筋柔而握固」,雖然筋骨柔弱,但握拳卻很堅固。所以提示我們,養生就要復歸,要慢慢地回歸到嬰兒的那個狀態去。
「弱而能言」是指柔弱的時候就會說話,我們試想小孩子剛開始說話時,都在說什麼?他們總在發問:「媽媽,我從哪裡來的?」還有的會問:「媽媽,人會不會死啊?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呢?」這是對生命本質的發問,這是終極的問題,是哲學問題。嬰兒問的都是哲學問題,一個人離哲學越近,就離嬰兒的狀態越近;離嬰兒的狀態近了,你想不長壽都難啦。而我們長大後問的多是世俗問題,比如我們總是問:「吃了沒有?」「你一年能賺多少錢?」「你住多大的房子?」我們失去了我們幼小時的童心和超脫,不再關懷生命本質,越來越失掉天真。今天,當我們吃穿不愁的時候,其實需要超脫一些,去關懷一下生命的本質,對終極問題發問,只有多考慮這樣的問題,你才能成為天真的人,才能長壽。
「幼而徇齊」是指幼小時做事情非常快,想做什麼就立即去做,不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是如此專注,比如說小孩子看到一朵花,他會一下把花抓住,不管花上有沒有刺,有沒有毒,也不管路有多麼的坎坷不平。可長大後,想要什麼,我們常常瞻前顧後、思左想右、猶豫不決、左右搖擺。考慮問題太多了,不再「徇齊」,做事情有意無意地背離真實、專一,煩惱漸生,健康受損。
所以,《黃帝內經》中描述黃帝的一生,實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只是隨著長大,我們慢慢淡忘、失掉了「神靈」、「能言」、「徇齊」、「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過修煉,把我們越來越年老的生命回歸到兒童時代,復歸嬰兒的「敦敏」「徇齊」「神靈」,這就是養生。
養生困境
無人領導改革
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說法,則難以啟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今日在台灣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念。宮廟的住持及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嘉言錄》,一九八二年四月基隆十方大覺寺印贈等書,《印光法師文鈔》是收集印光文鈔最全的書,後來台中蓮社亦予出版,而不收錄此信,殆出自於為賢者諱的心態。印光受到太虛學生的攻擊,不止一次,印順《太虛大師年譜》民國十八年條雲:「時印老(五月二十九日)《復某居士書》,痛斥大愚。」可見除佛化青年會的傳單外,太虛剃度的弟子大愚也撰文攻擊過印光。
「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煉氣、養生、葯餌、靈修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術等占卜術。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說,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著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斗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歷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將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 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眾的素質難以提升。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灣的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並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媽祖的,自認是媽祖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只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在台灣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缺乏講經佈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說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台灣無線的電視台甚多,定時播出佛教講經節目的,有六七個,甚至有許多電視台是整日播放佛教節目的。佛教有自己傳道的專用電視台。除電視台外,擴播電台亦有佛教講經節目。相對的,在電視台或播音電台方面,幾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講經節目。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間小規模的木柵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說經人才,不重視說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乾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占著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煉)為橋梁。 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煉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籙,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葯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匯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並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產生宗教戰爭。而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眾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情形不僅在台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筆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開會,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長告訴筆者說新加坡有的道廟甚至將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設在廟中來拜,但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只。這個例子說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並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祗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著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舉例而言,由於明末《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倡導,於是道教將觀音、錠光佛、文殊等神吸收為己神,同屬玉帝所轄。但因給予過高的地位,這樣的做法,反而造成佛、道不分的後果。相對的,佛教雖也吸收道教的神祗,如關公在道教的階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卻把他說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將佛教的神置於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於低階,於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誤導。

7、道教養生?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8、道教有什麼養生理論?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與道教白菜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