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葯養生食物四性五味

中葯養生食物四性五味

發布時間:2020-10-02 04:17:13

1、自古以來,中醫理論強調「葯食同源」中醫指五穀雜糧的四性五味是什麼?

寒涼性五穀雜糧的作用:具有清熱、瀉火、消炎、解毒等作用。適用於夏季發熱、汗多、口乾或體質偏熱的人、以及急性熱病、發炎、熱毒等。

2、列舉食物的「四性」五味歸經

1、食物有寒、熱、溫、涼四性
《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中醫認為,能治療熱症的葯物,大多性寒或性涼,能治療寒症的葯物則大多性溫或性熱。同樣的道理,熱性或溫性食物,適宜患寒症或陽氣不足之人;寒性或涼性食品,適宜有熱症或陽氣旺盛者。前者忌吃有寒涼性食品,後者忌吃溫熱性食物。溫熱性食物能夠溫補、散寒、壯陽,寒涼性食品則能夠清熱瀉火、滋陰生津。不懂得食物之性,就很難明白飲食宜忌。
此外,食性還要與四時氣候相適應,就是說,寒涼季節要少吃寒涼性食品,炎熱季節要少吃溫熱性食物,飲食宜忌要隨四季氣溫而變化。總之,食性如葯性,飲食宜忌要根據食物的食性,結合身體素質、疾病性質、四時氣溫變化靈活掌握,合理選擇。

2、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
辛味:宣散,能行氣、通血脈,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分泌,提高澱粉酶的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可祛風寒、通經絡。外感風寒者宜食用辛辣的生薑、蔥白、紫蘇等;對因寒凝氣滯而致的胃痛、腹痛、痛經,宜吃辣椒、茴香、砂仁、桂皮等行氣、散寒、止痛等。
甘味:有補益強壯的作用,能消除肌肉緊張,但吃甜食過多易發胖,是心血管疾病和動脈硬化的誘因。
酸味:收斂、固澀,能增進食慾、健脾開胃、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的吸收率。但過於嗜酸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苦味:清泄,如苦瓜味苦、性寒,佐餐可收到清熱、明目、解毒、瀉火之效,適宜中暑、目赤、瘡瘍、癤腫者食用。茶葉苦甘而涼,有清泄之功,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
鹹味:軟堅散結、潤下,如海帶有軟堅化痰的作用。

3、食物對機體功能的作用——歸經理論
食物歸經依據經絡理論而來,即要針對性地選擇食物,「五味入口,各有所歸」,中醫五行中的五色、五味與五臟六腑相對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這也反映了五味學說與食物歸經理論的聯系。例如:
肺虛咳嗽:中醫往往建議病人吃些百合、山葯、白果、燕窩、銀耳等,因為皆入肺經,能養肺、補肺、潤肺。
腎虛腰痛、腰酸:則常勸其食栗子、核桃、芝麻、山葯、桑葚、枸杞子、杜仲,因為它們入腎經,可補腎壯腰,這就是食物歸經理論的實際應用。
但因人體心、脾、腎各臟腑間的關系十分復雜,上述不同食物也可以辯證使用。如寒性食物,雖同樣有清熱功能,但適應范圍不同,或偏於清肝熱,或偏於清肺熱,各有所專。同為補益之物,也有補肺、補脾、補腎等不同。同為清熱瀉火的食物,有的清肺熱、有的清心火、有的清肝熱。如梨、香蕉、柿子、桑椹、芹菜、蓮心、獼猴桃均為寒涼食物,而梨、柿子偏於清肺熱;香蕉偏於清大腸熱;桑椹偏於清肝虛之熱;芹菜則偏於清肝火;蓮心偏於清心熱;獼猴桃偏於清腎虛膀胱熱;原因就在於各種食物歸經不同。
同為有補益功能的食物,如龍眼肉、柏子仁、小麥則入心經補心,養心安神,心悸失眠者宜之;山葯、扁豆、糯米、粳米、大棗入脾胃經,健脾養胃,故脾虛便溏者宜之。食物同葯物一樣,也有一味食物可歸兩經或三經。如山葯歸肺、脾和腎經;桑椹歸肝和腎經;蓮子入心、脾、腎三經等。
綜上所述,四氣、五味、歸經等理論是中醫傳統營養學突出的特點,也是飲食宜忌的依據。正是這種辯證科學的不同於近代營養學和現代醫學理論的飲食宜忌觀點,體現了中醫傳統營養學極強的實用性。

與中葯養生食物四性五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