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吞津練精養生法

吞津練精養生法

發布時間:2020-10-01 21:44:36

1、「叩齒吞津保健法」如何做?

步驟:
1.叩齒:

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

2.吞津: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時間及次數

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1)吞津練精養生法擴展資料: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據文獻記載,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 ,年過八旬 ,齒緊完好 ,身體健壯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 ,他認為「齒為筋骨之餘」 ,叩齒則會筋骨健壯 ,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

叩齒吞津所發揮的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 (飲食物 )」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2 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律」,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3 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

4 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5 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2、叩齒吞津保健法:叩齒有什麼好處

叩齒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養生論述各有出入,總之,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有一種說法叫"叩齒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覺前叩齒三十六下,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相傳這還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方法。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叩齒吞津所發揮的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津」,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西醫的角度對叩齒吞津的分析從現代醫學對牙齒功能研究的認識來看,牙齒的牙腔內有由血管等組織構成的牙髓,是牙的營養通道。牙所需要的營養在血液里,叩齒產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動牙髓及牙床,鞏固牙齒和牙周組織,興奮牙神經、細胞和血管,促進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養供應,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類似咀嚼運動形成的刺激,提高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齒變的堅硬穩固、整齊潔白,有益於口腔健康。經常叩齒,還可以使咬肌及牙齒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強機能,並維持其一定體積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因年老機體萎縮造成的凹臉癟肋狀。已經有牙病的患者,經常叩齒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叩齒時,嘴、舌充分活動,血液循環加快,這對延緩面部皮膚衰老大有裨益。叩齒後跟著做吞津,所謂「津」,就是口腔活動後所產生的唾液。唾液能維持口腔的清潔,幫助浸濕、軟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澱粉酶,對食物有消化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種酶和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機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增強免疫機能。中醫的角度對叩齒吞津的分析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養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紅爐點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叩齒與咀嚼的區別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於保健性質;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屬於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確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別主要有兩點:力量不同:叩齒是輕微的力量,叩齒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於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產生牙合創傷。有些醫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適,主要中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如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穀穀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於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

3、十二時辰養生法是什麼,該怎麼做?

古代出現過許多有名的醫學家,例如李時珍、扁鵲等,他們留下來的醫書雖然有一部分內容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非常准確的,他們是古代先人留下來的瑰寶,我們要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國有部著名的醫書《黃帝內經》,在裡面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我們的身體與十二時辰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經過後人的總結,有了如今的十二時辰養生法,那十二時辰養生法是什麼,該怎麼做?十二時辰養生法是一套養生的方法,與我們每天的時間有關,我們應該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將十二時辰養生法應用到每天中,達到養生目的。

十二時辰養生法許多醫學家都有總結過,十二時辰指的是我們一天中的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都對應了我們的身體的部分器官,比如卯時對應的大腸,而辰時對應的胃部,一共有養生的十種方法,比如巳時,人們應該養花、讀書等,做一些清心養性的活動,在疲勞時可以閉上眼睛,靜坐養好精神,在戌時應該做一些輕微的活動,准備睡覺,睡前不要胡思亂想,最好右側睡覺等。

十二時辰養生法有許多方法,並且對應好了時間段,但是對於處於工作中的人來說實現的難度較大,而對於老年人來說,可以以此來養生,早上5點到7點看見晨光便起床,然後轉動肩膀,活動一下脈絡,可以打打太極之類的,7點到9點,喝一杯白開水,用梳子梳頭發,早餐可以喝粥,盡量清淡些等。

十二時辰養生法是我國古代醫學家們留下來的寶物,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方法,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做好這十個方法,我們的身體會有明顯的更為健康的變化。

4、中國養生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皮、骨」,那我們最好的鍛煉方法是什麼?

武術,丹道
如果只練一種:太極(不是太極操,花架子)

5、叩齒吞津法堅持多久效果才明顯?我堅持兩個星期了,每天差不多做8次

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

叩齒吞津是中國古人的養生方法,古代的八段錦裡面就有叩齒吞津的練法,認真練習叩齒吞津不僅能有效地減輕飢餓感,還能收到美容和養生的功效。

早晨醒來後,先不要說話,摒棄雜念,口唇徽閉,全身放鬆,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叩擊剛開始鍛煉時,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增加,可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

(5)吞津練精養生法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叩齒的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牙病患者叩齒的力度不宜過大,防止牙齒進一步損傷。

2、攪舌的速度不宜太快,用力要適當均勻,緩慢而周到。

3、牙齒尚未完全發育完全的人,不宜做叩齒運動。

4、口腔糜爛、牙齦膿腫時可暫停操練,待口腔炎症痊癒後再繼續練習。

5、咽津前,如果口中唾液分泌過多影響其他動作進行,可將唾液部分咽下,不可吐掉。

與吞津練精養生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