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嶗山道家文化養生

嶗山道家文化養生

發布時間:2020-10-01 19:30:06

1、嶗山的人文歷史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1943年間侵華日軍對嶗山的「掃盪」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
建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於1952年撥專款對嶗山道教廟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沖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嶗山相繼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1980年嶗山恢復道教宗教活動後,嶗山太清宮對收納道士出家制訂了各項新規定。10餘年來,在此出家已有20餘名道士。 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嶗山的崇佛寺(俗稱荊溝院)建於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這是嶗山最古老的寺院,應視為佛教在嶗山的發端。東晉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經的僧人法顯泛海返國,遇颶風漂泊到不其縣嶗山南岸栲栳島一帶登陸,當時不其縣為長廣郡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取經的名僧,便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講經說法,並在其登岸之處創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從此,佛教在嶗山聲名大振,廣為傳播。嗣後,嶗山相繼建起了石竹庵(後改名慧炬院)和獅蓮院(俗稱城陽寺),北魏時法海寺的創建,標志著嶗山佛教已初具規模。
隋、唐兩代,佛道並重,隋代重建即墨縣於今址後,獅蓮院、荊溝院和慧炬院等著名寺院得以重修,規模更加宏偉,香火日漸旺盛。唐代,僧人普豐由四川峨嵋山來到嶗山,在王哥庄鎮大橋村東修建了大悲閣,內祀大悲觀世音菩薩,後改稱峽口廟,其後又在鐵騎山東修了一座分院,名為林花庵,又在峽口廟東2.5公里的東台村建了另一座分院,名為普濟寺。嶗山巨峰之南還建有白雲庵。宋、元兩代,佛道兩教一直和睦相處。萬曆十一年(1583年)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和尚來到嶗山,於萬曆十三年起在嶗山太清宮三清殿前耗巨資修建了氣勢恢宏的海印寺,後因與太清宮道士發生糾紛,進士出身的道人耿義蘭進京告御狀,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降旨毀寺復宮,憨山亦被遠戍雷州。嶗山佛教雖遭此打擊,但並未一蹶不振,桂峰、自華及慈沾等著名僧人仍在嶗山進行了許多佛事活動,加之當地鄉宦士紳的支持,嶗山的佛教仍有所發展。據粗略統計,明、清兩代創建的寺院有20餘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清順治九年創建的華嚴寺。這座寺院規模宏偉,名聲遠播,藏有清雍正年間刊印的《大藏經》一部,還有元代手抄本的《冊府元龜》。直到清末民初,華嚴寺與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石佛寺、法海寺仍被稱為嶗山佛教的三大寺院。民國時期,嶗山佛教每況愈下,逐漸衰落。
建國後,嶗山的僧人在國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引導下,積極參加了各項愛國活動。在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嶗山的僧道聯合創辦了生產合作社,過著亦禪亦農的生活,走上了自給自養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各寺院的神像被砸毀,經卷、文物被焚燒,僧尼被遣散,大殿被封閉。但也有些宗教文物受到了群眾的保護,華嚴寺的《大藏經》和《冊府元龜》被青島市的文化部門搶救出來;沙子口東風船廠的職工把石佛寺和大石寺的五尊鐵佛完整的保存下來;源頭村居民把法海寺的乾隆年間重修碑拉到家中隱藏起來。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進一步落實,「文化大革命」中被遣送的僧14人、尼7人,均落實了政策,並妥善安排了他們的生活。1985年青島市成立了佛教協會籌委會,政府還撥專款修復了嶗山華嚴寺和法海寺,並將這兩座寺院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嶗山山區共有27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 文物古跡古文化遺址古城古樓堂書院古墓康有為墓城子遺址古不其城玉蕊樓康成書院財貝溝東周墓群康有為原墓李家宅頭遺址鰲山衛城鏡岩樓華陽書院城陽漢墓群康有為新墓半阡子遺址浮山所城太古堂青峪書院房鳳墓——冷家沙溝遺址雄崖所故城大勞草堂石屋書院童恢衣冠冢——霸王台遺址——讀書樓勞山書院邱處機衣冠冢——西窯頂遺址——上庄別墅下書院藍銅墓——————紫霞閣——於七墓—— 古廟宇太清宮華樓宮太平宮蔚竹庵上清宮白雲洞百福庵明道觀明霞洞關帝廟通真宮法海寺凝真觀華嚴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在嶗山各地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56年和1982年先後進行了兩次文物普查,共出土銅器1045件,另有銅錢26斤,出土鐵器20件,這些出土文物都保存在青島市和嶗山區博物館內。惟《嶗山金石目錄》中之古銅器鐵器已散失。 古銅器鐵器大福島古銅印曬錢石古錢南城陽村古銅印明道觀古箭鏃高家崮古銅器霸王台古戟頭壽陽庵古銅像、銅器鐵瓦殿鐵瓦海印寺大銅佛像菩薩洞鐵佛像玉蕊樓古銅瓶迎真觀鐵鍾城陽古銅瓶太平宮鐵鍾

2、「道家養生甘露茶」到底敢不敢喝?

嶗山道家甘露茶,要是第一次見這茶,估計都會被嚇到!看上去,就像是發了霉的樹葉和樹枝,真是奇醜無比啊!
可不要只看這醜陋的外表哦。這茶有名為「外如乞丐內如帝」!
此茶沖泡時,沒有其它茶葉的香味,第一口入口時,滑到嗓子,感覺是苦的,可能你會說,這復是什麼啊,這么苦這么難喝,扔了吧!呵呵,千萬不要這么做,堅持再嘗一口吧。咦?怎麼有點甜味了?這就是此茶的妙處所在。。繼續喝,越喝越甜咯。好好制,稍停一下,再喝口白開水吧。奇怪咯,怎麼這白開水都是甜的?先別喝了,試著咂咂嘴,咽一下口水哦?怎麼樣?感覺到舌根甘甜生津如泉涌了吧。這茶就是這樣奇妙的。說說功效吧,消炎(特別是咽炎)袪火。很多外地的朋友到青島逛嶗山,都會專門嘗一下這個茶,因為都說這茶是嶗山道士發明而且親手種植加工的,喝一口沾沾仙風道氣啦。更為神奇的是,目前外人沒有知曉這茶的加工方法。

就像海精草一樣很多看起來很醜陋的茶其實很好很健康,如果不放心你可以洗兩遍茶么

3、嶗山道教是怎樣煉成的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嶗山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1943年間侵華日軍對嶗山的「掃盪」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
1980年嶗山恢復道教宗教活動後,在政府的努力下道觀得到修復。10餘年來,在此出家已有20餘名道士。

4、嶗山道教歷史悠久都有哪些活動

嶗山道觀的祭祀分常祭、節祭、年祭三種,皆各有儀式與儀禮。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
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嶗山農家院最美嶗山旅遊網匯聚眾多特色嶗山農家宴,保證您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嶗山農家院歡迎您的光臨!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青島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計劃地恢復部分嶗山道教廟宇,落實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現嶗山相繼修復並對外開放的廟宇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嶗山道教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農家院最美嶗山旅遊網匯聚眾多特色嶗山農家宴,保證您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嶗山農家院歡迎您的光臨!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與嶗山道家文化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