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坡逸事 譯文
1、譯文
蘇軾擔任錢塘太守的時候,有一個百姓前來訴苦,說賣扇子的人欠了自己兩萬銀子,便抓來了那個賣扇子的人,賣扇子的悲傷地說:「長時間下雨,並且天氣一直嚴寒,有扇子又賣不出去,不是(我)不肯償還債務。」蘇軾就叫他拿二十把扇子過來,便拿起桌上的辦案時所用的毛筆隨意地寫了行書,草書的字,並畫了枯石和竹石就交付給他。(賣扇子的人)剛剛出門,人們竟然用一千元錢買一把扇子,原本賣不出去的扇子全都賣光了。後來賣扇子的人也把所欠的錢全部還清了。
2、原文
東坡為錢塘守時,民有訴扇肆負債二萬者,逮至則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償也。」公令以扇二十來,就判字筆隨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門,人竟以千錢取一扇,所持立盡。遂悉償所負。
3、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等。
2、游東坡譯文
譯文:
十九日早晨,在東坡遊玩。從州門向東,岡壟高低,到蘇東坡則地勢平曠開朗。東起一塊高地很高,有三間屋子。一處壟頭昂起,稱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間屋子很雄偉,四壁都畫雪。堂中有蘇東坡像,戴著黑帽穿著紫皮大衣,橫按竹杖,這就是雪堂。
堂屋東面有一棵大柳樹,傳說認為是東坡親手種植。正南面有座橋,上面寫「小橋」,因「莫忘小橋流水」的句子命名。其下最初沒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細流淌出。原來只是一塊石頭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增加修了一座木橋,上面蓋了一所屋子,很有些衰敗感覺。
東面有一口井,稱為「暗井」,出自蘇東坡詩中「走報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涼使牙齒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四望亭」,正與雪堂相對。在高山上,縱觀山河,是一郡中最好的地方。
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游東坡》。
原文:
十九日早,游東坡。自州門而東,岡壟高下,至東坡則地勢平曠開豁。東起一壟頗高,有屋三間。一龜頭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頗雄,四壁皆畫雪。堂中有蘇公像烏帽紫裘橫按筇杖是為雪堂。堂東大柳,傳以為公手植。
正南有橋,榜曰「小橋」,以「莫忘小橋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無渠澗,遇雨則有涓流耳。舊止片石布其上,近輒增廣為木橋,覆以一屋,頗敗人意。東一井曰「暗井」,取蘇公詩中「走報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齒,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與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覽觀江山,為一郡之最。
(2)養生東坡居士譯文擴展資料
《游東坡》是宋代陸游的一篇游記散文,選自《入蜀記》。《入蜀記》是南宋陸游入蜀途中的日記,共六卷,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游記。《入蜀記》將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觀、世情風俗、軍事政治、詩文掌故、文史考辨、旅遊審美、沿革興廢錯綜成篇,評古論今,夾敘夾議,卓見迭出,寄慨遙深。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末,作者由山陰(今浙江紹興)赴任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通判(知州的佐理官)。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運河、長江水路前往,歷時160天,五個多月,經今浙、蘇、皖、贛、鄂、渝六省市,於十月二十七日早晨到達夔州任所。
路上寫每日經歷,記一天經過什麼地方,游歷或舟中所見,會見什麼人等。較多的是寫景物,寫觀感,間或考證古聞舊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彈劾蘇軾在謝恩表中諷刺朝政,蘇軾被捕入獄四個多月,飽受凌辱,獲釋後被授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一下子就被貶到黃州。
北宋時期的黃州,是一座人煙稀少、偏僻落後的小城,下轄黃岡、麻城、黃陂三縣,州的治所為黃岡縣。北宋將州的等級劃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中下、下八個等級,黃州為最末端「下州」。
偏僻的黃州經濟發展水平落後,名動天下的文豪被貶謫到黃州,讓蘇軾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更嚴重的是,被朝廷貶謫的官員,不能自由行動,也享受不到地方官提供住宿地方的條件,蘇軾只能住進了一個廢棄的驛站——臨皋亭,幾個月後,蘇轍護送蘇軾家眷來到黃州,蘇軾一家也全部擠在這里。
蘇軾還是比較幸運的,當時的黃州知州徐大受,對聞名遐邇的蘇軾敬佩不已,不僅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還允許蘇軾自由活動,這些便利讓蘇軾順利的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徐大受去世之後,蘇軾專門撰寫了《徐君猷輓詞》。
蘇軾後來購買了一塊土地,取名為「東坡」,並以「東坡」為自己的號,不久之後,「蘇東坡」三個字將舉世聞名、婦孺皆知。元豐五年,蘇軾又在東坡不遠處搭建來了幾間草棚,取名為「雪堂」,為居住躬耕之所,並寫有《雪堂記》一文。
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
由於這些作品的廣為流傳和人們對蘇軾的尊崇,宋人非常推崇赤壁、東坡、雪堂等和蘇軾密切相關的地方,並熱忱的前往黃州尋訪,黃州一度成為文人外出旅行必去的城市之一,不過,受限於當時的落後的交通條件,最終只有部分文人成功踏上了黃州的土地。
文人的不斷到訪,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拯救黃州落後的經濟,但對黃州的經濟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精明的黃州地方官,抓住了這個商機,大打蘇軾牌,將蘇軾打造成黃州的「城市名片」。曾任黃州知州的曾宏父,甚至讓家中的丫鬟在到訪黃州的文人面前背誦蘇軾的兩篇《赤壁賦》,以彰顯蘇軾在黃州的影響力。
3、青蓮居士、香山居士、東坡居士、易安居士、柳泉居士、六一居士、隨園居士是誰
青蓮居士:唐代——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東坡居士:北宋——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說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
六一居士:北宋——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
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
鹿門居士:北宋——米芾;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
柳泉居士:清——蒲松齡;
香山居士:唐代——白居易;
蓮峰居士:南唐——李煜;
半山居士:北宋——王安石;
清真居士:北宋——周邦彥;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
石頭居士:明代——袁宏道;
芹溪居士:清代——曹雪芹;
隨園居士:清代——袁枚。
4、東坡的注釋譯文
⑴東坡:其地在黃州東門外,又效白居易忠州東坡之名,故雲東坡,詩人並以之作為自己的別號。
⑵市人:隱指追名逐利奔走於仕途的人。野人:鄉野之人,在野的無官職的居士,蘇軾自指。
⑶犖(luò)確:指險峻不平的山石。
⑷鏗(kēng):象聲詞,此指手杖敲擊山石所發之聲。曳(yè):拖。 東坡並不是什麼風景勝地,但對作者來說,卻是灌注了辛勤勞動、結下深厚感情的一個生活天地。「荒田雖浪莽,高庳各有適。下隰種秔稌,東原蒔棗栗」,詩人不只經營起禾稼果木,還在這里築起居室——雪堂,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並自稱東坡居士了。所以,他對這里是傾注著愛的。
詩一開始便把東坡置於一片清景之中。僻岡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後的皎潔月光,透過無塵的碧空,敷灑在澡雪一新、珠水晶瑩的萬物上,這是個澄明的境界。確實當得起一個「清」字。謝靈運寫雨後叢林之象說:「密林含余清」。詩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謝。
詩人偏偏拈出夜景來寫,不是無謂的。這個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為市」,市人為財利驅迫,只能在炎日囂塵中奔波。唯有「野人」,脫離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詩人,才有餘裕獨享這勝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盡野人行」。這讀來極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詩,從「市人」身上可以嗅到一股奔走鬧市囂塵的喧鬧氣息,又從「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處而自足於懷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盡在不言中。詩人在另一首詩里說:「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雖是詠定惠院海棠的,實際是借海棠自詠身世,正好幫助理解這句詩所包含的意境。
那麼,在這個詩人獨有的天地里,也有一點缺憾。那大石叢錯、凸凹不平的坡頭路,就夠磨難人的了。然而沒有什麼了不起。
將拄杖著實地點在上面,鏗然一聲,便支撐起矯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擻地前進了。沒有艱險,哪裡來征服的歡欣。沒有「犖確坡頭路」,哪有「鏗然曳杖聲」。一個「莫嫌」,一個「自愛」,那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都在這一反一正的強烈感情對比中凸現出來了。這「犖確坡頭路」就是作者腳下坎坷的仕途。作者對待仕途的挫折,從來就是抱著這種開朗樂觀、意氣昂揚的態度,絕不氣餒頹喪。這種精神是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詩所以感人,正由於詩人將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客觀風物交融為一,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無句不是言情,寓情於景,托意深遠,耐人咀嚼。同一時期,作者有《定風波》詞寫在風雨中的神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與此詩可謂異曲同工,拿來對照一讀,頗為有趣。 王文浩《蘇文忠公編注集成》:「出自天成。」
陳衍《宋詩精華錄》:「東坡興趣佳。不論何題,必有一二佳句,此類是也。」
5、各位翻譯一下
艾子乘船在大海中航行,晚上停泊在一個海島上,半夜聽見水底下有人哭,又好像有人在說話。就認真地聽著。
其中一個人說:"昨天龍王下了一道命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斬首。我有一條鼉呀,很害怕被殺頭所以才哭。而你是只蛤蟆,又沒有尾巴,為什麼也哭個不停呢?"
又聽見一個聲音說:"我現在幸虧沒有尾巴,但害怕龍王追究我當蝌蚪的事情啊!"
寓意:要想找一個人的差錯,總可以找到理由。但它帶來的卻是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原文:
艾子浮於海,夜泊島峙中,夜聞水下有人哭聲,復若人言,遂聽之。其言曰:"昨日龍王有令:'應水族有尾者斬。'吾鼉也,故懼誅而哭。汝蝦蟲麻無尾,何哭?"復聞有言曰:"吾今幸無尾,但恐更理會科斗時事也。"
蘇 軾《艾子雜說》
《艾子雜說》,又稱《東坡居士艾子雜說》,相傳是蘇東坡所撰。"艾子"是作者假託的一個戰國時代的人物,作者借他來對現實世界進行褒貶和諷喻。
6、游東坡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游東坡
陸游
十九日早,游東坡。自州門而東,岡壟高下,至東坡則地勢平曠開豁。東起一壟頗高,有屋三間。一龜頭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頗雄,四壁皆畫雪。堂中有蘇公像烏帽紫裘橫按筇杖是為雪堂。堂東大柳,傳以為公手植。正南有橋,榜曰「小橋」,以「莫忘小橋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無渠澗,遇雨則有涓流耳。舊止片石布其上,近輒增廣為木橋,覆以一屋,頗敗人意。東一井曰「暗井」,取蘇公詩中「走報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齒,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與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覽觀江山,為一郡之最。
十九日早晨,在東坡遊玩。從州門向東,岡壟高低,到蘇東坡則地勢平曠開朗。東起一塊高地很高,有三間屋子。一處壟頭昂起,稱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間屋子很雄偉,四壁都畫雪。堂中有蘇東坡像,戴著黑帽穿著紫皮大衣,橫按竹杖,這就是雪堂。堂屋東面有一棵大柳樹,傳說認為是東坡親手種植。正南面有座橋,上面寫「小橋」,因「莫忘小橋流水」的句子命名。其下最初沒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細流淌出。原來只是一塊石頭放在它上面,最近就增加修了一座木橋,上面蓋了一所屋子,很有些衰敗感覺。東面有一口井,稱為「暗井」,出自蘇東坡詩中「走報暗井出」的句子。泉水冰涼使牙齒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四望亭」,正與雪堂相對。在高山上,縱觀山河,是一郡中(風景)最好的地方。
7、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的翻譯
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築室於蘇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8、求黃庭堅的《題東坡字後》的翻譯!!!!!急!!!!!!!!
《題東坡字後》譯文:
蘇東坡很不吝嗇自己的書法,但卻不能求他的字,凡有求他的字的,他都會嚴肅的批評對方,最終還一字不給。元祐年間他在禮部擔任主考官,不能與外界聯系,每當見到桌上有紙,他都不擇紙質的好壞,在上面寫滿字。
他喜歡喝酒,但是喝不了幾杯就醉了,也不客氣躺下就睡,鼾聲如打雷,不一會兒就睡醒,醒來寫字落筆如風雨般瀟灑,文章中即使開玩笑也很有意味,真是一個神人啊!這哪裡是當世的寫文作畫的人能與他爭高下的呢?
蘇東坡的簡札書寫字形溫潤,沒一點世俗之氣,現在世上號稱能作書法的幾個人,即使在臨摩古人方面有他們的優點,但那自然精妙、運筆圓潤,以氣韻取勝,就是兼有了四位書法名家的所長,而改進他們的不足。
建元靖國元年五月乙巳日在沙市的船上,與劉觀國、王霖家的弟弟王相一起觀看蘇東坡的書法。
(8)養生東坡居士譯文擴展資料
《題東坡字後》原文:
東坡居士極不惜書,然不可乞,有乞書者,正色責之,或終不與一字。元祐中鎖試禮部,每來見過案上紙,不擇精粗,書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爛醉,不辭謝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蘇醒,落筆如風雨,雖謔弄皆有義味,真神仙中人,此豈與今世翰墨之士爭衡哉?
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今世號能書者數家,雖規摩古人自有長處,至於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謂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
建元靖國元年五月乙巳觀於沙市舟中,同觀者劉觀國,王霖家弟寂向小子相。
釋義:
1、鎖試:文中指東坡任主考官近兩月間,不能與外界聯絡。
2、龠(yuè):古代容量單位。
3、謔弄:開玩笑,嘲弄。
4、翰墨:借指文章書畫等。
黃庭堅與蘇東坡同是北宋年間一代文豪,兩人交情很好,惺惺相惜。黃庭堅特別欣賞蘇東坡的性格、字畫,多次對蘇東坡的人格、字畫、詩文進行評價,除了《題東坡字後》外,還有《題東坡詩後》、《題東坡竹石》等,他對蘇東坡的欣賞由此可見一斑。
9、《養生》蘇軾 譯文?
《養生》蘇軾 譯文 :
無事以當貴 人不要把功名利祿、榮辱得失考慮得太多,如能在情志上任性逍遙,隨遇而安,無事以求,比大貴能使人終其天年。
早寢以當富 對於老年人來說,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尤其是早睡早起,比獲得任何財富都版更加富有。
安步以當車 人不要過於講求安逸,而應多以步行來替代騎權馬乘車,多運動才可以強健肢體,通暢氣血。
晚食以當肉 人應該用已飢方食,未飽先止來代替對美味佳餚的貪吃無厭。
10、東坡居士
蘇東坡,即蘇軾,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負,故在仕途上多經坎坷。他性格豪邁,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開創豪放一派。他心胸坦盪,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同時,他善繪畫,喜作枯木怪石。蘇東坡自稱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書、畫卻名垂後世。
一,書香世家
蘇軾,字子瞻,又宇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程文應的女兒,書香門第出身,因從小耳聞目染,故品德、學識都相當好,蘇軾很幸運有這樣的母親,因此他能夠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蘇洵等人對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後其弟蘇轍也誕生了。如果依照蘇洵編纂的"蘇氏族譜"記載,蘇家的祖先最遠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蘇味道,然而真相難以確定,但可證實蘇軾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蘇斬。
蘇軾的父親蘇洵志在科舉,然而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大約是在蘇軾出生後的時期,他己經年過而立,結果是屢試不中,只能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因此他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蘇軾出生後不久,蘇洵便到京都去游學,所以蘇軾一直到八歲都沒有受到過父親的言傳身教。他最早由母親啟蒙,後來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慶觀道士張易簡為老師,與鎮上的百餘名幼童一起學習。蘇軾和其後成為當地小吏的陳太初經常受到私墊先生的褒獎。當時中國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請家庭教師在家傳授學業,蘇軾與鎮上的孩童並坐讀書的道觀私墊則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場所。在私墊里就讀的孩童都是商人和農民子弟,蘇拭在私墊里度過了童年,這培養了他的庶民性格,對他日後的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處。
蘇軾在天慶觀的私墊里讀了三年,十歲時母親教他念《後漢書》,讀到《范傍傳》時,他感慨很深。不自覺地就嘆息起來,並對母親說:"做兒子的如果也像范謗,母親高興不高興?"程氏說:"你如果真能像范謗一樣,我難道不能像范謗的母親一樣感到光榮嗎?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因此他在母親的教導下進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眉山專心學習。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並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梅堯臣,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本來想取第一名的,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終於取了第二名(後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反倒成了第一。),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
東坡在赴京考試以前,已經在家鄉結了婚。蘇軾母親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蘇家嘉佑四年,喪期已滿,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長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蘇軾、蘇轍二人在恩師歐陽修推薦下參加制科考試,這一年舉行的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謙科的考試。蘇軾以三等、蘇轍以四等的成績分別考中人選。制科的成績分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無以一、二等的成績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為最高分。相傳當時仁宗曾滿心喜悅地向皇後曹氏說道:"膚為子孫得兩宰相。"仁宗所說的兩人就是指蘇軾和蘇轍。蘇家兩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們的親蘇洵也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當於副知府。去上任時,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邊的鄭新門才依依不捨地與兄長分手道別。後來蘇軾把當時所作的一首 《留別詩》收集在自編《東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這首詩是自己的處女作。
他在鳳翔府判官任內的第二年春,由於很長時間不下雨,嚴重的旱災使百姓們生活困難。後來奉上級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後來果然下雨了,於是就在扶風官舍的北邊築了一個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發的為這件事作了"喜雨亭記",並以輕快的筆調抒發了久旱得雨的喜悅心情。
三、反對變法
英宗繼位以後,韓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愛護蘇軾,其實有點妒忌他的才華,所以蘇軾辦事格外小心。為了應付山陵的需要,他編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順渭水東下,可是水太淺,木筏便停滯住了,他非常著急,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才設法運出。後來又碰上西夏人侵,邊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應軍糧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於工作,蘇軾還得應付官場上的種種關系。由於之前所學的聖賢教誨與政治現實差距甚遠,作為一位初任官職的熱血青年,他感到無比的憂慮。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鳳翔的任期屆滿後,蘇軾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翌年他深愛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鄉貢進士的女兒,知書識禮,能詩能文,十六歲嫁給東坡,後來生下兒子蘇邁,可惜紅顏薄命,二十七歲就死了),不到一年,父親也跟著去世,帶著沉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樞回到了故鄉眉山。
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滿了喪期的蘇軾離開故鄉。翌年,出任監官浩院(掌管官吏辭令書的官)。此時,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為挽救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並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蘇軾的政治思想較為保守,他雖不滿當時的社會現狀,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法制,而在於吏治,他希望能以較緩和的方式改革,若要變法,也應逐步進行,而非如王安石的變法般地急於求利。所以他不斷上書神宗,呈奏《議學校與貢舉札子》、《諫買浙燈狀》,後又上《上皇帝書》及《萬言書》,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蘇軾因而成為當時反對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舊法派的一員,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擠。甚至還有人誣告蘇軾販賣私鹽。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歲的蘇軾見變法大局已定,反對也沒有用,並且他也不願意陷人宗派斗爭的旋渦中,便請調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和挫敗感。
杭州是個風景秀麗之地,蘇軾在辦完公務後,便四處遊玩,以解煩憂。他在此地不但結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於望湖樓醉書》等。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以詩人的身份,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從此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自願調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許多燴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 《超然台記》、《水調歌頭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四,漂泊流離
蘇軾後來被調任到徐州(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有一天,突然闖進一位朝廷欽差,不容分說便把他捉拿進京,原來是一群和蘇軾有嫌隙的御史,為了討好王安石,便指稱他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並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人獄中,這就是著名的 "烏台詩案"。
蘇軾在杭州作通判時的確作了不少詩諷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絕》的第四首:"杖黎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這首詩就是諷刺青苗法的執行不力,官吏強迫農民借錢,然後又在當地開設賭場、妓院,把錢撈回來的丑惡行徑。但這畢竟是詩,本不應構成罪狀,但是圍繞新法所進行的嚴肅的政治斗爭己演變成爭權奪利的宗派斗爭,蘇軾的詩得罪了那些青雲直上的新貴,就難免獲罪。
對蘇軾的審問進行了一百多天,蘇軾的政敵李定等人,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妄圖把蘇軾置於死地,他們的卑鄙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為蘇軾祈福外,前太子少師(太子的老師)張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鎮 替他上疏求情,於是情勢緩和下來。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又有生病的曹太後(神宗祖母)為他說情,最後只定了蘇軾 "譏諷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蘇軾終於免於一死。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剛到黃州,生活困難、沒有薪傣,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後來,只好暫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飯,一家大小靠僅剩的錢節儉過活。老友馬正卿實在看不過去,替他請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耕種、造屋。他汗流陝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於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贊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徵。辛苦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其名為 "東坡雪堂",從此自號 "東坡居士"。
蘇軾在經過了此次的文字獄沖擊後,胸中郁積著無數要說的話,他雖然一直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惹禍,但創作的激情豈是能壓抑住的?他一面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面又在張羅日常茶飯的生活中尋找淡泊自得的喜悅,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處尋幽訪勝,悠閑度日。這段期間對蘇軾而言,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這些年中,他刻苦讀書,因而在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於 "烏台詩案"給他打擊很大,從而他深深體會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寫了不少與修養有關的文章,如 《前赤壁賦》,即在探討人生的變與不變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賦》外,他還作了如 《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作品,來闡發自己曠達的人生態度。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達到了頂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蘇軾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邑、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有天真爛漫之趣。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路過金陵(今南京市)時,遇到當年政敵王安石,兩人談得很投機,這時的東坡對王安石仍不客氣,親切地責備王安石不該連年在西方用兵,又在東南造成大刑獄,而違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風。這個時候的王安石已經歷盡滄桑,胸襟也開闊多了,不但不見怪,反而對別人說:"真不曉得再過兒百年,才能出現像東坡這樣的人物!"
五、政事艱難
元豐七年,蘇軾四十九歲時,宋神宗為他恢復名譽,任為登州(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僅十餘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這年臘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後崩逝,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大力提撥舊派人物,東坡奉召還朝,太後命坐賜茶,又撒御前金蓮燭台送他回院。由於太後廢除新法,政局的情勢開始逆轉,原為政權中樞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馬光等昔日的重臣們又得以重新執政。後世史家稱之為 "元枯更化",舊法派繼續當權執政。
第二年,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語,同時兼任侍讀。蘇軾迸京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人京以後,蘇軾發現實施了十幾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經有相當的成果,司馬光上台後,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廢止,他有點不以為然。東坡本來也是反對新政的健將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張,是對事不對人的,現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進一步的交情,對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態度自然有所改變。他認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力勸司馬光採用,司馬光堅決不肯。這樣一來,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並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成為夾縫里的人物,兩面都不討好。
這年九月,舊法派的領袖司馬光去世,使得舊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醜陋的派閥之爭。集宋朝理學之大成的程頤領導的洛黨相蘇軾等人的蜀黨勢不兩立,朔黨夾雜其間,也糾纏不清,派閥之爭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對私事的誹謗。
元枯四年,蘇軾想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便請調轉任杭州葉知事,上任時,杭州人焚香列隊歡迎,不料蘇軾剛到任就遇到嚴重的天災和病害。後來,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國第一所公立醫院。蘇軾在知事任內修築了與白居易的白堤齊名的西湖蘇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並兼任侍讀,但是遭到作風激進的朔黨的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而離開朝廷,次年轉任揚州(江蘇省揚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一月晉升為禮部尚書,這是蘇軾從政以來的最高職位。
六、詩人之死
蘇軾的職位越升越高,而對立的黨派對他的攻擊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對其以前的文字獄(即烏台詩案)大作文章。鬱郁寡歡的蘇拭請奏調任江南之地,但末獲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蘇軾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縣)知事。同月,高太後崩逝,"元佑更化"也隨之宣告結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歲的哲宗開始親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張的新法。政權又轉移到呂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裡,於是又對舊法派展開了嚴酷的彈劾。紹聖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歲的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為嶺外英州(廣東省英德縣)知事,六月,在轉任英州的途中義受命流放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在惠州的兩年中,蘇軾生活困窘,有時連釀酒的米也沒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種。可是蘇軾這一輩子對磨難早就習慣了,他對這一切安之若素。他有兩句詩寫道:"為報先生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鍾。"即使身處遭人唾棄的嶺外之地,也不因此而喪志,仍舊悠然地過著清貧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罷休,再度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於他。這次蘇軾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稱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島,是一個人跡罕至,瘴癧叢生之地。而蘇轍當時則被貶在雷州,兩地間隔著海峽,兩人要分手時,蘇軾還打趣說:"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
到了儋州,蘇軾一貧如洗,為了糊□,他連酒器都賣掉了。可是他沒忘了讀書,這一段時間他最愛讀柳宗元和陶淵明的詩。他還常常帶上個大酒瓢,在田野里邊唱邊走,作詩自娛。他還結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閑了就去串門,跟野老飲酒聊天,還常常給鄉鄰看病開方。蘇軾晚年流放海外的歲月很艱苦,但他仍然超然灑脫,並自得其樂。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後向氏攝政,試圖促成新舊兩派的和解。五月,蘇軾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並被提舉為成都玉局觀。在自惠州後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蘇軾一家死了九口人,雖然生活對他如此殘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樂觀開朗、富有朝氣。蘇軾六月渡過瓊州海峽返北,月在悍江邊時,他吟誦道:"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
百姓並沒有忘記這位大詩人。蘇軾北還,經過潤州、前往常州時,運河兩岸擁滿了成千上萬的百姓,他們隨船前行,爭著要看看這位久經磨難的大詩人的風采。然而,此時的蘇軾因旅途勞頓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隕落,死時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