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黃帝內經之夏季養生

黃帝內經之夏季養生

發布時間:2020-09-27 20:42:11

1、<<黃帝內經>>夏季養生夏季什麼時候運動最好

早上,夏季要早起,可幫助你獲得足夠的陽氣,所以早上運動很好。採納哦

2、長夏如何養生?

長夏是夏秋交際的時節,這個季節濕熱多雨,防濕氣防潮成為這個季節的養生主題,同時長夏出汗多,汗為心之液,所以長夏養心也很關鍵。

何為濕氣

長夏指的是農歷六月,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熱蒸水騰,潮濕充斥,為一年內濕氣最重的季節。濕氣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人們所說的濕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這個季節里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由於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症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於濕,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含水量,物體潮濕的程度。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慾不振,易發生胃腸炎、痢疾等。若濕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從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養陽防濕

《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那麼,在長夏又怎樣注意保護陽氣呢? 首要的一點是,人們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空調長夜開放溫度過低,冷飲不忌口吃了還想吃,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晚上吹空調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不少農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養生之道的。《養老壽親書》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長夏養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養陽氣,關鍵在於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這樣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其次要防濕邪侵襲: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尤其是損傷脾胃陽氣。在盛夏是心與之相應,而在長夏,則是人體五臟之一的脾臟和其相應。

所以,長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醫營養學認為,長夏的飲食原則易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如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主張長夏飲食應「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大寒涼;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數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國一些南方地區,不少人有食辣椒的習慣,這是因為吃辣可以促使人體排汗,在悶熱的環境里增添涼爽舒適感。另外,通過吃辣,可幫助消化,增加食慾,增加體內發熱量,從而有助於防止在高溫、高濕的時候,人們常有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現象。 防止濕邪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中醫認為,「濕傷肉」,即感受濕邪,易損傷人體肌肉,如常見的風濕關節炎等症。《黃帝內經》里又指出:「傷於濕者,下先受之。」下,指人體下部。意謂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這是因為濕邪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如常見的腳氣,下肢潰瘍,婦女帶下等。因此,在長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於潮濕,空氣污濁,不僅傢具、衣物發霉、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於住在潮濕的屋內造成的。 夏季養心

在談到長夏如何進行精神養生時,《黃帝內經》里明確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並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在精神調養上,祖國醫學認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則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若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故寧心靜神尤為重要。

《黃帝內經》里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而火熱主夏,內應於心。心主血,藏神,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五臟六腑皆搖」,這里一方面說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損傷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說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可影響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在這個意義上說,長夏養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特別是長夏暑氣當令,烈日酷暑,腠理開泄,汗液外泄,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也正因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症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里,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狀態,此時宜用針灸或手壓「人中」穴(位於鼻唇溝上1/3交界處);「十宣」穴(位於兩手十指尖端處),針刺放血。 長天氣以濕熱為主,表現為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度變化不明顯,這種天氣易使人感到心胸憋悶,人們會產生焦躁和厭煩情緒,易誘發精神病。 所以在長夏精神養生的基礎是要保護好心臟;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還要做到「使華英成秀」。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上能夠找到支撐點,讓自己喜歡自己的工作,這樣才會讓我們的精神有所寄託。

飲食調養

長夏的飲食調養相對於其他季節顯得更為重要,這是因為當人在炎熱的環境中勞動時,體溫調節,水鹽代謝以及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和泌尿系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終導致人體代謝增強、營養素消耗增加。 一方面機體營養素消耗增加,另一方面,天熱大量出汗,又導致了許多營養素從汗液流失。不僅如此,長夏人們的食慾減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營養素的正常攝取,所有這些均有可能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症或其它疾病。 由上可知,夏天的飲食調養是十分必要的,具體方法是: 蛋白質的補充

這是因為高溫條件下,人體組織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汗氮排出增多,從而引起負氮平衡。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在平常的基礎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給量須達100克左右,並注意補充賴氨酸。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 維生素的補充

這是因為熱環境下維生素代謝增加,此外,汗液排出水溶性維生素增多,尤其是維生素C。有人測定,每毫升汗液中維生素C可達10微克,如排汗5升,則損失50毫克,此外汗液中還有維生素B1及B2。因此,在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大劑量維生素B1、B2、C乃至維生素A上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有一定的作用。 在新鮮蔬菜及夏熟水果中,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含維生素C尤為豐富,維生素B族在糧谷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夏季人們可適當補充這些食物,亦可適當口服些酵母片。 水分和無機鹽的補充

夏季氣溫高,當身體大量出汗或體溫過高時,不但體內水分不足,而且還會流失大量的鈉、鉀。而缺鈉可引起嚴重缺水,所以要補充水分和無機鹽。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這樣可使機體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蒸發量。炒菜時候鹽要比平時多放一點,但任以清淡口味為主。

夏季飲食調養,除了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外,還必須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物,其中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而利濕的食物,應在長夏時吃,因為中醫學認為「長夏多濕」。那麼,又有哪些食物具有上述作用呢?

3、黃帝內經中介紹的養生方式有哪些,並闡述理由和具體做法

黃帝內經很多養生方法
介紹第五章的四時養生:
第一節 萬物滎生之春季養生
春季養生,養心在樂
春季養生,養身在動
春季養生,養肝在睡
養生,當心二月春風似剪刀
第二節 天地氣交之夏季養長
夏季養生,氣壯需先理直
夏季養生,邊疏泄邊避暑
第三節 斂氣寧志之秋季養收
秋季養生,從「心」開始
秋季養生,先滅燥氣之火
秋季養生,需凍更需動
第四節 去寒就溫之冬季養藏
冬季養生,去寒就溫做足療
冬季養生,閉藏進補進行時
老年人在炎熱的夏季,人體陽氣旺盛,陰氣不足,是中風、腸道疾病、中暑的高發季節因此老年人夏季養生非常重要,現在就介紹下老年人夏季養生小常識,讓老年人健康地度過這個夏季。

夏季是「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的季節,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觀點,夏季與五贓的心相應,氣候炎熱,汗液外泄,易耗傷心氣,所以夏季要重視養心,養陽為夏季養生的關鍵。

老年人夏季養生小常識之按摩保健

夏季在人體主心、脾,故心、脾氣自然旺於冬季,而熱、濕邪最宜傷及心脾兩贓,使心、小腸、脾、胃的功能失職,故夏季的按摩養生應以心、小腸、脾、胃經上的穴位為主。可選用陰郄、豐隆、三陰交、梁丘、足三里、後溪,腎俞,命門,關元,百會,勞宮,合谷,天樞,上巨虛,膈俞、脾俞等穴進行按摩

4、一年四季如何養生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密切,提出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的觀點。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氣血運行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從古到今,氣候—物候—病候,成為中醫養生家們研究的重要內容。 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冬去春來,寒暑更替,時令的風雨,往往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煩惱和疾病。如春季易發感冒、流感,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好發腦炎、咳喘,冬季則常見中風和凍瘡等。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天人相應」是四季養生的整體觀,許多疾病都有明顯的季節性。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四季養生的作用。 春季養生 《黃帝內經》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意思是說,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根據天人合一的理論,這個季節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衣著寬松,適當的散步,使精神輕松愉快,保持體內的生機。不要過分勞累或發脾氣。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關鍵的時刻。 春季養肝:古人雲,春應在肝。春季人體的新陳代謝與肝臟關系極大。肝稟風木,中醫認為,春季肝氣隨萬物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春季養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靜,盡量避免情緒過於激動而影響思想清靜,情緒過度刺激人使五臟之氣平衡協調的關系受到破壞,肝主驚,驚則氣亂。其次是進行適當的活動,如散步、慢跑、體操、太極等。 中醫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本季節還要為下一季節打好基礎。中醫認為,春在自然界主東方屬木主風,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於春季,春季養生不好,故傷肝氣,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火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發生寒性病變。 春回大地,萬物生長,陽春三月,欣欣向榮,在這黃金的季節里,自然使人心情舒暢,應該早點起來,到戶外去鍛煉,活動活動身體,吸收新鮮空氣,呼出體內的二氧化碳,這對提高身體素質,延年益壽,是大有好處的。 夏季養生 《黃帝內經》上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 因為夏季屬火,五臟中對應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們可以適當地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少吃苦味的東西,有助於補益肺氣。 夏季人體陽氣外浮,內部陰氣暗伏,人們不適合在夏季吃太過寒涼的食物和飲料,否則易於損傷脾胃,引起腹瀉。 (1)夏季忌多吃生冷食物:夏季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季節,也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令。由於氣候炎熱,揮汗如雨,唇乾舌燥,心中煩熱,如果吃上一塊西瓜,或喝上一杯冰涼的冷飲,又解渴,又去暑,確實愜意。因此,有的人往往貪圖一時痛快,多吃生冷食物。殊不知,一切事物均以適度為宜,太過則對身體健康不利。因為,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較弱,在飲食方面,過多吃生冷食物,近則立即誘發腸胃痙攣,引起腹痛、腹瀉,遠則秋季生病「報復」。腸胃受冷刺激過度,還可使膽道痙攣,導致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和使心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加重,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很不利。因此,身體健康的人,也忌多吃生冷食物。 (2)夏季忌多吃寒涼食物天氣轉熱,飲食也隨之調理,配合氣候的變化,才能達到夏季養生保健的最佳效果。中醫一直強調食療的好處,在夏令時節應選吃一些去濕清熱的食物,以加強抵抗力。如葛粉能促進體內微血管循環,預防高血壓及膽固醇增高,亦能去濕及降骨火,適合中風人士食用;赤小豆已得到科學證明,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去濕;扁豆則能健脾去溫。除「因時進食」外,還要「因人進食」。不要盲目認為,夏日多進食清涼解熱食物,對身體有好處。如有的人體質虛寒,對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應忌多吃。夏季氣候燥熱,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的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之要道。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多,最容易丟失津液,需適當食用酸味食物。一方面多食如西紅柿、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芒果之類果品,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既可以預防因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另一方面在菜餚中加點醋,醋酸還可以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夏季飲食菜餚宜稍咸:炎熱的夏季,人體出汗多,所以在飲食方面,宜食用調味稍鹹的菜餚。一來可以及時補充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二來可避免因出汗過多而出現的虛脫。 秋季養生《黃帝內經》上說:「秋三月,此謂容平。」意思是說自然界的萬物經過一個夏季的生長已趨成熟,處於一種豐碩、從容、平靜待收的景象。這個季節,天高風急,地氣清肅。秋季主收,要收斂自己的神氣,不要使神志外弛,藉以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因為秋季屬金,五臟中對應的是肺。秋季要順應收的養生之道,否則就會損傷元肺氣,在冬天容易患腸道疾病。因為人體經絡中的肺經與大腸經緊密相關,互為表裡,被中醫視為相同的系統。肺病會累及大腸,大腸有病則會影響冬天人體儲存精氣的功能。秋高氣爽,濕氣減少,氣候變燥。此時適宜吃些養陰潤燥、滋陰潤肺的食物,應在飲食方面進行調節,多食用滋潤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貝母粥,也可適當選用芝麻、香油、桑葉、菊花、蘆根等辛涼和津潤燥之物等。冬季養生《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意思就是說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冬季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衣著應漸暖舒適、利於氣血通暢為原則。因為適體的衣服有如養生之妙葯。在冬季飲食上應以保陰潛陽為原則。主張進熱食,並給予溫補陽氣類膳食,故多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麻雀蛋、木耳、龜等食物。不可使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鮮蔬菜。冬季飲食宜少咸增苦,以養心氣。

與黃帝內經之夏季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