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需要形神合一嗎?
「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是中醫學的又一養生觀,其主旨在於強調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所謂形,是指人的整個機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而所謂神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以及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是功能作用。神為形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臟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致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
神為形生,無形則神無以生。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基礎。從病理上看,形的病變可導致神的異常,神的改變也可影響形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形與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體現出人的機體的整體辯證關系。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如,《素問·上古天真問》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並提出了外辟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形神合養方法。中醫養生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的養生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實際上不外乎「養形」與「養神」兩種:
「養形」主要指臟腑、氣血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養形」須與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相適應。
「養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調攝精神。「養神」受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影響。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越過了生理的調節范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2、傳統體育養生為什麼要強調形神供養
形神共養是指在練功實踐中既要注意形體的保養,也要注意精神的調攝,更要使練功者
形神合一。
3、國畫講求「以形寫神」,怎麼理解?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聲明:以上回答來自 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hust/2009-04-16/920145.html。
4、什麼是「形神合一」養生
形神合一
形神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對范疇,也是體育哲學人體觀的基本范疇。形神,指人的形體和精神;合一,指兩者相互統一。在哲學史上不同的學派對形神關系有著不同的解釋。南北朝范縝在《神滅論》一書中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又稱:「形者神之質(實體),神者形之用(作用)。」肯定了形體版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形體的產生、存在和變化決定精神的產生、存在和變化,從而堅持了形神合一的權唯物主義一元論。形神合一理論的哲學基礎是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
5、什麼是養生先養神?
「形神合一」是養生防病學的一個重要觀念。古代養生學家譽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保養的關鍵。神,這里主要指精神思維活動。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思慮過度,或情緒不暢,『會耗傷精氣,引起氣機紊亂,陰陽失調,臟器損傷而發病。故有「養生先養神」之說。養神,指精神情緒常宜安靜,使精、氣、形得到休養生息。
由於精神思維是處於運動狀態的,所謂「靜」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靜神就是動中求靜。如氣功中的靜功鍛煉,藝術活動中的琴棋書畫等,使人精神愉快,貫注專一,起到良好的養神的效果。所以,養神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或調節作用。
適時調神,是根據自然界的時間節律變動,來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自然界四時之氣的變化,包括消長盛衰、生長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動也應與這種變化一致。春天陽氣回轉,冰雪消融,花開柳綠,一派生機。此時應格外珍惜時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應使神志伸展舒暢,不宜抑鬱,以順應春天生發之勢。夏天艷陽普照,萬物繁茂,地氣蒸騰,雨水充足。此時應使神志充實歡愉,不可過怒,對事物充滿愛心,讓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順應夏天成長之勢。秋天,陰氣漸長,秋風勁急,萬物成熟,果實待收。此時應使神氣收斂,神志安寧,不可過分傷感,以避肅殺之氣,順應秋天收成之勢。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盛,天寒地凍,草木凋零。此時應使神志平靜,不可過分發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時再行活動,以順應冬天潛藏之勢。一日之中的時間節律也類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為冬。人體的活動和精神狀態要隨四時變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應當情緒振奮,精神清爽;日中應情緒飽滿,精力旺盛;日落精神應保持安靜,不可過於波動;夜半應入睡休息,不可強使興奮。這樣,才能使神志變化與自然節律、生理節律同步,保證機體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讓自己更快樂》
6、生命在於運動,也在於靜養。養生宜動,養心宜靜,動靜適當,形神共養,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養生宜動。是對的,常動,就是鍛煉經絡,使其常通,對五臟六腑大有好處。
養心宜靜。要多做點解釋:心,非心臟。是指精神,或者是指人的七情六慾。
宜靜,用「空」更合適。養心宜靜,是指清心寡慾,不為世俗煩惱。
7、怎樣才能形神兼養?
老子的養生之道主張形神合一,養神為主。形是神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個健壯的身體是養生的基礎。
針對如何才能形神兼養,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老子提出了幾個答案。
首先是粗茶淡飯,飲食養生。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為的心態去作為,以無事的心態去從事,以恬淡的滋味為滋味。老子主張飲食宜粗茶淡飯。真正的飲食之道,不在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之中,而在粗茶淡飯之中。後世許多事實證明了素食對人的益處,老子養生思想的科學性和深刻性。
老子在具體實踐中提出「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呼吸節奏的減慢,意味著新陳代謝、血流速度減慢,心臟負荷減輕,能量消耗減少。如龜的長壽與它的呼吸方式有密切的關系,龜呼吸非常緩慢,而且是用腹式呼吸的。這種特殊的呼吸方式,也是龜得以長壽的原因。
老子認為,腹式呼吸對人健康十分有益,尤其是龜息之功能對腹部器官進行一種天然的按摩,促進其生命活動,激發其生命潛能。
老子還說過:「居善地,心善潚。」居住在一塊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所謂「吉祥地」,就是後世所說的風水寶地。其實,風水有一定科學根據,與地理學、建築學、心理學、氣象學有很大關聯。風水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所以養生必須選擇一塊善地。
8、中醫養生講究一個「形神共養」,怎麼共養?
在中醫界,如果要養生,我們就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那就是形神共養。其實也就是其字面意思,我們不僅要要注意精神方面的攝取還要注意形體方面的保養。只有兩個相輔相成,方可真正均衡且統一的發展。那形神共養又是怎樣的一個養法呢?
首先就是精神方面的攝取了。在精神方面,我們需要靜心靜氣,不可什麼事都操之過急,得理不饒人,隨意發火,隨意生氣,這樣子是極為不利於精神方面的養生的。其實,心胸狹窄之人是最不利於養生的。其實生氣的時候貌似別人是在受氣,其實吃虧的是自己,或許對方毫不在意,根本就不管你,那你只能獨自生氣。氣憋久了,不僅不利於養生,反而還會折壽。
所以,要養生,必定是心胸寬廣之人方可達到。當然,精神攝取足了,自身每天都心平氣和,凡事佛系對待仍是不夠的。除了在精神方面的保養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形體上的保養。
形體可以說是我們一整個人生命和靈魂的載體。形體保養不好,丟了生命,又談何養生,這不是與養生相剋嗎?是另一方面的自我摧殘。所以說,注重形體的保養是極為關鍵的。其實,形體的保養也可以理解為是健身,當然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健身是不一樣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保養形體的時候,如果是老年人建議身體力行即可,不可運動過度。
中醫方法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較具權威的養生方法,在中醫界都如此建議,所以要養生,神形自然是不可分離的。唯有兩者相輔相成,方可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
9、中醫養生學為什麼強調形神共養,養神為先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復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制、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百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度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