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的名人都有哪些?
這些都不是,養生的要數道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比如陳摶老祖,彭祖,張三豐祖師,老子,李時珍,張仲景,華佗,葛洪,孫思邈,乾隆皇帝等等,這些是真正的一輩子養生的人
2、陳立夫撰對聯集
陳立夫自題聯
天馬自行空;
雲龍遠飛駕。
——自題
此聯是陳立夫96歲高齡時親筆所書,當題款後,突然發現上下聯顛倒。想重寫,可這時他感到有些氣喘,力不從心了。再細看看這副對聯,覺得字寫得還可以,便說:「即使有人看出上下聯顛倒,也會原諒我這90多歲的老人。」
頭先發白因憂國;
事與願違求脫身。
——自題述懷
賞心悅目詩書畫;
煮泉品茗色味香。
——自題
卑賤不奪愛國志;
坦懷無愧民族心。
——自題
合法、合情、合理,做成大事;
輕權,輕利、輕中,修得長生。
——自題
陳立夫撰題聯
禮言改正朔;
書曰作新民。
——為南京社會服務處春聯義賣撰聯
古今弘正氣;
天地溢純情。
——手書春聯
至孝千秋一得;
篤親萬里同風。
——題湖南省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蛟龍東去欲探海;
崇樓北望可閱江。
——1999年題江蘇省南京市獅子山閱江樓
在南京北面的長江之濱,獅子山上,一座高達50多米的嶄新仿古樓宇聳立在世人面前,隱約於金陵的晨曦與暮色之中,這就是最近落成,而六百年前朱元璋想建最終未建的閱江樓。閱江樓建於海拔70多米的獅子山頂,獅子山原名盧龍山,在南京下關興中門內,地勢險要,是江邊的制高點,附近建有烽火台,為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曾在此地設伏,以8萬人擊退陳友諒的40萬大軍。1999年在台灣年屆99歲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為閱江樓欣然撰書了這副對聯,書法厚實雄渾,和其內容一樣氣勢磅勃,反映了作者開闊的胸襟與深厚的中華文化底韻,聯想到其對台灣回歸祖國的贊同態度與對大陸山川與人文的關切,不難體會到其中所蘊藏的愛國情懷。
正直公平替天行道;
慈祥肅穆濟世存心。
——題台灣省台南縣北門鄉鯤江村蚵寮南鯤鯓廟
台南縣北門鄉鯤江村蚵寮南鯤鯓代天府王爺廟,自肇建迄今,己垂320餘年,是台灣省歷史最悠久之古廟。更由於規模宏大,廟宇巍峨,香火鼎盛,每年吸引遊客,絡繹不絕,多達400多萬人,已成為全台王爺廟的總稱。代天府王爺由來漢民族之特性,就是以敬天思想為經,以祖先榮拜為緯。敬天思想,乃對日月星辰、山嶽河川等自然的崇拜,以代天巡狩表現在各廟宇。而祖先崇拜,乃榮拜聖賢偉人,英雄豪傑,以傳宗耀祖表現在各家庭。《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雖是儒家思想,亦可謂道教之觀念。南鯤鯓代天府亦因此民族特性,可謂屬於道教,但至於王爺之由來,甚難稽考。按清·嘉慶年間,謝金鑾在其續修台灣縣志說:「邑又有稱王公廟、大人廟、三老爺廟者,不知何神……查各坊里社廟,以五公大人稱者甚夥……廟宇大小不一,概號曰代天府,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晰,詰其姓莫有知者。」此為比較古舊的文獻記載。又據連雅堂在其台灣通史說:「延平郡王入台後,闢土田,興教養,存明朔,抗滿人,精忠大義,震曜古今。乃亡,民間建廟以祀,而時己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比如花蕊夫人之祀其故君,而假為梓潼之神也。亡國之痛,可以見矣!其言代天巡狩者,以明室既滅,而王開府東都禮樂征伐,代行天子之事,故王爺之廟,皆曰代天府,而尊之為大人,為千歲,未敢昌言之也。」此乃較近代的考證。但五爺廟或代天府,可能比鄭成功來台以前早有存在,所以連雅堂的考證不無為其扶明反清的思想所掩蔽。……
陳立夫賀贈聯
漢方濟世;
金石延年。
——贈上海江蘇地段醫院院長馮民海(1)
馮民海(鳳鳴),字漢濟,號壽侃、綬勘,別署箐磊軒、三鏡齊,江蘇省(今上海市)嘉定縣人。職業是外科醫生,任上海江蘇地段醫院院長。其自幼喜翰墨,由於文革而求藝中輟,後得劉海粟老人啟發和鼓勵始又習畫,因服膺藝壇耆宿朱復戡先生藝術,遂入朱門。至此其才對詩書畫印藝術有較全面的了解,雖游心而已,卻也漸悟藝術之真謗。其詩詞典雅清新,既有古人意味,又有今人心緒;其作畫重視黃區安排,構圖以不對稱三角形穿插組合而成,並認為此才是對中國畫審美的秘訣;其對書法篆刻的認識亦基於此,從不對稱中求得新的平衡;其對學藝認為有捷徑而無止境,創作有法而無定法,所作書畫印屢獲全國性藝展金銀銅獎,並得到滬上前輩如顏文梁、朱屺瞻、唐雲、謝稚柳、申石伽等贊賞。作品參展於日本、新加坡及港台地區,作品亦被一些藝術機構收藏;其曾獲國際美術家聯合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及中國現代文化學會等機構頒發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世界銅獎藝術家》、《國際銀獎藝術家》等稱號,藝術傳略及作品入編於《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大辭典》、《國際書法美術家大辭典》、《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當代中日書法作品匯觀》、《20世紀國際現代書法篆刻名家作品薈萃》、《國際現代書畫名家教授大辭典》、《海峽兩岸書畫名人大辭典》等數十部辭書作品集。其同時還兼任一些藝術院校的名譽院長、教授、研究員、書師等職,並有《馮民書畫篆刻選》、《箐磊軒印存》、《箐磊軒詩稿》等作品集問世。
海為龍世界;
天是鶴家鄉。
——手書清·安徽省完白山人鄧石如名聯贈湖北省青年書畫家、收藏家王建新(1)
1993年陳立夫94歲生日到來時,湖北青年書畫家、收藏家王建新畫了一幅國畫《祝壽圖》,向他祝壽。立即親筆回信,表示:「大作《祝壽圖》敬收致謝」,並書寫對聯一副,贈王建新收藏,其內容是民國時期總統徐世昌的聯語:「古今往事千帆去;風月秋懷一笛知。」不久,王建新創作了《紅梅清香滿乾坤》,請陳立夫指正。陳立夫即在其作品上親筆題寫「香溢乾坤以迎春」,寓意十分深刻。此後,王建新先後創作了《蘭石圖》、墨竹《風雨知高節》等作品,寄往台灣,請陳立夫指正。陳立夫對這位大陸青年在書面創作方面的不斷進步感到十分欣喜,為了獎掖後學,他親筆題寫了「學無止境」,「修己愛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條幅以及手書、撰書幾副對聯(見下)作回贈。
無欲理自直;
有志事竟成。
——撰贈湖北省青年書畫家、收藏家王建新(2)
道無私故常在;
德不孤必有鄰。
——撰贈湖北省青年書畫家、收藏家王建新(3)
隔岸秋江橫白露;
一船明月漾清風。
——撰贈湖北省青年書畫家、收藏家王建新(4)
事若可傳都合德;
人非有品不能貧。
——贈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遠東司副司長陳廣沅
陳廣沅與陳立夫是兒女親家,陳立夫的次子陳澤寧娶陳廣沅的次女陳掬英為妻。
壽康祛疾施仁術;
侃東凝神得妙書。
——贈上海江蘇地段醫院院長馮民海(2)
治人之疾,功同良相;
成人之美,德比君子。
——贈朱家聲
3、八段錦自愈療法:流傳八百年的中國養生功法的目錄
<
4、歷史對陳立夫的評價
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黨政治家,大半生縱橫政海,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各項要職。尤其作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在戰亂期間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陳立夫成立了中統。國民政府遷台後移居美國,潛心研究中華文化,推動中醫葯的發展和國際認可。1969年,陳立夫回台定居。晚年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提出「中國文化統一論」,使他在兩岸關系中占據了一個頗為特殊的位置。他的這一主張,在兩岸都得到積極回應,他也因此當選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的名譽會長。2001年2月8日逝世於台灣台中,年101歲。
歷史評價: 抗戰時期,陳立夫時任教育部長,建立起貸金制度來資助那些來自戰區的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像李政道、楊振寧這些後來的知名學者,順利地念完西南聯大,皆得益貸金制度。這項制度,為中國培養出大批優秀的高級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對於這段經歷,陳立夫頗感自豪,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功過:「我獻身黨國數十年,於黨政工作,多所參與,成敗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戰時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雖然未必能達到理想,總算對於國家,竭盡綿薄。我總覺得百年樹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義積極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業的興辦,乃是最有收獲的『長途』的投資。」
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在100年的漫長生涯中,以20世紀50年代成為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替罪羊為界,正好分前後兩個50年。前50年,他是政治人物;後50年,他潛心於研究中國文化,著述甚豐,著作等身,再度引起華人學術界重視。但他對中華文化的摯愛以及期盼中華文化復興的殷切情懷,卻是當今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有評論認為:「陳立夫眾多著述留給人類最有價值的東西,也許是他對西方文明負面的嚴厲批判。他在西方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美國前後生活了20年,他對這個金元帝國可謂知根知底,他認為所謂美國模式決不可以成為世界的樣板。他對資本和商人統治這個世界感到憂心如焚。在追求最大利潤的驅使下,資本和商人是絕對不會考慮我們這個小小地球的承受能力的,無限的發展,為發展而發展,將把人類帶向災難的深淵。陳立夫呼籲人類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生存智慧,回歸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僅體現在陳立夫的學術思想中,而且在他對人生、對健康養生的態度上,也無不閃現著崇仰自然、順應命運的智慧之光。
5、陳立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陳立夫(1902年—2001年)浙江省吳興縣(現湖州市)人,名祖燕,號立夫。陳果夫之弟。其二叔陳英士(陳其美)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與蔣介石關系密切。中國國民黨政治家。1923年北洋大學礦科畢業,後獲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近100年的漫長生涯中,以20世紀50年代成為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替罪羊為界,正好分前後兩個50年。前50年,他是政治人物;後50年,他潛心於研究中國文化,著述甚豐,再度引起華人學術界重視。 [編輯本段]個人概述 1923年北洋大學礦科畢業,後獲美國匹茲堡大學碩士學位。 陳立夫的叔父陳其美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後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被暗殺。受其叔父的影響,1925年陳立夫從美國匹茲堡大學煤礦工程專業畢業後,放棄實業救國的理想,加入國民黨,和其兄陳果夫逐漸掌握了國民黨組織大權,建立了CC系,形成「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局面。1926年初任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隨侍蔣介石左右。歷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機要科主任、中央黨部秘書長、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組織部長、社會部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第六部部長、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政治訓練處處長、建設委員會秘書長、土地委員會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職。他與其兄陳果夫一道,組織「中央俱樂部」,在國民黨內形成一個很有權勢的CC系集團,竭力控制國民黨黨部,維護蔣介石統治。他任調查科主任為時不長,但此後調查科一直在其控制之下,並於1938年8月改組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從事反對中國共產黨並對付國民黨內反蔣派系的斗爭。 深為蔣介石信賴。1949年去台灣。1951年去美國定居。1969年回台灣,歷任「總統府」資政、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學院董事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職。1988年7月,與中央評議會34名委員向台灣當局提出提案,主張以台灣的資金科技和大陸的人力資源合為互惠基礎,建設中華。多次公開主張一個中國。主編過《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易學應用之研究》等。著作有《唯生論》、《生之原理》、《四書道貫》、《孟子之政治思想》、《人理學研究》、《從根教起》、《迎頭趕上》、《陳立夫先生言論集》。譯有李約瑟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到了台灣後,陳立夫兄弟二人被蔣介石排擠,他去了美國。在美國,陳立夫一邊養雞,一邊弘揚中華傳統道德,大力宣傳中醫,被譽為中醫「守護神」。 陳立夫一生經歷了3個世紀,堪稱奇跡。他早年致力於宣傳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晚年研究孔孟之道,其長壽和養生之道也帶著哲學的思辨性。 陳果夫及陳立夫是國民黨重要人物。陳立夫曾任蔣介石私人秘書,長時間主持人事及組織工作,亦是國民黨黨內安全特務機構: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統)的始創人。在國民黨內部,陳立夫和陳果夫的派系被稱為「二陳」或者CC系。1948年陳立夫曾到美國為杜威助選,結果杜威落選,而國民黨亦因而開罪上台之杜魯門。1949年到台灣後,蔣介石為整頓在台勢力,陳立夫難以在台立足,離開政壇去美國新澤西州定居,以經營農場養雞、賣皮蛋、粽子等食品為生。晚年回台灣後也多做文化上的工作,不在政壇上有決定性影響。但因是國民黨元老,仍很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