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天氣變冷的養生小

天氣變冷的養生小

發布時間:2020-09-25 10:25:31

1、天氣漸冷,該怎麼養生

冬季養生要適當滋補。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甲魚等,都算作冬季滋補的上品,進補的佳品,只要不進補過剩,均是很好的選擇。還有一些滋補類食物,比如芝麻、木耳、黑棗、黑豆、海參、鮑魚等,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
冬季養生不要忽視養腳。冬季氣溫低,保暖是不可忽視的。只有身體暖,才會氣血通,也才會避免疾病和意外的發生。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慢,而且腳部的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因此,保持腳部的溫度,穿暖一些的鞋子,經常用熱水泡泡腳,能有效提高抵抗力,減少生病。
冬季養生要走到戶外去。有的朋友冬天願意「貓冬」,不願到戶外去,這是非常不科學的習慣。盡量選擇空氣質量好,陽光溫暖和煦的天氣,到戶外做適當的運動,同時曬曬太陽。需要注意的是,冬季運動也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最好是慢跑、打拳、做操等。年紀大的朋友只要散散步就好。
冬季養生切忌食物冷熱不當。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脾胃血管,損傷脾胃,使血流不暢,嚴重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而過熱食物進入腸胃後容易損傷食道,還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有損人體健康。

2、進入臘月,天氣越來越冷,寒冬臘月怎麼養生

冬日裡吃「三冬」

1、冬瓜降低血糖

冬瓜的膳食纖維很多,可幫助降低血糖,還能降低體內膽固醇,降血脂。冬瓜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對高血壓患者而言也是不錯的食療佳品。

2、冬棗提高人體免疫力

冬棗營養價值為百果之冠,有「百果王」之稱。冬棗含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C含量尤其豐富,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此外,它還含有豐富的糖類以及環磷酸腺苷等,能減輕各種化學葯物對肝臟的損害,有效保護肝臟。

3、冬蔗補血潤燥

能補血潤燥,不但提神,還能清熱、下氣、補肺益胃。甘蔗含有大量的鐵、鈣、磷、錳、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鐵含量特別多,素有「補血果」的美稱。入冬後,很多上班族常會感到頭暈嗜睡,反應能力下降,這時吃些甘蔗就大有益處。

臘月里吃「三凍」

1、潤肺化痰吃凍柿子

柿子的營養不會因為冷凍而減少,只是口感比較好罷了。拿幾個凍柿子放在冷水中,不一會兒,柿子外頭就結了一層冰,而里頭卻融化了,這時把皮咬破,用力一吮,一股甜絲絲、涼生生的柿子蜜汁全進到口中,那叫一個透心涼啊。

其實,柿子最大的好處就是潤肺化痰、健脾澀腸。吃了辛辣的東西以後,很容易上火,脂肪也容易堆積,吃點凍柿子不僅可以改善消化,還可以緩解乾咳、喉痛以及大便干結、痔瘡疼痛或出血的症狀,是非常好的健康食品。

2、消火去燥吃凍梨

寒冬臘月,人們往往容易口乾舌燥,什麼最能消火祛燥呢?試試凍梨吧。買回家後,往涼水裡一泡,輕輕敲去凍梨的冰殼,裡面就是甜絲絲的蜜汁,抽去梨柄後,一捏、一吸,香甜無比,令人煩熱俱消。特別是酒後吃個冰梨,既解酒,又助消化。

3、消脂強身吃凍豆腐

將新鮮豆腐放進冰箱冷凍,放一天,拿出來放一會就可以了,但味道和營養都有了變化。這樣的豆腐吃上去,口感很有層次,特別是放在葷湯里煮,非常好吃。如果吃火鍋的話,凍豆腐就是必備的食材。

3、10月後天氣轉涼,養生謹記哪「3不吃2不做」,身體健健康康?

首先天氣轉涼之後,我們第1件應該注意的是,是千萬不能洗涼水澡,因為本身就已經進入深秋了,這時寒風刺骨如果還洗涼水澡的話,那麼很容易造成我們體內寒氣淤積過多,給健康埋下嚴重的隱患。第2件注意的就是千萬不要憂慮,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講,經常憂慮會使我們體內調節失衡,那麼在比較冷的天氣,如果體內調節失衡,也會使寒氣入體。除此之外,在天氣轉涼之後,還有三不吃:

1、過於生冷的東西不要吃

臨近冬季本來就非常寒冷,如果這個時候再吃一些生冷的東西,會使我們體內的寒氣增加,長時間使用的話,會給健康留下很嚴重的隱患,因為體內經常存有寒氣,會引發很多不便於治療的疾病,所以無論再喜歡,也不要吃過於生冷的東西。

2、不要吃辛辣的東西

由於深秋本來就容易讓我們的身體火氣增大,也就是說我們身體容易上火,這個時候在吃過於辛辣的東西的話,那麼只能使這種狀態加劇,因為辛辣的東西在五行當中屬火,經常吃辛辣的東西本就讓我們容易上火。

3、不要吃太過油膩的食物

最後太過油膩的食物我們也不應該吃,比如說天氣轉涼以後,很多人喜歡到火鍋店去吃一些大魚大肉類的火鍋,其實這對我們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因為高油脂的攝入非常不利於我們秋天降火,深秋的時候應該以潤燥食物為主。

4、在寒冷的天氣中,如何養生?

測試

冬天人們不僅容易咳嗽感冒,寒冷導致的血液循環不暢,也讓許多人手腳冰涼,面部蒼白。

補血四物湯

材料:

當歸8g、熟地10g、白芍5g、川芎5g、大棗5個、生薑5片、土雞半隻

做法:

1.將四種中葯食材用清水浸泡十分鍾。

2.土雞半隻剁小塊,洗凈。

3.養生壺加水1500ml,燒開後將土雞放入焯水。

4.用勺子撇去血沫和肥油,放入其它全部食材。

5.啟動養生湯模式。

6.待養生壺自動斷電後加入鹽調味即可。

蟲草花烏雞湯

材料:

蟲草花20g、烏雞300g、薑片、紅棗50g、枸杞15g、鹽

做法:

1.烏雞切塊,焯水5~6分鍾後撈出。

2.將烏雞塊和薑片放入養生壺。

3.加水至1000ml,啟動養生湯模式。

4.40分鍾後加入紅棗、蟲草花和枸杞。

5.待養生壺自動斷電,加入少許鹽即可。

羊肉蘿卜湯

材料:

羊排250g、白蘿卜200g、蔥2段、姜5片、山楂干3片、香菜2根、鹽、料酒

做法:

1.將羊排切塊後泡在清水裡,泡出血水期間多換幾次水。

2.白蘿卜洗凈切四個大片,剩餘部分切成小塊。

3.香菜、山楂干、蔥、姜洗凈備用。

4.羊排洗凈放入養生壺中,加入4片白蘿卜片、2片姜。

5.加一大勺料酒,加水至1200ml,啟動水果茶模式,去除羊肉的膻味。

6.撈出羊排洗凈,將養生壺中其餘湯水材料全部倒掉。

7.再將羊肉、小塊蘿卜、蔥、姜、山楂放入養生壺中。

8.加水至1200ml,啟動養生湯模式。

9.待養生壺自動斷電後,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再放入香菜即可。

西洋參豬心湯

材料:

豬心、瘦肉、西洋參、陳皮、生薑

做法:

1.將豬心,豬瘦肉切片。

2.同西洋參,陳皮,生薑一同放入養生壺。

3.加入1000ml水,啟動養生湯模式。

4.程序結束後加鹽飲用即可。

5、天氣變冷應注意

近段時間,我國不少地方的天氣忽冷忽熱,隨之而來的是「秋季病」的大肆侵入。解放軍302醫院感染一科主治醫師姜天俊說,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節,氣候特點是初秋濕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乾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冷。由於晝夜溫差變大,冷暖多變,許多人很難適應氣候的變化,極易發生疾病或引起舊病復發。為此,姜醫生提醒大家:秋季是多種疾病的好發季節,須根據氣候變化,搞好保健防病,防患於未然。

一、防感冒傳播。秋天氣候變化異常,是傷風感冒的高發季節。特別是當工作環境通風不好時,感冒更容易在辦公室之間迅速傳播。因此,保持良好通風至關重要;其次,要遵循「春捂秋凍」和「耐寒鍛煉從秋始」的規律,體質好的應以輕衣薄衫為主,體質較差的則應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加衣物。

另外,每年10月份前後,是流感疫苗的預防接種季節,體質較差或有基礎疾病者應積極預防接種。秋天氣候乾燥要適當多飲水,增強機體代謝。在感冒流行時可用陳醋熏蒸居室,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感冒預防。

二、防哮喘發作。秋季空氣乾燥,過敏源較多,極易侵犯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常引發哮喘。由於有哮喘病史的人對大氣的溫度、濕度等變化極為敏感,而且適應能力弱,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支氣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應盡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與致敏物質接觸。其次,要隨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被褥,調好空調的溫度,防止受涼。還要注意加強營養,重視鍛煉身體。

如果採取相應的進補,可預防或減輕支氣管哮喘的發生或發展。下面進補方供選擇:貝梨燉豬肺。豬肺250克,川貝10克,雪梨2隻,冰糖少許。將雪梨切成數塊,豬肺切成片狀,與川貝一起放入砂鍋內,加入適量的冰糖,慢熬煮至豬肺熟即可食用。可經常服食。此外,還可服用蘿卜燉蜂蜜、老鴨燉冬草等。

三、防慢性支氣管炎復發。中醫學認為「天人相應」,室內安靜整潔,常開門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室內溫度最好控制在18℃—20℃,相對濕度在40%—50%。慢性支氣管炎其中70%是舊病復發者。此類病少則一周半月,多則半月不愈,有舊病者要注意鍛煉身體,加強戶外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要注意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戒煙少酒。正常人也應適時增減衣服,以防受涼而致病和復發病。

四、防胃病出現。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隨之降低。傳統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嚴重者還會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並發症。

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防護:

1、防止腹部受涼。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要隨氣候的變化,適時增加衣服,夜間睡覺時要蓋好被褥,以防止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2、加強體育鍛煉。

3、注意飲食調養。胃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時定量,使胃中經常有食物中和胃酸,防止侵蝕胃粘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要戒煙禁酒。

4、講究心理衛生。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很重要,避免焦慮、恐懼、緊張、憂傷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胃病的康復。

5、避免葯物刺激。臨床實踐證明,某些中西葯物的刺激,可使潰瘍面擴大,病情加重。因此,應禁服強的松、地塞米松、阿司匹林、保泰松、消炎痛、防風、威靈仙等對胃粘膜有強烈刺激性的葯物。如需要服用這些葯物,應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飯後服用,或同時加用治療胃病的葯物。

五、防心腦血管疾病。秋季天氣變涼,由於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寒冷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血液供應,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堅持服葯,堅持進行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積極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誘發加重心血管疾病。飲食上,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可減少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防止進食過飽,晚餐以八分為宜;日間多喝淡茶,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腦力工作繁重者,體育鍛煉相對不足,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血脂等誘發心腦血管意外的原發疾病。所以,平時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監測,對自己的「生命數據」(如血壓、脈搏等)有較好的了解,並注意先兆症狀。如發現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六、防秋燥、膚損。秋季氣候乾燥,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滋潤,人易出現鼻咽乾燥、聲音嘶啞、乾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稱「秋燥症」。秋燥不僅使人感覺不舒服,而且還會誘發許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癤腫、鼻炎等。因此,秋天必須養陰防燥:第一,少吃過油、過甜、過辣、過鹹的東西;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喝甜味飲料。第二,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的東西,促進排便。因為長期便秘,「火」發不出去,自然灼燒津液了。第三,多運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津液自然充溢。第四,飲食宜偏寒涼,而溫熱類如羊肉、狗肉、蝦、韭菜等少吃為妙。寒涼食物很多,如豆腐、黑豆、梨、銀耳、芝麻、百合等等。而秋季大量上市的許多新鮮水果和蔬菜,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物質,具有滋陰養肺、潤燥生津之功效,是秋季養生保健的最佳食品。

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養陰,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鮮空氣,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秋季皮膚水分蒸發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膚因缺水會變得粗糙,彈性變小,嚴重者會產生皸裂。因此,洗浴不宜用鹼性大的用品。要注意皮膚的日常護理,多吃泥鰍、鰣魚、白鴨肉、花生、紅棗、蓮子、葡萄、甘蔗、芝麻、核桃、蜂蜜、銀耳、梨等食物,能較好地滋潤肌膚,美化容貌。

6、天氣轉涼,該怎樣飲食、養生?

冬季養生有八宜一宜保暖。冬季「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而暴暖大汗。 二宜健腳。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乾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以活動雙腳。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相當重要。 三宜防病。寒冷會誘發心肌梗死、中風,使潰瘍病、風濕病、青光眼等症狀加劇。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葯品。同時還應注意耐寒鍛煉,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四宜多飲。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冬季一般每日補水量不應少於2000—3000ml。 五宜調神。冬天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改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適宜的活動,如散步、慢跑、跳舞、滑冰、打球、跳繩、踢毽子等,都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不錯的方法。 六宜通風。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應經常打開門窗通風換氣,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 七宜粥養。冬季飲食忌黏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為適宜。 八宜早睡。冬日陽氣肅殺,夜間尤甚,要早卧遲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陰平陽秘,陰陽調和則機體健康。 冬季養生在於「藏」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也當講「藏」。由於人體陽氣閉藏後,人體新陳代謝相應就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動力———「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冬季時節,腎臟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即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產生疾病。因此,冬季養生很 重要的一點是「養腎防寒」,以下幾點是貫徹這一原則的要點。 精神調養: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同時,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症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並且年復一年地出現。這種現象多見於青年,尤其是女性。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飲食調養: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時,還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當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冬季飲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飲」,易使脾胃之陽氣受損。 起居保健:《黃帝內經》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後為益(尤其對於老人而言)。冬季起居養生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時開窗換氣有利於身體健康。其四,蒙頭睡覺不可取。冬天蒙頭睡覺極宜造成缺氧而致胸悶氣短。其五,夜間忌憋尿。由於冬夜較長,長時間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鍛煉強身: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事實證明,冬季多參與室外活動,使身體受到適當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臟跳動加快,呼吸加深,體內新陳代謝加強,身體產生的熱量增加,有益健康。

7、天氣越來越涼,秋天真正來了,你該怎樣正確的養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節循環往復,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氣候特點,相應的對我們的身體影響也不同。養生也隨著不同。秋天屬金,對應肺,天氣乾燥,所以秋天應潤肺養陰,多吃酸的收斂性的東西,早睡早起,適應運動,保持平和的心情。

 

秋天天地間陽氣漸落,陰氣慢慢滋長,人應當早睡早起,早睡有益於養陰,早起有助於升陽。秋天蕭殺,秋風涼,自然界茂盛的植物開始枯萎,人面對殘敗的落葉枯枝,也容易產生悲傷凄涼之感,這時人需要精神內守,保持神志的安寧,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悲觀的情緒影響。

 

夏天出汗過多,人損失體液也需要一些補充,要多喝一些湯以滋陰,如銀耳蓮子湯,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幫助收斂肺氣,少吃蔥姜等辛辣發散的食物,免得上火。秋天瓜果飄香,人應多吃水果潤燥。秋天對應肺,多吃白色的食品,如梨、蘋果、山葯、銀耳、蓮藕、白蘿卜等。秋天也是進補的季節,夏季過後人的食慾增加,為了應對冬天的寒冷,人在秋天要貼秋膘,多吃些肉類,增加營養。

 

秋氣涼,人體水分缺乏,容易受風著涼,引發頭痛、鼻塞,關節痛,腰疼等症狀,容易引發舊病,秋天要注意防涼,避免病痛的產生。秋天氣候多變,早中晚溫差大,要適當的增減衣服,早晚多穿些,以免受涼感冒。秋天不適宜進行大汗淋漓的劇烈運動,適合作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瑜伽,做些健身操。

8、天氣冷了,該如何養生?

多保暖,多飲水,多補品

9、過完國慶節,天氣就變涼,國慶過後該如何養生?

在飲食上注意,穿衣要保暖,不要經常熬夜。國慶以後就進入秋天了,今年的秋天特別冷,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養生。首先一定要在飲食上特別注意,因為國慶以後很多人都會上火,而且免疫力會下降,這時候就要注意多吃清熱潤肺的蔬菜和水果,不要老去火鍋店或者串串店圖一時的快樂。

在飲食上推薦大家多喝湯或者多吃胡蘿卜,老人們經常說秋天的胡蘿卜比人參還好,所以在秋天多吃點胡蘿卜對你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用的,胡蘿卜裡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可以增強人的免疫力,家裡有小孩的一定要多吃。除了胡蘿卜以外還可以多吃紅薯或者蓮藕,紅薯可以通便,蓮藕可以清潤肺部,在秋天這個乾燥的季節,吃這兩種東西是非常健康的,而且也可以緩解一個人的焦躁情緒。



其次就是注意穿衣要保暖,很多年輕人都覺得穿秋褲和秋衣特別low,所以即便是在秋風蕭瑟的時候,也根本不考慮穿秋褲和秋夜。今年大家一定要轉變這種觀念,如果不及時保暖的話,老了以後關節會特別疼痛。除了秋褲和秋衣以外,大家也可以及早的戴帽子和圍脖,這兩個小物件也可以讓身體處於暖洋洋的狀態。



最後就是告誡現在的年輕人千萬不要熬夜,這句話大家應該已經聽過無數遍了,但是就是做不到。秋天很多人的免疫力都是非常低的,如果還經常熬夜的話,第2天的精神狀態一定很差,長時間下來就會生病!

與天氣變冷的養生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