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從何開始的?
古人一天,有的吃一頓飯,有的吃兩頓飯,有的吃三頓飯,也有的一天吃四頓、五頓飯,其中以一天吃兩頓飯和三頓飯居多。「一日三餐」是從我國宋代開始的。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我們每一天要做的事情。每天的飯菜中富含豐富的營養,能夠給與我們補充體力和需要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分,使我們勝任每天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自人類誕生以來,人們肯定要充飢。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人們往往要靠打獵為生,直接從大自然中獵取食物資源,這造成了食物來源的不穩定性,一日幾餐也無法得到保證。
按點吃飯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這可以最早追溯到我國奴隸社會的商朝時期,每天吃幾頓飯逐漸得到定型。而到了先秦時期,兩餐制逐漸得到了確認,並稱主餐為大食,副餐是小食。
當然那時候每天吃幾頓飯,還要受到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有的家裡非常窮,職能一天吃一頓飯,而有的家裡是王公貴族,庭院里有很多可以使用的奴婢、丫鬟、僕人,這個時候可以達到每天進食四次、五次。
「一日三餐」在民間正式確立是從我國宋代開始的。宋朝時期,經濟繁榮,晚上的生活日益豐富起來,一日兩餐已經不能滿足老百姓每天的進食需求。晚上遊玩之後,需要通過進食得到體力上的補充。一日三餐,這樣的飲食習慣逐步確認下來,一直傳承到現在。
2、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3、古人一天吃幾頓飯?
古代習俗是一日兩餐,三餐的習慣大約從近代開始。
古人飲食的習慣:
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陽在頂空中的位置標志時間,太陽行至東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個時刻叫食時。依此推測,大約相當於上午九點左右。《左傳·成公二年》寫齊晉鞌之戰,齊侯說:「余姑翦滅此而朝食!」意思是晉軍不禁一打,天亮後交戰,待消滅了晉軍也誤不了「朝食」,其傲視對方、輕敵浮躁的神態躍然紙上。《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聽說劉邦要獨霸關中,於是大怒,說:「旦日享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旦日是一大早,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這時本不該吃飯。項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飯,天一蒙蒙亮就「享士卒」,早早進軍,早點把劉邦消滅。一句「旦日享士卒」集中表現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第二頓飯叫哺(bǔ,補)食,又叫飧(Sūn,孫)。一般是申時(下午四點左右)吃,所以《說文》說:「哺,申時食也。」(從段玉裁改)《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悲谷(傳說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謂哺時。」《後漢書·王符傳》:「百姓廢農桑而趨府廷者,相續道路,非朝鋪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朝指朝食時,哺指哺食時。在這個意義上後來寫作晡(bū,補陰平)。宋玉《神女賦》:「晡夕之後,精神恍惚。」哺由表示晚餐引申為表示一般的吃,《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lí,離。薄酒)?」
飧,《說文·新附》作餕,「食之餘也」。前人把二字割裂開看,未得其解,其實若從古人飲食習慣上考察問題就清楚了。古代稼穡艱難產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飯費時,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或是有意多做的)熱一熱吃。《說文》:「饔,孰(熟)食也。」意思是現做現吃的飯,這就意味著與之相對的飧是食之餘,否則單說饔是熟食,難道飧則生食不成?《公羊傳·宣公六年》寫晉靈公派勇士刺殺趙盾,「人其大門,則無人門(守門)焉者;人其閨(小門,即二門),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俯而闚(窺)其戶,方食魚飧。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子為晉國重卿,而食魚之飧,是子之儉也。…根據《左傳》所載,知勇士是一大早去的,晨食魚飧,即頭天晚上吃剩的魚。這確乎不是一國之正卿所當食,所以勇士嘆服其儉。《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昔趙衰以壺飧徑從,餒而弗食。」既言飧,那麼趙衰帶的是剩飯,這正是一個逃亡者行路時的飲食。現在晉、冀、豫幾省交界的山區還保留著這種每日兩餐、晚餐吃剩飯而不另做的習慣,且多為稀飯。晉東南稱之為酸飯,其實剩飯並不酸,酸即餕的音變。
饔飧既然是一天中的兩頓正餐,因而也就可以泛指飯食。《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在這里即指自己燒飯吃。
因為一日兩餐,又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古人沒有睡午覺的習慣。《論語·公冶長》:「宰予(孔子弟子)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Wū,烏。塗飾)也,於予與何誅(責備)?」為什麼學生白天睡個覺孔子就生這么大的氣?因為「晝寢」必在兩餐之間,吃了睡,醒了又吃,不久日落又該就寢,這一天將什麼也幹不成了。
4、古人的飲食文化?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從人工火的發明到農耕文化出現,從茹毛飲血到煎炒烹炸,從羹飲膾炙到七大菜系,從勺子到筷子……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從昨日的盛宴中,看到了它的繽紛色彩與博大精深。
5、古人怎養生?具體方法?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靜神養生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說明了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可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6、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
7、古代人的一日三餐怎麼吃?
東方西方,飲食習慣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時從菇毛飲血逐漸進化到養生這一文明習俗。不過,中國的三餐習慣,從莊子的「適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然」語句中,可以證實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國人已有一日三餐的習慣,南宋的大詩人陸放翁有詩曰:「疾行逾白步,健飯每三餐。」也可以說明,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的習慣,非常普通,至於疾行逾白步之說,則相當於今日的體育鍛煉。恰如民諺所雲:「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飽食之後散散步,助腸胃消化,對身體有好處,看來自古皆以為然。不過,佛教中有一派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過午即不食,因佛說日午食,後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內的,所以,《五燈會元》把此條奉為佛律,即過了中午就不吃晚飯。宋大詩人黃庭堅(山谷)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飯,過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長慶集體》十九《龍華寺主家小尼》詩:「夜靜雙林怕,春深一食飢。」卻是對佛門弟子衷心悲憫的詩句。只是,古人認為過午不食也是長壽和保身養體的秘訣,並以為夜食過飽容易致病,宋人長年訣有這樣幾句順口溜:「夜卧不蒙首,晚飯少數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覺,最好不要蒙頭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覺,空氣不流通,對人健康不利。而吃飯呢,即使不遵守佛律——過年不食,但只要在吃飯時,不貪飽,少吃幾口飯,也是好的。宋民間避癉口訣又說:「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這卯時系指清晨五至七點之間,申時則指下午五至七點之間。早晨五至七點,一般人都是剛剛起床。一起床就喝酒,乍然聽來,似乎不是中國人的習慣。但讀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慶集》,發現白居易恰恰就是一個最愛喝卯時酒的人,他有一首詩叫《卯飲》,歌頌在清晨喝一盅酒,快活似神仙,詩句雲:「卯飲一杯眠一覺,世間何事不悠悠。」看來他是在早晨五至七點種喝一杯酒再睡一覺的。其另一首《卯時酒》的詩,也盛贊「未如卯時酒,神速功力倍」,《醉吟》一詩更有這樣的詩句:「耳底齋鍾初過後,心頭卯酒未消時。」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唐人起床據史載特別早,朝廷上朝大約都在早晨六點,他卻在早晨吃杯酒睡覺,到了中午寺廟都打鍾了,心頭那卯時喝的酒仍然酒意未消,由此看來,大約要拖到下午才上班了(白居易當時任杭州太守)。唐人起床特別早的事,有筆記書札記載,當時的人請客人吃飯,客人都是在早晨天還不亮時,即動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這雖然可以解釋作當時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許多時間,但也可說明唐朝人的宴會。大都在午前,請客人吃的是午餐。宋蘇坡卻不是個起早床的,從他的詩《答黃庭堅見寄二首》之一「定應笑我勞生在,卯睡聞呼衣為顛:兩句詩來看,早上五至七點人家叫他起床,他把衣服都穿反了。另外,書生秀才也大都睡懶覺,宋王炎的「雙溪詩」中有一首就對諸先輩的「書生卯飯動及午,姜摻菜絲煩自煮」,大作同情語。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在答東野詩中也說:「朝餐動及午,夜諷恆至卯。」形容了詩人東野的貧困和懶。而如果秀才詩人通宵達旦地吟詩讀書,到了早晨的五至七點卯時才睡覺,民間避癉訣的「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又一點也不足為怪,卯前酒肯定也並非一起床就喝的酒了。現代醫學證明:早餐所食系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過飽,食必不消化,故新的保養口訣是為:「早餐吃得好(指營養),午餐要吃飽,晚餐吃可少。」這是精確計算了卡里路與能量的關系作出的結論,與中國古人的飲食習慣,不無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華人雖明知如此,一般的飲食習慣卻恰恰是「朝餐動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後,大煮大燒,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飽,這就既不符佛律,又並非養生之道。
8、中國古人有什麼樣的飲食養生觀?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9、古代人如何吃飯
東方西方,飲食習慣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時從菇毛飲血逐漸進化到養生這一文明習俗。不過,中國的三餐習慣,從莊子的「適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然」語句中,可以證實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中國人已有一日三餐的習慣,南宋的大詩人陸放翁有詩曰:「疾行逾白步,健飯每三餐。」也可以說明,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的習慣,非常普通,至於疾行逾白步之說,則相當於今日的體育鍛煉。恰如民諺所雲:「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飽食之後散散步,助腸胃消化,對身體有好處,看來自古皆以為然。
不過,佛教中有一派的戒律,每日只吃一餐,過午即不食,因佛說日午食,後乞他食,吃了也不是自己分內的,所以,《五燈會元》把此條奉為佛律,即過了中午就不吃晚飯。
宋大詩人黃庭堅(山谷)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飯,過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長慶集體》十九《龍華寺主家小尼》詩:「夜靜雙林怕,春深一食飢。」卻是對佛門弟子衷心悲憫的詩句。只是,古人認為過午不食也是長壽和保身養體的秘訣,並以為夜食過飽容易致病,宋人長年訣有這樣幾句順口溜:「夜卧不蒙首,晚飯少數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覺,最好不要蒙頭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覺,空氣不流通,對人健康不利。而吃飯呢,即使不遵守佛律——過年不食,但只要在吃飯時,不貪飽,少吃幾口飯,也是好的。
宋民間避癉口訣又說:「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這卯時系指清晨五至七點之間,申時則指下午五至七點之間。早晨五至七點,一般人都是剛剛起床。一起床就喝酒,乍然聽來,似乎不是中國人的習慣。但讀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慶集》,發現白居易恰恰就是一個最愛喝卯時酒的人,他有一首詩叫《卯飲》,歌頌在清晨喝一盅酒,快活似神仙,詩句雲:「卯飲一杯眠一覺,世間何事不悠悠。」看來他是在早晨五至七點種喝一杯酒再睡一覺的。其另一首《卯時酒》的詩,也盛贊「未如卯時酒,神速功力倍」,《醉吟》一詩更有這樣的詩句:「耳底齋鍾初過後,心頭卯酒未消時。」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唐人起床據史載特別早,朝廷上朝大約都在早晨六點,他卻在早晨吃杯酒睡覺,到了中午寺廟都打鍾了,心頭那卯時喝的酒仍然酒意未消,由此看來,大約要拖到下午才上班了(白居易當時任杭州太守)。
唐人起床特別早的事,有筆記書札記載,當時的人請客人吃飯,客人都是在早晨天還不亮時,即動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這雖然可以解釋作當時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許多時間,但也可說明唐朝人的宴會。大都在午前,請客人吃的是午餐。宋蘇坡卻不是個起早床的,從他的詩《答黃庭堅見寄二首》之一「定應笑我勞生在,卯睡聞呼衣為顛:兩句詩來看,早上五至七點人家叫他起床,他把衣服都穿反了。另外,書生秀才也大都睡懶覺,宋王炎的「雙溪詩」中有一首就對諸先輩的「書生卯飯動及午,姜摻菜絲煩自煮」,大作同情語。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在答東野詩中也說:「朝餐動及午,夜諷恆至卯。」形容了詩人東野的貧困和懶。而如果秀才詩人通宵達旦地吟詩讀書,到了早晨的五至七點卯時才睡覺,民間避癉訣的「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又一點也不足為怪,卯前酒肯定也並非一起床就喝的酒了。
現代醫學證明:早餐所食系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過飽,食必不消化,故新的保養口訣是為:「早餐吃得好(指營養),午餐要吃飽,晚餐吃可少。」這是精確計算了卡里路與能量的關系作出的結論,與中國古人的飲食習慣,不無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華人雖明知如此,一般的飲食習慣卻恰恰是「朝餐動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後,大煮大燒,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飽,這就既不符佛律,又並非養生之道了。
10、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