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分節氣的養生 有哪些飲食禁忌
注 重 起 居
飲 食 調 護
精 神 調 養
按 摩 養 生
春分時節,易出現目干澀的表現,晨起時敲膽經可以達到養肝護目的作用。早晨飯前手握拳敲大腿兩側膽經,每條腿各敲2-3分鍾。但注意敲膽經最好在早上進行,不宜在晚上,因為對膽經進行敲打,可振奮膽經的陽氣。中醫認為陽氣主升、主動,若是晚上對膽經進行敲打,可能不利於睡眠。
2、什麼是春分節氣 春分如何養生保健
今年的春天來得比較遲, 上周北京剛下了一場大雪, 但是, 畢竟它擋不住春天的腳步。
3月21日,就是二十四節氣的春分節氣,這是春天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是很重要的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這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
春分節氣時,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於相對的高峰期,而氣候的驟變會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容易誘發高血壓、心臟病及月經失調。
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杜婕僡教授說:「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同時,肝屬木,應於春。春三月木旺,是肝氣旺盛,易於發病的季節,如不注意疏發調理,易發生與肝有關的疾病。」
春節節氣,在膳食方面要注意減酸增甘。甘味食物能補肝益腎,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棗、桂圓等。春筍,其具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的功效,也宜食用,此外還有芝麻、花生、赤小豆、蘋果、橘子、櫻桃等。因為酒會傷肝,春季則不宜飲酒;建議泡點菊花茶、薄荷水等飲用,則能起到清除肝熱的作用。
在起居方面,春分節氣我們要注意夜卧早起,在庭院中進行散步或慢跑類的運動,強度要適中。同時,還要多曬太陽,以升發陽氣。
春天容易出現流行病,要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為此,我們要注意堅持適當鍛煉,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另外,春分節氣是冷暖過渡期,氣候從冷向暖變化,心理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3、春意正濃,春分節氣如何護膚養生?
晚飯莫過飽,睡前不宜攝入濃茶咖啡等會使神經興奮的食物,因為養肝重在睡眠。春天肝氣盛,忌過怒,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切記要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
雨水較多,易生濕,因此飲食方面同時也要注意健運脾胃,紅棗、山葯最宜春季食用,健脾養肝益胃,盡量別吃油膩、生冷、黏硬食物。
堅持運動也是保持肌膚年輕緊致和養肝排毒的重要秘訣之一,春分之時陰陽平均,運動要不急不慢,保持氣血平衡,過量運動疲勞會傷元氣,夜晚過度運動會令神經興奮影響睡眠。
敏感肌護理要以舒緩鎮靜為主,早晚使用能舒緩敏感並能幫助重塑肌膚屏障的精華類產品,降低敏感度,修復受損肌膚。
4、春分時節木旺土衰,養生宜疏肝火而養脾胃。在春分前後施行助陽祛寒的「節氣灸」,可以灸哪些穴位呢?
中醫學認為,肝木應春。陰歷春三月,肝氣生發,肝陽易升,容易引起頭昏、頭暈、失眠、焦慮、抑鬱;而肝木生發太過,容易克傷脾土,則會產生一系列的胃腸道問題;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乍暖還寒,加之春季所對應的肝木之氣生發太過,極易出現胃寒、胃脹、胃痛、腹脹、腹瀉等脾胃病。春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對應著「五體」中的「筋」。春天易傷肝,而肝主筋,肝傷則易致筋脈失於濡養,產生頸肩腰腿疼痛、風濕、類風濕等等。
節氣灸
春分時節木旺土衰,養生宜疏肝火而養脾胃。在春分前後施行助陽祛寒的「節氣灸」,可以健脾暖胃,柔肝伸筋。
灸療時應注意補益和升發都不易太過,灸療時間要適當縮短,仍以肝經與脾經、胃經的腧穴為主要治療點。
春分(公歷 3 月 20~21 )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春分的病候艾灸
1、易五更晨瀉
第一,春分本來應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於是陽虛的本質更易顯露出來,所以常發生五更瀉又叫雞鳴瀉,特點是餐泄,就是完谷不化的腹泄。粵嘉康艾灸推薦穴位:中脘、神闕、天樞等。
第二,舌苔白,脈沉而弱,怕冷,腰以下發涼者須以溫中扶陽。粵嘉康艾灸推薦穴位:命門、腎腧;中脘、足三里等。
2、易感冒、流涕
春分時期風多、風大,易感冒流涕,可灸身柱、肺腧、風門、曲池等穴做養生。做菜多用乾薑,乾薑能溫中暖胃。也可適當增加戶外運動,增強免疫力。
5、春分秋分在中國發現良久,是根據什麼確定的呢?
今年秋分比往年更為耀眼也更受人關注,因為國家將每年秋分時節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今年秋分這天多了個節日
今年的秋分與眾不同,不僅要放假,還多了一個節日。因為自2018年起,國家將每年的秋分節氣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有人一聽新添了節日,第一反應就是放~不~放~假!前來看看2018年全年公休假放假安排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近期只有中秋節和國慶假兩個公休假,所以雖然秋分多了一重身份,被設為“豐收節”,但是還是沒有假期。
不過,今年中秋節放假是9月22日至24日,那麼秋分豐收節就剛好在中秋節的前一天,也剛剛好在中秋假期之內,算是放假啦。
書歸正轉。你知道秋分到底是什麼意思嗎?秋分又有哪些習俗和來源呢?今天就跟小編一起走進“秋分”,提前感受一下秋分的魅力吧。
何為秋分
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秋分節氣表明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在這一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的位置,所以這一天白天和黑夜是平分的,都有12個小時,而且全球范圍內均無極晝極夜現象。
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秋分時節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注意養生,調養身體。
何時秋分
秋分的日期大致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在每年的9月22或23日。2018年秋分的具體時間為9月23日9時54分01秒,農歷八月十四。
秋分習俗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6、聞得春雷動只是一聲重啟桃開鶯恰恰說來地氣蘇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寫的是什麼節氣?
節氣:春分。
春分時,從理論上說,全球晝夜等長(參見晨昏蒙影)。春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春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春分之後,北極附近開始極晝,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范圍漸大。
春分一到,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此時也是早稻的播種期。
(6)24節氣養春分養生擴展資料:
養生事項: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斯大林有言:「物體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
為了求得這種「暫時平衡狀態」的「生命的根本條件」,對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就成為養生的一條重要法則,這一法則無論在精神、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調攝上,還是在自我保健和葯物的使用上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養生中如何運用陰陽平衡規律,協調機體功能,達到機體內外的平衡狀態,使人體這一有機的整體始終保持一種相對平靜、平衡的狀態是養生保健的根本。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人體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陰陽狀況,使「內在運動」也就是臟腑、氣血、精氣的生理運動,與「外在運動」即腦力、體力和體育運動和諧一致,保持「供銷」關系的平衡。避免不適當運動的出現而破壞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加速人體某些器官的損傷和生理功能的失調,進而引起疾病的發生,縮短人的生命。
7、古人對於二十四節氣有趣的事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四季更迭、氣溫冷暖、天氣物候,民間在不同節氣的多姿多彩習俗也延續至今
立春:立春又叫「打春」,一般也是六九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頭」之說,人們會明顯感覺白天變長了。各地都有在這一天吃春餅的習俗,是為「咬春」。吃些菠菜、豆芽、薺菜、芥菜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醒脾開胃。
。今兒個「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打頭的第一個,時間在2月3-5日之間。「立」就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從這一天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之為春天。另外,立春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代表新一年的開始。
立春物候
古代把立春後的十五天,分為三個物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打春習俗
立春,傳統稱為「立春節」。中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一年之計在於春」。歷代封建統治者在立春這天,舉行「鞭春」(或「打春」)之儀式,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在古代,主持「打春」儀式的,是每個地方的最高長官。他穿戴整齊,帶著下屬官員,在鼓聲中舉起柳條,鞭打土牛三下。柳條長24寸,寓意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之後,他把柳條交給下屬和民眾,讓他們一路傳下去,輪流鞭打。噼啪的鞭響,是春耕開始的信號。在這鞭打聲中,土牛破碎了,泥土散落開來,露出藏在其中的小土牛。圍觀的人群一擁而上,你一把我一把,搶奪破碎了的土牛。牛角上的泥土撒在地里,能讓土地豐收。
換季臨界
最冷的「大寒」才過去半個月,「立春」就接踵而至。其實,標志這春天真正來到是「春分」,里現在還有一個月。「立春」是由冬到春,季節轉換的一個臨界拐點。春季從這兒開始,但你不能立馬單衣單褲沐浴春光。不僅不能如此,還得防寒服裹體,這就是「春捂」。節令節氣也充滿著講辯證法,兩種不同形態的轉換就在事物的交叉中進行。諺語說得好:
「打了春,瞎歡喜,還有四十天冷天氣」;「驚蟄鼓了風,還得另過冬」。
立春食俗
立春的飲食民俗,是「咬春」「春餅」「春卷」和「面條餃子」。所謂「咬春」,指在立春日吃蘿卜。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在立春這天,還有吃春餅的習俗。晉代潘岳撰《關中記》載:「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喜歡食用的美食。春卷,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民諺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北方人以吃面條和餃子的方式,迎接春天到來。
氣候諺語
立春是一年的開端,在這一天,萬物復甦,春回大地。人們對這一天寄予著希望,把它看成是下一年吉凶的預兆。所以有關立春的氣候諺語很多,如「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立春寒,一春暖」;「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農事
自立春始,白晝變長了,太陽變暖了。在這冬春交替的轉折點,氣溫回升、日照加長、降雨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的抽苔和小麥的拔節,正當此時,耗水量增加,應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算是拉開了序幕。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春季養生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在這個時段,人體對寒邪的抵抗能力卻有所減弱,所以,在初春時節,尤其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脫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應審慎,不可驟減。
在飲食調養方面,考慮到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季食品,應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食物。
春季養生,應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雨水:雨水節氣意味著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此時天氣乍暖還寒,易患感冒,要適當「春捂」。在川西民間,雨水節是一個非常有人情味的節氣,「雨水節,回娘家」,出嫁的女兒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謝養育之恩。
雨水:節氣與風俗活動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
陽光與雨水乃是農作物生長最需要的兩樣東西。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繼立春之後的節氣,就稱之為雨水,「春雨綿綿」乃是常見的情景。首先祝福天下人在春雨萌生的氣節,豐潤好景!
太陽運轉: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起,至3月4日或5日至。由於太陽的直射點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攏,此時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氣候特點:要說雨水節氣的氣候特點,可以用「調整」二字來形容。我國各地的氣候特點,總的趨勢是由寒冬向初春的溫暖過度。華北的氣候特點氣溫回升、乍暖還寒。諺曰「七九八九,抬頭看柳」。這時冷暖空氣調整,調整與交鋒,結果就是春雨的降臨。但在西北、東北地區依然沒有走出冬天的范疇。除了雲南南部地區已是春色滿園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數地方還是早晚濕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當然江南雨水節氣期間春意盎然,華南地區,則是百花盛開。
物候特點:杜甫有詩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立春節氣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第一候「獺祭魚」是什麼意思呢?獺是一種兩棲動物,喜歡吃魚,經常捕獲物排列在岸上,在古人看來,此時節,正是水獺開始出沒的時候;第二候指鴻雁感受到天氣的變化,自北向南遷徙;第三候則是指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歷史典故:舊時民眾防疫能力差,許多地方的爹娘喜歡給孩子認個乾爹,藉助乾爹的「福氣」,使孩子健康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認干親」的習俗,有「雨露滋潤禾苗壯」的寓意。人事上不僅「認干親」習俗,更有嫁出去的女兒「雨水節回娘家」的典故,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俗稱「歸寧」已經生育了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罐罐肉」是用沙鍋燉了豬蹄和大豆、海帶等,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內褲,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當然,雨水節氣各地還有給岳父母「接壽」的風俗:女婿、女兒給岳父岳母送禮。禮品則一般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禮,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人際和諧,其樂融融。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雨水」風俗活動:
雨水:陽光與雨水乃是農作物生長最需要的兩樣東西。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氣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繼立春之後的節氣,就稱之為雨水,「春雨綿綿」乃是常見的情景。
「雨水」風俗活動:杜甫有詩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
雨水節「認干親」: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舊時民眾防疫能力差,許多地方的爹娘喜歡給孩子認個乾爹,藉助乾爹的「福氣」,使孩子健康成長,於是便有了雨水節「認干親」的習俗。一旦有人被拉著當「乾爹」,也會認為這是別人信任自己,大多都會爽快的答應。接下來就是擺好酒菜、焚香點燭,叫孩子「快拜乾爹,叩頭」。
給岳父母「接壽」:女婿、女兒去給岳父岳母送禮。禮品則一般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禮,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願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這是對辛辛苦苦將女兒養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謝和敬意。
雨水節回娘家:出嫁的女兒「歸寧」(回娘家),已經生育了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罐罐肉」是用沙鍋燉了豬蹄和大豆、海帶等,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內褲,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此項風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雨水養生粥:江南地區流行雨水節氣製作「雨水養生粥」。用赤豆或綠豆,寓意冬與春的交替,同時也是一種進補,配料有銀耳、大棗等。
上圖為「二十四節氣」之系列古圖之一,畫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間,這幅畫畫面上是農人立春節氣開始備耕的耕牛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諺雲:「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說的就是不失農時。
驚蟄:驚蟄是指春雷驚醒了蟄伏冬眠的昆蟲,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此時,感冒肺炎多發,多食豆苗薺菜等,能提高對流行疾病的抵抗力。驚蟄這天,民間有打小人習俗,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驚蟄:節氣與風俗活動
明天驚蟄。
「驚蟄地氣通」,隨著天氣回暖、土地解凍,冬眠的昆蟲、動物日漸活躍,開始出來活動。因此該節氣稱之為驚蟄。驚蟄,雷聲隆隆閃電也特別多,這時農夫也忙著播種插秧。據說,這一天假如打雷的話,當年收成會特別好,因此乃有「驚蟄聞雷,米面如泥」的農諺。傳說假如在驚蟄之前打雷的話,那就預示今年將長期下雨,農作物容易遭雨水淹沒與浸泡。
唐詩有雲:「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驚蟄」風俗活動:
「祭白虎」:民間流傳「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的小人興波作惡,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小人」是人所憤恨的無恥之徒,專愛惹是生非。「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藉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所以每年驚蟄那天,在粵港地區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驅趕霉運: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遍熏家中居室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驅趕霉運的習慣,與「打小人」的巫儀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圖為「二十四節氣」之系列古圖之一,畫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間,這幅畫畫面上是農人驚蟄節氣開始紡紗圖。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紡紗織布是我國古老的手工業,紡織需要經過軋棉、彈棉、紡紗、漿紗、繞紗、走紗、染紗、織布等繁瑣工序。隨著我國現代化工業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絕大多數人已不穿土布衣服。一些還保持穿土布服飾習慣的少數民族則直接到商店購買機紡的紗線來織布。手工紡紗織布行業正在漸漸萎縮。
春分:春分平分了晝夜、寒暑,整個氣候處於陰陽平衡狀態,春暖花開,鶯飛草長。飲食也宜選擇提升陽氣的食物,韭菜又名壯陽草,此時吃最當宜。「春分到,蛋兒俏」,春分豎雞蛋的古老傳統,目前已成為「世界游戲」。
陽春二三月,青韭來相伴——淺談春分的養生食物「青韭」
,姜絲爆香後炒摩芋,加點鹽,最後將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鍋即可。養生目標:降脂降糖,溫陽益腎。 註:適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長期大量食用。相關閱讀:
提筆仲春二月間——驚蟄節氣的保健飲食 提筆仲春二月間——驚蟄節氣的保健飲食 「老病消凝滯,奇功真品題」——雨水節氣飲食
輕點春雨寫養生——春季飲食養生注意事項
由於春分平分了晝夜、寒暑,所以,人們在養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兩會結束,春分節氣也到了。由於春分平分了晝夜、寒暑,所以,人們在養生保健方面要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
文菡月《素問·至真要大論》講:「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春分節氣里,人們要通過養生手段,來調攝自己的飲食、起居、運動、精神,使人體的臟腑、氣血、精氣等「內在生理運動」與腦力、體力等「外在體能運動」保持「供銷」的平衡。
春分養生,重在養肝。應做到:`一要平抑肝陽;二要健脾益氣;三要育腎養陰(善養陽者,會於陰中求陽)。
春分時節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後,正是草木生長萌芽時節。「……二月初驚見草芽」,此時吃春韭,清
《素問·至真要大論》講:「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春分節氣里,人們要通過養生手段,來調攝自己的飲食、起居、運動、精神,使人體的臟腑、氣血、精氣等「內在生理運動」與腦力、體力等「外在體能運動」保持「供銷」的平衡。
,姜絲爆香後炒摩芋,加點鹽,最後將韭菜倒入快炒, 放入 素味精,出鍋即可。
養生目標:降脂降糖,溫陽益腎。註:適合肥胖等「三高」人群,但不宜長期大量食用。 相關閱讀: 提筆仲春二月間——驚蟄節氣的保健飲食
提筆仲春二月間——驚蟄節氣的保健飲食 「老病消凝滯,奇功真品題」——雨水節氣飲食 輕點春雨寫養生——春季飲食養生注意事項
春分養生,重在養肝。應做到:`一要平抑肝陽;二要健脾益氣;三要育腎養陰(善養陽者,會於陰中求陽)。
春分時節的代表性食物是青韭。因春分前後,正是草木生長萌芽時節。「……二月初驚見草芽」,此時吃春韭,清脆誘人最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