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保養身體
女性保養身體技巧:
1、皮膚出油毛孔粗大:
如果皮膚因為經常出油毛孔粗大,可以用食用鹽加精油輕輕按摩臉部皮膚。特別是鼻子周圍仔細的按摩,按摩之後洗干凈,毛孔就會變小。
2、經常加班的人的保養:
由於睡眠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品,但是有的人由於各種原因經常要熬夜,那你就每天都吃阿膠、紅棗和桂圓來代替肝臟補血吧。這三樣是補血聖品,桂圓少吃,一天三粒,紅棗10-20粒,阿膠早晚都要吃,一天兩遍。
3、美白的方法:
(1)喝牛奶和薏仁粉,整天喝檸檬水可以加快美白。
(2)美白還有一個小秘方,就是用白醋做主水,加如五分之一的甘油或者橄欖油,如果嫌刺激的話,可以加純凈水在裡面。堅持每天塗兩遍,一個星期就能看到效果。
4、皮膚保濕的方法:
對於乾性皮膚,橄欖油可以做保濕面膜,做加強保養。中性和油性可以每天晚上用喝剩一點酸奶。面膜做頻繁了,自然細紋就沒了。
5、女人要經常吃的兩樣東西:
銀耳和黑木耳,古時候都是皇家的營養品。黑白木耳的營養豐富,成份大致相近,都含有豐富的膠質。膠質對於女人很重要。
黑木耳能夠阻止有害脂肪在血液里的停留,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從吃進身體里開始,就從氣管開始,從上到下的,包括肺,胃,腸道,血液,身體里的灰塵,二手煙灰,不好的異物,環境污染物,全都能帶出體外。身體裡面也能洗澡。黑白木耳有很強抗癌功能,並能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
(1)養生來源擴展資料:
保護腸胃的方法:
盡量做到三餐規律,無論怎樣,早飯一定要吃。中老年人的腸胃功能已經開始退化,生活要盡量規律。中年人一定要謹記吃飯時要「吃少、吃慢、嚼爛」,吃少,就是要吃七成飽,不過飽;吃慢就是要一口飯一口菜嚼50遍,不要狼吞虎咽。
還有在飲食上要懂得結合環境,比如川渝地區的人愛吃辣,但如果長期生活在北方,愛吃辣的口味就要有所改變,畢竟川渝地區潮濕,吃辣可以祛濕,而北方乾燥,辣椒雖好,吃太多也容易上火。
對於經常出現胃脹、消化不良等狀態的中年人,李乾構建議可以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茯苓、蓮子等,這些葯食同源的食物有助於健脾胃,另外,可以喝點酸奶進行調節,酸奶經過發酵更容易消化,最好喝益菌多的酸奶。
需要注意的是,酸奶不建議喝太涼的,特別是夏季,常溫的酸奶對腸道健康更好,因為涼酸奶溫度過低,會對腸道造成刺激。年輕時火力旺,問題顯現不出,年紀逐漸變大後,涼酸奶對腸胃的刺激更大。
2、人類養生離不開食物的調理使用,哪類食物是人類最好的基礎食物和最經濟的能量來源?
膳食要多樣,以谷類為主,粗細搭配
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不同種類的糧食及其加工品的合理搭配,可以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提高其營養價值。因此由多種食物組成並粗細搭配的膳食,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求,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
谷類食物是人類最好的基礎食物,也是最經濟的能量來源。以谷類為主的膳食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
膳食要多樣,以谷類為主
一般來說,正常成人每天應食用250~400克(5~8兩)谷類食物。
粗細搭配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要適當多吃一些傳統上的粗糧,即相對於大米、白面這些細糧以外的谷類及雜豆,包括小米、玉米、蕎麥、燕麥、薏米、紅小豆、綠豆、芸豆等,每天最好食用50~100克;二是適當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糙米、全谷類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和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蔬菜和水果含水分多,能量低,可以提供微量營養素,同時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澱粉、碳水化合物等,是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葉酸、鈣、磷、鉀、鐵等營養素的良好來源。
一般來說,正常成人每天應攝入300~500克(6兩~1斤)蔬菜;攝入200~400克(4~8兩)水果。
每類蔬菜各有其營養價值,選擇不同種類的蔬菜合理搭配有益健康。蔬菜應選擇新鮮、應季的;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多種蔬菜,包括茄果、瓜菜類、根菜類、鮮豆類、嫩莖、葉、花菜類、菌藻類等蔬菜。
另外,深色蔬菜攝入量最好占蔬菜總量的一半,深色蔬菜指深綠色、紅色、橘紅色、紫紅色蔬菜,是胡蘿卜素、葉綠素、葉黃素、番茄紅素、多種植物化學物質的良好來源,常見的深色蔬菜有菠菜、油菜、芹菜葉、萵筍葉、西蘭花、茼蒿、西紅柿、胡蘿卜、南瓜、紅辣椒、紫甘藍等。還要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捲心菜、甘藍等)、菌藻類食物(如口蘑、香菇、木耳、紫菜等)。
盡管蔬菜和水果在營養成分和健康效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它們畢竟是兩類不同的食物,其營養價值各有特點,因此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
紅色和黃色水果(如芒果、柑橘、木瓜、山楂、沙棘、杏)中胡蘿卜素含量較高;棗類(鮮棗、酸棗),柑橘類(橘、柑、橙、柚)和漿果類(獼猴桃、沙棘、黑加侖)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香蕉、黑加侖、棗、紅果、龍眼等的鉀含量較高。成熟水果所含的營養成分一般比未成熟的水果高。
薯類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富含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保持身體健康,保持腸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3、氣功來源於那個學說
據初步的研究表明,氣功起源於原始人類的自我保健。古代的氣功叫「吐納」、「導引」、「按蹺」、「行氣」等等。「吐納」字面上的意思是吐故納新,實際上是調整呼吸的鍛煉;「導引」的定義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是把軀體運動與呼吸自然地融合為一體的肢體運動;「按蹺」是按摩和拍打肢體的運動,在古代,導引、按蹺常常互相包含而不分;「行氣」是以意念配合呼吸,想像「氣」沿周身經絡運行。
氣功起源的時間,至今未見直接文獻資料,目前對氣功起源的研究,是根據幾個間接文獻的互相佐證而推測的。其主要是:
根據古籍記載,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著,在4000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國中原地區曾洪水泛濫成災。《史記》、《孟子》 都有類似的記述。而另一部史書《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
由於多雨潮濕,人們氣血淤滯,易患筋骨拘緊,或周身及關節疼痛一類疾病,於是就用舞來宣導氣血以治病。2000年前的古典醫籍《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在講述各種不同治法的來源時說,中原一帶,平坦潮濕,人們易患肢體寒冷,或關節紅腫熱痛以及四肢痿軟等骨關節病,應該用導引按蹺來治療,所以導引按蹺這種治法來源於中原地帶。這說明唐堯時期曾有「宣導」作用的「舞」,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發展成為「導引按蹺」。
《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記載;「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先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居住在野獸出沒無常的大自然中,靠運動來加強新陳代謝,增加熱量以避寒;找個陰涼處安靜休息,降低代謝,減少產熱以避暑熱;內心不受七情干擾,外形不受名利趨求等奔波勞碌之苦;這是人們具有安靜愉快淡泊心態的樸素社會,所以病邪侵犯也不會深入人體內。這正是對原始氣功養生的一種描述,至今氣功仍分動靜兩大類,與古人的動靜養生是一脈相承的。
根據考古發現1975年,在青海省樂都地區柳灣三坪台,出土了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罐等文物。在彩陶罐上有一彩繪浮塑人像,二目微閉,口形近圓,微向前翻,腹部隆起,雙手張開,放在腹部兩旁,兩膝微屈,雙腳分開,略比肩寬,正是站樁吐納的練功形象。經有關專家考證,該文物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練功人像正是古人服氣吐納的一種姿勢。更有趣的是該人像為男首女身,即男性的上身,女性的下身,這雖然是古人的一種生殖崇拜,但是把男女合為一體,體現了調和陰陽,使陰陽合一的理論思維。這有力地說明了中華氣功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1957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還發掘了一匹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其中有一個舞蹈紋彩陶盆,繪有黑色舞蹈人形,整個畫面人物突出,神態逼真,五人一組,手拉手,面向一致,佩戴飾物,共有三組,據考證,也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由原始模仿動物發展為導引,稱為仿生氣功,如五禽戲、六禽戲等。
說氣功起源於原始人的自我保健,除了古書記述和出土文物證明外,還有古代醫籍和醫家都十分重視氣功療法。從儒、釋、道、武、藝等各家對氣功的運用來看,雖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發揮氣功的健身養生作用,這與氣功源於人類本能的自我保健有關。
中國氣功經歷了漫長的原始萌芽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文化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由方術進入了學術的殿堂,這在諸子百家的學說中都有反應。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莊子??在宥》記述了黃帝向廣成子求教養生之道的故事:黃帝慕名去拜見廣成子,廣成子毫不客氣地叫他回去齋戒三個月再來;黃帝果然如此做了,廣成子見他如此虔誠,於是概述了氣功養生的秘訣:「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是歷史上最早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的經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中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儒家「八目」,很多類似於氣功修煉,特別是提出「止於至善」的方法,即「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孟子》提倡「善養吾浩然之氣」。
在《莊子》一書中以孔子和顏回對話的形式,具體描述了「心齋」與「坐忘」。如在《莊子??人世間》中,孔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則在《莊子??大宗師》中向孔子談了坐忘的體會,謂「墮姿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回謂坐忘。」坐忘即為早期的靜坐,故郭沫若在《靜坐的功夫》中指出:「靜坐這項功夫,……當溯源於顏回,……顏回坐忘之說,這怕是我國靜坐的起始。」
《管子》還認為「能守一而棄萬痾」。
《戰國玉銘》又稱《行氣玉佩銘》、《行氣玉銘》、《行氣銘》,據專家考證,是公元前5世紀末至4世紀初的文物,現藏於天津博物館。這是一件珍貴的反應氣功歷史的實物,也是到目前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氣功鍛煉的實物,在這一中空未透頂的十二面體玉制飾物上,刻有四十五個銘文。文曰:「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目前氣功界對銘文所描述的為何種功法雖有不同意見,但這表明在戰國時期氣功功法確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華佗則根據《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思想和《淮南子》上提到的6個動物動作,結合自己的臨診經驗,創編了一套動功,曰:「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能「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隨葬品中,有幾件相當珍貴的氣功文物,如《導引圖》、《卻穀食氣篇》、《養生方》等,反映出當時氣功發展的情況。
《導引圖》是一張彩色帛畫,繪有男女多種姿勢,出土時有殘缺,現存44幅圖為4行排列,多有題記,但能辨認者僅28幅。據考,該墓墓主為當時長沙丞相利蒼的兒子,葬於公元前168年。整幅圖高50厘米,長約100厘米,原無總名序跋及作者,現用名為出土後依其內容而定。
《卻穀食氣篇》是以描述食氣(即呼吸鍛煉)為主的練功方法之專著,也是歷史上首部專論卻谷的著作。全書僅26行,刻在竹筒上,它對卻穀食氣的方法、適應症有明確的論述。此外,該書所述之如何掌握不同季節特點、不宜食氣的4種氣候等內容,則反映了中醫養生思想中的整體觀點在氣功鍛煉中的具體應用。
《養生方》專論養生尤其是氣功養生的原則與方法。該書《十問》篇描述的治氣方法是「吸必深而久,新氣易守,宿氣易老,新氣易壽。善治氣者,使宿氣夜散,新氣朝聚,以徹九竅,而實六腑。」強調了呼吸鍛煉吐故納新之作用。同篇論述的治氣四時注意事項,與《卻穀食氣篇》中的內容互為補充,「食氣有禁:春避濁陽,夏避湯風,秋避霜霧,東避凌陰。」
在長沙還出土了東漢前期的「仙人飲玉泉」青銅鏡,除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仙人和瑞獸外,還有三句銘文:「尚方佳境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尚方是當時為皇帝製作御用器物的官,在黃帝用的青銅鏡上,刻上神仙家修煉辟穀的方法,可見當時氣功發展的程度。這與《內經 ??素問遺篇 ??刺法論》的吞津法是一致的。
從中國古典文化關於「氣」的概念出發,我們來談談氣功的內涵。要闡明這一點,還需從對人的生命運動的看法說起。
眾說周知,人與一般動物根本區別在於他具有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活動。因此,人的生命是精神與肉體的統一。對此,古人有不少精闢的論述,例如《淮南子 ?? 道原訓》說:「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這里形指肉體,神則是特定的物質,人的意識和精神活動是其功能體現。這段話告訴我們,人的精神和肉體的活動都是靠周流於人體內的氣來充養、維持的;而各個層次上的氣化過程,則不僅以形體為基礎,而受神、意控制。
根據上述以神為主導,形、氣、神三位一體的人體生命整體觀,人有可能通過神、意的能動的鍛煉,增強神、意對形體和體內氣化過程及氣機運轉的控制,從而激發、強化人體的固有功能,並使心身臻於高度和諧。這種方法古人統稱「修身」。
先秦諸子,對於社會問題,所見各不相同,但於修身之道都是十分重視的《管子》把這類修身方法稱之為「心術」、「內業」;《莊子》認為有「純素之道」和「養形之術」的區別;孟子提倡「存心」、「養氣」,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故倡導「治氣養心之術」;而養生家.醫家則有「導引」、「行氣」、「食氣」、「養生」之方。戰國時期的文物《行氣玉銘》上刻的銘文就是「行氣」的方法;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里,有《導引圖》、《卻穀食氣篇》和《養生方》等。秦漢時期,以長生久視為目標的丹道開始流行,這又有內丹和外丹之別。東漢以後,佛教傳入,道教創立,這類修身方法和宗教修持相結合,名目就更繁多了。明清以來,武術家有內功之說。
「氣功」一詞最初見於晉??許遜的《靈劍子》,但直到宋代的《雲笈七簽》里才成為一個術語。清末《少林拳術秘訣》中有一章名曰「氣功闡微」,指出「氣功之說有二:一養氣,二練氣,」但氣功一詞並未廣泛使用。直到20世紀50年代,劉貴珍先生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問世,氣功作為傳統醫學的一種治療方法,才得以推廣。
從先秦諸子的「修身」之道,到當今流行的「氣功」,有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有很大的發展,但本質上是一致的。據此,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組織國內在氣功理論、研究和實踐中有一定造詣的專家編寫的《健身氣功培訓教程(試用)》中對「氣功」的內涵,作如下概括:
氣功是基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體生命整體觀,通過調心.調息.調身的鍛煉,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開發人體潛能,使心身臻於高度和諧的技能。
上述關於氣功內涵的界說,說明了氣功的理論基礎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體生命整體觀;概括了古往今來各門派氣功功法的共性是「調心、調息、調身」;指出了氣功的基本功效是健全心身,開發人的固有潛能。
應該指出,氣功不僅是強化自身生命運動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生命運動規律的一條重要的途徑
4、粥的來歷
關於粥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葯力,便是有力例證。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葯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
宋代蘇東坡有書帖曰: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極力推薦食粥養生,認為能延年益壽,曾作《粥食》詩一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從而將世人對粥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可見,粥與中國人的關系,正像粥本身一樣,稠粘綿密,相濡以沫;粥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
(4)養生來源擴展資料:
健康食之:
1.三餐不能總喝粥
這個錯誤老人常犯。適當喝粥確實有益,但不可頓頓喝。粥屬於流食,在營養上與同體積的米飯比要差。且粥「不頂飽」, 吃時覺得飽了,但很快又餓了。長此以往,老年人會因能量和營養攝入不足而營養不良。所以喝粥也要注意均衡營養。將粥煮得稠一些,配個肉菜,或在兩餐之間吃 些點心等,都能補充能量。
2.冰粥並不可取
冰粥是夏天的熱賣食品,但它不適合體質寒涼、虛弱的老年人以及孩子。冰粥喝多了不僅會使人體的汗毛孔閉塞,導致代謝廢物不易排泄,還有可能影響腸胃功能。
3.糖尿病人喝粥要適量
糖尿病患者一般更容易餓,而且粥具有消化快的特點,所以很容易讓人吃了很快又想吃;粥本身在短期內還容易被身體所吸收,導致血糖迅速升高,或者波動過大。糖尿病患者要適量喝粥,每次一小碗即可。
4.胃不好的人少喝
不少人認為粥養胃。但事實上,這種觀點並不全面。因為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進可以幫助消化的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含量 偏高的粥在進入胃裡後,會起到稀釋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脹,使胃運動緩慢,這同樣不利於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應選擇其他容易消化吸收的飲食,細嚼慢咽,促進消化。
5、什麼是養生瑜伽
養生瑜伽,是一種來源於古印度的運動。通過調整自己的呼吸,運用一些動作和姿勢,讓身體和心靈得到平衡,讓身心的達到最好的狀態。可以消除身體的疲憊感,讓整個人都變得輕松,還可以讓心態變得更積極。
很多運動是需要到戶外,或者是健身房才可以完成,瑜伽卻很簡單,只需要在家用一張瑜伽墊就可以完成了,用這種簡單、方便,而且又很快捷的方法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5)養生來源擴展資料:
規范要求
一、暖身很重要。不要一開始就做高難度的動作,以免造成運動傷害。最好先做一些瑜伽暖身動作,循序漸進,避免身體受到驚嚇。
二、練習時,一定要保持室內相對安靜,空氣一定要流通。不要在太軟的床上練習,准備一個瑜伽墊子,然後穿著睡衣,光腳練習。
三、練習瑜伽不一定非要照貓畫虎,完全按照光碟的動作完成,練習者能夠記得多少動作就做多少,動作的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隨心所欲,只要保持呼吸的平穩和心態的平和就可以。
四、練習瑜伽時,每個動作一定都要保持3至5次呼吸,練習瑜伽後應該感覺心情的愉悅而不是身體酸累,甚至痛苦。
五、練習瑜伽千萬不要勉強,瑜伽不一定每天都要做,只有在你心情好、身體感覺好、時間空閑時做瑜伽,才會事半功倍。
練習後注意:
① 0.5-1小時以後再進食。瑜伽練習中,消化器官得到充分的按摩,需給予一定的休息調整,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提升器官機能。
② 休息0.5-1小時後再洗浴。瑜伽練習後體感非常敏銳,短時間內應避免忽冷忽熱的刺激,從而保證體內能量有序流動。同時,能夠避免毛孔過度擴張所造成的油脂清洗過度,從而保養皮膚天然保護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瑜伽
6、知道什麼是十二時辰養生法、起源、由來嗎?
工作最旺時間 臟器名稱
==========================================================================
子時(23~01) 膽 (主腦,腦有病反映於膽)
丑時百(01~03) 肝 (主眼,眼有病反映於肝)
寅時(03~05) 肺 (哮喘,晚度上睡覺前吃些白蘿卜)
卯時(知05~07) 大腸(多吃維生素。維生素:易溶道於水,40℃以上分解)
辰時(07~09) 胃 (不吃早點,胃酸進到腸道,易患病)
巳時(09~11) 脾 (主運化,產氣之處。專虛則心臟不適)
午時(11~13) 心 (主血和咽,咽炎者中午吃苦為宜)
未時(13~15) 小腸(吸收營養。皇上的早餐,屬大臣的午餐,叫花的晚餐)
申時(15~17) 膀胱(排泄、降溫。低燒可調此處)
酉時(17~19) 腎
戌時(19~21) 心包
亥時(21~23) 三焦(休息為宜)
7、清明節的由來,如何養生以及飲食習俗是什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了。不管是什麼節,只要放假,對我們來說就是好節!可是這個清明節真真是不一般呢!
「清明節」古稱「寒食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源起由來:
關於清明節由來的傳說,流傳最廣的要數重耳與介子推之間發生的故事了。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傳統習俗: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掛彩繩。」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插柳
向來就有「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說法,清明節,中國民間也向來就有插柳習俗。據說,清明插柳的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清明養生吃什麼?
1、薺菜
春季特別容易出現頭痛、昏眩,慢性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中醫常說「春氣者諸病在頭」。清明節之後,最適宜吃的時令蔬菜之一是薺菜。
作為春天最受歡迎的野菜之一的薺菜,不僅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是非常的豐富,不僅具有強筋健骨、明目養肝、潤肺和中的作用,還含有鈣,鐵,磷等各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能夠增強免疫功能,適合清明時節食用。
2、香椿
香椿一般在清明前發芽,穀雨前後就可採摘頂芽,這種第一次採摘的,稱頭茬椿芽,不僅肥嫩,而且香味濃郁。香椿可治蛔蟲病,還有「助孕素」的美稱,特別適合食慾不振和適齡婦女食用,是春季養生的必備佳品。
況且,亳州人民向來嘴刁,愛吃,會吃,恐怕這鮮美可口的香椿早就已經走進你家的餐桌了吧!
3、韭菜
韭菜有「春食則香,夏食則臭」之說,要品嘗至鮮之味,可要趁早呀!
春天吃韭菜除了味道鮮美,還有什麼好處呢?韭菜中含有硫化物,這些硫化物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的作用,能夠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在這個春季各種病毒迸發的季節,增強自身免疫力真的再重要不過了。
4、馬蘭頭
吃馬蘭頭的季節特別的短,春發芽,到清明節,這個時候的馬蘭頭鮮嫩可口,過了清明,便會變老,成為無用的野草,因此還沒吃今年馬蘭頭的,趕緊趁早。
馬蘭頭製作簡單,和豆腐乾拌後點上香油,一道鮮美爽口的涼拌菜就做成了。而且,在春天這個整天都昏昏欲睡的季節,吃馬蘭頭不僅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還能夠緩解春困,總感覺我沉睡二十多年的身體就要清醒了呢!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春回大地,天清氣爽,雖有「殘芳荏苒雙飛蝶,曉睡朦朧百轉鶯」的美景,也不忘「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特點,出門在外欣賞春日美景的同時,不要忘記在自己的包中多放把傘,另外,春日早晚溫差大,記得多加件外套,小心著涼感冒哦!
8、中醫養生保健的中醫養生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