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季養生小常識廣告語
四季養生小知識
春養肝、夏養心百、秋養肺、冬養腎
春天易食度:葡萄、蘋果、桃子、黃瓜等水果;睡前喝一杯檸檬臟有益;
夏天易食:苦瓜、西瓜、西紅柿等水果;
秋天易食:蔥、蒜、山葯、芋頭等食物;可內預防呼吸道疾病;
冬天易食:黑木耳、核桃、黑芝容麻、黑米、香菇等食物;
2、求五篇有關四季養生的參考文獻,標明作者,論文題目,刊物名稱,日期,謝謝
1、從《攝生月令》看道教的順時養生理論
【作者中文名】 宋野草;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哲學系;
【文獻出處】 中國宗教, China Religion, 編輯部郵箱 2010年 09期
2、四季、養生與企業理財
【作者中文名】 王化成;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文獻出處】 財務與會計, Finance & Accounting, 編輯部郵箱 2009年 04期
3、四季養生歌
【作者中文名】 梅雨霖;
【文獻出處】 中國道教, China Taoism, 編輯部郵箱 2002年 02期
4、由攝生到衛生之經——論老莊的養生思想
【英文篇名】 From Preserving One′s Life to Health Principles: On Maintenance of Life in Laozi and Zhuangzi
【作者中文名】 付粉鴿;
【作者英文名】 FU Fen-ge(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文獻出處】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編輯部郵箱 2011年 02期
5、《詩經》中的飲食與養生文化考究
【作者中文名】 閆茂華; 宋喜貴; 陸長梅;
【作者單位】 連雲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陝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文獻出處】 農業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編輯部郵箱 2011年 01期
3、四季養生的原則
「順」:養生跟著季節走。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回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
「靜」:讓心安靜下來。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
「修」:修身行善煩惱少。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獲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調」:多做深長呼吸。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
「補」:有補有瀉最健康。古人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3)四季養生主題名稱擴展資料
養生時間點
1、飯後半小時:刷牙。提醒各位讀者,飯後立即刷牙有害牙齒健康。因為牙冠表面有一層琺琅質,剛吃過飯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後,琺琅質變得松軟,此時立即刷牙會對其造成損害。
時間一長,牙齒的琺琅質逐漸減少,易患上牙本質過敏症,吃東西時出現酸痛症狀。因此,建議老人飯後先用清水漱口,半小時後再刷牙,防止齲齒。
2、飯後1小時:走路。飯後散步可促進胃腸蠕動,改善呼吸系統,促進血液循環,但要休息1小時左右再去散步。散步前先做簡單熱身,如搓搓手腳、舉舉胳膊、伸展筋骨等。
散步姿勢也很重要,要抬頭挺胸,避免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也不要邁大步或走得太急太快。注意足跟先著地,雙臂隨步行節奏有力地前後交替擺動。不要走崎嶇道路或羊腸小道,也不要背著手或倒走。散步時間最好別超過1小時。
3、晚上9點:泡腳。晚上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促進血液循環。老人記得別拿塑料桶泡腳,最好選較深的木桶,更易保溫。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一般在40~45攝氏度為佳。要將水完全淹沒腳背,時間也不宜過久,因為老人泡久了容易出汗、心慌,20~25分鍾就可以了。泡腳結束後,配合足底按摩更有養生效果。
4、睡前90分鍾:洗澡。這樣到臨睡時,體溫剛好降至最適宜睡眠的溫度。建議洗澡前喝150毫升左右的溫水,能防止老人血液黏稠度升高。洗澡時間控制在15分鍾內,否則可能造成毛細血管擴張、腦組織缺氧缺血、心絞痛等。洗澡水溫最好在40攝氏度左右。
4、四季養生諺語
1.熟食甘似芋,生薦脆如梨。——元朝 許有香
2.青菜蘿卜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鄭板橋
3.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
4.蘿卜進城,葯鋪關門
5.蘿卜上市,醫生沒事
6.上床蘿卜下床姜
7.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8.吃蘿卜喝茶,氣得大夫滿街爬
9.十月蘿卜小人參,常吃有精神。
10.多吃蘿卜少吃葯
11.早吃生薑晚吃蘿卜,郎中先生急得哭
12.蘿卜響,咯嘣脆,吃了能活百來歲
13.冬吃蘿卜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平安
14.蘿卜熟,醫生哭
15.蘿卜杏仁乾薑梨,治咳有效不求醫
16.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蘿卜保平安
17.饅頭有數客有數,一個蘿卜對一個坑
18.缺個玉米塞個豆,拔棵蘿卜栽棵蔥。
19.蘿卜快了不洗泥
20.頭伏蘿卜末伏菜
21.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卜
22.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23.上床蘿卜下床姜
24.蘿卜白菜蔥,多用大糞攻
25.吃了胡蘿卜,百病化烏有
26.常吃蘿卜菜,啥病也不害
27.常吃蘿卜常喝茶,不用醫生把葯拿。
28.蘿卜纓子不要錢,止瀉止痢賽黃連。
29.九月九,大夫抄著手,家家吃蘿卜病從哪裡有?
30.蘿卜抗癌,降福消災。
31.姜開胃,蒜敗毒,常吃蘿卜壯筋骨。
32.煙台的蘋果來樣的梨,不如如皋的蘿卜皮
冬季養生諺語:
1、起居作息順天時,老人早寢晚起床。
2、冬令進補莫過量,合理膳食重營養。
3、冬季嚴寒萬物藏,保健斂陰又護陽。
4、生冷粘硬不可食,少吃干食多喝湯。
5、老人過好嚴冬關,五福降臨壽無疆。
6、前腹後背要保暖,謹防寒氣腳下涼,煙酒禦寒反有害,衣食住行保健康。
7、紅蘿卜,顯神通,降壓降脂有奇功。
8、冬天一碗薑糖湯,去風去寒賽仙方。
9、暴暖暴冷易感冒,暴食暴飲傷胃腸,冬練日出最佳時,霧中鍛煉身受傷。
5、四季養生常識有哪些?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類為了適應自然變化,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因此,人們既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又要主動地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素問·移精變氣論篇》指出「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
春天,萬物生發向上,處於復甦過程之中,於五臟屬肝,適宜升補,以調肝柔肝、順應肝臟升發元氣。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喜涼,這時於五臟屬心,適宜清補,以養心清火扶臟祛邪。
長夏,於五臟屬脾,宜淡補,可選用葯膳苡仁豬蹄等。
秋天,氣候漸爽但時有燥邪,這時於五臟屬肺,適宜平補,以益肺潤燥。
冬天,氣候寒冷,人體收斂潛藏,這時於五臟屬腎,適宜溫補,以原味滋腎填精、溫而不燥。
春天,天氣慢慢暖和,萬物開始復甦,人體內的變化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相一致,由冬季的固密收斂慢慢變為陽氣初升,所以人的活動也多起來。中醫認為,「由靜轉動、陽氣漸升」是人體在春季的重要生理變化,是「人與天應」的結果。此變化能夠正常進行則人體就健康無病,若進行得不正常則機體內的平衡就被破壞,人體就易患病。中醫還認為,春天陽氣升發,樹木萌芽,與五臟中「肝」的性質相呼應,有「在臟為肝」之說,而「肝克脾」,春季肝氣升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脾的運化,所以有很多人在春季胃口不佳、飯量減少,倘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需要進行飲食調理。無論是比較健康的人士,還是有宿疾的患者,在春季進行飲食調養都必須順應自然與人體的變化,不能再像冬季寒冷天氣那樣進食太多厚味溫補的食物,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而且會擾亂人體陰陽平衡,哪怕服食了厚味溫補的葯膳,也不一定能起到補益的作用,而且很多人吃完後還有胃腸不適的反應。
夏天,天氣炎熱,萬物都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人體在此時的代謝也是一年之中最旺盛的時期。中醫認為,夏天大自然的熱氣火氣最大,人體的「陽氣」最旺盛,容易傷害心臟,出現心煩、失眠,所以夏天要留心養心安神。
長夏(農歷6月,陽歷7、8月)因為天氣炎熱或暑濕過重,容易脾為濕困,出現頭痛、頭昏,不欲飲食。夏季暑熱過盛,容易耗氣傷陰,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和陰陽平衡。養生調補方面,原則上以清補為主,所選葯膳性質偏涼或平和,以清火養陰,使陰陽平衡。甘涼、利濕清暑、少油膩為夏季常用葯膳的主要特點。人體自然喜涼爽,飲食上也多願意吃一些清淡少油膩的食物。對於部分在夏季貪涼或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導致脾胃受傷、腹瀉發熱、感冒的人來說,在患病期間這些葯膳飲食就不宜過多服用,因為此時人體的陽氣已經因寒涼而受傷、不再旺盛了,清養的時候不宜太過。
秋天,天氣慢慢由熱轉涼、轉燥,人體的代謝也漸趨平緩,養生進補也要依據這些規律進行。天氣轉燥轉涼固然再無夏日炎熱潮濕之弊,令人感到舒適,但倘若轉化太快太劇烈的話,人體也會適應不了,體內的陰陽平衡就會被破壞,表現出涼燥之邪傷人為患,所以《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食」。另一方面,秋季雖然由熱轉涼,但夏季余熱時有反復,部分人群由於夏季調理不當或受暑熱太過,到秋天後體內仍有夏季余火未消,當氣候轉燥後,變成燥火為患,出現口乾、咽燥、咳嗽、皮膚乾燥等症狀。對這樣的情況,就需以清平滋潤為主進行調理,不宜過食煎炸動火之品。中醫還認為,秋季天氣肅殺,「在臟屬肺」,而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無論是初秋溫燥,還是深秋涼燥,都容易傷肺致病,調理進補當以滋潤為主,並根據天氣寒溫及個人身體狀況選擇相應涼性、溫性或平性葯膳,以收到滋潤益肺,祛邪強身之效。雖然如此,但因為肺臟屬金,惡熱喜涼,故秋季養生調理葯膳還是以平性和涼性為多,溫補之品相對較少用。
冬天,天氣寒冷,「寒主收引」,人與自然相應,機體也處於收斂潛藏階段,代謝水平降低,消耗減少,吸收能力增強,所以冬季是傳統的最佳調補季節。
冬季調補的歷史在中國由來已久,其基本原則能夠歸納為四個字:厚味溫補。厚味不單是指冬季所服食的膳食味道濃郁,更是指膳食營養豐富,味道甘美。中醫認為,「厚味填精」,意指滋味濃郁甘美的飲食補充人體所需的精華營養。溫補的意思很好理解,因為冬季寒冷,陰氣盛,人體需要服食一些溫熱性膳食來驅寒溫陽。這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就是厚味溫補的冬季養生調補原則。從另一方面看,中醫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元氣推動的,而元氣主要由腎化生,冬季「在臟屬腎」,「腎主藏精」,通過冬季補益腎精能夠促進元氣的生成,所以冬季調補的另一原則特點能夠歸納為「補腎填精益元氣。」「厚味溫補」與「補腎填精益元氣」是冬季養生調補的原則,其中「厚味溫補」是從人們服葯膳的性、味方面歸納的,而「補腎填精益元氣」則是從所服葯膳的功能作用上歸納的,兩者是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