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農業養生相關的典籍

農業養生相關的典籍

發布時間:2020-09-19 11:46:27

1、我國古代養生之道的典籍有哪些?

我不是內行,但是我看過許多有關養生的書籍,抄對於養生累的書籍,推薦你看黃帝內經但是如果沒怎麼讀過醫術(中醫類的,)很難透徹的理襲解裡面的意思,還有推薦你了解了解氣功。參考書籍(《黃帝內經》劉力紅的《思考中醫》)

2、胡粉的相關典籍

天工開物·五金
凡造胡粉,每鉛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1),紙糊甑縫。安火四兩,養之七日。期足啟開,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內。未生霜者,入甑依舊再養七日,再掃,以質盡為度,其不盡者留作黃丹料。
每掃下霜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缸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於上。將干,截成瓦定形(2),或如磊塊,待干收貨。此物古因辰、韶諸郡專造,故曰韶粉(俗誤朝粉)。今則各省直饒為之矣。其質入丹青,則白不減。擦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胡粉投入炭爐中,仍還熔化為鉛,所謂色盡歸皂者。選自《天工開物》
注釋
(1)固濟:封牢固。
(2)截成瓦定形:截成瓦狀以定形。
原文翻譯
製作胡粉的方法是:先把一百斤鉛熔化之後再削成薄片,捲成筒狀,安置在木甑子裡面。甑子下面及甑子中間各放置一瓶醋,外面用鹽泥封固,並用紙糊嚴甑子縫。用大約四兩木炭的火力持續加熱,七天之後,再把木蓋打開,就能夠見到鉛片上面覆蓋著的一層霜粉,將粉掃進水缸里。那些還未產生霜的鉛再放進甑子里,按照原來的方法再次加熱七天後,再次收掃,直到鉛用盡為止,剩下的殘渣可作為制黃丹的原料。
每掃下霜粉一斤,加進豆粉二兩、蛤粉四兩,在缸里把它們調和攪勻,澄清之後再把水倒去。用細灰做成一條溝,溝上平鋪幾層紙,將濕粉放在上面。快乾的時候把濕粉截成瓦形或者是方塊狀,等到完全風干之後才收藏起來。由於古代只有湖南的辰州和廣東的韶州製造這種粉,所以也把它叫做韶粉(民間誤叫它朝粉),到今天全國各省都已經有製造了。這種粉如果用做顏料,能夠長期保持白色;如果婦女經常用它來粉飾臉頰,塗多了就會使臉色變青。將胡粉投入炭爐裡面燒,仍然會還原為鉛,這就是所謂一切的顏色終歸還會變回黑色。
作品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塗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

3、傅說的相關典籍

根據典籍記載,傅說出身卑微,是在傅岩築城時被武丁發現啟用的,《古文尚書·說命上》說:「說築傅岩之野」,《孔傳》:「傅氏之岩,在虞、虢界」, 「傅氏」就是指傅氏邑,在今山西平陸縣東二十五里,也就是傅岩所在的地方。關於這個傅氏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1、根據《新唐書·表十四·宰相世系四》的記載是,傅氏出自黃帝之後的姬姓,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封於傅邑,因以為氏。商代的時候,在虞、虢交界處有傅氏的人居住在岩傍,這里因此叫做傅岩,武丁(原誤作盤庚)就是在這里得到傅說,命以為相。 秦嘉謨輯《世本·氏姓篇》將《新唐書》此文輯入雲:「傅氏,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封傅邑,傅說其後也。」
2、《路史·後紀十·陶唐氏》記載,五帝之一的帝堯之子丹朱,在帝舜的時候被封在房,為房侯,其後有房氏。房氏之後有一支是狸氏,狸氏之後里有一人叫大繇(即《新唐書》的「大由」,由、繇音近通假),在夏代的時候被封在傅邑,以邑為氏為傅氏,傅說就是出自這個傅氏。
二說不同,本來《新唐書》的記載要早於《路史》,而據羅蘋《路史注》說《路史》的記載出自《傅子》,《傅子》是魏晉時期傅玄的著作,則其記載又早於《新唐書》。《傅子》這本書已經佚失,今看到的是輯本,裡面沒有這個記載,只在《舉賢》這一篇里說「傅說,岩下之築夫也,高宗引而相之」。 實際上,根據《潛夫論·氏姓篇》和韋昭《國語注》,丹朱之後的傅氏周代以前本是狸氏,到了周代才為傅氏(參秦嘉謨輯《世本·氏姓篇》,《世本八種》第242頁),那麼殷商時期的傅說就不太可能出自這個傅氏。可《新唐書》之說也不知所據,是否原出自《世本》也不能確定,故此二說皆存疑,相同的是二者都認為大由(繇)是傅說的祖先。
3、《孟子·告子下》記載,「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傅說是殷代國君武丁的相,他曾在傅岩地方為人築牆,為武丁訪得,舉以為相。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

4、我國農業歷史中的農學典籍有多少種?

我國不但有悠久的農業歷史,而且產生和保存了豐富的農學典籍。據國家圖書館主編的《中國古農書聯合目錄》統計,在西方近代農學傳入我國以前,我國大小農書共出現634種,保存至今的有300餘種(包括輯佚)。而近年來又發現許多以前所不知道的農書。

5、在農學方面有哪些著作?

在農學方面,除了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清代官修的《授時通考》也是一部重要的回綜合性農答書。專類性農書大量出現,是明清農學典籍的一個特點,地區類農書如《寶坻勸農書》、《知本提綱》、《馬首農言》等;救荒類農書如《救荒本草》、《野藻譜》等;治蝗類農書如《捕蝗考》、《捕蝗匯編》等。農田水利方面的農書,更比以前顯著增加,其中專述某一流域范圍的,如明代姚文灝的《浙西水利書》,清代王鳳生的《浙西水利備考》、黃士傑的《雲南省城六河圖說》、沈夢蘭的《五省溝洫圖說》、吳邦慶的《畿輔河道水利叢書》等;

6、我國的農業歷史產生和保存了哪些農學典籍?

我國的農業歷史產生和保存了豐富的農學典籍。據國家圖書館主編的《中國古農書聯合目錄》統計,在西方近代農學傳入我國以前,我國大小農書共出現634種,保存至今的有300餘種(包括輯佚)。而近年來又發現許多以前所不知道的農書。這些農書可以區分為綜合性農書和專業性農書兩大類。在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每個時期,都有一些代表性農書,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農業面貌和農學水平,成為中國古代農學發展各個階段的標志。

7、中國古書中有哪些關於養生的書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8、著名的彝問典籍叫什麼?

《西南彝志》
彝族文獻汗牛充棟,《西南彝志》是其中的一部代表力作。此書彝語原名為「哎哺啥額」,《西南彝志》是其漢譯本的書名。
全書共分六個志:一、創世志;二、譜牒志;三、地理志;四、天文志;五、人文志;六、經濟志。彝文計有37萬余字,400多個標題。彝漢對譯本共26卷。現簡介如下:
一、創世志。是敘述彝族先民對宇宙與人類起源的認識。
二、譜牒志。是以父子連名制記述了彝族從希慕遮到篤慕的引世及六祖武、乍、糯、恆、布、墨及以下各主要家支世系的相互關系,主要人物和歷史事件,以及滇、川、黔、桂、彝民遷徙路線。
三、地理志。是敘述彝族先民生活的一些古地名以及沿金沙江南北遷徙的歷史。分別記述了羅甸、烏撒、東川、烏蒙、芒布、扯勒等幾個彝族小王國的統治區域及一些土目的居住地址。
四、天文志。是記述彝族先民關於宇宙起源及發展的認識,對清濁二氣運行、日月出沒以及日月運行產生四季、24節氣和風雷雲雨雪進行了解說和論述。
五、人文志。是反映古代文化發生發展和古代思想及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論述了詩歌、竹書、君臣歌等的來歷。
六、經濟志。是反映彝族先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及後來「耕田有邑聚」的農村社會,農業生產水平,工藝水平及經貿情況。
由於《西南彝志》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被譽為彝族的大網路全書。又被《中國大網路全書·民族卷》列為民族史文獻的重要詞條之一,被國家民委列為「七·五」期間重點整理的項目。

9、福報的相關典籍

《造立形像福報經》
《食施獲五福報經》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10、中國古代論述養生的典籍主要有哪些???

中國百古代論述養生的典籍汗牛充棟,這里只選取較為著名的部分典籍供讀者參詳,包括《道德經度》、《管子》、《知莊子》、《子華子》、《黃帝內經》、《養生論》、《抱朴子》、《養生延命錄》、《顏氏家訓》道、《千金翼方》、《景岳全書》等,這些內典籍基本奠定了中醫養生的理論基礎,是後容世養生學的源泉。

與農業養生相關的典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