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門醫學是真的嗎?
是的! 望採納 謝謝
2、道醫的觀點
一、大百科關於「道教醫學」的觀點在目前學術界關於「道教醫學」幾種流行定義中,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所下的一個定義:「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汲取中國傳統醫學的成果,在內修外養過程中,積累的醫葯學知識和技術。它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以及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葯和符咒等,與中國的傳統醫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醫學和葯物學的精華為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由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首次將道教醫學作為一個正式條目列入,意義十分重大,這對於確立道教醫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分支,促進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國外漢學界關於「道教醫學」的觀點在國外漢學界,也有一些學者從事道教醫學這一領域的研究。其中日本學者吉元昭治所著的《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一書,有較大影響。該書也給道教醫學下了一個定義,稱:「所謂道教醫學,可以說就是以道教為側面的中國醫學。這些被看作是道教經典中的主要內容。不過現在,就象道教淹滅在民間信仰(民俗宗教)之中那樣,道教醫學可以在民間醫療或民間信仰中的信仰療法中見到其蹤跡。」顯而易見,吉元昭治關於道教醫學的觀點過於悲觀。
三、蓋建民關於「道教醫學」的觀點蓋建民在他的《道教醫學》一書中說:「道教醫學是一種宗教醫學,作為宗教與科學互動的產物,它是道教徒圍繞其宗教信仰、教義和目的,為了解決其生與死這類宗教基本問題,在與傳統醫學相互交融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醫學體系,也是一門帶有鮮明道教色彩的中華傳統醫學流派。」蓋建民受西方文化影響,將道教醫學界定為「道教徒」專有的一種「宗教醫學」、「特殊醫學」,這就限定了對道醫學的深入探究。
四、胡孚琛關於「道教醫葯學」的觀點胡孚琛在他的《中華道教大辭典》中,為「道教醫學」定義道:「道教醫學是一種社會醫學和宗教醫學,重視調節人的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激發患者的宗教感情來抗病,有用精神療法治病的特點和人神交通的巫術傾向。」在這里,胡孚琛對道醫「神」治的基本屬性頗有體會,但是,中醫豐富的「形」治內容居隻字未提。在稍後出版的《道學通論》一書中,胡孚琛說:「道教醫葯學大約分三個層次,內部核心層次是湯葯及保健葯品、針灸等,和現代的中醫學范圍相當;中間層次是氣功、導引術等健身治病方法,相當於健身術;外圍層次是符籙、咒語、葯簽及祝由、祭祀、驅鬼、盟誓等法術。」在這里,胡孚琛把中醫學補充到道教醫學的范疇之內,但黃老道家的「身國互喻」、「身國共治」的「神」治精華在這里全然不見,胡孚琛對道醫「神」治的定位又回到原始巫術上去了。
3、道教醫學名著主要有哪些
《黃帝內經》,《千金要方》,《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金匱要術》
4、道家學說與中醫學
道教與中醫淵源相通
中華文化從源而論,與道家關系最鉅。道家流派的名稱,形成雖較晚,要到漢初隨九流而定名。但其淵源就有道籍文獻可考者,可上溯至商初伊尹,至周時老子《道德經》已是集其大成,這還不包括道家思想的初始階段,要上推到黃帝之時。
《漢書·藝文志》載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此書早佚,連《隋書·經籍志》亦不見著錄,但近年來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伊尹·九主》佚文,不僅使我們對《伊尹》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個粗略的了解,而且證實了道學的產生與天道實密不可分。例如,無名、有名是《老子》之學的一個中心,而《伊尹·九主》認為"名"就是從天道中產生的。其文說:"天乏(范)無(名),復生萬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
所謂"天范",就是"天道",就是天的本體和天的運行規律,放曰"無名"。"名"既是天道的產物,那麼萬事萬物,由此而生,莫不有名。《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於此可以找到注腳。
中醫學與道教淵源相通,特別強調"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把中醫學擺在天地人這樣一個大系統中來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於道家。所以《內經》認為,一個優秀的醫生,要掌握醫道,就必須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主。"把對醫家的要求與道家的標准等同起來,這是醫之通於道,或者說醫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們要想深入研究中醫學則對道學的研究絕不容忽視,尤其對道門醫學的價值絕不容忽視。
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張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並看重個體生命的價值,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世間的個人可以脫胎換骨、直接超凡入仙。於是道教吸收原始巫祝、神仙方術及先民的養生之道,創立和構造了一個完整的道教養生學體系。這一體系又與祖國傳統醫學的主體—中醫,有著甚為密切的關系,中國自古有「醫、道同源」的說法。
在理論方面,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說,及其對人體經絡、氣血、臟腑的見解,基本上都為道教所承襲、發揮,作為煉養中關於人體生命的基本理論,滲透於導引、 存思、服氣及以後更趨成熟的內丹學中。
此外,道教養生學與中醫有一些共同關注的基本問題。比如,道教養生學最重視的是人的精、氣、神的保養和修煉;而中醫的基本理論如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說、人體經絡、臟腑、氣血的學說以及臨床實踐,也十分重視人的精、氣、神的平衡與協調。道教養生學和中醫還有諸如心理——社會療法、康復療法、音樂療法、環境療法等許多方法上的共同點。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按照神仙信仰的說法,仙首先是個體生命的無限延長。假如有這種可能,從邏輯上講,既然是無限延長,那麼在無限延長之前,個體生命理應是健康的、長壽的。在早期道教偏重於修命時期,信徒們更會這樣認為。比如見到年輕道士步履輕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聰目明,鶴發童顏,信徒們則會視為仙風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個面黃肌瘦、疾病纏身、體弱乏力、懨懨無神的道士,誰會相信他一朝沖舉升仙?所以《養性延命錄》闡述說:「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貴生,醫葯養生與修仙不可分離。《內觀經》則說: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即以醫葯養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說:「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丹亭真人廬祖師玄談》說:「病魔不除,仙基難立。」內丹修煉首先要「築基」。這些都是把醫葯養生作為成仙的准備階段、必要條件或基礎。求仙必貴生,貴生必求醫,道教醫學必然產生。濟世度人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道教倡導齊同慈愛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濟世度人為己任。《度人經》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以醫濟世」是濟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較容易見效。根據道教的說法,濟世度人不僅是施恩於人,也是積德於己,積德方能成仙。故道經說:「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將修煉自己的心性與身體叫作「真功」,將濟世度人叫作「真行」,說「功行雙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說「學道之人不可不通」醫葯的。丘處機甚至對成吉思汗說:「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葯。」是以道教的濟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醫葯養生知識。以醫濟世往往造成以醫傳教的客觀效果。一些道士掌握醫葯知識,就是為了以醫傳教。如早期道教黃巾的太平道和二張的五斗米道,傳教之初皆以符水為人治病,迅速贏得了大批信眾。
道教重視醫葯養生學,也與道士本身生活的實際需要有關。這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窮鄉僻壤,有些道士選擇岩居穴處。還有一些道士為了采葯或訪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他們如果缺乏醫葯養生知識,無力抗拒艱苦惡劣的環境,疾病來臨時不能自醫自救,將難以生存。所以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告誡道士必須「兼修醫術」。另外,有的道經根據天人感應說,把治病作為感應天地不降災禍的手段,試圖以醫格天。還有的道經以醫理闡述教理,以醫弘道。這些也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原因。
我國的神仙說起源很早。《山海經》、《楚辭》、《韓非子》《莊子》《左傳》等文獻中都記載了有關長生不死、不死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話或方術。戰國時期,致力於成仙活動的方仙道流行,行氣、葯餌、寶精3派鼎足而立。漢代部分黃老學者轉向神仙方術,形成了黃老道。《漢書·藝文志》著錄方仙道和黃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導引、按摩、服餌、黃白術等方術。王充《論衡·道虛》批判黃老道,列舉了養精愛氣、辟穀、食氣、導引、服食葯物5種方術。有學者將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方術稱為方士醫學。方士醫學以成仙為最高目標,以中醫葯學和巫醫為主要內容,並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作為理論依託。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為人治病,並教人以悔罪、服葯、存思、取符、誦咒等方式自醫,標志著道教醫學的正式形成。方士醫學是道教醫學的前身。道教醫學的核心內容是中醫葯學。可以說,道教醫學吸收和融會了中醫葯學的全部內容。歷代道醫以宗教虔誠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行醫學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中醫葯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東晉葛洪最早記載了天花病。肖梁陶弘景集《養性延命錄》,其內容包括醫論、醫葯以及嗇神、服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禱、誦咒、存思諸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集。其著《本草經集注》在葯物的採集、加工、分類、配伍等方面都有創新。唐代孫思邈,奠定了婦科、兒科發展的初步基礎,發展了養生長壽學。南宋崔嘉彥創立的西原脈學在中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外丹術研製的一些外用葯,至今仍在使用。內丹術促進了我國古代養生術的發展和對人體的研究。我國許多重要的中醫葯學著作,都收錄了大量道教醫方。
5、道教醫學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道教醫學源遠流長,內容十分豐富,從其發生和發展來看,它肇端於秦漢,形成於魏晉南北朝,在唐宋發展至鼎盛,是我國醫學中的瑰寶。如果從哲學的角度去分析道教醫學,它顯示出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人物同源論是道教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道教醫學的形成與發展是以其人生哲學和宇宙論為基礎的。在道教學者看來,人與宇宙天地萬物共同源於"炁","炁"者,"氣"也,或稱"無極"。葛洪在《抱朴子內篇─至理篇》中明確指出:"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陳摶說:"兩儀即太極也,太極即無極也。兩儀未判,鴻?未開,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氣交融,萬氣全具,故名太極,即吾身未生之前之面目。"(《玉銓》)人類模擬自然的一切手段,包括道教醫學中提取葯物的種種方法和治療手段都是以人物同源論為基礎的。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詮釋之即為人法地而生,地法天而行,天的運行是循著道的,道便指自然,實際上是要求人"法自然",依照自然界的規律行事。道教醫學認為"人是一個小乾坤",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天供人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應順應天地自然的關系和規律,使之達到"天人相應"的境界,這樣才能"長生久視",盡終天年,反之則災害降臨,疾痛叢生。
道教醫學通過認識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來研究掌握人體生命活動的變化規律,發現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常常影響著人體,會使人產生心理、生理及病理的變化。如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自然氣象被稱為六氣,正常時不會引起人們致病,若太過、不及或不應時,則成為六淫,影響到人體的調節適應機能及病原體的孳生傳播,成為致病的因素,侵犯人體而造成疾病的發生,這種取類比象的方法不但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且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之中。葛洪曰:"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人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葯,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穀耶? 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猶如脂之養火而不可滅。銅青塗腳,入水不腐,此是借銅之勁,以插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沾榮衛,非但銅青之外傳矣"。(《抱朴子內篇.金丹篇》)。這段話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和嚮往。幻想人也能像某些自然物一樣永世長存。
道教人生哲學提倡修道成仙,追求長生不死,這種信仰和理論促使其信奉者孜孜追求長生不老之葯,並伴隨"內以養己"的炁功,通過養生、避世、清心寡慾以達到祛病延年、強健體魄的目的。並在修煉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有關醫葯養生、祛病延年、保健強身的知識與方術,它包括了服餌外用、內丹導引等。在對不死之葯的代代相繼追求中,煉"仙丹"以求長生不老之葯,服金石以求長生不老之道的風氣曾熾盛
6、論述道教與醫學的關系
道教和中醫的關系很大,道教本就注重養生,舉個例,道教五行便和五臟,和味覺有關。醫和道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