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韓書鎖五獸行健身法養生先養筋

韓書鎖五獸行健身法養生先養筋

發布時間:2020-09-17 20:30:20

1、如何正確練習「五獸行」

五獸行健身法是由71歲的老人韓書鎖根據老虎,猩猩,大象,袋鼠等野獸的走法並研究出來的健身方法。
剛開始韓書鎖的這一行為並不被大家所理解,他整天像個動物似的在公園爬來爬去,路人還以為是個神經病呢,大家不知道韓書鎖在50多歲的時候就身患多種疾病,家裡也不是很富裕,韓書鎖無意之間在一本資料上發現爬行是健身的好辦法,並且可以治療很多病。韓書鎖就研究動物的爬行方式逐漸的研究出人與動物的內在的形體互補性。模仿動物可以拾遺補缺,強身健體。

2、怎樣養生保健?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21 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 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
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3、孕前宜選擇哪些運動項目?

「生命在於運動」,為了優生,孕前一定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使得身體處於良好的狀態,但孕前的運動必須科學,尤其是要注意方法。

1.多去跳舞:在我國歷史上,曾經把舞蹈活動作為養生、長壽的手段之一。如華佗的「五禽戲」,其中的「戲」就有舞蹈的內容。與華佗同時代的傅毅,在他寫的《舞賦》中,就曾說舞蹈是「娛神遺老,永年之術」。在我國古代一些醫生的療法中,也重視通過音樂、舞蹈,輔助葯物和針刺,以治療情緒憂郁的病人,收到一定療效。

舞蹈之所以有益於健康,在於它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還是一種全身性的肢體運動,而且是在一種愉快情緒支配下的運動,因此能夠起到鍛煉身體、增進健康的作用。有些舞蹈是從民間武術發展而來的,有一定的醫療體育的性質,有些舞蹈則可直接作為治病的手段。這是因為舞蹈的節奏起著調節人體節奏的作用。人體有種種周期書奏,最常見的如心跳、呼吸、胃腸蠕動、細胞分裂、能量代謝等等。正常的生物節奏,都有穩定的周期,各種生物節奏之間構成同步的或協調的關系。人體內的許多周期節律,可以說是自然界的變化在人體內的反映。人體內的各個節律之間以及大自然節律之間必須協調和諧,這是維持人體健康的條件之一,一旦喪失或破壞這種協調關系,就會生病。人體的種種生物節律,需要經常進行調節,使之互相配合,切勿使之紊亂。而音樂的旋律和舞蹈的節奏,就有著調節人體節律的作用。

當然,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適度,過分則會得到相反的結果。舞蹈活動也是這樣,如果不講節奏、不顧身體疲勞程度和不分疾病性質的狂舞亂跳,不僅不利於身心健康,而且是有害的,這也應該引起注意。

2.常常揉耳,人的耳朵是整個人體的縮影:人如果生了病,在耳朵的相應部位便會出現相應的反應點,這就是耳穴。耳穴約有350個,經常揉耳穴,是一種祛病強身的自我按摩療法。具體方法是:先把手心搓熱,再上下左右把耳朵搓熱,然後用食指或拇指針對病情按壓相應耳穴。如膽囊炎按壓耳上膽俞穴,腰肌勞損按壓腰俞穴,要反復按揉多次,早晚各做一遍。本法簡便易行,無論男女老少,只要持之以恆,都能受益。

3.散步最好:散步是中國傳統的健身方法之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可以防泊多種疾病。如:神經衰弱、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和消化不良症等。「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已成為中國民間健身的格言。而養生家們則更有「百練不如一走」之說。意思在眾多的健身方法中,散步是最好的方式。

散步,就是指不拘形式的從容踱步,閑散和緩地行走,四肢自然而協調的動作,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加之輕松自如的情緒可以使人氣血流通,經絡暢達,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志而益五臟。散步,不但可以健身,而且能夠防病治病,是一種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運動養生方法。特別是其不受年齡、性別、體質及場地的條件限制,隨時隨地皆可行之。所以,歷來為人們所喜愛。中國歷代養生家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總結了不少增進散步效果的寶貴經驗。

散步的要領:散步之前,應該使全身放鬆,適當地活動肢體,調勻呼吸,平靜而和緩,然後再從容展步。清代曹廷棟撰寫的養生專著《老老恆言》中說:「欲步先起立,振衣定息,以立功諸法徐徐行一度,然後從容展步,則精神足力,倍加爽健。」可見,全身放鬆是增加散步鍛煉效果的重要步驟。身體拘束而緊張,筋骨則不得鬆弛,動作必然僵滯而不協調,肌肉關節也不會得到輕松的運動,當然也就達不到鍛煉的目的。

散步時宜從容和緩,不宜匆忙,更不宜使瑣事充滿頭腦。「須得一種閑暇自如之態」,百事不思。這樣可以使大腦解除疲勞,益智養神。悠閑的情緒,愉快的心情,不僅可以提高散步的興致,也是散步養生的一個重要條件。

散步時,步履宜輕松,有如閑庭信步之態,周身氣血方可調達平和。唐代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即主張「行不宜急」。這種步法,形雖緩慢,然而輕松緩慢之中,氣血暢達,百脈流通,內外協調,是其他劇烈性運動所不及的。對年老體弱之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適合。

散步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老老恆言》說:「屆常無所事,即於室內時時緩步,盤旋數十匝,使筋脈活動,絡脈乃得流通。習之既久,步可漸至千百……」意思是說,散步要根據體力,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做到形勞而不倦,勿令氣乏喘吁。這對於年老體弱有病之人,尤當注意。即使健壯之人,也不可過力過累,而耗氣傷形,不僅達不到鍛煉的目的,反而於身體有害。

散步的形式:散步鍛煉,形式可不拘。並非一味只是踱步。單純走走,未免枯燥無味,可與其他內容結合起來,一則提高興致,二則達到鍛煉目的。春暖花開之時,則可漫步賞花,游覽名勝,以百花爭艷之姿,覽萬物萌動之能;風和日麗之際,則可結伴漫遊,訪賢問友,或參觀展覽,或登山涉水。乘其雅興,長步當車,既可活動身體,亦可飽眼福而廣見聞。煉在其中,寓健身於逸樂之中,是散步養生的一大特點。可據各人的情趣愛好,隨意選擇為之。

散步的速度:緩步,指步履緩慢,行走穩健,每分鍾約行60至70步。這種散步適於年老體弱者或一般人飯後活動。可使人穩定情緒,解除疲勞,也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快步:指步履速度稍快的行走,每分鍾約行120步左右。由於這種散步比較輕快,久而久之,可振奮精神,興奮大腦,使下肢矯健有力。但是快步不等於急行,只是比緩步稍稍輕快而已,速度太快也不相宜。

逍遙步:指散步時且走且停,且快且慢。行走一段距離後,停下來稍事休息,既而再走;或快步走一段,再緩步行一程。這種走走停停,快慢相間的散步,適用於病後復元或體弱之人。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量力而行。因其自由隨便,姑稱之為逍遙步。

散步的時間:

清晨散步。早晨起床後,是散步的好時問。或在庭院之中,或在林蔭大道上,均可行之。最好在樹木較多的地方。若置身於青松翠柏之間,效果更佳,空氣清新,可調氣而爽精神。清晨散步,要注意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同時,不要在車輛、行人擁擠的交通要道上散步,因為雜亂的噪音及機動車排出的廢氣於健康不利,也影響散步的情緒,空氣新鮮,四周寧靜才是散步鍛煉的好環境。

飯後散步。中國的許多古代醫書都崇飯後散步。足見飯後散步,可健脾消食,而行走中以手摩腹,則可增加其效果。

飯前飯後散步還可防治消渴病(即今之糖尿病)。如隋代的一部醫書說:「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稍後的唐代的一部醫書也說:「食畢即須行步,令稍暢而坐卧」均記載了散步防治消渴病這具體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提高機體的代謝率,改善糖的代謝,已為現代醫學證實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睡前散步。「每夜欲睡時,繞室行千步,始就枕」;「善行則身旁,勞則思息……」(《老老恆言》)。睡前散步,環境宜安靜,以使心神寧靜,產生怡和舒適的感覺。入睡困難者,可能快步行走15分鍾;而對情緒堂在興奮之中的人,則以慢步為佳。久而久之,可起到較好的安神效果。

春季散步。春天是百花爭艷之季節。人也應隨著生之勢而動。春季之清晨進行散步是適應時令的最好養生法。衣著要寬松保暖,步履要和緩有序,情緒要暢達,如此為之,可以養肝。

散步健身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持之以恆。日久天長,方可顯出其養生防病的效果。以為三五天、七八日即能秦效的想法,是不實際的。然而只要有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散步確能幫助你健身和防病。

4.「攝穀道」有益: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枕中方》中有「穀道宜常攝」的敘述。穀道即指肛門,攝即提的意思。撮穀道,古人又稱為提肛功,指主動地、有規律地收縮肛門部的肌肉,並以此達到防病健身、祛疾的目的。

撮穀道的具體方法是:站、坐、卧均可進行,吸氣時提收肛門,如忍大便狀;呼氣時,緩慢放鬆肛門,如解小便狀;一提一松為一次提肛運動。20至30次為一遍,每日可做二至三遍。

撮穀道之所以能強身治病,是因為肛門處於人體經絡的督脈上,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經氣的作用,是練功中真氣運行的路線。

中醫認為,撮穀道可使中氣升提,臟腑強壯,並可調節氣血陰陽。現代醫學認為,有意識的提肛,能對中樞及植物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促進胃腸及肛門部的血液循環以治療多種肛腸疾病。

患有痔瘡、肛裂、瘺管等疾病的患者,用撮穀道法使肛門有規律地收縮和放鬆,使肛門處血液循環改善,淤血消除,且可減輕或消除肛門括約肌痙攣,使肛門擴大,排便通暢。有肛門瘙癢者,可通過提肛調節其精神狀態,轉移瘙癢興奮點,從而使症狀緩解或消除。提肛還能調節腸胃功能,使腸道傳輸運動正常,對於腹瀉或便秘的患者有調整作用。

另外,對於氣虛下陷引起的內臟下垂、子宮脫垂及精索靜脈曲張、慢性前列腺炎等,提肛鍛煉部有一定防治效果。

5.「練」五禽戲好:禽,在古代泛指禽獸之類動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戲,即游戲,戲耍之意。所謂五禽戲,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組編而成的一套鍛煉身體的方法。

五禽戲的練法有兩種:一種是模仿五種禽獸的動作,用意念想著它們的活動,自然地引出動作來,只要動作的前後次序有個組合就可以了,每次鍛煉的動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樣。另一種是參閱現有五禽戲的書籍,學習整套動作。

熊形:右膝彎曲,左肩向前一下晃動,手臂亦隨之下沉;右肩則稍向後外舒展,右臂稍卜抬。左膝彎曲,右肩向前下晃動,手臂亦隨之下沉;左肩則稍向後外舒展,左臂稍上抬。如此反復晃動,次數不限。

練熊戲時要在沉穩中寓於輕靈,將其剽悍之性表現出來。本動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活關節等功效。

虎形:第一左動:自然站立,左腳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劃弧橫於前額,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額一拳,左手橫於後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動,眼看右足跟,同時抬頭,強視片刻,形似尋食。第二右動: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練虎戲時要表現出威武勇猛的神態。本動作作用於華倫挾脊穴和督脈,用於坐骨神經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壓等病。

鹿形:第一左動: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體前傾,腳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彎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與頭平;左臂於後,距腰~拳,指尖向上,眼為斜視。第二右動: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練鹿戲時要體現其靜謐怡然之態。本動作可強腰腎,活躍骨盆腔內的血液循環,並鍛煉腿力。

猿形:第一左動:自然站立,左腿邁出,足跟抬起,腳尖點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緊貼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彎曲上抬,右手從右腦後繞於前額,拇指中指並攏,眼為動視。第二右動: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練猿戲時要仿效猿敏捷靈活之性。本動作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健壯腎腰。

鳥戲:第一左動:兩腳平行站立,兩臂自然下垂,左腳向前邁進一步,右腳隨之跟進半步,右腳尖點地;同時兩臂慢慢從身前抬起,掌心向上,與肩平時兩臂向左右側方舉起,隨之深吸氣;兩腳相並,兩臂自測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時下蹲,兩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隨之深呼氣。第二右動:方向相反,動作相同。

練鳥戲時要表現其展翅凌雲之勢,方可融形神的一體。本戲又稱鶴戲,即模仿鶴的形象,動作輕翔舒展,可調達氣血,疏通經絡,活動筋骨關節。

五禽戲要領:一是要像導引術一樣,先有意念活動鍛煉,再配合呼吸和肢體活動,三者融為一體;二是練五禽戲必須像形取義,如學虎的爪、撲、旋轉等動作,學鹿的觸、走、盤坐等動作,學熊的推、攀、搖晃行走等動作,學猿的躍、采、轉、閃、進退等動作,學鳥的飛、落、伸展等動作。

經常練五禽戲的人,都會感到精神爽快、食慾增進、手腳靈活、步履矯健、說明五禽戲具有強壯身體的作用。此外,五禽戲對於肺氣腫、哮喘、高血壓、冠心病、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預防和防止復發的功效。尤其是對中風後遺症,時常選擇五禽戲鍛煉,能改善病人的異常步態和行走姿勢,防止肌肉萎縮,提高人體的平衡能力。對其他症狀的改善也有幫助。每日可鍛煉四五次,每次10分鍾。此外,在練習五禽戲時,應選擇空氣新鮮、草木繁榮的場所。

4、有人練過韓書鎖五獸行嗎,有什麼具體效果,每天練多長,怎麼練的?

與韓書鎖五獸行健身法養生先養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