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養生的穴位最主要的是哪幾個部位?應該如何按摩最好呢?
我國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創立至今的穴位養生治療法,已經發現全身有幾百個穴位,每個穴位都會有不同的功效來減緩或者治療某些疾病。那麼作為常見的養生穴位,如何用最簡單的穴位來達到養生的效果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常見的六個養生穴位。
大家可以經常使用的人體養生穴位有:合谷穴、內關穴、養老穴、大椎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等六個穴位。如果經常按摩刺激,可以達到很好的保健養生效果。這些穴位通常分布在手、頸椎和腿部,很方便的可以觸摸到,也很容易找到,適合日常隨時隨地的養生。
比如合谷穴、內關穴和養老穴都在手部,大椎穴在頸椎處,足三里和三陰交在腿部。
二、如何按摩刺激穴位。
1、按摩法。這些穴位最簡單的刺激方式就是按摩了,尤其是手部的合谷穴、內關穴和養老穴,還有頸部大椎穴,可以雙手交替按摩刺激穴位,每次一次,哪怕是在休息場合還是晚上臨睡前都可以隨時隨地的按摩刺激穴位,達到養生的效果。
2、泡腳法。足三里和三陰交在腿部,位於膝蓋和腳踝處,很適合泡腳按摩,也可以用手指按摩,需要注意的是泡腳按摩,泡腳桶要深,可以覆蓋到膝蓋處,達到按摩的效果。
3、艾灸法。可以用艾條來刺激這些穴位,達到按摩效果,同時艾可以起到溫經活血的作用。
4、針灸法。這些需要專業的醫生來針灸,自己不可隨意用此法。
養生是一件長期堅持的過程,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循序漸進的進行,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2、保先天,養後天,哪些穴位是養生要穴,用好健康一生?
神闕、關元穴、足三里這幾個養生穴。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許多特殊的感覺點。並且,在有名的醫學典<黃帝內經>中,早就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近160個穴位的名稱。你看,中醫文化的源頭又遠又長,說明了它的奧妙很大啊!
所謂神闕其實就是人體的肚臍眼,在當我們還在腹中之時,便依靠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在出生的那一刻起,結扎後我們還是保留這樣的命蒂。若是在平日里我們可以嘗嘗撫摸、輕按這個穴位,甚者可以用溫通的艾暖灸之,可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以及和胃理腸的功效,幫助氣血的運行。
關元穴位於臍帶以下約三英寸處(即四指)。自古以來,它就被用作小腸的聚集點,小腸的氣體通過這個點凝結並輸送到皮膚。有養元固資的作用,有補焦的作用。古人稱其為陰陽相通之地,老子曰:「形而上學,萬事之門。」在現代臨床中,它也主要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患者。
足三里位於我們小腿外側(約四指)和脛骨外側指下方三英寸處,所有消化系統疾病,如脾胃疾病,都可以在這里進行調節。具有健脾、健胃、調節陰陽、活絡經絡的作用。合谷穴位於人手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間,作為第二掌骨橈骨的中點。合谷穴主要用於治療某些面部疾病,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清熱,促進楊起,幫助正氣。這是一個特殊的點,以減輕疼痛,尤其是頭痛和牙痛。只要揉捏這一點就能減輕疼痛。
3、人體的養生穴都有哪幾個穴位?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脫?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人體的兩個長壽穴: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長壽穴」:一個是「湧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4、手指養生新方法,經常按手上哪幾個穴位,身體會大有裨益?
大家都知道,我們人的身體筋脈相通,一些穴位對於身體內部的健康也有重要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的方法是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以此來激發人的經絡之氣,最終能夠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的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在我們的手上就有很多的穴位,那麼常按哪些穴位對於我們的身體大有裨益呢?
首先是合谷穴,它是一個很重要的穴位。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過按摩這個穴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治療和緩解,比方說一些發熱、頭痛、嘔吐甚至腹瀉。這個穴位就是位於我們通常所說的虎口處。
高血壓患者在感到頭痛時,一般都是血壓有所升高。這個時候如果情況比較輕微,就可以按摩穴位來緩解。
其次是左手無名指的第三個關節處穴位,常按這個穴位,有利於預防和緩解高血壓。它可以有效地緩解血管壓力,從而進一步保護血管心臟的健康。
第三是食指根部外側處的穴位。現在很對現代人都有現代病,失眠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然而,經常失眠對於身體是很不好的。所以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多按摩該處穴位,有利於緩解失眠情況。經常按壓也可以緩解大腦疲勞。
總之,我們身上有非常多的穴位,但是我們在自己進行按摩的時候也需要細心和注意,有一些穴位經常按摩對於身體有益,但有一些也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5、按好哪幾個穴位,等於給自身做套養生操,不妨了解?
可以多按摩神門穴和腳底上的穴位,比如足三里穴,還有耳朵。人體身上所有的器官對健康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我們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身體的器官會有同步的表現,耳朵也不例外。在五官中,耳朵經常被人們「忽視、冷落」,平時很少會意識到耳朵有多重要。但是,別看耳朵雖小,相當於人的縮影,包含了非常多的養生穴位,並且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耳朵也會有明顯的表現。
當發現耳垂出現皺紋的時候要留意心臟是否出現異常,因為當動脈出現硬化的時候,耳朵得到的血液會減少從而導致「缺血」出現耳垂有皺紋的表現。所以,當發現耳垂出現皺紋時,留意你的心臟是否出現異常。因此,可以看出,雖然耳朵很小,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特別是在中醫眼中,耳朵上有很多穴位,這些穴位具有獨特的養生作用。
耳朵上有許多穴位。這里有一些常見的穴位。學會正確按摩這些穴位會有不同的效果。眾神之門。按壓耳朵外輪廓上的神門穴可以鎮靜身心,特別是在心煩意亂、壓力很大的時候,按壓這個位置可以刺激自主神經,放鬆身體。按摩神門時,按住食指腹部一分鍾,感受酸脹效果。胃部。按壓胃穴可促進消化酶的分泌,緩解消化不良或腹脹等不適,對減肥也有重要意義。
按壓胃尖需要間歇按壓,每隻耳朵按壓約30次。耳朵內側上方有一個便秘點。間歇按壓便秘穴可有效增強腸胃蠕動,從而緩解便秘症狀。可以早上按壓便秘點30次,晚上按壓30次,或者根據便秘情況增加按摩次數。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的內分泌點。穴位位於耳朵內側下方。通過間歇按壓內分泌點,可以控制飢餓激素的產生,增加產生飽腹感的激素,從而加快新陳代謝。當然,耳朵上不僅有這四個穴位。總之,保護耳朵的健康是確保健康的先決條件。
6、中醫養生穴位
耳穴按摩法瘦身排毒防便秘
便秘點
對緩解便秘非常有效的穴位。便秘是由於腸胃蠕動緩慢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刺激便秘點可以有效增強腸胃蠕動,促進毒素排出。
位置:耳輪內側上方
功效:促進腸胃運動,消除便秘。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根據便秘情況,可以適當增加按摩次數)
胃點
一個與消化有關的穴位。腹部脂肪堆積是由於脹氣或消化不良,對胃點施以壓力可使消化激素活躍起來,促進消化。
位置:約在耳朵中央
功效:促進消化酶分泌,減少腹部脂肪。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
內分泌點
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內分泌點穴位控制下丘腦中的食慾控制中心,減少飢餓激素的產生,增加產生飽足感的激素並加快代謝速度。
位置:耳輪內側下方
功效:增加飽足感,促進新陳代謝。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
飢點
這是一個跟飢餓感有密切關系的穴位。當腸胃向控制食慾的下丘腦發出「餓」的信號時,人就會有進食的慾望,而按壓相應穴位能起到阻止信號傳遞的作用。
位置:耳垂上方
功效:有效抑制食慾,阻止飢餓信息的傳遞。
方法:間歇式按壓,早晚左右耳各30下。(飯前或有飢餓感時按摩效果更好)
注意
1.為了更精確定位,可以用火柴棒代替手指按壓穴位。
2.耳部皮膚較薄,按壓力度適中,不可過於用力。
7、人體有哪些穴道,經常按,會對身體有好處?
在西醫還沒有傳入我國之前,中醫是我國治病養生的根本。眾所周知,中醫分為針灸和葯物治療,而針灸所依據的就是人體身上大大小小的穴道,除去一些專門用來進行治療的穴道之外,還有一些穴道是可以用來養生的,所以如果平時可以沒事的時候按一下對身體的好處是非常多的。除了我們熟知的足三里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穴道。
將為每個人的頭頂正中間有一個穴道叫百會穴。它之所以有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它是人體陽氣聚集的地方,所以說如果沒事的時候可以多按百會穴的話,可以增加我們的陽氣。按摩的手法可以是打圈的揉按,只要能夠按照順序先,或者是逆時針按揉30到60圈就可以了,一天重復2到3次。也可以使用指關節輕輕地叩擊,一天叩擊100下左右也就足夠了。
我們的肚子也就是我們的腹部,是中醫學上我們全身陰氣聚集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們的腸胃所在。而且我們每個人肚臍下面四指處有一個穴道叫做關元穴,它專門是用來調節內分泌的。一些愛美的女性而言,長按這個穴道還可以去除臉上多餘的痘痘。當然,它對男性的作用也是明顯的,因為男性本身是屬於陽氣比較旺盛的生物,按這個穴道也可以調節陰陽。
每個人的腳掌中央有一個穴道叫做湧泉穴,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為它可以關聯身體上兩個比較大器官,第一個是肺,第二個就是腎。因為在中醫上有句話叫做說腎是肺之子。湧泉穴如果能夠用大拇指每天按揉100到200下,那麼對於我們的腎功能和肺系病症是有所幫助的,此外也有通大小便的作用。最後,無論是百會穴,關元穴還是湧泉穴,如果每天沒事的時候可以按壓幾下,對健康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8、有哪些經常按對身體有益的穴位?
中醫熱逐漸開始升溫,很多人也開始正視其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醫學。其中針灸按摩被當作日常保健受到大眾的好評,身體各個穴位通過按摩等手法都有自己獨特的治療作用,而我在這里給大家選取了幾種日常在家就可以按摩的穴位,供大家參考。
火熱的夏天已經到來,很多人選擇躲在空調屋子裡享受涼意,但要切記不要將空調直接對人吹很容易造成面癱的情況。這時我們可以嘗試著按摩我們的四白穴和合谷穴,二者在身體很容易就可以確定位置。二者通過祛風通暢經絡達到治療的效果。
而夏天在飲食方面很多人也選擇冰涼的食物解渴,這樣也很容易造成腸胃的不適如胃痛等等,在治療當中一般都會選用一個穴位——足三里,它既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可以治療很多的脾胃腸的病證並有強壯作用,是保健的要穴之一,防病保健深受大眾歡迎。
足三里向下也有一個要穴——豐隆,詳細位置見圖,他可以主治一些頭部病症、肺系疾病其中最有效地是祛痰,它是祛痰的要穴之一,健脾和胃有利於祛濕豁痰,如果在配上沖陽則有豁痰凝神的作用。
足太陽經上的睛明穴和攢竹穴以及足少陽膽經上的風池穴我們都不陌生,眼保健操上必有的穴位但是對我們眼睛的保護的確有很大的作用,通經絡明目,保護視力緩解眼疲勞,降低近視的風險。
督脈的腧穴——大椎是督脈和足三陽經的交會穴,治療熱病、皮膚病(被稱為痤瘡穴)以及神志病證等等,強健機體也是保健穴位之一。接下來督脈上的百會穴,每天晚上臨睡前按摩50次以上可以預防失眠等。
中醫針灸穴位頗多很多穴位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選擇穴位時應提前咨詢相關的醫生,給養生保健加上一層安全的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