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發布時間:2020-09-15 22:25:37

1、《黃帝內經》的思想內容是什麼?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知:(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回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答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黃帝內經》里有"養生之道在於清調補"這句話嗎

「人生皆當受天長命」,「人生於天地,天地無為,人稟天性者,亦當無為」,「人本於天,天本於道,道本自然,順乎自然,即是最上養生之道。」

4、黃帝內經中的鬼父養身之道,適合哪個年齡段的女人?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5、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由於養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歲,因此追求健康長壽的人對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很有興趣,希望能從孫思邈的理論與實踐中汲取對自己的健康長壽有用的東西。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主要闡述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與《千金翼方(養性)》等文章中。本文嘗試從這兩篇文章中將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的內核挖掘出來,供當代對健康長壽有興趣的人參考。為了便於論述,我們將《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簡稱為《要方》,《千金翼方(養性)》簡稱為《翼方》。

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於《要方》一文,而《翼方》是為補《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較全面地介紹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理論與方法,全文共分為八節:1.養性序第一;2.道林養性第二;3.居處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調氣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黃帝雜忌第七;8.房中補益第八。通觀《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之道稱為養性而不稱為養生。由此可見,孫思邈認為,養生的核心是養性。《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的所謂序第一就是說養生第一位的事情是養性,第二節「道林養性第二」則是介紹養性的方法。在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題下,從第三節到第八節則介紹了居處法、按摩法、調氣法——等各種輔助的養生方法。將養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運動身體,飲食起居,營養葯物等輔助的養生方法,就形成了孫思邈「養生之道」的完整系統。

《要方》的第一節「養性序第一」論述了什麼叫養性及養性的重要性。什麼叫養性孫思邈認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淡化對名利的追逐,做到「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種「寧靜祥和」的心境,這就是養性。關於養性的重要性,孫思邈認為能養性就能夠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孫思邈的原話是「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皆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就是說,不重視養性,只在服食葯物等各種養生方法上下功夫,絕達不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

在第一節「養性序第一」中強調了養性的重要性後,第二節「道林養性」則是介紹養性的具體方法。第二節「道林養性」將作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作為養性的具體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即十二少。「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於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於做到了十二少。孫思邈認為:十二少仍養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則必然榮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

孫思邈認為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首先養性,養性就是調養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處於寧靜祥和的境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態恰好是惡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與除掉十二多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人很難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但是,當一個人到了中年以後,身體的健康水平逐漸下降,同時也能逐漸體會到身體健康的保持,重於身外的名利與追逐,就能夠體會到孫思邈將養性放在第一位的養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並調養自己的心性,逐漸做到十二少與除去十二多。

孫思邈以嵇康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作為自己養生之道的理論依據,他在《要方》中所闡述的養生之道就是對嵇康與《黃帝內經》養生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要方》從嵇康的養生理論與《黃帝內經》中各引用了一段話作為自己將養性作為養生的第一位任務的理論根據:第一段話是,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黃帝內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嵇康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將心性修養到,去名利,除喜怒,去聲色,絕滋味,少思慮,則不求長壽,自然能長壽。如果不能做到這五點,則無論吃何種滋補品,練何種功夫都不可能健康長壽。《黃帝內經》也強調養性的重要性,認為只要能保持寧靜祥和的心境,將外馳的精神收回來內守自身,真氣就會暢通全身,身體就不會受到疾病的侵害。總之,兩段話的精神是,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養性,忽視養性,只重視葯物滋補、身體鍛煉等養生方法,不可能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為什麼養性(即修養自己的心性,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能獲得健康長壽的效果嵇康認為:「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嵇康《養生論》)。就是說人的精神制約著人的肉體,只要人的精神不躁於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和寧靜),人的肉體(形骸)就不會生病、死亡(喪於外)。

嵇康與孫思邈以養性為主的養生理論,是他們本人的經驗直覺,但是一千多年後的現代「身心醫學」卻以成果證明嵇康與孫思邈的經驗直覺是正確的。當代「身心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心理神經免疫學」證明,「祥和寧靜」的健康心理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身體保持健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與孫思邈的養生首先要養性的養生理論。

孫思邈並不是單打一隻講養性,而是以養性為基礎,再配以其它養生方法來養生。《要方》第三至第八節就介紹了養性以外的輔助養生方法,這些方法是居處、按摩、調氣、服食、雜忌、房中六項。這六項養生方法,用今天的話來說:居處就是生活要有規律;按摩就是經常對四肢進行按摩;調氣就是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就是注意適當的營養滋補及葯物治療;房中講性生活要有節制;雜忌講一些生活中的禁忌。可以這樣說,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有主有從的較全面的養生之道,完全做到的確很不容易。但是你如果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願意用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來指導自己的養生實踐,你就首先要時常調養心性,使自己的心境常保持寧靜。然後再做到起居飲食有規律,適當的體育運動、適當的營養滋補及服用必要的葯物,這樣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養生目的了。

《翼方》是對《要方》的補充,強調養性的大要是: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嗇神、愛氣指要節約神氣的消費,是調養精神的具體要求。養形、導引是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和練氣的吐納。言論是慎語言。飲食是講注意適當的營養,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慾。房室是講性生活要節制。醫葯是講有病要服葯治療,也可以常服用一些保健葯品。禁忌講一切有害於身體健康的環境和事物都要避開。一般人都是追名逐利,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追求感觀的刺激,而孫思邈養生之道恰好相反,淡薄名利,不追求口腹之慾,更不尋求感觀的刺激,這些稱為反俗。孫思邈以燈用小炷這樣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他的養生之道,所謂燈用小炷,是說一盞油燈用細的燈芯,燈油就可以燒很長時間,如果用粗的燈芯,燈油很快就會燒完。養生就像燈用小炷,做到十二少就是節約能量的消耗,就是燈用小炷,就能延長生命,得到健康長壽。《翼方》還討論了服餌(即服用保健葯物),食療等問題,但是這些內容並不是孫思邈養生之道的核心部分,我們就不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代表。中國傳統養生與當今流行的養生(實即西方的養生)是兩種不同的養生之道。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西方的養生是以發泄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這種養生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的特點就是向外發泄自身的能量。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積蓄或收斂能量為特徵的養生,養神、調氣、導引、少語、少動等,強調的都是一個嗇字。嗇即節約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孫思邈所講的燈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統一體,從身與心兩個方面來看,西方的養生,強調的是身體的運動與身體的滋補。是一種以養身為特徵的養生,雖然名為養生,實為養身。而中國的傳統養生,強調心理精神的調理,也可以說,中國的傳統養生是一種養心之道。所以孫思邈將自己的養生稱為養性,當然中國的傳統養生並不是只講養心或養性,而是在強調養性或養心的同時也講養身(必要的肢體運動與身體的滋補)。但認為第一位是養心或養性,第二位才是養身。從表面上來看,西方的養生顯現出一種向外積極進取的特點,符合人們積極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現代人的青睞。而中國傳統養生則顯現出一種向內收斂的消極特點,不符合現代人向外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現代人的青睞。的確,正在為自己的事業進行奮斗的人們,要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很難接受以消極收斂為特點的中國傳統養生之道,我們也不向這部分人推薦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但是過了中年,已經從事業的競爭中逐漸退出來的人,就應該將關注外界的心神收回來,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發現中國傳統養生的確是一種能維護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學的養生。孫思邈的養生之道就是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代表,值得關心養生問題的中老年朋友們研究、學習與實踐。

6、《黃帝內經》里的養生之道txt全集下載

《黃帝內經》里的養生之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zd

內容預覽:
前言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系辭上》,其中記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初大儒孔穎達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極圖說》中記載:「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太回極圖是對太極文化最直觀的闡釋,也是研究周易最重要的圖像。它的中間是一條彎曲的S曲線,白中有黑點,黑中有白點。S曲線將整幅圖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的分割線,白為陽,黑為陰。而用S曲線來表示,正說明陰陽處於不斷消長的狀態之中。白中有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中有白點,表示陰中有陽。
我們人體同樣也離不開「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古代養生家特別提倡「天人合一」,正如《黃答帝內經》中所說:「……

7、《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春季養生精髓是什麼?

作為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8、在黃帝內經中關於上古天真論篇養生的積極意義,養生的方法是怎樣詮釋的?

在黃帝內經中寫明養生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
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飲食起居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鍛煉。
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
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以去病延年。
【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適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日;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天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譯文】從前的黃帝,生來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言談,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准。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於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慾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麼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朴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黃帝說: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逐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瀉精氣。現在年老,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已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便枯竭了。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岐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於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准則,穿著裝飾普通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

與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