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心陰虛養生調理

心陰虛養生調理

發布時間:2020-09-15 08:11:50

1、偏陽體質的人如何調理身體?

陰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燥咽干、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若患病則上述諸症更加明顯,或伴有乾咳少痰、潮熱盜汗(肺陰虛);或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陰虛);或腰酸背痛、眩暈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腎陰虛);或脅痛、視物昏花(肝陰虛)。
(2)養生原則。
補陰清熱,滋養肝腎,陰虛體質者關鍵在補陰;五臟之中,肝藏血,腎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養肝腎二臟為要。
(3)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此體質之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環境調攝: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飲食調養: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節制性慾:因為精屬陰,陰虛者犬當護陰,而性生活太過可傷精,放應節制性生活。
葯物治療:肺陰虛者,宜服百合固金湯;心陰虛者,宜服天王補心丸;腎陰虛者宜服六味地黃丸;肝陰虛者,宜服一貫煎;其他滋陰生津中葯女貞子、山茱萸、旱蓮子亦可選用。

2、體質為氣虛陰虛的人,平時應吃什麼調養身體

體質,即機體素質,祖國醫學認為,滋陰平和是正常體質,但正常體質之人不是很多,因為人們總要受到外來諸多因素侵襲或干擾,如自然界的風寒燥濕暑熱六淫之氣,七情喜怒憂思悲哀恐等這些因素侵襲干擾人體後,即可導致人體陰陽偏盛偏衰,氣血運行的障礙,從而形成各種不良的體質,這些不良體質輕者尚可慢慢調理,但孕前必須好好養生,必要時還需利用葯物糾正不良體質。

所謂陰虛體質,是指陰液不足(組成人體的物質虧損,如血液、津液、陰精虛少)的體質,其體制特點是形體消瘦,面色蒼暗或潮紅,平素口燥咽干,心理時時煩躁不安,手心腳心經常發熱,睡眠少,大便乾燥,小便黃,不喜歡過春天、夏天,願喝冷飲、脈搏特點是又細又快,舌質紅、舌苔少。其養生方法如下。

1、要加強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之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中醫學認為,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尤其應遵循《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精神安閑,沒有雜念)、「精神內守」(指人體神氣要守於內,不耗散與外)之養神大法。平素要加強自我修養,自覺地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2、要注意環境調攝

由於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故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常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因此,每逢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有條件的應到海邊、高山之地旅遊。「秋冬養陰」。這是祖國醫學在秋天、冬天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此條原則對陰虛之人尤為重要,這是因為秋季氣候乾燥,更易傷陰。同時,要注意環境應安靜,最好住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要遵循保陰潛陽的原則

宜多食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豆腐、魚類等清淡又能滋陰的食物,並著意食用沙參粥、百合粥、枸杞粥、桑椹粥、山葯粥。經濟條件較好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淡萊、龜肉、鱉肉、冬蟲夏草燉老雄鴨。對於蔥、姜、蒜、韭、薤、椒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

4、體育鍛煉不宜過激

著重調養肝腎功能,太極拳、八段錦、內養操等較為適合。氣功宜選固精功、保健功、長壽功等,著重咽津功法。

5、要注意葯物養生

可選用滋陰清熱、滋養肝腎之品,如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蓮草、麥門冬、天門冬、黃精、玉竹、玄參、枸杞子、桑椹、龜板諸葯,上述諸葯均有滋陰清熱之用。如喜用中成葯,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常為首選。由於陰虛之體質,又有腎陰虛、肝陰虛、肺陰虛等的不同,用葯時要隨其陰虛部位和程度而調補。如肺陰虛,宜服百合固金丸;心陰虛,宜服天王補心丸;脾陰虛,宜用慎柔養真湯;腎陰虛,宜服六味地黃丸;肝陰虛,宜服一貫煎。著名已故老中醫秦伯未主張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認為此葯有不蠻補、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四大優點,服後有食慾增進、睡眠酣適、精神輕松愉快的效果,很值得採用。還要注意早睡,不能熬夜。

3、陰虛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4、陰虛體質宜採取哪些養生法?

體質,即機體素質,祖國醫學認為,陰陽和平是正常體質,但正常體質之人不是很多,因為人們總要受到外來諸多因素侵襲或干擾,如自然界的風寒躁濕暑熱六濕之氣,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等這些因素侵襲人體後,即可導致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氣血運行的障礙,從而形成各種不良的體質,這些不良體質輕者尚可慢慢調理,但孕前必須好好養生,尤其要利用葯物糾正不良體質。

所謂陰虛體質,是指陰液不足(組成人體的物質虧損,如血液、津液、陰精虛少)的體質,其體質特點是形體消瘦,面色蒼暗或潮紅平素口燥咽干,心裡時時煩躁不安,手心腳心經常發熱,睡眠少,大便乾燥,小便黃,不喜歡過春天、夏天,願喝冷飲,脈搏特點是又細又快,舌質紅色後苔少。其養生方法是:

1.要加強精神調養:陰虛體質之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中醫學認為,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尤其應遵循《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精神安閑,沒有雜念)、「精神內守」(指人體神氣要守於內,不耗散於外)之養神大法。平素要加強自我涵養,自覺地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在生活和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2.要注意環境調攝:由於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故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常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因此,每逢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有條件的應到海邊、高山之地旅遊。

「秋冬養陰」,這是祖國醫學在秋天、冬天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此條原則對陰虛之人尤為重要,這是因為秋季氣候乾燥,更易傷陰。同時,要注意環境應安靜,最好住坐北朝南的房子。

3.在飲食調養方面,要遵循保陰潛陽的原則,宜多食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豆腐、魚類等清淡又能滋陰的食物,並著意食用沙參粥、百合粥、枸杞粥、桑椹粥、山葯粥。經濟條件較好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淡菜、龜肉、鱉肉、冬蟲夏草燉老雄鴨。對於蔥、姜、蒜、韭、薤、椒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

4.在體育鍛煉方面,應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功能,太極拳、八段錦、內養操等較為適合。氣功宜固精功、保健功、長壽功等,著重咽津功法。

5.要注意葯物養生:若陰虛體質之人使用上述各種養生方法效果不明顯,就要加強葯物養生。可選用滋陰清熱、滋養肝腎之品,如女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蓮草、麥門冬、天門冬、黃精、王竹、玄參、枸杞子、桑椹、龜板諸葯,它們均有滋陰清熱之作用。如喜用中成葯,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常為首選。由於陰虛之體質,又有腎陰虛、肝陰虛、肺陰虛等的不同,用葯時要隨其陰虛部位和程度而調補之。如肺陰虛,宜服百合固金丸;心陰虛,宜服天王補心丸;脾陰虛,宜用慎柔養真湯;腎陰虛,宜服六味地黃九;肝陰虛,宜服一貫煎。著名已故老中醫秦伯末主張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認為此葯有不蠻補、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四大優點,服後有食慾增進、睡眠酣適、精神輕松愉快的效果,很值得採用。

5、從中醫的角度,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症等,該如何調理養生?

有虛,有痰熱,有痰濕,需要辯證論治的,可以先吃點歸脾丸或者柏子養心丸試試效果

6、我最近總覺得自己很不舒服,打開電視有一養生頻道當時正在講關於這個,心陰虛和腎陰虛的這怎麼調理?

病情分析:腎虛光憑食補是遠遠不夠的,建議從飲食以及生活等各個方面來調節。建議平時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意見建議:平時適當加強鍛煉,加強營養,避免手淫,避免房事過勞,判斷適當多吃海鮮,平時適當曬曬太陽,在醫生當面指導下對症用葯,如「六味地黃丸濃縮丸」等葯物,慢慢會有改善的。

7、葯補與養生有哪些聯系?

葯補要根據具體情況,予以辨證,選用相應的葯物補益:

常用滋陰葯:有沙參、天冬、麥冬、玄參、石斛、五竹、百合、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電板、鱉甲;常用中成葯有六昧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助陽葯:有鹿茸、海狗腎、蛤蚧、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蓯蓉、補骨脂、胡桃、杜仲、菟絲子、韭菜子等;常用中成葯有金匱腎氣丸等。

補氣葯:有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葯、自術、甘草、大棗、黃精等;常用中成葯和方劑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生脈散等。

補血葯:有熟地黃、何首烏、當歸、白芍、阿膠、桂圓肉、桑椹子等;常用中成葯和方劑有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

心陰虛:常用葯物有天冬、麥冬、玉竹、玄參、生地、丹參、當歸、柏子仁、首烏、枸杞子、龜板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天王補心丹。

心陽虛:常用葯物有人參、附子、肉桂、黃芪、白術、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葯和方劑有參附湯、四逆湯。

心氣虛:常用葯物有黨參、黃芪、茯苓、炙甘草、人參、五味子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四君子湯、養心湯等。

心血虛:常用葯物有當歸、熟地、白芍、桂圓肉、棗仁、柏子仁、胎盤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歸脾湯、硃砂安神丸等。

肺陰虛:常用葯物有麥冬、天冬、生地、沙參、玉竹、黃精、百合、阿膠、天花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等。

肺氣虛:常用葯物有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紫河車、蛤蚧、胡桃、冬蟲夏草、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六君子湯、人參蛤蚧散等

脾氣虛:常用葯物有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葯、扁豆、薏苡仁、茯苓、大棗、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

脾陽虛:常用葯物有乾薑、附子、益智仁、肉豆蔻、砂仁、白豆菜、川椒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桂附理中湯、附子理中丸等。

肝陰虛:常用葯物有生地、熟地、白芍、首烏、山萸肉、女貞子、旱蓮、枸杞、龜板、黑芝麻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一貫煎、杞菊地黃丸等。

肝血虛:常用葯物有生地、熟地、白芍、首烏、阿膠、紫河車、雞血藤、枸杞子、酸棗仁、川芎、大棗等;常用中成葯或方劑有四物湯、歸芍地黃湯。

腎陰虛:常用葯物有熟地、首烏、生地、枸杞、五味子、女貞子、旱蓮草、天冬、玄參、山萸肉、龜板、鱉甲、紫河車等;常用的中成葯或方劑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知柏地黃丸等。

腎陽虛:常用的葯物有附子、肉桂、鹿茸、仙茅、淫羊藿、菟絲子、巴戟天、肉蓯蓉、杜仲、海狗腎等;常用的中成葯或方劑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與心陰虛養生調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