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用艾灸養生?
艾灸有什麼養生功效?
《醫學入門》里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葯有時不能起到的作用。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燒材料,熏灼或溫燙體表一定部位,通過調整經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葉為主,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景岳全書·本草正》指出:「艾葉能通十二經……善於溫中,逐冷,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是灸法的最好材料。《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艾灸的作用機理是以艾的葯力加上灸火產生的熱能,對機體產生一定的刺激,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醫認為,艾灸法可溫經散寒、扶陽固脫,對寒濕痹痛,寒邪引起的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等,以及脫證,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痰飲等病症有良好的療效;艾灸法還有行氣活血、消瘀散結的功效,臨床常用於氣血凝滯之疾,如乳癰初起、瘰癧、癭瘤等;同時,艾灸法可防病保健,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正如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幹」,說明古人用艾灸足三里來養生。
艾灸主要有艾炷灸(直接灸、間接灸)、艾卷/條灸(懸灸、實按灸)、溫針灸和溫灸器灸。「艾灸治病從表入里」,臨床常用艾炷、艾條,將其溫度傳導人體內,針對穴位、經絡、熱敏點進行刺激,已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中以懸灸、溫灸器灸的方式比較適合家庭採用。
辨清體質再艾灸
在艾灸之前需要進行體質辨識,艾灸雖是很好的養生手段,但艾灸的適合人群是有講究的,若選用不當,非但沒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艾灸主要適合於寒性體質或是感受寒邪而導致的病痛,表現為火力不足、畏寒怕冷、手足冰涼、易疲勞、精神不振、筋骨關節疼痛僵硬、痛經、月經延後等。但艾灸不適合陰虛體質的人群,表現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結、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等。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施艾相當於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反而傷身。因此,陰虛火旺者不宜艾灸。
幾個適合日常艾灸的保健穴位:
1、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有調理氣血、培元固本的功效。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後正中線上,第二、三腰椎棘突間,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或肚臍和胸骨下端連接線的中點。主治消化系統疾病,長期艾灸有補益後天脾胃的作用。
4、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外側緣一橫指處。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可日常保健防病。
5、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的中點,外踝尖上八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肌肉較鼓起的地方。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有化痰、減肥、消脂等作用。
6、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即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艾灸注意事項:
1、懸灸一般每穴灸10-15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溫灸器灸,施灸部位15-20分鍾。
2、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
3、在頭、面、胸、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適當大些。
4、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適當大些、灸時可以適當久些;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時間宜短。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空腹、過飽時不宜灸。
6、孕婦不宜灸腰骶部和腹部。
7、面部穴位、乳頭、大血管等處,艾灸要注意溫度,且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燙傷形成疤痕。
8、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或糖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9、艾易燃,在施完艾灸後,注意徹底熄滅艾灰。
2、中醫養生建議在一月進行艾灸的穴位是哪些?
中脘穴位於腹部,在肚臍正上方四寸的地方,艾灸中脘穴對於治療腹脹、腹瀉、嘔吐、便秘以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有不錯的功效。另外,中脘穴對也能緩解人們精神不濟、神經衰弱等病症。
命門穴位於後腰,有人說艾灸命門穴可以治療腎虛,起到養腎固腎的功效,其實艾灸命門穴對女性來講也有不少好處。女性出現月經不調、白帶異常等婦科病也能灸一灸此穴。
關元穴是人體的一個養生穴位,經常艾灸關元穴可以很好的幫助人們調理氣血,改善氣血不足、氣血兩虛等症狀。男性若是出現性能力問題,也可以堅持溫灸關元穴,灸一段時間就能得到效果。
足三里穴能調和氣血、補益脾胃,艾灸這個穴位不僅能治療腸胃系統疾病,還可以緩解乾咳、久咳,改善長期失眠、頭暈的症狀。
3、冬季養生:艾灸穴位?
關元,足三里,中脘。其中關元要常灸
4、為什麼冬天要做三九灸?
三九寒天是一年中陰寒之氣最盛的時候,
此時天寒地凍,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
養生宜大補陽氣以驅寒。
人體氣血的循環、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都以陽氣為根本,陽氣是生命的動力,只有人體陽氣充足旺盛,身體才能健康。
三九灸,您准備好了嗎?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夏共調,陰陽調衡,療效相得益彰」。在三九天艾灸,可以達到「夏病冬防、冬病冬調」的效果。
為什麼要做三九灸?
1、冬季氣候寒冷,使身體三大循環:血液循環、淋巴循環、經絡循環減弱。引發突發性疾病如:中風、腦出血、高血壓、心肌梗塞、容易手腳冰涼、身體免疫力減弱、以及身體關節部位的疾病。
又是一年三九時,冬病冬治做三九灸。
2、冬養腎!冬天寒冷,腰部為薄弱部位,容易受寒。腰為腎之府,又為陽氣聚集地。出現腎寒、腎陽虛、冬季寒冷,人體皮表汗孔收引,加上運動量不多,水液不易從皮表汗孔排出。所以要依賴腎和膀胱的氣化來代謝。加重腎的負擔,易出現水腫、尿頻、尿急、腎炎。腎為先天之本,冬季,腎既要維持身體所支出的能量,又要為來年儲存一定的能量。所以要養腎,三九灸治未病,全面提高抵抗力。
3、冬季室內外溫差大。室熱外寒,不注意會引發感冒。室溫過高,會引發乾熱。虛火上升。
艾草,純陽之物。通十二經。冬季艾灸能促進身體三大循環,溫通經絡。讓您身體在寒冷的冬天保證一個正常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機能、避免突發疾病和關節問題。冬季艾灸溫補腎陽、調和陰陽、扶陽固本。提升您的精氣神。
進補就用艾灸!
在三九天期間進行艾灸,能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補充陽氣,扶正祛邪,補益強身,能激活和提高免疫系統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讓您這個冬天可以在溫暖中過去!魅力暖冬,冬補三九!
艾生活建議:
冬季還要注意適度保暖,保證充足的睡眠,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勞作而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著過少過薄的、室溫過低,既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
冬季的寒冷又最易傷腎,腎藏受損,會出現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動不利等中風症狀,還能引起各種虛寒性的性功能障礙。所以,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滋陰養腎防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艾灸關元穴和腎俞穴。
1、關元穴
關元穴,居下焦,真陰真陽關鎖於此。故灸此溫熱之氣,能直達精宮以助元陽。元陽,為全身之真陽,是五臟六腑陽氣活動的動力,是周身陽氣之源,源足乃支流長也。
【 取穴】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四橫指)。
2、腎俞穴
腎俞穴與命門穴相平,與肚臍在一條線上,為腎氣所聚之處。《玉龍歌》曰:「若知腎俞二穴處,艾火頻加體自康」。該穴是延緩衰老的要穴,艾灸該穴可具益精補腎之效。
【 取穴】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左右兩指寬處。
知「艾」者福,善「艾」者壽
深圳艾生活健康養生出品哪裡痛,灸哪裡
尋病問症請後台留言或查詢子菜單
編輯:艾生活
5、請冬天艾灸什麼穴位養生保健?
自已在家做艾炙可以很隨意的,像我自已艾時就在肚臍周圍一圈轉做艾,然後背部,也就是肚臍相對的反面一大圈也是轉著做,
還有就是多做一下,八髎穴(就是我們叫的尾椎骨)長強穴(尾椎骨最低部)這二個地方可以保護我們的尾椎和預防和治療痔瘡。
如果感覺要感冒或者有頸椎問題,就多艾大椎穴,就是我們低頭時,摸頸後背最大的一個骨節。
反射區:足三里、膝蓋外側三寸凹陷處。三陰交,內踝上三寸。湧泉穴。
6、天冷了,做艾灸還有效果嗎?
不會的呀,冬天建議用大唐艾神艾灸床做全身灸,全身灸效果好一些,可以調理全身的穴位,冬天灸完之後可以在房間裡面待一會,如果要出門一定要注意保暖,灸後多喝熱水,兩個小時不要碰涼水,這樣OK的,最後再強調一遍,一定要保暖哦!
7、哪些人冬天艾灸養生最好
日本艾灸家曾經說過,施灸不為寒暑限。艾灸呢,是中醫的基本療法之一,調理的范圍比較廣。談不上什麼問題什麼人在冬天艾灸最好,凡是是艾灸可以調理的問題,都可以在冬季調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