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五性人養生法

五性人養生法

發布時間:2020-09-13 21:48:38

1、十二時辰養生法是什麼,該怎麼做?

古代出現過許多有名的醫學家,例如李時珍、扁鵲等,他們留下來的醫書雖然有一部分內容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非常准確的,他們是古代先人留下來的瑰寶,我們要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國有部著名的醫書《黃帝內經》,在裡面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我們的身體與十二時辰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經過後人的總結,有了如今的十二時辰養生法,那十二時辰養生法是什麼,該怎麼做?十二時辰養生法是一套養生的方法,與我們每天的時間有關,我們應該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將十二時辰養生法應用到每天中,達到養生目的。

十二時辰養生法許多醫學家都有總結過,十二時辰指的是我們一天中的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都對應了我們的身體的部分器官,比如卯時對應的大腸,而辰時對應的胃部,一共有養生的十種方法,比如巳時,人們應該養花、讀書等,做一些清心養性的活動,在疲勞時可以閉上眼睛,靜坐養好精神,在戌時應該做一些輕微的活動,准備睡覺,睡前不要胡思亂想,最好右側睡覺等。

十二時辰養生法有許多方法,並且對應好了時間段,但是對於處於工作中的人來說實現的難度較大,而對於老年人來說,可以以此來養生,早上5點到7點看見晨光便起床,然後轉動肩膀,活動一下脈絡,可以打打太極之類的,7點到9點,喝一杯白開水,用梳子梳頭發,早餐可以喝粥,盡量清淡些等。

十二時辰養生法是我國古代醫學家們留下來的寶物,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方法,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做好這十個方法,我們的身體會有明顯的更為健康的變化。

2、氣虛體質宜採取哪些養生法?

氣虛,即氣不夠用,是指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功能低下,其體質特點是:形體消瘦或偏胖,平素身體倦怠、乏力,面色白光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動則尤甚,心慌、心跳、健忘、舌淡苔白,脈虛弱。其養生方法是:

1,堅持氣功鍛煉,尤其宜作養腎功,因為腎為元氣之根。具體做法如下:

屈肘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直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力度,隨即復原,可連做十次。本動作對氣短、吸氣困難者,有緩解作用。

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三至五次,然後,右臂放於腿上,左手做拋空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盪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三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十餘次。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松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腰部命門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臟有關。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2.在飲食調養方面,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葯、燦米、莜麥、土豆、紅棗、胡蘿卜、香菇、豆腐、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若氣虛甚,當選用「人參蓮肉湯」補養。具體做法是:先將10克人參,10枚去芯蓮子放在碗內,加水發泡,加入冰糖30克。將盛葯物的碗置蒸鍋內,隔水蒸燉一小時,食和時,喝湯,吃蓮肉。

3.葯物養生: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匾薯蕷丸。若偏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若偏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若偏腎氣虛,多服腎氣九。

3、什麼是一式三招養生法

第一招:敲膽經,這是疏通經絡,改善人體的營養吸收。(依照養血氣的標准來做法實施即可。) 第二招:早睡早起。使人體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造血工作。 有了血氣自能量之後,百接下來就是保持經絡的通暢,就是一式三招中的 第三招:按摩心包經,使心臟經常保持在最佳的狀態,經絡中的體液能通度暢的流動,不但可以防止人體堆積新的垃圾,更能將其中的垃圾帶走。 這一式三招不但是養生知的方法,也是減肥最重要的功課。這是完全順應人體自然運行規律的減肥方法,在道減肥的過程中,身體會出現許多變化。

4、孫思邈說了幾個養生辦法是什麼啊

葯王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葯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法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有助於眼睛保健,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可以強健腸胃。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應由雙腿做起。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5、現代主動養生法的原則是什麼?

順應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積極主動地去保健和養生,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使自己能始終保持健康體魄,即為主動養生法。

不累也主動休息

主動休息,指勞動、工作或學習一段時間後,機體或大腦雖未出現疲勞感,也要按時休息。主動休息能使機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及時消除體內代謝的廢物,補充必要的營養,體力和腦力得到休整,精力更加充沛;主動休息還能協調全身器官功能,增強人體免疫水平,提高抗病能力,有效地預防疾病,消除各種不利於健康的隱患,特別有助於防範疲勞的發生,提高勞動效率和生活質量。

不渴也主動飲水

主動飲水是指在早晨起床後、兩餐之間、睡覺之前及工休、課間休息時間,雖不感覺口渴,也要自動飲水。主動飲水能及時有效地預防機體細胞缺水,維持正常新陳代謝,保護臟器組織,提高生命質量。但注意一次飲水不要過多。

無喜事也主動歡笑

主動歡笑,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多一些歡聲笑語。自然而親切的歡笑,是內心高興的表示,是好修養好素質的象徵,是自信的體現,也是身心健康的標志。可以使全身肌肉和關節得到有益的活動,對人體各個系統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肺部擴張,增加肺活量,有利於呼吸道的通暢;可以使心臟功能加強,血液循環加快,血壓保持正常;可以消除有害於健康的緊張、壓抑和憂慮等情緒,對神經系統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可以使你忘記煩惱和憂愁,減輕身體的疼痛和疲勞,永遠朝氣蓬勃;還能廣交朋友,增進相互信任,對工作、事業充滿信心。讓自己笑,能健身益神;與別人同笑,使處處生春。常常笑容滿面,精神煥發,不僅顯得年輕、瀟灑,而且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無便意也主動入廁

主動入廁,指每天定時排便,無論有無便意,養成衛生習慣。定時排泄二便,是人體新陳代謝正常的標志,是除舊迎新的需要,也是防治便秘、前列腺增生、痔瘡、肛裂和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便秘會引起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痔瘡,甚至血壓升高。憋尿,會使膀胱過度充盈,引起心煩不寧、思維紊亂、血壓上升,甚至發生泌尿系統結石等病症。主動定時排便,將會覺得輕松、健康與安寧。

無痰也主動咳嗽

主動咳嗽,指每天早鍛煉時,在戶外空氣新鮮處先做深呼吸,吸氣時緩緩抬起雙臂,然後呼氣,呼完後突然主動深咳,並迅速垂下雙臂,使氣流從口鼻中噴出。如此反復做10次,每次咳嗽間隙做幾次正常呼吸,以防止過度換氣、咳嗽,造成氣管或支氣管損傷。主動咳嗽,能有效清除肺部的污染物,給肺來一次「大掃除」;主動咳嗽,能清除肺部殘余氣體,增大肺活量,維護肺的正常功能。

無病也主動求醫

主動求醫,指無論是否患病,都定期檢查身體,做到有病早治療,無病早預防。定期做體檢,對於早期發現臟器組織的隱患、跟蹤觀察病變和治療的結果,為防病治病提供依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極其重要的。一般來說,40歲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定期測血壓,做1次胸透、B超或甲胎蛋白測定以及血脂、血糖測定,每半年做1次大便隱血試驗,嗜煙者應每年做一次胸部攝片。

6、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7、養生法?

環境,主要包括氣候和地理兩大因素。人們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努力去適應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的「法於陰陽」,就是指主動適應四時氣候來養護身體。後代養生家多因循《黃帝內經》的上述思路,逐漸創立了一系列非常實用的適應環境養生法,它們包括: 適應四時節令養生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長生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春季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從臟象理論的角度來看,肝膽經氣在春天條達舒暢,善養生者此時必須避免肝氣郁結、思郁沉悶,而應該使思想開朗,肝氣舒暢,這是在思想修養方面適應春季的養生要求。與此相關,春季往往會出現肝氣過旺,導致肝氣勝脾。按照五行調控理論,此時還應該「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千金要方》),以便從飲食方面滿足春季養生要求。 夏季養生法。《素問·五運行大論》說:「南方生熱,熱生火。根據這一特點,古人提倡夏季養生應該做到精神愉快,情志平和,不得性躁、發怒,以免引起體內火旺。在起居方面,應晚睡早起,適當曬些陽光,以適應自然界隆盛的陽氣,有助於體內過盛的陽氣向外宣洩。在飲食方面,《養生論》認為:」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於熱也。「主張夏季應多吃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多食用熱性食物,以免加重體內的火熱。 秋季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稱:「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養收之道也。」秋季的飲食應減少辛味而增加酸味,以免肺氣太旺而使肝氣過於抑制。此外,由於秋天氣燥,人們應多吃芝麻之類的食物以潤燥養肺,少吃寒冷食物,多吃溫性食物。在起居方面,應早睡早起,趁著秋季天高氣爽,山川景色明凈之際,多登高遠眺,以舒肺氣。 冬季養生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圻,勿擾平陽,早卧晚起,必得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養己所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由於冬季是腎經旺盛之時,腎味屬咸,此時的飲食應當減少鹹味,增加辛味,以便起到宣達肺氣,鞏固腎氣之效。

8、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是真的嗎?

聽說近來一段時間有個叫吳永志的人出了一本書《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在國內外賣得很火,推崇一種什麼蔬果的生化素可以抗癌的。聽說五一還要到北京搞養身講座。請各復位真實體驗過人,說句實話,你們有沒有用過書上說的產品,是不是騙人的。在百度上搜索了有關此的很多內容,都沒有確切答案,今天在淘寶上的這個店 ,居然真把這本書上提到的蔬果機拿出來賣,不制知道是不是投機還是確有此功效。我有個阿姨就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一直對這個吳永志書中寫道的蔬果汁能治好她的病很痴迷。總在讓我在網上找找書上提到的2200W的蔬果機。我現在特別苦悶!請大家幫幫我,那機子的價格實在是有點貴,再說我一直都不是很相信這個。 就是這個店裡賣的那種!我也看過朋友推薦的這本書,但沒試過,不知道是不是那麼有效.不過多吃蔬菜水果對身體總歸是好的!我也想找一款價格合理,能把食物打成粉末的機器,沒找到呀,有知道的朋友也告訴我一聲.

9、起居養生法有哪些 起居養生的有多重要

四季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起居有常」而能「盡終其天年」;反之,若「起居無節」多致「半百而衰」。「起居」主要指生活作息。「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規律。所以,起居養生法是一種通過調節人體的生活起居,使之符合人的生理規律的一種養生方法。有關起居養生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起卧有常,二是勞逸適度。
四季的起卧應順應自然之氣的變化而有早晚之分;春季宜「夜卧早起,廣歩於庭」,以順應春陽生發之氣;夏季宜「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以順應夏季華秀之氣;秋季宜「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以應秋令收斂之氣;冬季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應冬日收藏之氣。唐代醫家孫思邈對此極力推崇,強調「營養生者,卧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制」。反之,則損傷人體。大量的實踐證明,人體的重要生命指標、生化指數、物理參數、代謝水平,乃至情緒的變化都按照一定的規律呈現有節律的變動,其中包括晝夜變化的日節律,28日左右為周期的月節律,以及年節律等。說明人體存在著生物鍾現象,其調控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甚至決定著人體的壽夭。
人類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勞動,故起居有常當包括勞逸適度,即勞動應符合人體生理活動的規律,即不可過勞,也不可過逸。適度勞動,可使氣機通利,臟腑功能正常。正如孫思邈所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

與五性人養生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