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天養生吃什麼
伏天養生保健吃苦菊、芹菜、茴香、香菜、綠豆粥、蓮子copy粥、荷葉粥等等。
「夏三伏,曬冒油。」此時節,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很容易中暑。天津中百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表示,三伏天,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
她建議,伏天里主動多吃苦味食度物,如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卜葉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因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問張血管等葯理作用,是夏季天然養生品。
此外,在伏天里,飲食清淡、規律睡眠、適當運動,還要注意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答戒躁、息怒,防止上火。
2、三九天從什麼時候開始,三九天養生,三九天怎麼算
三九天,也就是從二十節氣冬至日開始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介於小寒節氣與大寒節氣之間。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三九天冷的原因:
因為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回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答
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鍾。
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
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時節氣溫最低。
3、三伏天開始,怎麼養生冬天才能健康不生病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三伏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三伏天人們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溫防暑,如何開始跟著節氣養生治未病的行程,此時三伏天的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2010年的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7月19日(農歷六月初八)——7月28日(農歷六月十七) 中伏:7月29日(農歷六月十八)——8月7日(農歷六月二十七) 末伏:8月8日(農歷六月二十八)——8月17日(農歷七月初八) ■三伏天如何養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並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麼?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面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面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干凈、補水養生。 ●三伏飲食——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三伏飲食——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三伏飲食——新鮮干凈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三伏飲食——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練什麼?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前人在長期鍛煉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卻也因人而異。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而言,一味強調「夏練三伏」不太適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有明顯的不利影響。當最高氣溫在30到33攝氏度時,老年人要減少運動量,時間以半個小時以內為宜。三伏來臨時,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動,以靜制動,並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身邊還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常規的防暑葯品。 ■三伏天,貼伏貼! 還有一種養生加治療的方法,就是在三伏天貼伏貼。貼伏貼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陽氣最足之時,藉助這個外力,通過陽性的葯物貼敷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此時人體毛孔張開,有利於葯物的滲透和吸收,從而將人體內的寒濕驅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種借力使力的方法,通常可以達到以巧破千斤的功效,因此被自古流傳下來。由於現代人狂吹空調、狂吃冷飲,因此多陽虛體質。而貼伏貼剛好適合陽虛體質之人,再加上這種治療方案,不像西葯那樣副作用明顯,因而現在是廣受歡迎。 ■三伏天防空調病 大家知道,人是恆溫動物,人的體溫要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夏季,自然界陽氣正足,溫度、濕度都比較高,人體為了調節環境溫度,就需要適時開合汗毛孔,將體內多餘的濕熱排出體外。但是,現在我們人為地製造出了一種人工環境--空調,當我們從炎炎烈日的環境下,突然進入到溫度很低的室內,就會使本來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關閉。這種關閉由於來的很突然,在關閉過程中,會造成兩個後果,第一是將冷空氣一同閉在了體內;而是,導致本來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斷。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體的一種排毒過程,在夏季,藉助於外界的陽氣,人體本來是要將體內的各種寒濕毒排出體外,但空調的介入,打亂了這個過程。不僅排毒不徹底,反而是將外界的寒也一起帶入到了體內,因此,這個階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調病。這種病,就是在夏季得風寒感冒。由於寒閉在體內,症狀就是渾身肌肉痛,關節痛,頭痛,無汗,食慾不振,甚至渾身發冷、發燒。 其實,到了發燒這個階段,已經說明人體開始調動體內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種人體自保本能反映。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換言之,就是發汗。在無空調的環境下,通過發汗,將不正常關閉的汗毛也再次打開,排出體內的寒濕。只要人體恢復正常出汗了,體溫就會降下來,渾身上下不適的感覺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時,千萬不要一發燒就輸液,對人體健康,是沒有多大好處的。 針對空調病,養生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發病初期,可用生薑數片+紅糖,熬兩大碗生薑紅糖水,目的是發汗。 2、在飲食上,可煮雞蛋掛面,多放湯和生薑,調節腸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紅疙瘩,可適當喝綠豆湯,以幫助解毒,白糖、鹽適量。 4、如果條件許可,可適當補充營養素,包括類蘿卜素、B族、維C、鈣鎂片等。 5、可用熱水泡腳,幫助出汗,只要汗一出,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 6、刮痧、按摩、拔罐。 總之,面對空調病的發病初期,可採用上述6種方法,或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記住,你的第一選擇不是輸液。而是通過自然療法去處理。 ■伏天飲食注意事項: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葯、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友情提示: 三伏天,對我們每個人的健康都是一個考驗,希望網友們能及早做出應對預案。順利度過苦夏。
4、三九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三九天 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百
三九天養生習慣
人們常說「數九寒天,冷在三九」,從今日開始,進入了「三九天」,也度就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間段,那麼三九天如何注重保健養生呢?
穿: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
寒冬,人們問穿上了厚厚的服裝,熱量就主要從頭、手等暴露部位散失,處於靜止狀態答下不戴帽的人,從其頭部散失的熱量是很多的。
在環內境氣溫為15℃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的總散熱量的容30%,4℃時佔60%,-15℃時佔75%。由此可見,頭部的保暖與人體的熱平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5、三九天如何養生保健,應該怎麼做
飲好兩頭水
飲水不僅是一種生理需要,還是一種理想的保健手段,尤其是在一早一晚。
冬季,因氣候寒冷,活動量相對減少,機體失水量較少,一些老年人便少飲甚至不飲水,有的只是感到口渴時才飲水,這對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一旦出現渴感就表明體內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出現輕度脫水,對身體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因此,在冬季,老年人應保持經常飲水的良好習慣,每天有規律地分段定時飲足適量的水,尤其是要飲好「兩頭水」──每天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應各飲一大杯水,這對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1、水對人體多重要
水在人體內起「潤滑」作用。缺水會使關節、臟器及組織細胞相互間的「摩擦」增大,誘發相關疾病。呼吸需要水的作用。肺只有在濕潤的情況下,方能順利地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體內「供水」不足,呼吸就要受影響。
水有助於代謝體內毒素。人體各臟器細胞內的水每隔幾天就得更新一次,如果攝入的水量不足 ,不能及時進行水更新,會致使代謝產物不能排出而影響細胞水的潔凈。代謝毒物淤積在體內的相關組織中,就會造成細胞的水「污染」 ,進而損害細胞並導致疾病發生,甚至會產生癌變。
2、體內缺水有哪些害
不少老年常見病與多發病的發生或症狀的加重,都與體內水分不足有關。這主要是老年人因為機體自然衰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呈退化之勢,如果體內缺水,不僅會加速衰老進程,還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如皮膚皺縮,肌肉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生滯留,還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機體不適,如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乏力等,並能誘發各種病變。
3、早晚補水大有好處
人在一夜的睡眠中,由於出汗和尿液的排放,早晨起床時,體內缺乏水分;睡眠時由於血流量不足,血管會變得細小。早晨胃腸道已被排空,此時喝上一大杯水,能很快被吸收進血液循環,對血液起到稀釋作用,從而對體內各器官組織進行一次「內部洗滌」 ,增強肝臟的排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另外,血液濃度降低,又可促進血液正常循環,有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和心肌梗死。
養精蓄銳重在「閉藏」
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尤其要注意保養。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有詳細記載:「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段話闡述了冬季生活起居及精神調攝的原則。
生活起居
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並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所以,提醒平時習慣早起外出運動的老年朋友,在隆冬季節里,應待陽光出現,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發作等意外。
2、注意關節保暖
由於關節附近多是肌腱、韌帶等血管分布較少的組織,溫度本來就比較低,而且四肢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溫度,使關節僵硬,血液循環差,因而疼痛不止。因此,關節炎患者在寒冬須加強保暖。若能在冬季臨睡前溫水泡足,不但可以活血通絡有益關節,並可安神寧志,促進睡眠。
3、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4、忌蒙頭睡覺
面對寒風凜冽的冬夜,很多人都會蓋厚被睡覺,由於被窩內空氣不流暢,再加上人體散發出來的體臭汗臭味、呼出氣中的二氧化碳、腸道排出的有害氣體,致使被窩內空氣混濁。如果蒙頭睡覺,會使體內氧飽和度下降,嚴重則會影響大腸生理功能,於次晨起床時會出現頭昏腦脹、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記憶衰退等症狀。
睡中猝死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死因,這主要是由於心腦梗塞容易在血液黏稠時發生。當人熟睡時,特別是在冬季,往往將被子捂得較為嚴實,由於體內水分的流失,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可能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而致死亡。睡前喝上一杯水,可緩解機體的缺水狀況,保持血管的暢通。夜間醒來時也可視情況適當補充一些水分,有利於減少腦梗塞的危險。
5、注意溫差、預防感冒
由於清晨氣溫極低,因此在生活上要注意早睡晚起,避免身體受風寒。對於容易感冒風寒的人,可以利用蔥白三根,大蒜200克,水煎服,以預防感冒的發生。或者嘗試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泡腳15分鍾,改善體質,預防感冒。
精神調攝
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明確指出:「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冬季調養精神,除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外,積極適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養花種草、節假日結伴郊遊、爬山等,也會讓人精神愉悅 ,身心健康。
熱水泡腳養身同時更要養心
對於冬季手腳冰涼、容易畏寒的女性來說,專家建議,可以多吃點羊肉、牛肉、大蒜、桂圓、栗子等溫熱食物,以及枸杞、紅棗等補血的食物。此外,每晚可用熱水泡腳,多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自身「產熱」功能。
時至年底,日益繁忙,「上班族」加班時間越來越長,飲食、作息很不規律。過度疲勞不僅對身體有害,人的精神和心理也可能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為此,冬至養生,不僅要養身,更要養心。壓力大時,注意調節不良情緒,保持精神暢達樂觀,同時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有助於緩解疲勞。
冬令進補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葯的作用。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
抓緊進補時間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
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 ,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 ,冬補三九」的說法。
把握進補原則
需要提醒的是,進補前要先辨明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中葯材。「寒性」體質者適合「熱補」 ,如人參、黃芪、當歸、熟地、冬蟲夏草等;「虛熱」體質者適合「平補」 ,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銀耳等。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症等患者不宜進補,這類患者體質多屬熱性,進補於病情不利;腸胃機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否則不但不吸收,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6、三九養生是什麼意思?需要注意什麼
三九天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
中國的農歷用"九九"來計算時令,冬至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過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結束,進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我們應該如何做好三九天的保健養生呢?
吃: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可以增加營養,祛寒氣、壯身體。
穿: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
寒冬,人們穿上了厚厚的服裝,熱量就主要從頭、手等暴露部位散失,處於靜止狀態下不戴帽的人,從其頭部散失的熱量是很多的。
行:天冷勤泡腳多搓手
三九天,記得睡覺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驅寒消除上班的疲勞,還可以促進睡眠 ,睡個好覺!
養成搓手的習慣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一是能鍛煉手指,使手指更加靈活自如,對大腦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二是可以促進手部血液循環,防止凍瘡發生;三是工作在室內的人經常搓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預防感冒。
動:「冬練三九」適當運動
人在三九天里陽氣虛弱,心肺負擔不小,因此中老年人在最冷的時候不要外出,在家裡做一些簡單運動就可以,如在室內慢跑、做體操等。
如果氣溫有所回升,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室外鍛煉,時間最好是下午三點到四點,但陰天、雪天、大風、霧霾天不要外出。
養:三九天就要三九灸
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體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在三九天進行三九灸,能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起到強壯臟腑,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
每年冬天進行「三九灸」來加強和鞏固「三伏灸」的作用,是對「三伏灸」的有效延續和補充,所謂「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兩者配合,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其療效相得益彰。
冬至後天氣寒冷,人體陽氣內斂,氣血運行緩慢,而「三九」是大自然處於陰陽交替階段,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陽氣弱就會抵擋不住外寒濕邪,人就容易患病。
此時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濕之」和「內病外治」的理論,在「三九天」時段採用具有辛散溫通功效的「三九灸」,常艾灸湧泉穴、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可扶助人體的陽氣,從而達到增強人體抵抗力、預防寒邪侵體的目的。
7、三伏天養生經驗
三伏天養生經驗:
1、晨練不要早於6點
很多中老年朋友來,喜歡在夏季天一亮就起床出門鍛煉,其實這對健康不利。太早出門晨練,植物過一夜的新陳代謝,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建議在6點之後在出門晨練。
2、不要久坐
夏季,自有些朋友覺得氣候炎熱,不喜歡外出,也不喜歡運動。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和上班族,一坐就是一上午一下午,這不僅會損傷人們的頸椎,同時還會加重人體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
3、冷風不可吹頸椎
三伏百天太熱,空調是人們必不可少的度,但是扇空調的時候要注意,不可對著頸椎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的時候,直接進入寒冷的空調房,否則會引發疾病。
4、不宜吃過多冷飲
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於雪上加知霜,尤其是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寒的朋友來說,吃冷飲會雪上加霜。道如果體內寒氣較大的朋友,在三伏天堅持不吃冷飲,那麼身體的寒氣將會驅走大半,可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8、健康養生的方式有哪些呢?
養生首先是避免傷害自己
一、健體誤區
調和來很重要,吃飯方面有講究的,還有飲水方面的學問,起居作息的規律等等
二、行為誤源區
飲酒並百非絕對不可,分清飢與餓,成年人少喝奶,切勿唯營養論
三、休養誤區
沒把度心神養好,才是休息不好原因所在,一呼一吸間健康溜走了。
季節方面知養生
春季養肝
夏季養心
長夏養脾
秋季養肺
冬季養腎
可以看一下趙名興著《病不僅僅是吃出來》或聽聽這方面他養道生的課
9、三九天保養的原則是什麼
三九天飲食養生
隆冬時節,天寒地凍,自然界的蕭條景象容易讓人們想到將養生息,惦記著給自己補補身子什麼的。
飲好兩頭水
飲水不僅是一種生理需要,還是一種理想的保健手段,尤其是在一早一晚——
冬季,因氣候寒冷,活動量相對減少,機體失水量較少,一些老年人便少飲甚至不飲水,有的只是感到口渴時才飲水,這對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一旦出現渴感就表明體內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出現輕度脫水,對身體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因此,在冬季,老年人應保持經常飲水的良好習慣,每天有規律地分段定時飲足適量的水,尤其是要飲好「兩頭水」——每天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應各飲一大杯水,這對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1、水對人體多重要
水在人體內起「潤滑」作用。缺水會使關節、臟器及組織細胞相互間的「摩擦」增大,誘發相關疾病。呼吸需要水的作用。肺只有在濕潤的情況下,方能順利地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體內「供水」不足,呼吸就要受影響。
水有助於代謝體內毒素。人體各臟器細胞內的水每隔幾天就得更新一次,如果攝入的水量不足 ,不能及時進行水更新,會致使代謝產物不能排出而影響細胞水的潔凈。代謝毒物淤積在體內的相關組織中,就會造成細胞的水「污染」 ,進而損害細胞並導致疾病發生,甚至會產生癌變。
2、體內缺水有哪些害
不少老年常見病與多發病的發生或症狀的加重,都與體內水分不足有關。這主要是老年人因為機體自然衰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呈退化之勢,如果體內缺水,不僅會加速衰老進程,還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如皮膚皺縮,肌肉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生滯留,還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機體不適,如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乏力等,並能誘發各種病變。
3、早晚補水大有好處
人在一夜的睡眠中,由於出汗和尿液的排放,早晨起床時,體內缺乏水分;睡眠時由於血流量不足,血管會變得細小。早晨胃腸道已被排空,此時喝上一大杯水,能很快被吸收進血液循環,對血液起到稀釋作用,從而對體內各器官組織進行一次「內部洗滌」 ,增強肝臟的排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另外,血液濃度降低,又可促進血液正常循環,有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和心肌梗死。
睡中猝死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死因,這主要是由於心腦梗塞容易在血液黏稠時發生。當人熟睡時,特別是在冬季,往往將被子捂得較為嚴實,由於體內水分的流失,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可能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而致死亡。睡前喝上一杯水,可緩解機體的缺水狀況,保持血管的暢通。夜間醒來時也可視情況適當補充一些水分,有利於減少腦梗塞的危險。
養精蓄銳重在「閉藏」
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尤其要注意保養。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有詳細記載:「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段話闡述了冬季生活起居及精神調攝的原則。
生活起居
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並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所以,提醒平時習慣早起外出運動的老年朋友,在隆冬季節里,應待陽光出現,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發作等意外。
精神調攝
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明確指出:「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冬季調養精神,除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外,積極適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養花種草、節假日結伴郊遊、爬山等,也會讓人精神愉悅 ,身心健康。
冬令進補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葯的作用。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
抓緊進補時間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
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 ,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 ,冬補三九」的說法。
把握進補原則
需要提醒的是,進補前要先辨明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中葯材。「寒性」體質者適合「熱補」 ,如人參、黃芪、當歸、熟地、冬蟲夏草等;「虛熱」體質者適合「平補」 ,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銀耳等。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症等患者不宜進補,這類患者體質多屬熱性,進補於病情不利;腸胃機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否則不但不吸收,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選好進補食物
冬令進補的食物應該具備三種功能: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連根帶皮的蔬菜。這類蔬菜生長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 (維生素B_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潤肺生津的食物也要多吃些。
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 ,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故有「暑天宜食生藕、秋涼宜食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
黃鱔:秋冬食鱔對血糖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燒鱔段、清燉鱔魚、炒鱔絲、黃鱔粥均可。
板栗:有健胃養脾、補腎強骨的作用,板栗還有「補胃之王」的美譽。
花生:用鮮花生仁研末沖湯喝,或水煮食用。花生不宜炒吃 ,因消化吸收不好。
紅棗:秋冬食紅棗是滋陽潤燥、宜肺補氣的清補食品,若能與銀耳、百合、山葯共同煨食,療效更好。
10、2019年三九天時間表,三九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2019年三九天時間表:2019年1月9日-2019年1月17日(朔風凜冽,荒原地凍,水面結冰猶如冰橋)
三九天養生習慣:人們常說「數九寒天,冷在三九」,從今日開始,進入了「三九天」,也就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間段。
1、穿: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寒冬,人們穿上了厚厚的服裝,熱量就主要從頭、手等暴露部位散失,處於靜止狀態下不戴帽的人,從其頭部散失的熱量是很多的。在環境氣溫為15℃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的總散熱量的30%,4℃時佔60%,-15℃時佔75%。由此可見,頭部的保暖與人體的熱平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2、吃: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可以增加 營養 ,祛寒氣、壯身體;
3、動:「冬練三九」室內慢跑:人在三九天里陽氣虛弱,心肺負擔不小,因此中老年人在最冷的時候不要外出,在家裡做一些簡單運動就可以,如在室內慢跑、做體操等。如果氣溫有所回升,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室外鍛煉,時間最好是下午三點到四點,但陰天、雪天、大風、霧霾天不要外出;
4、養:天冷勤泡腳多搓手:三九天,記得睡覺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驅寒消除上班的疲勞,還可以促進 睡眠 ,睡個好覺哦!養成搓手的習慣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一是能鍛煉手指,使手指更加靈活自如,對大腦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二是可以促進手部血液循環,防止凍瘡發生;三是工作在室內的人經常搓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