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國養生葯材大全

中國養生葯材大全

發布時間:2020-09-11 05:50:16

1、中國十大養生補品有哪些?

古代皇帝都曾做過長生不老的美夢,並找尋各種「靈丹妙葯」來健補身體。有些並沒有益處,還危害身體,有的則確有良效,並流傳至今。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中國宮廷十大補品,分別是五色葯石、寒食散、大葯、石蛙、海參、魚翅、熊掌、燕窩、鹿茸、人參。

1、五色葯石

秦始皇渴望長生不老,身邊曾啟用眾多方士為其煉丹,自秦漢以來也有眾多達官顯貴效仿,對「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葯趨之若鶩。那麼當時所謂的靈丹都是些什麼呢,有紫水晶、硫黃、雄黃、褚石和綠松石等五種礦物質,它們被視為「五石之精」,又稱「五石人參」,通稱「五色葯石」。這些「大補品」其實是大毒葯,大多不同程度地含有毒物質,少量服用問題不大,有時還有益處,但長期服用會對身體有極大危害,明代皇帝明光宗便是亡於濫服丹葯。

2、寒食散

魏晉南北朝時,以葯石為基本成分的寒食散在皇宮與富人間流行。據東晉人葛洪《抱朴子內篇·金丹》所記,是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等五味葯物製成。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就曾特別喜好寒食散。服食寒食散後身體發熱,正合放浪形骸、偏好聲色、追求刺激的魏晉人的胃口。這種保健品有很強的毒副作用,服後心中煩躁,如火燒身,因此服食它是有嚴格講究的:必須寒衣、寒飲、寒食、寒卧,故名「寒食散」。

3、大葯

隋唐時期,皇室貴族們迷信補品,煉丹手法花樣翻新,保健補品種類豐富。有的用豬牙和十一月採的皂莢,燒煉取灰霜,製成名叫「莢天生牙」的保健葯品。甚至連大小便都曾被唐人拿來煉制補品。這些丹葯,唐人俗稱為「大葯」。許多官員、文人成為唐朝保健品市場的消費主力,有的人直接自己動手采煉補葯。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都曾召來大批煉丹道士進駐宮中,煉制長生大葯。

4、石蛙

石蛙自古以來便是滋補佳品,據史料記載,曾被興譽為「葯用化瘡,食之長壽」。它是古代皇宮御筵中的名貴山珍,也是士大夫階層餐桌上的彌珍野味和饋贈佳品。尋常百姓家的宴席上若有一道石蛙佳餚,足以彰顯主人的闊氣,賓客也以此為榮幸,被贊為「難得一嘗石蛙宴」。石蛙肉味鮮美,中醫認為石蛙的肉味甘咸平,入肺胃腎經,有健脾消積、滋補強壯的功效,由此廣為宮中那些皇室宗親所青睞。

2、中國養生專家有哪些?

中國目前養生專家:
洪昭光:現任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領導小組副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研究員、教授、主任醫師。李安綱:中國傳統文化專家、中國宗教學會禪文化中心主任。楊志勛:出身於中醫世家。是國家中醫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新葯管療法)的主持人,長期從事中西醫對話和臨床應用,以及中醫理論與企業管理的關系研究和教學。曲黎敏:北京中醫葯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煙建華: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葯學會內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樊正倫:著名中醫專家,以治療內科疑難雜病見長,尤擅治療肝膽、心肺、脾胃以及疲勞綜合症等疾患,至今已有近40年的中醫臨床經驗。王玉川:著名中醫學家,《內經》和中醫基礎理論專家,是中醫界最早研究《內經》理論體系、學術內涵的中醫學家。林中鵬:中國氣功進修學院院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授,世界易學氣功聯合會理事,北京中醫葯研究開發協會副會長。王洪圖:中醫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學科帶頭人,中醫學會內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其著作《黃帝醫術臨症切要》《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顏正華:著名中醫學家,中葯學專家,中葯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醫葯組成員,中國葯學會理事。現任北京中醫葯大學中葯學院名譽院長。王晨霞:中國現代掌紋醫學專家,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紋、掌紋、體貌,了解身體狀況,發現和預防疾病,掌握長壽的特點和規律。程士德:著名中醫學家,《內經》學專家,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內經》教學、科研、臨床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內經》「時臟陰陽」理論。許文勝:中國國學管理專家,太極管理理論創建人,國際著名易學專家,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國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田金州:老年病專家,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醫界唯一之長江學者。曹澤毅: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會長、中華婦產學會主任委員、婦科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李興廣: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第一屆亞健康專業委員會理事,醫學碩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顧湲:首都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會分會副主任委員。王鐵成: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秘書長。張其成: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指導小組成員,香港大學中醫葯學院教授、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國中醫葯學會中醫文化研究會常務副主任、中國中醫葯學會生命科學研究會常務副主任。范紫陽:中國武協、國際武術培訓中心認證「高級太極拳指導員」,世界健康大會「最佳運動教練」,中國首部《健康管理師培訓教材》編委。關慶維:同仁堂葯店主管葯師,同仁堂副館長兼中醫師。孔令譽:孔伯華先生嫡孫,自幼跟隨父親孔祥琳學醫,後跟隨叔叔孔祥琦、孔少華先生,得真傳,從事中醫臨床三十年,尤其在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豐富經驗。裴永清: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師承著名中醫大家劉渡舟教授,行醫30餘年,著作十餘部,論文50餘篇,對較棘手的疑難雜病有獨到的經驗,如慢性支氣管炎、鼻炎、咽炎、冠心病、高血壓、慢性胃腸病、肝膽疾病、前列腺病等。施小墨:四大醫施今墨之子,深得其父真傳,對各種癌症,心腦血管病,肝,脾,胃,腸,糖尿病及婦科,兒科疾病有獨到的經驗。明海大和尚: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2000年於凈慧上人座下得預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承。現任柏林禪寺住持、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國寧法師: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朱鶴亭道長:道號玄鶴子,香港著名武術氣功名家,中醫學者,講授運動醫學和養生方法,擅於運用食療、點穴、針灸、氣功、中草葯等綜合療法。王成亞道長:道號大夫道人,現任中國保健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理事。

3、種植什麼中葯材最好

中草葯的種類很多,在葯材市場上銷售的常用中草葯就有500多種。其中大部分靠採挖野生資源,人工種植的有100-200多種。有些品種野生資源匱乏,但人工種植的技術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如冬蟲夏草,不能種植。那麼從這眾多品種中,選擇什麼品種種植呢?一般需要從如下幾個因素來考慮:

1.當地的生態環境 首先考察該品種是否適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灌溉和排水的條件,以及其他品種生長習性的特殊要求。比如,西紅花以球莖繁殖,球莖10克以上才能開花,8克以下一般不開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每年可以繁殖出較大的球莖作種,而且收花較多。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因溫度低,露地栽培不能正常生長,必須在溫室或保護地才能越冬,而且花產量非常低,種球越種越小,必須年年購種,效益很差,在北方地區種植西紅花基本是不可行的。西洋參、人參、大黃必須種植在冷涼地區,冬天有低溫,才能正常生長發育。所以這些品種都不能盲目引進種植。各個品種具體的生態氣候要求參看"各論"部分。引進種植品種的生態原則:盡量種植當地的地道葯材品種,這些品種適應性沒有問題,也有栽培技術和市場基礎;對於新引進的品種,則一定要慎重。

2.中草葯種植的收益 這是種植中草葯首要關心的問題。影響種植中草葯收入的因素較多,主要的客觀因素有:種植成本、種源、栽培技術、市場價格。

栽培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草葯的產量和質量。相同條件,有人種植板藍根每公頃產6000千克,而有的只有1500多千克。前者每公頃地有15000多元的純收入,後者則要虧本。這個道理是很淺顯的,在此不再贅述。

3.銷售 沒有地方銷售種植中草葯就沒有任何效益,因此種植前要看是否有銷售渠道,能否賣出去。

(二)種植成本 中草葯種植成本由種子種苗費、肥料費、農葯費、管理費等組成。種子種苗費用是一個要仔細惦量的因素。種子種苗價格不同年份間變化很大,如杜仲種子1994年、1995年每千克300元,現在幾十元也不好銷。種子價格變化基本和中草葯價格平行,但稍滯後。一般種子先於中草葯收獲,如果中草葯產新價格不錯,則種子的價格會迅速上漲。因為人們看到中草葯收益好,第二年都想種植,於是紛紛購買種源。這個時間差短的十幾二十天,長的幾個月。因此,看好某種中草葯需要發展種植,必須及早購買種源。有的年份,如1997年元胡鮮種球達20元/千克,每公頃種苗成本近30000元,這時想種元胡就一定要慎重,種子種苗價格非常高,預示全國種植面積很大,產新時中草葯的價格可能會一落千丈。元胡1998年的價格就只有每千克十幾元,收入還不夠購買種球的成本。

(三)中草葯價格 中草葯價格是選擇品種時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即每種中草葯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大部分中草葯品種,不同年份,甚至不同月份價格差異能達到幾倍,甚至十幾倍。上文提到的元胡1997年70~80元/千克,1998年下半年只有每千克10多元。草紅花1998年初70~80元/千克,年底只有30~40元/千克。1997年以前黃連20~30元/千克,現在80~100元/千克。影響中草葯價格變動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中草葯生產和需求量的平衡 中草葯生產量或者需求量的增加減少都會引起中草葯價格的波動。

種植面積增加或減少,風調雨順或旱澇冰雹災害,庫存量增加減少,都會引起生產量的變化。多年生中草葯,如白芍、杜仲,種植者一般會根據市場狀況決定當年是否收獲,這對當年葯材產量的影響很大。現在全國杜仲種植面積在13.3萬公頃以上,但仍有人種植,很重要一點就是人們覺得,杜仲皮不剝,只會越長越厚,哪年市場行情好,就哪年剝。有些中草葯作用相近,相互間有替代作用。因此,會引起相互間價格的變化。例如我國西洋參引種成功後,人參使用量明顯減少,價格降低。現在隨著人們服用靈芝孢子粉興起,西洋參價格又受到一定影響。

引起需求量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某種疾病流行,如1998年底感冒流行,需求量大增,拉動板藍根價格上漲;國外進出口的增減,如上文提及的桔梗1996年、1997年由於韓國大量進口,價格上漲了幾倍,此後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進口量銳減,價格一落千丈。貫葉連翹也相似,1996年、1997年美國開始從我國進口,銷售形勢看好。當前由於外貿出口發生變化,貫葉連翹積壓了很多;新用途或新葯開發,如銀杏傳統中葯用果,近年葉被國內外開發為降壓良葯,引發了我國銀杏種植的狂潮,當前種植的面積至少在10萬公頃以上。價格開始從波峰走向低谷。丹參、黃芩也由於優質中成葯的開發,需求量大幅增長,帶動種植面積增長。丹參由於繁殖容易,速度快,1999年底產新時,產量已達過剩,價格下降了近50%。

2.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 國家政策的制定或改變也會引起中草葯價格的改變。例如,國家緊縮銀根,則可用於收購中草葯的資金減少,中草葯價格必定下跌。去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保護森林的政策,相應推動了林地種植中草葯和木本中草葯價格的上漲。如人參、西洋參、黃連為林地栽培的陰生中草葯,種植必須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厚朴為木本中草葯,收獲必須砍伐剝皮。國家現在規定不準砍伐森林,限制了這些葯材種植的發展,相應地影響了這些葯材的產量,因此這些中草葯的價格必定要上漲。

3.人為炒作 人為炒作的因素在中草葯價格變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許多中草葯供求和需求的關系並未像人們宣傳的失衡,但由於每種中草葯,特別是中小類中草葯,投入一定量的資金很容易控制相當數量的貨源,因此容易囤積炒作。如款冬花,1997年每千克七八十元,1998年就跌為每千克二三十元,其中人為炒作因素很大。

(四)如何選擇種植的品種 根據以上分析,選擇種植效益較好的葯材品種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掌握各種信息。種植中草葯前可以向有關的權威部門咨詢。平時多訂閱國家正式出版的有關中草葯的報刊雜志,如《中葯事業報》、《中葯經濟與信息》等。千萬不能相信一些郵寄小報上"致富信息",以及一些小道消息。通過了解權威信息,密切關注中草葯價格的變化,分析引起變化的因素,就會發現種植中草葯效益好的品種和時機。

2.不能一個品種年年種植不改變,根據生產和市場的情況及時調整各年種植的中草葯品種。

3.由於預測每種中草葯價格的變化趨勢有一定難度,選擇種植品種時,除非有很好的把握,應該搞多元化種植,即可以選擇2~5個品種,主種1~3個品種,其餘品種繁育種源,等待時機好時,可以及時擴大面積。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全部賠本的風險,又可以及時調整種植的品種。同時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即同時種植一年生和多年生品種。一般多年生中草葯品種效益較好,價格比較穩定,一年生品種則效益相對差一些,價格變化快。

4.初步了解不同類型中草葯價格的變化趨勢,根據變化特點選擇種植品種。

按照歷史的資料分析,有些中草葯歷年價格變化呈現一定的趨勢:

如人參、太子參、黃連、當歸、麥冬、紅花、山茱萸、天麻、百合、枸杞等中草葯,人工栽培有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它們價格變化呈現周期性波動。影響波動周期的兩個重要因素是:中草葯收獲年限以及生產恢復難易和快慢。如人參一般五六年收獲,1989年價格達到頂峰,此後下跌,1993年、1994年有過回升,1998年起價格又逐漸升高。天麻的價格變化周期3~5年,紅花太子參的變化周期則為2~3年。

對於這些中草葯,在價格跌入低谷或其後1~2年發展種植,收獲時能趕上較高價格。在價格很高時不宜種植,否則收獲時正好趕上價格降低的時候。

肉蓯蓉、冬蟲夏草等,主要來源於野生資源,人工栽培尚未完全成功。也有一部分中草葯,如川貝、遠志、石斛、甘遂、麻黃、甘草、龍膽草、柴胡、黃芩等,已人工栽培,但家種和野生資源增長趕不上社會用量增長,從歷史到現在,以及將來或長或短時間內價格基本呈上升趨勢,這個時間的長短決定於家種生產發展的速度,這些中草葯根據生產情況種植風險會小些,但必須及時了解全國的發展情況。

有些中草葯,如西洋參、杜仲、銀杏葉等,由於需求量的增長趕不上供應量的增長(種植面積),價格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在目前階段不宜再擴大種植面積。

當然,影響中草葯價格變化的因素很多,這里指出的只是一些葯材的總體趨勢。有很多時候會發生偏離,這還需要我們加強有關的研究。

4、中葯養生 分幾種方法

「人是有可能被累死的,許多疾病也是『累』出來的。當人類基本上控制了烈性傳染病之後,因為過度疲勞而導致的體質下降與疾病就成為現代人的首要敵人了「。醫學專家曾這樣說。

科學家曾做過如此試驗:把一條筋疲力盡而酣然入睡的狗的血液輸入另一條狗,居然使後者很快就「疲勞」而熟睡不醒;把一條活潑清醒的狗的血液輸入另一條疲乏入睡的狗,使後者即刻清醒、疲乏頓消。

我國古代早有「積勞成疾」的事例。據統計表明,過度勞累的確可以摧殘健康,使生命早夭。據有關調查發現,中國科學院的不少專家等多因長年疲勞而致英年早逝,其平均壽命只52歲,甚至更低。如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勞累」已日益成為普遍現象。人們因忽視其嚴重後果而至釀成大患時,已悔之晚矣。因此,要隨時注意過度疲勞(亞健康狀態)的表現症狀,當您工作、生活中疲乏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妨享用抗疲勞葯膳方,或許給您精神放鬆、疲勞頓消的感覺。

天門冬蘿卜湯

原料:天門冬15g,蘿卜300g,火腿150g,蔥花5g,精鹽3g,味精、胡椒粉各1g,雞湯500ml。

製作:將天門冬切成2-3mm厚的片,用水約2杯,以中火煎至l杯量時,用布過濾、留汁備用;火腿切成長條形薄片;蘿卜切絲。鍋內放雞湯500ml,將火腿肉先下鍋煮,煮沸後將蘿卜絲放入,並將煎好的天門冬葯汁加入,蓋鍋煮沸後,加精鹽調味,再略煮片刻即可。食前加蔥花、胡椒粉、味精調味,佐餐食。

功效:止咳祛痰,消食輕身,抗疲勞。常食能增強呼吸系統功能,增強精力,消除疲勞。

蓯蓉鮮魚湯

原料:鮮魚肉400g,肉蓯蓉15g,白菜、胡蘿卜、粉絲、豆腐、醬油、料酒、味精、胡椒粉各適量。

製作:將鮮魚肉切薄片;肉蓯蓉、胡蘿卜切成小薄片備用。鋁鍋內加水(或火鍋),放人醬油、料酒、精鹽、味精,將魚片、肉蓯蓉、白菜、豆腐、粉絲等一同放入煮熟,再加入胡椒粉調味即成,食魚肉、飲湯。

功效:補腎強精,消除疲勞,調節人體功能。適用於腎精不足,性功能減退等症。

鮮蓮銀耳湯

原料:干銀耳lOg,鮮蓮子30g,雞湯1500ml,料酒、精鹽、白糖、味精各適量。

製作:把銀耳發好,放一大碗內,加雞湯 1500ml蒸1小時左右,待銀耳完全蒸透取出,雞湯留置待用。將鮮蓮子剝去青皮和一層嫩白膜,切掉兩頭,捅去心,用水氽後仍用開水浸泡(鮮蓮子略帶脆性,不要泡得很爛);再燒開雞湯,加入料酒、精鹽、味精、白糖,將銀耳、蓮子裝在碗內,注入雞湯即可。吃蓮子、銀耳,喝湯,每日1次。

功效:滋陰潤肺,補睥安神。適用於心煩失眠,乾咳痰少,口乾咽干,食少乏力等症。健康人食之能消除疲勞,促進食慾、增強體質。

雙參肉

原料:鮮人參15g,海參150g,瘦豬肉250g,香菇30g,青豌豆、竹筍各60g,味精、香油各適量。

製作:將海參發好,切塊;香菇洗凈、切絲;瘦豬肉洗凈,切小塊;竹筍切片。將以上 4料與人參、青豌豆一齊放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燉煮,以瘦豬肉熟爛為度,加入味精、精鹽、香油即可。每日吃1~2次,每次適量,每周2劑。

功效:大補氣血,強壯身體,消除疲勞。適用於久病體虛不復,或年老體衰,精神萎靡,身體疲倦等症。

丁香火鍋

原料:丁香6g,蛤蜊肉200g,魚丸lOOg,墨魚2條,蝦仁lOOg,雞湯4碗、粉絲、芹菜、凍豆腐、蔥、精鹽、味精、葡萄酒各適量。

製作:將蛤蜊肉、蝦仁洗凈,備用;魚丸切片;墨魚除去腹內雜物,洗凈後在開水鍋里速燙1遍,然後切成二片;粉絲用熱水泡軟,切成幾段;芹菜切成十段,凍豆腐切成小塊,蔥切小段。將以上各料先各放一半人鍋,湯也加入一半,並可加入適量葡萄酒及少量精鹽,旺火燒5~6分鍾後,即可趁熱吃,邊吃邊加。佐餐食。

功效:丁香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有興奮強身作用。當身體疲勞時,食丁香火鍋能使人精神振奮,增強全身活力,消除疲勞。

鴿蛋桂圓枸杞湯

原料:鴿蛋5隻,桂圓肉lOg,枸杞lOg,遠志3g,棗仁3g,當歸6g,白糖適量。

製作:將原料洗凈放人鍋內,加入適量的清水,慢火煮至鴿蛋熟後,放人白糖即可食用。

功效:補腎,養心,安神。鴿蛋性味甘平,含優質蛋白與脂肪,並含少量糖分、多種維生素,易於消化吸收。主要用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疲乏無力,心悸失眠等症。

杞汁滋補飲

原料:鮮枸杞葉lOOg,蘋果200g,胡蘿卜150g,蜂蜜15g,冷開水150ml。

製作:將鮮枸杞葉、蘋果、胡蘿卜洗凈切片,同放人攪汁機內,加冷開水製成汁,加入蜂蜜調勻即可。每日l劑,可長期飲用。

功效:強身壯陽,美顏,抗疲勞。枸杞葉味甘性平,能補腎益精,清熱明目止渴。在工作過於勞累及運動過量時飲用,能消除睏倦疲勞,恢復元氣,增強健康。

刺五加五味茶

原料:刺五加15g,五味子6g。

製作:將刺五加、五味子同置茶杯內,沖入沸水,加蓋悶15分鍾即可。當茶飲,隨沖隨飲,每日l劑。

功效:補腎強志,養心安神。適用於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失眠健忘,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現代研究發現,刺五加含有五加苷、左旋芝麻素、多糖等。有較好的抗衰老、抗疲勞及強壯作用。能增強體力或智力,提高工作效率,並具有調節神經系統功用。此茶配以具有養心益智的五味子,有較好的益智強心,養心安神功效。

5、什麼中葯泡水喝養生

白菊花、麥冬
白菊花可清肝明目,麥冬可滋陰利咽。兩味中葯組合,適用於長期受電腦、手機、電視輻射者,工作節奏緊張、無暇保養者,二目干澀、眩暈者,經常戶外工作,常受紫外線輻射人士。

制首烏、決明子
制首烏補血通便,決明子化痰降血脂。兩味中葯組合,適用於免疫力低下、高血壓、高血脂、便秘、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以及工作緊張、飲食無規律、記憶力減退、老年痴呆症者。

金銀花
中醫認為,金銀花性寒味甘,它是古代清熱解毒的聖葯。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金銀花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廣泛用於風熱感冒、咽喉疼痛、口糜目赤以及外科皮膚瘡瘍、丹毒等症。在酷暑炎夏,金銀花可清熱、降溫、解暑,並對預防夏季小兒痱毒癤腫等病症也有良好作用,可單味泡服或加入茶葉中泡服。

菊花
中醫認為,中葯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具有疏風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現代葯理研究證實,菊花還有明顯的解熱、降血壓作用,可治療感冒頭痛及肝火上擾引起的目赤腫痛。暑日用菊花,不但能解暑,還可治頭暈眼花、昏厥中暑等症。對因暑熱引發的頭痛、目赤、瘡癤等,有治療及預防作用;白菊花、黃菊花和野菊花三個品種,可單味泡服或加入茶葉中泡服。

三七花
性涼味甘,有清熱、平肝、降壓的功效。用於高血壓、頭昏、目眩、耳鳴、急性咽喉炎的治療。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生津止渴,提神補氣。不建議三七花和其它花茶一起食用,因為三七花單味食用效果最好。

西洋參
對因暑熱引發的口渴、心煩、多汗及四肢無力有治療及預防作用。可單味泡服或含服,也可加入茶葉中泡服。

麥冬
對因暑熱引發的口乾舌燥、咳嗽有治療及預防作用,可單味泡服或加入茶葉中泡服。

玄參
對因暑熱引發的口渴、煩躁有治療及預防作用,對高血壓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可煎後泡服。

薔薇花
中醫認為,薔薇花性味甘涼,除了可用於治療口腔炎、瘧疾等疾病外,還具有清暑和胃的功效,夏天代茶飲能生津止渴,清熱除煩。

6、中葯保健品有哪些

1.龍骨
別名陸虎遺生、那伽骨、五花龍骨、青化龍骨、花龍骨、白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類、犀類、三趾馬、牛類、鹿類等的骨骼化石。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黏土礦物組成。呈圓錐形或圓柱形,多煅後敲碎用。該品味澀性涼,能鎮驚安神、除煩清熱,治心悸、失眠等。
2.地龍
為環節動物門蚯蚓科動物參環毛蚓,俗稱環毛蚯蚓的乾燥體。主產於廣西、廣東、福建。性寒,味咸。可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麻痹、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等。
3.龍子衣
葯方常寫龍衣、蛇蛻,為游蛇科動物黑眉錦蛇、錦蛇或烏梢蛇等蛻下的乾燥表皮膜。春末夏初或冬初採集,除去泥沙,乾燥。氣微腥,味淡或微咸。具有祛風、定驚、解毒、退翳的功效。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角膜出翳,喉痹,疔腫,皮膚瘙癢等。
4.龍葵子
為茄科植物龍葵的種子,龍葵植物秋季果實成熟時採取。種子所含脂肪酸主要是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並含少量甾醇。味甘,性溫,無毒。主治急性扁桃體炎,疔瘡。
5.五爪龍
學名烏蘞莓,是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又名烏蘞草、五葉藤、母豬藤。生於曠野、山谷、林下、路旁。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祛風除濕、祛瘀消腫、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尿的功能,可以治療咽喉腫痛、癤腫、癰疽、疔瘡、痢疾、尿血、白濁、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症。
6.龍膽
為龍膽科植物及中葯材龍膽的統稱。中國有龍膽屬240多種,多產於西南高山地區。龍膽也是重要的葯用植物,其根和根莖入葯具有清熱、瀉肝、定驚之功效。《本草綱目》記載:「性味苦,澀,大寒,無毒。主治骨間寒熱、驚病邪氣,繼絕傷,定五臟,殺蟲毒。」龍膽對治療頭發全脫也有很好的療效。
7.龍齒
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牙齒的化石。龍齒性涼,味甘澀,功能鎮驚安神,清熱除煩。主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身熱心煩。
8.龍血竭
為百合科劍葉龍血樹的樹脂,主要分布在我國雲南及東南亞國家。主要成分為龍血素B,微有清香,味淡微澀。功能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用於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婦女氣血凝滯,外傷出血,膿瘡久不收口。

9.枸杞:抗疲勞、降血壓
《神農本草經》稱枸杞能補肝腎、益精明目、養血,增強免疫力,有很好的抗疲勞功效。同時還能降低血液膽固醇,對脂肪肝和糖尿病患者具有療效。
10.蜂王漿:抗衰老
蜂王漿含有豐富營養成分,可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細胞生長,增進新陳代謝及組織再生能力。

與中國養生葯材大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