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坐和靜坐有什麼不同?
打坐
打坐:我國古代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
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
並不是非要學佛了才可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而且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
習武靜功的修習方法,即閉著眼睛盤足而坐。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打坐的基本內容有三: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也是學習正宗武術的三個基本條件,否則,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禪。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為臣足。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臣民則效指揮如意之勢。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便是這個意思。有些人練習技擊,平時一切本極從容,一旦倉猝應變,立感受氣息上浮,手忙腳亂,雖技擊工深,終難收效於頃刻。此即心動氣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為動,技擊自達神化之境。數息本是道家修養法,佛門亦然。初學技擊者,必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拋卻萬念,靜聽氣息之出入,默記其數,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記數太多,以免神昏心亂。比數息進一步的是聽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掌緣五指之尖,靜心聽之,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數息和聽息練到一定火候,則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致辭喘促,下實則上輕。生死之關,為眾生之大關鍵。武功經絕是與克敵制勝聯系在一起的,質而言之,即曰「殺人之術」。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關,則臨敵時毫無畏怯,即使敵人筋力勝過自己,也能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勝券。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http://www.hhfg.org/xxsz/f220.html
http://www.baidu.com/s?cl=3&wd=%BE%B2%D7%F8
2、從養生角度來說,打坐與站樁哪個更好?理由呢?
介於是肺病,需要靜養,建議從打坐開始,以免站樁被咳嗽影響。後期可以每日選小段時間來站樁,強健體魄
3、站樁與坐禪,哪個養生效果較好,求高人指教?
普通人對站樁和打坐都不是很了解,對於練內功或練內家拳的人來說就比較熟悉,站樁和打坐都是靜功,外不動內動,可以讓自己的身體體會到內氣沿經絡運行的感受,有的能體會到下腹有氣團感、熱脹感和跳動感,有的能體會到雙手發脹、手指麻刺感,有的能體會到氣貼後背等等,這在練功中叫體悟,是修練內功的基礎功法,為什麼練太極拳的人多如牛毛,而練成的人卻少之又少?有句話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站樁和打坐就是練功,練的是靜功,練的是周身放鬆後的內氣運行,沒有內氣運行的太極拳就是太極操,所以,有的人練了幾十年或練了一輩子的太極拳,練的只是太極操,或者把太極拳套路當成外家拳練,用的是外力和猛勁,而不是內力和內勁整勁,這就是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站樁和打坐,對身體肯定有好處,但每個人的收獲會因為個人的悟性和所下的功夫而不一樣,有的人非常適合練靜功,能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很快就能體會到氣感,有了內氣再練拳,內家拳就可能入門了,有的人其實不適合練靜功,也不喜歡練靜功,就算練了也沒多大的效果。如果喜歡練養生功,站樁和打坐,沒有哪個好哪個不好的說法,兩者都要練,希望更多的人能練站樁和打坐,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健康!
4、養生專家建議靜坐,靜坐對養生真的有那麼大的作用嗎?
靜坐對養生真的有這么大的作用。
在一般情況下可以理解為:靜坐其實就是打坐,也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的正念冥想。一個人看起來精不精神:主要是看他的面相。而影響面相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腦力精力充不充沛。二是:體力精力充不充沛。而現如今主要影響我們的,其實是第一種--腦力精力。約辦公室或者學生這樣的人來講更是。
所以真正得到腦力休息已經刻不容緩。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能更好的靜坐吧!
1.當腦袋昏昏沉沉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靜坐。
那在椅子上,然後稍微的挺直背部離開椅背。腹部要放鬆,手放在大腿上,兩腿不交叉。然後時刻的感覺身邊環境與自己的聯系。把自己所有的感覺多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可以感覺通過鼻孔的空氣。還有腹部與胸部的起伏,呼吸與呼吸之間的停頓......).
2.靜坐的好處:
靜坐可以減輕壓力,抑制雜念。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改善情緒。改善免疫力。你可以借靜坐來感受身體的各部分之間的變化,從而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從進錯中,你會感覺到另外一個世界。
3,靜坐的注意事項:
靜坐的時候要時刻的注意呼吸。因為是第一次練習靜坐,所以說,當產生雜念的時候,一定要慢慢的將你所想的雜念轉移到呼吸上。並且不做任何的評判。剛開始你可能覺得做這些索然無味。但是每天不管五分鍾也好,還是十分鍾也罷。只要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對你的身體是大有裨益的。
5、打坐養生要注意什麼?
打坐是道家養生的一種方法,它也稱靜坐、盤坐,據有關資料介紹,活了101歲的少帥張學良在年輕時就時常打坐,但是,並不是兩腿一盤就可以稱之為打坐,打坐是有很大學問的,下面我們來看看道家打坐的正確方法。
打坐前的准備
1、靜坐最好能另覓靜室,假使條件不許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門宜開,使空氣流通,但有風吹到處不宜坐,門能關閉更好,以免別人的騷擾。
2、坐時或另備坐凳或就在床上,但總以平坦為宜,座位上需鋪被褥或墊子,務使軟厚,以便於久坐。
3、在入坐之前,應寬松衣帶,使筋肉不受拘束,氣機不致阻滯。
打坐的正確方法
一、姿勢
以坐姿進行,(在這里最好不用睡式來煉以免昏沉入睡的現象)。打坐的姿勢,可分坐椅式、散盤式、單盤式與雙盤式。一般最好用盤坐的姿勢,確實沒有盤坐條件時,也可用坐椅式(即坐在椅子上,雙腿著地)。盤坐時,依自己的能力散、單、雙盤均可,不必勉強坐雙盤,道家不要求一定要雙盤。(當然能雙盤更好)
盤坐時要求注意以下幾點
1、臀部後半部,要求墊高一些,可墊棉墊或較薄的枕頭。這樣,可以使腰部自然伸直,避免打坐時因腰肌疲勞,慢慢彎腰曲背的弊病。
2、腰部要自然伸直,腰不直則任督二脈氣不通暢,也容易形成昏沉瞌睡得毛病。
3、頭正頸直、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因為日常生活習慣,大多數人頭總喜歡偏向一側,或左或右,打坐時往往自己覺得頭正了。實際上仍有偏斜。可以平時在坐好以後,在面前放一面鏡子,看一看自己頭是否保持在正直的狀態,找到頭正頸直的狀態,找到頭正頸直的正確感覺。這樣可自動糾正體內的不平衡與氣脈。
意念與呼吸
坐好以後,不要急著閉眼,先定心神,平呼吸,等心情安靜下來,呼吸均勻下來後,再慢慢地講眼睛閉上(輕閉或微留一線之之光)。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默數自己呼吸的遍數,身體虛弱的道友數吸,即一吸上記一個數,呼氣不記數即一吸一呼為一個計數;身體健壯,平時火氣大,脾氣暴躁這類的人則數呼氣,一呼氣記一個數,不記吸。這樣從一數到五,就從頭再來,再從一數開始,如此反復不斷的訓練。
注意事項
數息時,要注意的是在呼吸上,心裡數呼吸,耳朵注意聽著呼吸。全神貫注,心念集中,好像母雞孵蛋一樣。如果數息過程中發生雜念則馬上將意念收回來,從一重開始數起。
注意要將呼吸調到:深、長、勻、緩、柔。「深長」:呼吸不要短促,而要綿綿不斷,慢慢將一呼一吸所用時間拉長;慢慢則會感到自己的呼吸深入體內,帶動全身的氣機;「勻」,不要時快時慢,要速度均勻;「緩」,呼吸宜慢不宜急,「柔」,柔和,若有意若無意,不要用力呼吸。
如果數息可以達到比較專注,心無雜念或入靜的程度,可以將計數改為從一到十,慢慢可以過渡到從一到三十,基本上,如果可以做到從一數到三十,中間都沒有雜念產生,則第一步修心止念的功夫已經達標,可以修第二步了。
在修煉過程中要注意防止以下三種情況
(一)打坐時昏昏沉沉,打瞌睡。昏沉容易被當作是入靜,尤其注意。真正入靜時,心神很明晰,身心輕爽豁然,不象昏沉,糊里糊塗,身心濁重無明。
造成昏沉的主要原因有:飲食不調,打坐前吃了過於油膩的東西,或吃得太飽。要少食油膩,不要吃得太撐;
姿勢不調,有的道友坐著坐著,身體便走形了,慢慢頭也低了,腰也彎了。頭低腰弓的姿勢,最易引起昏沉;
勞逸不調,打坐前工作或做別的事情過於疲勞。身心疲倦。此時,最好先睡半個小時,恢復疲勞再煉。
心念散念,老是想東想西,數呼吸時走神。造成散亂的原因如下:
飲食不調,吃了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蔥、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引起(二)散亂。要少吃辛辣;
心身不調:之前參與了一些容易引起情緒激動的活動。如看驚險電影、看因起情緒激動的小說、雜志,與人激烈辯論或爭吵……
呼吸不調 如果不注意將呼吸調勻,有急促、不勻的現象,也易引起散亂。
(三)打坐之時出現任何現象,如眼前出現光、圖像或自感身體出現酸、麻、脹、痛、沉、涼、蟻行、跳動、肌肉抖動等八種現象都是正常的。要對一切任其自然,不要老想著它。
如需關注更多專業辟穀知識及養生之道,
可關注公眾號:羲皇宗道;訂閱號:羲皇養生
6、靜坐與打坐是一回事嗎
阿彌陀佛不一回事,自己想修行最好念阿彌陀佛,不要打坐,需要師父教的。
學佛要依照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不要自己亂看一些不知道出處的學佛資料,很多錯誤或不圓滿,壞了自己法身慧命。
你可以修凈土法門。網路上很好找到凈空法師講經的「認識佛教」,無量壽經,十善業道經,太上感應篇等,
凈空法師---打坐要學習,要有師父傳授,不要自己隨便去學習,隨便學習很容易出麻煩,一定要有老師指導。如果沒有老師指導,你打坐念佛沒有問題,打坐念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也能把心平靜下來。7、盤腿打坐的好處和壞處
8、打坐的好處和方法
打坐:我國古代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並不是非要學佛了才可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而且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習武靜功的修習方法,即閉著眼睛盤足而坐。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打坐的基本內容有三: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也是學習正宗武術的三個基本條件,否則,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禪。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為臣足。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臣民則效指揮如意之勢。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便是這個意思。有些人練習技擊,平時一切本極從容,一旦倉猝應變,立感受氣息上浮,手忙腳亂,雖技擊工深,終難收效於頃刻。此即心動氣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為動,技擊自達神化之境。數息本是道家修養法,佛門亦然。初學技擊者,必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拋卻萬念,靜聽氣息之出入,默記其數,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記數太多,以免神昏心亂。比數息進一步的是聽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掌緣五指之尖,靜心聽之,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數息和聽息練到一定火候,則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致辭喘促,下實則上輕。生死之關,為眾生之大關鍵。武功經絕是與克敵制勝聯系在一起的,質而言之,即曰「殺人之術」。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關,則臨敵時毫無畏怯,即使敵人筋力勝過自己,也能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