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中醫經絡 養生調理
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復,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的原意是「縱絲」,有路徑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存在於機制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布全身。《靈樞·脈度》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百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為「經脈」、「絡脈」和「孫脈」。經絡的主要內容有: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度、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養生知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葯養、節欲、辟穀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而調理在中醫里有調理陰陽,調理脾胃等等,道有治療的意思。 所以養生調理應該是以養生為目的地調理你身體的某一個系統或者器官,而不是單純的調養。
2、請問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甩手治失眠
每天練5分鍾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狀。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齶。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後。1次5—10分鍾,1日2—3次。這套動作可以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絡,因此能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抖身治慢性病
抖一抖軀體,在氣功中叫做「斗翎」,即仿效倦鳥棲枝,振羽翼、渾身顫動,用以去疾解乏。堅持「斗翎」練習,可改善血液循環,使心腦獲得充足的血氧,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
具體方法:挺胸直立,兩足分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雙腿微屈,軀體有節奏地左右顫抖,顫抖時盡量使臀部擺動,以牽動上身及兩臂顫抖。全身放鬆,其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覺胸肌振動為度,不宜用力過猛,以舒服為佳。時間3 ̄5分鍾,亦可適當延長。
揉腹治消化不良
對於消化不好的人來說,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闕穴」,也就是肚臍,可很好地幫助消化。
具體方法:平躺,全身放鬆,雙手重疊,以肚臍為中心旋轉按揉,男性宜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然後逆時針由大圈到小圈來按摩,女性則是先逆時針後順時針。按摩時以感覺到胃腸的蠕動為標准。一般按摩後好好睡一覺,白天會感覺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潰瘍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強腎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腎強則抵抗力強,下蹲動作可有效按摩命門,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具體方法:先鬆鬆腰,輕輕旋轉一下腰部,然後做下蹲動作,同時挺直腰板。下蹲時將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門處為腎之所在。
站起時意念則集中於頭頂的百會穴處,感覺自己的頭上有一根線提拉著,這樣能保證身體挺拔。下蹲站起為1次,根據時間共做9或9的倍數次,每天也就花幾分鍾,最好早晨做這套補腎操,如果忘記了,中午前一定得補上。
3、經絡調理對養生有好處么?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意指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百。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保健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發現並形成理論的,它是度以手、足三陰和三陽經以及任、督二脈為主體,網路遍布全身的一個綜合知系統,它內聯五臟六腑,外布五官七竅、道四肢百骸,溝通表裡、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接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版可分的整體。它不僅指導著中權醫各科的臨床實踐,而且是人體保健、養生祛病的重要依據。
4、什麼是中醫經絡養生
最近越來越流行中醫的養生方式,這樣既有利於身心健康而且還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容護膚作用。中醫五行經絡養生的原理中醫經絡養生就是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方式,達到舒經理絡、交通陰陽而最終實現驅邪治病,使機體恢復陰平陽密的和諧狀態。中醫五行經絡養生的特點中醫經絡養生療法與普通的療法區別於:第一,從手法上,普通的洗腳、按摩治療只能到達皮、脈、肉,而經絡療法則可在此基礎上深入到達筋、骨層;第二,從療效上,普通的按摩只能達到放鬆效果,而經絡療法則可達到醫療效果,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5、中醫養生知識問題?誰可以幫我?急啊
1.
觀點:不治已病治未病。
原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
2.
天年,就是天賦的年壽,即自然壽命。
影響因素:「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3.
天人相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4.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五臟:心、肝、脾、肺、腎
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腎主恐。
5.
勿盲目進補,勿補過偏,辨證進補,虛者補之,盛者宜瀉,瀉不傷正。
6.
平衡陰陽,調理臟腑,扶正祛邪,三因制宜,勿犯禁忌
7.
木--肝--目--青--酸 火--心--舌--赤--苦 土--脾--口--黃--甘 金--肺--鼻--白--辛 水--腎--耳--黑--咸
8.
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9.
赤色,主熱,戴陽證。
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
黃色,主脾虛、濕證。
青色,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
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
我是學中醫的,以上是參考了課本,以及這幾年自己所學所感受的,請多多指教!
6、中醫經絡養生
按摩穴位吧。有一些穴位是可以養肝護肝的
1.太沖穴:位於足背部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是肝經的原穴,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在此穴都可體現,所以春季養肝護肝可多按摩太沖穴,方法-用拇指指尖對穴
位慢慢地進行垂直按壓。
2.肝腧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是肝臟在背部的反應點,刺激此穴有利於肝臟疾病的防治。中醫理論認為臟腑出現病變時都可在其相應背俞穴出現異常反應(如敏感、壓痛等),所以經常按摩此穴即可了解肝臟健康情況,又能治療其病變。
3.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此穴作用非常廣泛,長期按摩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預防血管硬化等等。所以經常按摩此穴對脂肪肝的防治有很大的益處,方法每天每側按揉30~50次,酸脹為度。
穴位按摩只是養肝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食療茶療一起調理。特別對於有肝病的人來說,茶療是最佳的養肝護肝方式,可以做到全面調理,緩解肝病的惡化。關於養肝護肝的方法,我搜集的一些相關資料的網址http://shoucang.baidu.com/P5mAQ5jvKWa,你可以去多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