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濕熱的問題
中醫治療濕熱主要是健脾和胃,堅持服葯,平常飲食要注意少吃寒涼,辛辣刺激的食物,還要暖胃,不要讓胃著涼.
2、關於濕熱
你應祛濕熱之氣。俗話說:苦口良葯利於病,你用世上第一苦葯黃連來治癒你,因為黃連是祛五臟之濕熱之氣的佳品。所以你可用苦葯來治癒你。希望能幫助到你,希望能採納我的建議。
3、濕熱體質該如何調理?
健脾燥濕!薏仁紅豆是針對下焦濕熱的,而對於上焦濕熱,需要用藿香等葯性輕的回葯,中焦濕熱需要用答陳皮、荷葉等葯性平和的葯,所以在沒有辨明濕氣類型的情況下,隨意用薏仁紅豆是十分片面且無效的。
單熬水也不行,如果水的配比掌握不好,薏仁紅豆水反而會加重水濕。董峰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選用易於人體吸收的祛濕膏方。
關於三伏天的養生原則,董峰表示,首先要保證平衡的心態,保持開心、快樂,避免情志致濕。
第二,在飲食中要盡量少食辛辣和寒涼,這是避免濕熱在體內集聚的重要方式。
第三,因病服用葯物的患者,在服葯的同時要注意祛濕。
第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起居,注意眼睛休息,適當鍛煉、運動。
此外,可以注意多吃一些利於祛濕的食物,如冬瓜。也可以選用一些具有正規中醫背景、質量有保證的膏方。
4、關於陰虛濕熱的中葯方子,請幫看一下
中醫認為,桑椹性味甘寒,具有補肝益腎的功效;其次,男人吃什麼補腎,別忘了還有桂圓,因為桂圓具有壯陽益氣、補益心脾的功效。相信有了桑葚和桂圓這兩種可口的水果,男人如何補腎也不再是個大問題。
5、濕熱體質原因是怎麼造成的
濕氣侵襲到上焦,就會出現有痰難咳或早起痰多的情況。濕屬陰,熱屬陽,陰陽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寒熱並存,就會出現濕熱體質。濕熱天氣,這類人還會出現渾身黏糊糊的感覺。長期遭受濕熱侵襲,體濕的人就會出現倦怠、不想動彈、臉上出油多、頭發容易臟、舌苔膩等症狀。還有不少人早上起來後口臭,不想吃飯或者吃飯後覺得胃脹,大便稀、黏,排起來費勁等症狀。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現臉上長痘痘、白帶增多發黃等現象,也可能受濕熱侵襲了。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尤其是30~45歲的人,屬生命中土的年齡段,體內濕氣比較重,夏秋之交屬中醫所說的長夏季節,也對應五行中的土,內外相合,濕上加濕,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
如果濕熱侵襲到小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大便不順暢。如果濕熱侵襲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現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狀。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後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葯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沖著喝,緩解症狀。
關於濕熱體質原因,我們一定要綜合各種原因,因為濕熱體質原因除了有共性的因素之外還有個性的因素,我們一定要綜合各種原因來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大家的安全性。
6、北京養生堂講痰濕熱用什麼中葯和食療
給你提供痰的徹底解決方法吧。因為痰實際是鼻炎引起的,所以你觀察下平常有沒有鼻涕或者鼻屎,或者鼻腔後面到咽喉處的位置是否有黏黏的東西粘著。有其中一種情況就有鼻炎了。(如果張嘴呼吸胸部沒有異樣的震動或者聲音,痰就和下呼吸道沒有關系。)喉嚨的痰就是鼻炎的膿性分泌物被鼻纖毛運到咽喉處,由於較為黏稠,粘在咽喉處形成的。所以要徹底解決痰的問題,只需要好好調理治好鼻炎,以後注意感冒的預防,避免因感冒引發新的鼻炎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了。
因為鼻炎是由長期或反復感冒、孕期激素水平增高、生活環境空氣質量較差等,導致鼻纖毛大量死亡而降低鼻腔排毒能力,有害物停留鼻腔,造成鼻黏膜損傷而引發。
鼻炎的炎症部位會分泌大量膿性物質,即鼻涕。鼻涕里含有大量病菌和致炎物質,由於過於黏稠,鼻纖毛無法及時運送出去,鼻涕在鼻腔內堆積導致鼻腔炎症不斷惡化,容易引發鼻竇炎。同時,也更容易引起感冒,形成鼻炎→感冒→鼻炎加重→更易感冒的惡性循環。 同時,這些含有大量致炎物質的鼻涕會被鼻纖毛運送到鼻咽處,由於過於黏稠,無法滑入胃中進行滅菌,就粘在鼻咽、咽喉處。裡面的致炎物質刺激咽喉軟組織,引發咽喉炎,嚴重時表現出咳嗽症狀。這些分泌物如果從口中吐出,就成了我們所說的痰。所以,咽炎通常伴隨鼻炎發病。這也是單獨治療咽炎效果差的原因。
要徹底治療鼻炎,可直接用鼻舒樂加入溫熱生理鹽水溫和浸洗鼻腔各個柔嫩組織,徹底清除組織表面鼻涕及鼻涕中的病毒和其它有害物質。一般早晚各洗一次即可。洗的時候一定要徹底洗干凈鼻腔內的鼻涕,把鼻涕洗干凈了,鼻咽處沒有了刺激物,咽炎就會自然消失。 同時,鼻腔內沒有了鼻涕的刺激,各組織炎症將會慢慢消失。鼻纖毛的生理環境得到提高,負擔減輕,鼻纖毛的排毒能力逐步恢復。鼻腔內由先前的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病變組織細胞逐漸被新生的健康細胞替代,鼻炎也就治好了,人也就不容易感冒了。 要達到這個效果每次清洗一定要徹底、溫和,這也是需要使用鼻舒樂的原因,(也注意別買到假的了)。如果清洗不徹底或洗鼻液不好,鼻腔仍將受到各種有害刺激物的損傷,會影響治療效果。
剛開始洗如果想早點見效,也可以增加洗的次數,只要每次洗干凈了,洗的次數越多,見效越快。這是理療法,對身體非常安全,可以放心洗的。 恢復健康的鼻腔也會提高進入下呼吸道的空氣質量,對整個呼吸系統的健康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呼吸道傳染病自然會遠離你。 早晚各清潔鼻腔一次,可預防感冒、流感、鼻炎、鼻竇炎等各種呼吸道疾病。所以,這個方法用好了,將受益終身的。另外,盡量少用葯物。治療鼻炎的葯物中大多含有抗生素,用得越多後面效果越差。
7、關於中醫中的腎濕熱問題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感受濕熱之邪是腎病發病的直接導火索,更為重要的是,在腎
病過程中,感染濕熱之邪或濕熱之邪纏綿不去,常常是病情反復和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
一、濕熱證形成的原因
從傳統的中醫病因學來講,濕熱證的形成原因,不外乎有外感和內生兩個方面。但更
進一步分析其成因,則可發現無論是外感所致還是內傷所為,其中濕邪的存在是最終釀成濕
熱之證的前提條件和關鍵環節。因為就外感之邪來說,不僅濕熱相合侵入機體才能形成濕熱
之證,而且即使是單純的濕邪入侵日久化熱亦可成濕熱之證。內生濕熱證的形成也是先有濕
邪,然後或郁久化熱,或與外感火熱相摶而成濕熱之證。可見有濕才能形成濕熱,只是形成
的速度有急有緩,沒有濕邪存在的前提條件,單純的熱邪終不能釀成濕熱,外感、內傷都是
如此。明白了上述醫理,我們再來談腎臟病過程中濕熱證之所以普遍存在的原因。
我們知道,腎虛是腎臟病形成的病理基礎,而腎虛所造成的繼發病理改變首當其沖者
則是水液運化的失常,況且這種水液代謝失常將隨著病情的發展而持續存在。既然水濕之邪
普遍存在,那麼它就極有可能郁而化熱、演變成為濕熱之證 ,或者與外感火熱之邪,內生
熱毒相合而為濕熱之證,或內外相引,感受濕熱疫毒,正如薜生白說:「太陰內傷,濕飲停
聚,客邪再至、內傷相引,故病濕熱,此先有內傷,再感客邪。」這種先有濕邪為患,然而
外邪入侵所致的濕熱證在腎臟病中較為常見。在腎臟病過程中水濕之邪的普遍存在是容易理
解的,但水濕之邪最終演變成濕熱之證,畢竟還需要熱邪的加盟,在這里我們正想說明,腎
臟病中,熱邪的來源,首先是外感熱毒,其次為陰虧陽亢之臟腑之火。其實臟腑之火的形成,
固然有其陰陽雙方自身的偏勝偏衰,但如果醫者用葯又偏於辛燥,則對火熱的形成無異於火
上澆油。至此,我們便不難理解在臨床長期大劑量運用類固醇葯物的患者,幾乎都會出現面
紅體腫、頭脹頭痛、心悸失眠、心煩熱多汗、怕熱、咽干而痛、流膿涕、瘡癤發作、大便粘
滯、小便短赤、舌尖紅、舌苔黃膩、脈濡數等典型的濕熱證表現。其原因恐怕是類固醇葯物
類似於中葯之純陽之品,其性辛燥而大熱,長期運用,可致陰液耗傷,水火共濟失調,陽氣
亢奮而化為火熱之毒,再與遍地存在的水濕之邪相合,濕熱證自然就形成了。不但葯物之偏
性能促使濕熱證的形成,就是飲食之偏也是腎臟中常能見到的濕熱生成因素,如辛辣、腥膻、
過咸之品皆可使患者出現咽痛、脘腹脹滿甚至會出現尿急、尿痛之證,其理大概與辛燥葯葯
之害一致。
總而言之,在腎臟病過程中,由於水濕之邪的普遍而持久的存在,濕熱證的形成就有
了基礎,而濕熱證的長期頑固地存在,嚴重影響了腎臟的康復,因而濕熱證是腎臟病過程繼
發的重要病理改變。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腎臟病過程中濕熱證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
同,部位各異而已,而對這種狀況,著名專家劉寶厚教授就曾發出過「濕熱不除,蛋白難消」
的感概,有人甚至還認為沒有濕熱,就沒有腎病,可見濕熱證在腎病中的重要性。
二、濕熱證的臨床特點
濕熱合邪所形成的濕熱證不僅具有濕和熱所具有的雙重致病特點,同時還具有濕熱合
邪的特殊性。從熱來說,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甚,火熱為患,多表現為亢盛炎上的性質。
火熱致病發病急、變化快,臨床上往往呈現一派熾熱、躁煩的證候。就濕而言,其性潮濕、
粘滯、重濁、重著,故臨床症狀多以粘膩濁滯為特徵;再從濕熱相合來看,乃是濕中蘊熱,
如油入而,氤氳不散,形成所謂無形之熱蒸動有形之濕之勢,濕熱膠著,粘滯難化。由於「熱
遇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因而形成惡性循環。腎臟病濕熱證患者病情常反復多變,遷
延日久,纏綿難愈,無不是由濕熱致病的臨床特徵所決定的。
其實,濕熱證只所以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關鍵還在於人們對濕熱證治療上存在的困
難。濕熱征的治療,其基本原則雖為清熱利濕,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卻很難速見成效。這大
概是因為濕熱相合,治濕有礙清熱,治熱有礙化濕。蓋清熱多用苦寒,不利濕之溫化;祛濕
常用溫燥,不利熱之清除。因此在治療濕熱的選才用葯上,往往是溫清兩難,互相掣肘;更
何況濕熱證尚有濕重於熱、熱重於濕、濕熱並重之分,其輕重緩急、寒熱溫涼之度,難以恰
到好處。另外,腎臟病濕熱證的產生,是以腎虛為基礎的,所以腎臟病中的濕熱證並非是單
純實證表現,而是虛實錯雜之證,如果再把扶正固本的因素考慮進去,則治療用葯的難度就
可想而知了。
三、濕熱證的實質內涵
從濕熱證所表現的頭暈腦脹,口乾而痛、脘腹脹滿、小便淋瀝不盡或尿頻、尿急、尿
痛,大便粘滯不爽,皮膚瘡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等臨床症狀體征來看,濕熱證確與現代
醫學之所謂的感染有密切聯系。別的不說,單就從尿路感染來看,如果屬下尿路感染而僅表
現為尿頻、尿急、尿痛者,則中醫辨證當屬膀胱濕熱;若在尿頻、尿急、尿痛的同時,也出
現往來寒熱、口苦者,則應辨證為肝膽濕熱。實驗研究亦表明,治療膀胱濕熱證和肝膽濕熱
證的八正散和龍膽瀉肝湯均具有明顯的抗炎效應,特別是八正散能夠顯著抑制尿道致病性大
腸桿菌P 菌毛的表達,或使P 菌毛表達異常,從而大大降低了其在人尿道上皮細胞上粘附的
能力。至於皮膚的瘡瘍、癤腫,則是非常明顯的毛囊感染了。可見濕熱證與感染的關系是不
會有人質疑的。出現上述症狀,一般在臨床採用西葯抗炎治療也是有效的。但從事腎臟病臨
床研究的人們都能體會到,在很多情況下,中醫辨證雖屬濕熱之證,卻並未能發現有明顯的
感染病灶存在,如口苦咽燥、咽部暗紅、舌苔黃膩、脘悶納呆、小便短赤或余瀝不盡等,中
醫則常常稱其為濕熱未盡,而西醫可能就屬隱性感染或亞感染狀態了,此時抗感治療則弊大
於利,或者是有害無益了。可見濕熱之證的實質不單指顯現的感染,也包括隱性感染或亞感
染,或感染遷延期,甚至於感染後的病理損傷狀態等等。
更進一步去分析濕熱的實質內涵,我們還會發現,濕熱所表現的還不僅僅是在腎臟病
過程中繼發的各種感染徵象,更重要的是,濕熱證的顯現與退卻,標志著由感染所誘發的免
疫反應的進行與緩解,由於免疫反應是腎臟病的根源,而一切顯現的和隱匿的感染,都將成
為免疫反應的導火索,或者稱之為啟動因子。換一個角度講,前面已經反復講述過因腎臟功
能失調而產生的濕邪是濕熱證形成的前題,那麼濕邪的實質是什麼?有人用組織胺電遊子透
入試驗和出入液量的變化觀察,發現利濕類中葯的作用機理除了能促使水濕的排除外,更重
要的是能改變機體對組胺的反應性,已知組胺是變態反應的炎症因子,可見濕邪的存在即昭
示了免疫反應的不斷進行,許多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命名也與濕有關,如濕疹、風濕、類風濕
等。由於變態反應的不斷進行(濕邪形成)使得機體的免疫功能愈加低下,因而使機體反復
感染(熱邪產生),而感染(熱邪)又誘發了變態反應(濕邪形成),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濕
熱互結,纏綿不去,則正好說明了這一病理特徵。為什麼說濕熱證是腎臟病的基本病理改變,
沒有濕熱就沒有腎臟病,其根源就在於此。由感染所導致的免疫反應的表象就是濕熱之證。
由此可見,感染之象顯著的濕熱之證則屬感染對免疫反應的啟動階段和效應時期,而在病理
損傷形成之後,臨床多表現為濕熱未盡的隱性感染狀態。研究表明,清熱利濕葯能增強抗感
染免疫能力,清除抗原,抑制抗體形成,從而達到抑制變態反應。如龍膽瀉肝湯即能增強非
特異性免疫,調節免疫反應,顯著增強腹腔巨噬細胞對異物的吞噬能力。
四、歷代醫家對腎臟病濕熱證的論述
腎臟病外症表現主要是浮腫和尿的異常,所以歷代醫家有關類似的論述主要集中在「水
腫」、「溺血」范疇。《素問·厥氣論》謂:「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金匱要略》也有「熱
在下焦則尿血」的記載,《諸病源候論》所謂「身體虛腫,喘而上氣,小便黃澀,」即是因虛
致水,水濕壅而化熱的濕熱之證。朱丹溪則明確地將水腫分為陰水、陽水,而《醫學入門》
在此基礎進一步觀察到即便是陰水也「夾濕熱,中滿分消丸……腎虛腰重腳腫濕熱者,加味
八味丸、滋腎丸。」同時「陽水多兼食積,或飲毒水,或瘡痍所致也。」足以說明濕熱之證在
水腫中的普遍存在。再從尿液的改變來看,古代雖然沒有尿檢,但從尿液的外觀改變也可以
辨證其寒熱屬性,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
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於寒。」朱丹溪則進一步認識到「濁主濕熱」,從微觀的角度來看,
所有腎臟病患者包括尿路感染其尿的改變皆是「渾濁」的,這一觀點為我們採用清熱利濕治
療尿檢異常疾病提供了依據。
再從淋證的發病與濕熱的關系來看,其關系就更為密切了。《醫學正傳》說:淋證「為
病之由,皆由膏粱之味,濕熱之物……清濁相混……漸成淋閉之候。」《證治准繩》也有「淋
病必由熱甚生濕,濕生則水液渾,凝結而為淋。」《醫宗必讀》則更明確地指出淋證乃「濕與
熱兩端而已」。《證治匯補》也認為「皆因濕熱濁氣,滲入膀胱而為病」等等,可見濕熱是淋
濁之病的發病之由和常見病機。歷代醫家對濕熱證的診治經驗是指導我們臨床用葯的指南。
《醫學入門》中提出了「分消」之法,所謂「分消」,即從上中下將濕熱之邪消除。《證治匯
補》則將「分消」之法具體運用為清熱而利濕並用,清其熱,並從小便利其濕。清代薜生白
則對利濕給邪以出路之治法加以發揮。而葉天士則在總結前賢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
了「分消走泄」的治法,採用開上、暢中、導下的具體措施,以針對濕熱之證的偏上、偏中、
偏下之別,他提出的「杏、朴、苓之類」之意,即指上、中、下用葯有別。另外葉天士在《外
感溫熱篇》中所謂「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的觀點,對腎臟病中濕熱證的治
療更有指導意義,如何能使濕與熱分開,不致相合,葉氏採用了「滲濕與熱下」的治法,只
要濕與熱分開,熱勢必孤,必能圍而殲之,古人的論述寓示著深刻的內涵,我們應該細心體
會,指導實踐。
五、濕熱證的診治
1、濕熱證的辨證
對腎臟病過程中並發的濕熱證,從宏觀的症狀和體征中認識濕熱證的存在是比較容易
的,而更多的情況下則需要細心察覺比較隱匿的濕熱徵象,甚至要從微觀的檢查指標中舉一
反三地推求濕熱證的存在。一般在臨床對濕熱證的辨證採用宏觀症狀和微觀檢查相結合的方
法,具體而言,首先應辨清濕熱的部位。上焦濕熱者一般表現為惡寒少汗身熱不揚,頭重如
裹,肢體困重,咽部不適,甚至干痛、咳嗽、咯痰黃稠等等,體查見咽部充血、扁桃腺腫大、
或肺部聽診有干濕性羅音,即外感濕熱傷於肌表,壅阻於肺之徵象;若皮膚有斑、丘疹、甚
至並發痤瘡、癤腫者,因肺外合皮毛,理應屬上焦濕熱之范疇。若因飲食不節、不潔,感染
濕熱疫毒,出現脘腹滿悶、惡心嘔吐、大便稀薄、或粘滯不爽、穢臭難聞,或僅見口粘、口
苦、食不聞香、舌苔黃膩、脈滑數,西醫診斷屬急慢性胃腸炎、痢疾者皆屬中焦濕熱之證,
當然如果是胃腸型感冒者,則應屬上焦與中焦合而為病。下焦濕熱之證的表象,除了尿頻、
尿急、尿痛、痛引腰腹、小便余瀝、尿帶砂石、尿中見血、小便渾濁乳糜、陰中掣痛、睾丸
墜脹而痛、腫大如核、陰部潮濕等症狀體征外,尿檢有白細胞、紅細胞、管型等改變者,甚
至尿蛋白突然增加者,皆應視為濕熱之徵象。若上、中、下三焦皆有濕熱表現者則稱濕熱彌
漫三焦。其次,辨清濕與熱的孰輕孰重以及其它兼夾之邪。以濕邪為重者,因濕邪重濁、凝
滯,聚而成水,故多表現為浮腫、泄瀉等脾土浸漬的病理改變;若以熱為主者,則熱必化火、
火性炎上,或迫血妄行,或使血腐成膿,而成有形之邪。《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諸痛
瘍瘡皆屬於火」即是例證,可見凡是以局部疼痛結成腫塊如扁桃腺化膿、皮膚瘡瘍、癤腫者,
不僅以是火熱為主,而且已是濕熱壅結而成火毒之證了。濕熱壅結化毒,是濕熱證之極期,
因而危害最大。上述兩種情況是濕熱證向兩極發展的結局,但在此中間,濕熱之邪到底以是
五五分成,還是四六比例,則是一個模糊學問題,恰如其分的判斷畢竟要靠長期大量的臨床
體會。
2、濕熱證的立法用葯
祛濕清熱是濕熱證的立法原則。既然濕熱證是濕邪裹熱膠固難化,那麼理想的方法則
是沒法將濕和熱有效地分離,正象葉天士所說的那樣濕「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前面我
們說過,在濕熱證的形成中,濕是存在基礎,所以葉天士提出了使濕與熱分離的方法是分消
走泄,濕邪在上焦要宣,在中焦要化,在下焦要滲,其中「滲濕於熱下」是治療濕熱證的重
要法則,適用於祛三焦之濕邪。難怪乎古人有「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警語。在臨床上
若上焦之濕熱,則以宣透為主,兼以化濕淡滲。宣透即是宣肺,使濕從皮毛而出。正如葉天
士說:「宜從開泄,宣通氣機,以達歸於肺,如近俗三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
流動之品耳。」在宣透的同時根據熱邪之輕重,予以清化,則濕去熱退。若皮膚瘡瘍癤腫者,
因其壅熱成毒,應以瀉火敗毒為主少佐宣透,方葯一般選用五味消毒飲加減。中焦之濕熱,
重在化濕,燥濕清熱,辛開苦降,調暢樞機。吳鞠通謂「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實質,
就是要平衡中焦的濕盛之偏,半夏瀉心湯、黃連溫膽湯則是常用的燥濕清熱之劑。若污穢之
邪偏盛者,常取鮮藿香、鮮佩蘭、鮮菖蒲、鮮荷葉、厚朴花等芳香之品辟穢化濁,再佐以淡
滲利濕之味則收獲更捷。下焦濕熱之證應在利濕的基礎上伍以清熱,利濕須使用淡滲,不宜
逐水。常用茯苓、豬苓、澤瀉等,而對於濕熱之證,則竹葉、萆薢、生苡仁、滑石、土茯苓、
茵陳等,利濕而兼清熱,實為雙管齊下之法。若有陰液不足之證者,則多選知柏地黃湯、豬
苓湯育陰利濕、標本兼顧。因瘀血之證在腎臟病中的普遍存在,故既能利水又兼消瘀之水蛭、
澤蘭、益母草、琥珀、穿山龍等也常常選用。
另外,在祛濕清熱治法的運用過程中,特別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祛濕清熱不可能立
竿見影,須緩緩圖效,不可急於求成,堅持祛邪務盡的原則,即使爐煙已熄,唯恐灰中有火,
不宜急施溫補;二是把握祛 濕清熱與扶正固本的火候,在濕熱遷延期,當扶正與祛邪並行,
應該不會引起,不要擔心。因為恰當的扶正治療也能加快邪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症狀。
另外,你還要注意不能喝酒,因為酒性辛熱,助陽生火,而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適宜於飲酒 。
8、關於濕熱體質的問題
什麼問題?
9、關於中醫濕熱
中醫科
濕熱
開放分類: 醫學、病理學、中醫
何謂濕熱及症狀
一年中,除春夏秋冬四季外,中醫還有「長夏」一說,即夏末初秋、眼下高溫酷暑季節這段時間。
高溫酷熱後,接連陰雨綿綿,人體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渾身無力、舌苔濁膩、脾胃不合、食慾下降、心煩焦躁、頭身困重、口渴惡心等,中醫稱此為「夏日傷寒」或濕熱病。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
溫病的一種,表面發熱、頭痛、尿黃而短、身重而痛、苔黃膩。易引發黃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
濕熱是濕邪化熱內蘊會煩熱,口苦,胸痞,黃疸,小便短赤,濕疹,要清熱燥濕,利水,利膽,可多吃細米,白蘿卜,馬蹄,白菜這些清熱利水的食物。
-------------------------------------------------------------------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葯,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睾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