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夏天養陽養生堂

夏天養陽養生堂

發布時間:2020-09-08 06:37:21

1、中醫常識:夏天陽氣最盛 為什麼還需要養陽

「春夏養陽,秋冬養」這是《黃帝內經》里提出的養生方法,這個養生方法主要是教我們要順應四時來養生,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為什麼還要養陽呢?夏季該如何養陽?
為什麼夏天還要養陽
一般來說,夏天應該是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中醫有一句話叫「陽逢陽旺,陰逢陰盛」,很多人會問,那為什麼這個時候還要養陽,不會「火上澆油」嗎?
事實上,到了夏天人體容易出汗,「陽加於陰謂之汗」,出汗離不開陰和陽,人之所以能出汗就是因為陽在後面,推動著陰從身體里出來,叫汗。所以,如果汗出的多,傷的不僅僅是陰,一開始是「氣陰兩傷」,時間長了就是「陰陽兩傷」了。有時候大汗以後,人會感覺非常疲乏勞累,其實就是傷了陽氣的表現。
此外,天熱時人的本能反應是尋求降溫,但如果降溫過了頭也會傷陽。比如空調溫度太低,時間長了就容易傷陽氣,容易造成一些「空調病」。再比如,吃的或喝的太涼,喝冰鎮啤酒不過癮,還要再加冰塊,也會傷到陽氣。
《黃帝內經》中很多觀點乍一看有點自相矛盾,但是仔細琢磨,它實際上是一個辯證法。我們今天說的這個「養陽」就是一個辨證的概念。比如有的人說,開春後就不能吃羊肉了,因為它太熱,但這和「春夏養陽」的概念並不矛盾。假如你陽氣從來不虛,也沒有受寒的機會,就不存在補陽的問題,但一些長年怕冷的人,到了夏天就該重視養陽了。
女人、老人最易陽虛
很多人即使到了炎熱的夏天,手腳依舊很涼,這就是陽虛的一種表現。我曾經看過一個特別嚴重的病人,40多歲的女性,大熱天從河北來北京看病,還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一邊拿著毛巾擦汗,一邊說怕冷,這位病人就屬於陽虛。《傷寒論》中說「陰陽氣不相順接」,陰和陽接不上了,手腳就涼。當然,它也可能有很多種原因,最常見的就是陽虛。
陽虛最常見的表現,首先是怕冷;從舌頭上看,一般是舌體胖大,顏色淡,或者白白的,或者是水汪汪的;另外還有一個規律性的表現就是眼淚、鼻涕、口水動不動就流出來了,女性也可能表現為月經量大,尿失禁。大笑或打個噴嚏後,尿就出來了,這是因為陽虛以後容易固澀無力。
從臟腑來講,陽虛分為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那麼,如何鑒別自己屬於哪種陽虛呢?比如說心陽虛,張仲景有一句話叫「其人插手自冒心」,有點胸悶、心慌、憋氣、怕冷,這些都是心陽虛的表現;脾陽虛,主要是消化吸收有毛病,表現為大便比較稀、肚子脹等;腎陽虛,大家都知道,最常見的就是腰膝酸軟等問題;還有我們上面說到的手腳怕冷,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脾腎陽虛。此外,還有一個肝,但我們不說「肝陽虛」,我們稱為「寒邪入肝」、「寒滯肝脈」等,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小腹發涼,男的甚至會牽扯到陰囊部位。
說到容易陽虛的人群,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多,從年齡段來區分,則是老人居多。其表現不只有手腳冰冷,還可能背部發冷,女性小肚子怕冷的也比較多,或者腰以下腿腳冰涼等,有的女性月經不規律,有淤血,顏色發黑,怕冷。雖然表現的部位不同,但都有一個寒的問題在裡面。
夏補陽,效果好
中醫的外治法在冬病夏治中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實際上這裡面還蘊含了一種中醫的預防思想。意思是不要等到冬天天冷了,陽虛加重時才想起來補,平時就要多加註意,甚至到了炎熱的夏天也要注意預防,提前溫陽補陽。
中醫的治療方法叫「因勢利導」,在夏天溫陽補陽其實是藉助天時,正好這個時候陽氣壯,比冬天補的效果好,貼三伏貼、冬病夏治就是這個道理。曾有人質疑過中醫的三伏貼,對其持懷疑的態度。但我想說的是,養生本身就是一個修正體質的過程,效果肯定會慢。中醫的很多養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堅持才是硬道理。北京市中醫葯管理局有一項課題,是觀察三伏貼到底有沒有效的。第一年時,幾乎看不出來有什麼效果,第二年還沒有什麼差異,堅持到第三年就開始明顯見效了。
所謂「三伏貼」更適合陽虛的人使用,不能隨意濫用。例如,屬於大火熱體質的人,貼三伏貼肯定效果不好。還有一點就是要看貼在哪裡,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適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個強壯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貼,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隨便貼了。因此,不管是三伏貼也好,補陽葯也好,如果濫用可能會造成無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後倒霉的不僅是中醫理論,更是患者自己。
空調房呆久了,泡杯乾薑紅茶
老百姓常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姜是熱性的,不管什麼姜都是熱性的,生薑也好,乾薑也好,泡姜也好,只是熱的程度不一樣。姜是非常好的「夏季補葯」,夏天吃薑除了補陽、溫陽,還能通陽。不管是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中醫講究不能呆補,一定要在補的同時「通」,否則就會把一個人補出毛病來。推薦一個食療方——乾薑紅茶,就是先煮乾薑,用煮乾薑的水來泡紅茶喝。

姜除了內服,還可以用於外治。外治法「針灸」的「灸」字,上面是一個「久」,下面是一個「火」,凡是中醫帶「火」的字都是熱性的。因此灸法對於陽虛怕冷的人最合適。姜本身就是熱性的,用其來做隔姜灸更能增加外治的效果。所謂隔姜灸就是取新鮮老薑一塊,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0.2~0.3厘米厚,中間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背部、肚臍周圍等穴區,再將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壯,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
此外,一些做飯的調料也可以用來養陽,比如桂皮、桂枝、十三香、小茴香等都是熱性的,有助於補陽。我曾經就用桂枝、小茴香這些熱性的東西再稍微加一點活血的東西治好過月經不調。
為什麼夏季要養陽?上面的文章為大家做出了介紹,也為大家介紹了夏季陽虛的症狀及夏季養陽的方法,夏季養陽大家可以試試三伏貼,當然貼一次兩次看不到效果,要堅持幾年。

2、春夏如何養陽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極,則伐其本,壞其真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季重養陽由於春季生發之氣屬少陽,夏季長養之氣屬太陽,所以生、長之氣均屬陽;秋季收斂之氣屬少陰,冬季閉藏之氣屬太陰,所以收、藏之氣均屬陰。因此,「春夏養陽」的含義,就是要求人們在春夏季節,要保養、增長、調節人體生、長之氣的能量,以與自然生、長之氣相適應。「秋冬養陰」,就是要求人們在秋冬季節,要保養、增長、調節人體收、藏之氣的能量,以與自然收、藏之氣相適應,這樣才能符合養生之道,從而沐到卻病延年、延緩衰老過程的目的。事實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適應自然變化所形成的生活習慣,如天寒增添衣被,天熱裁減衣被等所謂防寒、防暑的措施等,實際上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內容。中醫常說陰陽,局外人霧里看花大致已經習慣,但了解一些它的基本輪廓,也有必要。打個比喻:一支蠟燭點燃著,燭膏和燈芯屬陰,燭光和熱能為陽;一輛急駛中的汽車,車械和汽油為陰,展示的車速和力量則屬陽。人體也一樣,軀體、臟器、體液為陰,生命的活力、臟器的功能則為陽。它是物質和功能間的關系,合則為一,分則為二。明代張景岳說得最貼切透徹:「道產陰陽,原同一氣」,這是合二為一;「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這是分則為二。說明了它可分而不可離的道理。盛夏時節,自然界生機勃發、萬物生長,古人認為是陽氣充旺的緣故,人類養生也應順時維護保養本能上已經萌動著的陽氣,從而來增強體質,或修復自身。《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時綠蔭蓊勃,莊稼成熟,人體也一樣,全身細胞隨著大自然陽氣的鼓盪而生長旺盛,連頭發也不易脫落,想必都有體會,一年四季當中,夏天洗頭是掉發最少的,一發可知全身,內臟器官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陽氣生發對人體的影響,由此可以想見了。地球運轉了億萬年,近一二十年來大自然面臨著人類的最大挑戰,大到核子裂變的地動山搖,小到不可勝數的車輛、機器、空調的不間斷的轟鳴和排污,亘古屹立的冰川為之融化,颶風、海嘯、暴雨、地震、荒漠接踵而至,長此以往,我真不敢遐想我們的後輩骨肉將如何再苟且寄生在這顆危機四伏的地球上。其實,今天活著的人都有責任,不能只顧自己,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凡事要順從自然規律,不能用盡手段來阻遏和背逆氣候的更迭,濫用空調就是顯著的一例:現今不少市民,出門冷氣車,工作八小時蜷縮在空調下撥弄電腦,晚上擁著鴨絨被昏睡,與春夏當令的陽氣生發背道而馳,人體數千年來積漸形成的生物鍾本能,被非時之寒顛倒得昏頭轉向,面目全非,抗病能力隨之下降,於是感冒發熱、肺部感染、腰頸椎病、心腦血管病變與日俱增,以前隆冬的疾病都提前來到了夏天,可以預言,受寒將成為伏暑威脅人類生命的頭號殺手,這是夏不養陽的惡果所遺。唐代學者王冰註疏《內經》說:「養生者必敬順天時」,要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序規律,「春夏養陽」除了生活起居必須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外,突出一點就是避免過度的寒冷刺激,它有利於陽氣的生發,有利於正氣的內存,王冰說要「敬順天時」,我說還該加點敬畏心態,大自然不可侮,當火燭小心。 接受冬病夏治治療的患者,在三伏天30天內要在飲食等生活上有所注意:(1)要遠離空調,因皮膚會遇冷而毛孔收縮,影響葯物的滲入,同時也會降低經絡傳導的速率和活躍性。(2)少吃冷飲,冷飲一方面可傷及脾胃的陽氣,使本已陽虛的體質更加虛弱,另一方面冷食可使沉積在體內的寒氣凝滯而影響治療效果。(3)睡眠充足,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鬆,神經緊張得到調整,從而提高經絡穴位對葯物刺激的反應。(4)適度鍛煉,可增加神經肌肉的協調性,鼓舞陽氣的發生,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5)注意飲食營養,可選服些健脾養肺、補益肺腎的葯膳,避免煙酒、辛辣、海腥發物。春夏季節由於人的陽氣發散於外,內臟的陽氣相對空虛,適當用些補陽之品。對人體頗有裨益,譬如春季有些陽氣不足的人們容易出現春困。表現為精神不振,身體睏倦乏力,嗜睡等症。另外陽氣不足還可導致衛外防禦力下降,易患摩冒,到了夏季還容易出現腸胃系統的疾病。所以『內經·素問》中指出的春夏養陽是非常有科學性的。秋冬季節陽氣又逐漸潛藏於體內,陽熱之氣復又回到體內,陽熱之氣熏妁陰液,造成體內陰液相對不足。此時苦不注重陰血的培育,就會造成明陽平衡失調。出現病症。所以素體陰虛的人到秋冬季節易患秋燥,寒包火邪所引起,但根本原因還是機體陰虛而致;寒包火證則屬體內陰虛陽盛。陰陽失衡,衛外功能低下,復感寒邪侵襲而致。治療此症時,適當加用滋陰補血之品,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秋冬養陰」很有道理。 尚需說明一點,所謂冬季宜用養陰滋補,僅是對陰虛體質或久病陰虛患者而言:夏季宜用補陽葯。也只是針對陽虛體質或久病陽虛者而言。對於一般體質之人,或急性病,則不應拘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而應該注意「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的治療原則。 ------------------------------------------------------------------------------------------------- 《黃帝內經》有雲:秋冬養陰、春夏養陽。很多人可能都很奇怪,秋冬已經很冷了,你還讓我養陰。春夏已經很熱了,你為什麼還讓我養陽? 在我前幾篇博文中,其實已經講到了一些春夏養陽的問題(見《為什麼要「春捂」》、《春季養生重舒發》)。今天專門來著重解釋下為什麼春夏要養陽。 中醫養生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命活動一定遵循自然的規律,如此才能保證身體健康、百病不侵。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就跟治洪水一樣。大禹的父親治洪水用堵,結果洪水沖破了堤壩,大禹用疏,洪水就治理好了。人也是如此,順著自然規律,就是養生,逆反自然,就是自尋死路。近幾年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大家有目共睹,這些都是人類破壞自然的結果。(因為比較關注環境,所以這里多羅嗦一下,言歸正傳)。那麼,春夏是怎麼樣的自然規律?春天,天氣漸暖,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生物都開始煥發光彩。 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陽氣開始生發,陰氣開始漸收。是一個陽長陰消的過程。而夏天,是萬物生長最旺盛的時候,陽氣也是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說,這兩個時段,自然要求所有的生物是把陽氣舒發出來,不能憋著,我們人同樣如此。「春夏養陽」,其實主要包含兩個意思 。 其一,要讓陽氣舒發好。也就是要配合著自然環境,讓自己體內的陽氣生上來。那哪些方式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呢?比如,適當增加運動,出點汗。多去戶外走走,多呼吸新鮮空氣。衣服稍微多穿點,讓身體時刻保持暖和的狀態。吃點辛味食物,能促使身體內部的生發。早晨早點起來。等等這些,都是屬於陽氣舒發的方法。而現在很多人,卻總是違背自然做事。比如不愛運動,不愛去戶外,自詡自己為宅男宅女。為了漂亮,初春就早早得穿上了夏裝,晚上不睡覺,白天睡不停,這些舉動,都是促使陽消陰長的,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體質都很弱,走不動路,爬個幾層樓梯就喘息不止,動不動就要生病。很多人還很奇怪,我每天生活很正常啊,大家不都這樣嗎,為什麼身體感覺這么不好呢?是的,大家都這樣,所以這樣的大家體質都不好。即使現在你感覺還行,那隻是你先天底子好,但是只要你繼續這么折騰下去,你的身體遲早會報復你的。當然了,夏天天氣太熱,已經超過了我們人的常規承受力,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出汗,但是不能經常大汗。否則也會因為出汗太多而脫陽。而現代人,夏天總是吹著空調,吃著冷飲,又是把自己的陽氣給憋回去了,這個是夏季養生的大忌,必須得改變。所以,春夏養陽,首先,要讓陽氣能舒發,這是養陽的第一個意思。 其二,要保護陽氣。有人要問,這么熱了,還保護什麼?這個保護,是我們人自身造成的。因為天熱了,人就喜歡貪涼。春天的表現是脫得太快,其實「春捂」就是告訴你春天要稍微多穿點,捂點汗出來才能養陽。而夏天,就是前面所講的,吹著冷氣,吃著冷飲。好了,外面確實很熱,但是因為人自己作孽,把身體裡面搞得很寒。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陽氣,這個時候就要養陽了。那麼怎麼做呢?春天就是穿多點,多做戶外運動。夏天,就是不能老吹空調,冷飲要少吃,每天要讓自己出點汗。有句話叫「冬吃蘿卜夏吃薑」,因為姜就是驅寒的,能驅走我們體內的寒,達到保護陽氣的目的。所以,夏天的時候,適當吃些熱性的食物還是需要的。有很多地區流行夏天吃羊肉,因為羊肉也是養陽的,就符合「春夏養陽」的道理。 說到這里,有些人可能會說:哦,我知道怎麼做了。然後春天的時候拚命穿,裹得透不過氣來。夏天就姜啊、羊肉吃個不停。如果這樣做,你就完了。什麼事都講究適可而止,我們養陽,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與自然界平衡。你捂的太多,熱性食物吃得太多,超出了與自然的平衡,照樣要生病。要掌握這個平衡,做得很完美,那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我們一般人如何控制這個度呢?簡單得說,春天日常穿著以微汗為宜,當然運動時多出點汗不要緊。夏天冷氣不要直接對著人吹,在空調房裡也是微汗為宜。吃冷飲時放慢速度,一次不要吃太多。每隔兩個禮拜或一個月,專門吃點熱性食物。這樣,基本能達到要求了。 所以,「春夏養陽」,一要配合陽氣舒發,二要保護陽氣,這樣,才是正確的養陽法。

3、新浪 北京衛視養生堂 夏季養陽 生薑

您可以,有詳細的摘錄筆記

4、夏季養陽吃什麼

 養陽有妙招

1.先吃熱、後吃涼。有涼、熱兩種東西要吃時,最好先熱後涼,避免涼氣給子宮帶來傷害。

2.吃涼適可而止。夏季解暑難免吃一些寒性食物和冷凍飲品,但無論是常溫下的西瓜、苦瓜,還是剛從冰箱拿出的飲料、雪糕,都要適量食用,體燥、火氣大的人可以多吃一點,但不能過量。經期千萬不要吃冷飲。

3.餐前喝薑茶養成習慣。餐前可以喝一杯薑茶。切一片鮮姜,以開水沖泡,趁熱喝,能幫助化解寒涼食物中的寒氣。

4.三餐兩性食物相配合。注意合理搭配,避免一律偏熱或一律偏涼,保持食物屬性的平衡。如要烹煮蟹、蛤蜊、苦瓜、黃瓜等寒涼性食物時,可使用溫熱性的酒、醋、蒜末調味。

5.生吃食物時最好搭配一些熟食。如吃火鍋等偏熱性菜餚時,可食用梨、西瓜等涼性水果。

6.選擇合理的烹調方法,使菜餚性質不會太涼。除了食物的本性以外,不同的烹調方法和烹調用料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改變食物性質。如白蘿卜生吃為涼性食物,烹熟後為溫性食物。採用燉、烤、燴、炸、燒、煨等方法,可使涼性食物變得溫熱,用蔥、姜、大蒜、肉桂、花椒、料酒等調料,也可改變涼性食物的性質。

7.盡量吃完整的東西,能吃的部分都一起吃。中醫認為,食物的各個部位也都有陰陽之分,如果沒時間和條件搭配一日三餐的陰陽冷熱,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如大米為陰,能滋補脾胃;米糠皮為陽,能散氣消積食。因此吃糙米比精米更養生。

8.以熱除熱。夏天氣溫接近人體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汗蒸發為主,所以用熱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出汗後以熱毛巾及時擦汗、以熱水洗澡、喝熱茶等,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助於排汗,做家務多用溫水,能預防關節炎和婦科病。

9.專家建議,根據女性生理特點,在一個月中應分期加以養護。

月經來潮的5-7天:月經期間,經血是否順利排出很重要。女性這個時期應忌吃辛辣食物,以免經血量增多。但也不能吃寒涼食物,以免凝血、滯血。還要注意保暖,肚臍、後腰和腳心不要受涼。

希望能夠幫到你

5、夏季如何養陽,養陽有哪些注意事項

夏季屬火,暑邪當令,天氣炎熱,暑氣迫人,人體陽熱偏盛,腠理開泄,汗出過多,耗氣傷津。暑為陽邪,其性升散,體弱者易為暑邪所傷而致中暑。人體脾胃此時也趨於減弱,食慾降低,若飲食不節,貪涼飲冷,容易損傷脾陽,出現腹痛、腹瀉等脾胃病徵。古人還認為長夏屬土,其氣濕,通於脾,濕邪當令。濕屬於陰邪,易損傷人體陽氣。每當梅雨季節,濕邪充斥,人體脾胃最易受濕邪所傷。歸納起來,濕熱之夏,養生須防損傷陽氣。夏季養生養陽要注意哪些呢? 
夏季養生養陽要兩防
一、一防「因暑取涼」
入睡後,抵抗力低下,易受風而患面癱、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腹瀉等。故夏季不要過度貪涼,如穿堂風、空調、電扇,這些屬於虛邪賊風,會阻止人體排汗。夏季人體皮膚應保持酸性,防止細菌侵入。應勤換衣服,內衣褲應選擇透氣好、吸濕、散熱的純棉製品。防曬應戴太陽鏡、涼帽。
①不要在露天及陰冷的地方過夜。
②睡覺及乘涼時要蓋好腹部。
③不要過多吃冰凍及涼食。
④夜間空調的溫度不要開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
⑤不要在冷氣的環境中呆得過久。
夏天炎熱要適當減少戶外激烈活動,但也不能過分厭惡太陽,因為太陽照射,可吸收其陽氣精華補充能量。要順應陽氣上升特性,精神保持輕松愉悅,多與人交流,使情緒得以宣洩。夏天出汗多易傷心陽,因為汗是陽氣蒸騰陰液所致,汗為心主。再者,易出現脾胃陽弱,故夏季胃口不開,納呆、乏力、惡心等,應注意調養心脾、健脾利濕。飲食宜清淡,多吃冬瓜、絲瓜、西瓜,減少過食生冷、油膩。
二、二防「濕邪侵襲」
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大暑。此時,是全年濕度最高,也是陽氣最旺盛的季節,由於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所以暑濕之氣比較容易乘虛而入,因為暑氣盛,心氣易虧耗,特別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擋酷熱暑濕,從而導致疰夏、中暑等病。
當出現全身乏力、頭昏、心悸、胸悶、大汗、口渴、惡心等症狀時,可能是中暑先兆,應立即將中暑者抬到通風陰涼處休息,同時給病人喝些淡鹽水或綠豆湯、西瓜汁等。預防中暑,應合理安排工作,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室內要降溫,平時要睡眠充足,飲食衛生。
①居住環境不要過於潮濕。
②飲食要清淡,少吃油重食物。

6、中醫說夏天養陽 非但不吃冷飲不能吹空調反而還要喝熱水請問這樣會熱死嗎

怎麼會?喝熱水會使你皮膚上的毛孔充分張開,排出更多的汗,而汗可以帶走你身體里的熱量。

7、陽虛怎麼辦,夏季如何養陽,陽虛體質夏天怎麼調理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內有「少火」還有「壯火」。所謂「少火」就是指人體的熱能或者熱量,人體的生命活力是不能缺少這種「火」的。《黃帝內經》還說「少火生氣」,意思就是說人體的火力,是促進人身之氣的,所謂氣就是指人體的各種機能活動的動力。中醫將這種「氣」,稱為陽氣。金元時期有一位名醫叫朱震亨,他說「氣有餘便是火」,人體的陽氣過盛,火力過壯,就成了「火」,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壯火」,這種火對人體是有害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火」跟陽氣是有很重要的關聯的。上火要降火,這沒錯,但是,降火要有度,「氣有餘便是火」。所以,降「火」只是去掉那點多餘的「壯火」,不能去多了,過了,就傷陽氣,就對人體有害,尤其是對於陽虛體質者,這種傷害是危險的,所以一定要警惕。
另外,中醫還有「實火」「虛火」之分。一般情況下,虛火主要表現有心煩、口乾、口渴、盜汗、睡眠不安等;實火旺則表現為口腔潰瘍、口乾、目赤、尿黃、心煩易怒等。
對於壯火、實火可以用清熱瀉火的方法,常用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金銀花、連翹等中葯;另外,一些食物也有很好的清涼敗火的作用,如綠豆、赤豆、蓮芯、綠茶等。
至於虛火就不能簡單地清涼敗火了,而要用滋陰清火的方法,常用的滋陰降火中葯有生地、天冬、麥冬、玄參等。
所以「上火」了,還是去正規的中醫院找大夫瞧瞧,由醫生辨證施治,以免過用敗火葯,誤清了火,傷了陽氣,毀了身體。
◇問:痘痘聽說是內火旺,體內毒素過多引起的,我現在正在吃一種排毒的膠囊,可是吃了兩盒後,就覺得沒有什麼效果了。並且,痘痘也沒有消。我是不是不適合吃這個葯呀?
◆答:你的確不適合再吃這類葯了。說實話,我認為
「排毒」這一概念,有待探討。這些葯大多以瀉下為主要作用,並且,據我了解,一些服用了這些葯的女孩子,不但沒有治好痘痘,反而開始依賴這個葯物,不吃不拉,面色蠟黃,月經不調。要想治痘,建議你還是去看看中醫,讓大夫給你調理一下。
順應天時,可保人體陰陽正常收發
「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內經·靈樞·五亂》
古時候講究「天人合一」,即人每天的生活作息要順應天時,比如最簡單的就是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因時之序」,或「因天之序」的養生定律。

8、養生篇:怎樣理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該句意思為春夏保養人體生長之陽氣,秋冬保養人體秋冬收藏之陰氣。

自然界的陽氣和陰氣分別是指春夏的生長之氣和秋冬的收藏之氣,具體說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陽氣上升,天地間孕育的是生發之氣,因此當生的不要殺,當給的不要奪,當賞的不要罰,這樣才能適應春生之氣。春季養陽就是要使身體和精神充滿生氣,不要遏制它。

夏天陽氣旺盛,陰氣伏於地,天地之氣相交,孕育的是「長氣」。因此夏季養陽的要點是不要厭惡白天日長,要注重調養意志,不要輕易發怒或傷心,使自己神氣充實。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伏於地下的陰氣開始上升,秋風清涼有勁,孕育著收斂清肅的「收氣」。所以秋季養陰也要順應秋天的收斂之氣,重在安逸寧靜,以緩和秋涼肅殺之氣的刑罰。

冬三月陰氣盛極,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出閉藏的景象。因此冬季養陰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氣內藏、避寒就溫,以適應自然界的「閉藏」之氣,總之:四時養生的要訣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

該句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

(8)夏天養陽養生堂擴展資料:

高世栻註解:「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這種理論,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鏈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_網路

與夏天養陽養生堂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