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道家養生10法如叩齒

道家養生10法如叩齒

發布時間:2020-09-08 03:32:42

1、《道家十二段錦》和《引體術》的修煉口訣

歌訣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搖天柱。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頓。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金塊十二段,子後午前行。勤行無間斷,萬疾化為塵。修煉方法 第一段錦: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方法:盤腿坐在蒲團 ( 或大方凳或床上 ) 上,輕閉兩眼,舌舔上齶,摒除心中雜念,調息 ( 輕細無聲 )10 分鍾。坐姿要求身體正直 ( 脊樑挺直,腰不可軟 ) ,身不可向後倚靠。 註:握固,氣功修煉中,手的一種姿態。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於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節,四指齊收於手心。 靜思:是靜思息慮,神不外馳。 第二段錦: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 方法:上下牙齒相叩作響三十六次,有固齒的功能。"昆侖"即指頭部,以兩手十指相叉,抱住後腦 ( 此時兩手掌心緊掩耳門 ) 。呼吸 9 次,氣息微微不使有聲 ( 與叩齒同時做 ) 。 第三段錦: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方法:上式畢,呼吸 9 次。放下所叉之手,兩手掌掩在兩耳處,食指疊於中指之上隨即用力滑下,彈在後腦上,狀如擊鼓 ( 此即氣功術語之"鳴天鼓" ) ,左右指同時彈擊 24 次。 第四段錦:微擺搖天柱。 方法:低頭扭頸向左右側視,肩也隨之左右搖擺,各 24 次。 註:天柱就是後頸,頸椎統稱"天柱骨"。 第五段錦: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攪動,使生津液,然後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咽下,要汩汩有聲。 註:神水--津液; 赤龍--舌。 第六段錦: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方法:吸氣一口,停閉不呼出,兩手互搓至發熱,急分開摩擦背後"精門",一面摩擦一面呼氣,反復練 26 次,做完後收手握固。 註:精門即後腰兩邊軟處--腎腧。 第七段錦: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方法:吸氣後閉氣,用意念引此氣向下行至神闕,覺神闕穴發熱後,則將氣由鼻徐徐放出,如此做21次。 註:神闕穴即肚臍,也有泛指下丹田之意。丹田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片,一個區域。 以意引導,即心中暗想之意。初學者若是氣不會行,可用手指點在臍下,以加強條件反射,練習既久,氣自會下行。 第八段錦:左右轆轤轉。 方法:彎曲兩臂,先以左手連肩圓轉 ( 用搖轆轤狀 ) 三十六次,然後再以右手也依法行之。 第九段錦: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 方法:兩腳自然前伸,兩手指交叉反掌向上托。托時要用力,好似向上托舉重物一般,托後緩緩放下,收於額前,連續上托 9 次。 第十段錦:低頭攀足頓。 方法:兩手向前伸,握住雙足,用力扳,扳時身體向前傾,頭向下低,12 次,做完後仍收腿盤膝而坐,收手握固。此式抻筋拔骨,壯腰健腎。 第十一段錦: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 方法:舌抵上齶,閉目靜坐,待津液滿口時,再鼓漱三十六次,作六次咽下。前次一度 ( 即第五段錦 ) ,此次兩度,所以說:"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 第十二段錦: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金塊十二段。子後午前行。勤行無間斷,萬疾化為尖第。 方法:意念臍下丹田似有一團熱氣 ( 初練此功時,臍下熱感不明顯,一般練功百日後,就會有明顯的感覺,這時真的產生了熱氣團,並非只是意念 ) ,將此熱氣引導下行,沖過會陰穴,過尾閭,沿後背上升腰間命門穴,再升至脊背、後腦 ( 玉枕穴 ) 、頭頂心 ( 百會穴 ) ,然後順著兩太陽穴、經耳根前、面頰、降至喉頭、心窩 ( 膻中 ) ,再下行至神闕,歸於下丹田。存想此一團熱氣如發火燒身,行至何處,熱至何處,一吸一呼,可存想熱氣從身前到身後,上升頭頂,再沿任脈降下,完成一個循環。這最後一式初練時,每次 5 ― 10 分鍾,隨著功夫的逐步加深,時間自然會延長,能坐多久就坐多長,實在坐不住了,就收功,緩緩睜開雙眼,下坐,再散步幾分鍾就全部練完了。注意事項 最後提醒學練此功者,每月陰歷三十日晚上不要練功,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夜晚練功後如感到腹飢,應吃點東西。 只有這個了!

2、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方法/步驟
一、道教養生要求人們重視自己思想道德晶質的修養,這是養生長壽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道教先賢曾這樣教導養生者,「養生者,不但餌葯餐霞,其在兼於自行。自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也就是說,道教在修煉養生中常講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難成。

為了強化養生者的思想道德修養,道教制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強調必須要做到與人為善,積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救人之急,憫人之孤等。通過這些具體的道教行為規范,凈化社會,凈化人們的心靈,最終就可達到不求壽而壽自延的目的。

養生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二、道教養生素重煉氣之法。這是一種動靜結合以養護元氣為主的養生之道。道教認為,人的元氣為生命之源,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則死,欲保生命之體,就必須養氣。養氣分為服氣和行氣兩個方面。服氣即吸收天地之生氣,具體操作時應該注意:時間以每天清晨為主,以晴天為主,端立或平坐,閉目叩齒,舌抵上顎,津液回咽,吸氣平穩適度有力。

行氣的要求是以我之心,行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實際就是用體力真氣抵抗外部邪穢之侵襲,從而達到氣血兩旺,身體免疫力增強的效果。道教服氣、行氣早已成為氣功修煉的基本要領,同時也被醫學界所推廣,用於治療很多慢性頑固性疾病。如養生治病的呼吸行氣的「呵、呼、咽、吹、噓、唏」六宇訣即是最好的例證。

養生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三、道教養生十分注重適度鍛煉,而且必須持之以恆。生命在於運動,這是養生的基本要求。有病者要注意鍛煉,無病者也應該經常加以鍛煉。鍛煉身體能夠強筋骨、健精神、增食慾、活氣血、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為此,道教的修煉者發明了武當拳、太極拳、形意拳、太極劍、八段錦等等。

當然,鍛煉的方式很多,打拳舞劍、長跑短跑、散步淡心、跳舞做操等。人們可以根據身體的承受能力選擇其中的若干項作為鍛煉的基本方式。鍛煉身體切記要做到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要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堅持不斷才能收到強身健體的理想效果。這是益壽延年、養生強身的治本之道。

3、道教養生修煉的方法是什麼?

據元代李道純的統計,當時流傳的養生修煉方法有三千餘種,而道書上記載的大約只有二百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十大類。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干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自發動、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

馬王堆導引術(資料圖圖源網路)

2、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采氣、食氣、閉氣、煉氣、布氣(發氣)、胎息、調息、六字訣等。大體可歸為服食外氣、吞咽元氣、存思服氣、調動內氣等四種。

3、意念修煉類

我國道教氣功,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方法尚多;而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不外以意念修煉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為「意念修煉」,並從而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

教氣功:十二段錦(資料圖圖源網路)

道教三大類功法足以概括我國氣功中的一切靜功,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然而兩者卻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行氣」功法常須藉助意念活動進行配合,而「意念修煉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參與,只不過是各有專攻,側重不同罷了。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從而成為我國氣功中的千古絕招。

4、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入手即逕直煉神還虛,絕情忘念,明心見性。

內經圖(資料圖圖源網路)

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見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徹命功。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煉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先修命後修性,為南宗所倡。其法從鍾呂派內丹的傳統方法入手,守竅調息,循序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至煉神階段,參究禪宗性理,以「打破虛空為了當」。

從修煉方式講,內丹又分為清修、雙修二派。清修派主張陰陽具足自身,只可自己清修,這是內丹的主流。雙修派認為陰陽分具於異性之身,主張男女合修,取葯於「同類彼法」。這類方法實屬秦漢以來房中術的進一步發展。道教還認為,男女生理不同,故煉丹的方法應有所區別。宋元以來,出現了不少「女丹」的修煉方法,一般都從意守膻中「煉體」入手。

5、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道教興起後,接過辟穀之法,不僅把辟穀實踐推向縱深,而且還予理論上賦予一種神秘色彩。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葯物三種,其中辟穀服葯法有百種之多。這三種辟穀法,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6、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葯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葯可長生成仙,已被實踐證明屬謬誤之談。但所服草木之類葯物,多有滋補作用,服食得當,當非無益。比如適量的服食大棗、靈芝、胡麻、五加皮、茯苓、枸杞、松脂、五味子、人參、乾地黃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道士煉丹(資料圖圖源網路)

7、房中養生類

此法因議論不一,在此不再論述,望見諒。

8、起居攝生類

道家養生修煉之術,除內丹、行氣、存思、服餌、房中、導引等法之外,還包括心身兩方面的養生之道,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的雜修之法,這就是起居攝生類修煉法,可謂博大精深,網羅無遺。它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香湯沐浴類

在多種多樣、異彩紛呈的道教修煉方法中,還有一類不被外界注意,但在養生修煉中確有一定特殊作用的養生修煉法,這就是香湯沐浴。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葯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的作用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垢膩,並且還在於藉助洗滌身垢的啟發影響,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自有一定的道理。

香湯沐浴(資料圖圖源網路)

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所謂「五香」,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葯或香料的總稱。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調湯之人,功德無量。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

道家手訣(資料圖圖源網路)

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雖召神制鬼自屬無稽,但符?的實際運用,都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

4、道家養生功的道家養生功功效及傳承

想要補腎固精,可以吃以下幾種食物:第一種,豬腰子,豬腰子就是豬的腎臟,具有良好的補腎功效,可以用來治療遺精等疾病

5、各種道家養生、靜心之法

養生之術有四:一是少私。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少私多壽。二是寡慾。縱欲必招禍染病。寡慾多壽。 三是清靜。莊子認為靜默祛病。清靜多壽。四是豁達。他認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豁達多壽。

6、道家的修煉之法

道家功祖述老莊,《道德經》說:「虛其心,實其腹」,「專氣致柔,能歸嬰兒乎」。道教循之,創胎息法。唐代司馬承幀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達到入靜之境,且用意念導氣運行,這是後來「金液還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濫觴。
道家初期的功法比較簡單,除老子倡導的守一法再就是莊子宣揚的心齋、坐忘、踵息、吹噓呼吸和熊經鳥伸之類的仿生導引功。道教成立後,出於宗教目的吸收了許多古老的養生術和所謂「仙術」,並在總結古老氣功的基礎上創編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後,道家功日益豐富多彩,成為氣功史上的一條主流。
功法詳情
概論
道家早期修煉功法的內容,主要有心齋、坐忘、緣督、導引、吐納、聽息、踵息、守靜、存想、守一、辟穀、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內丹等等,下面作以簡明介紹:

心齋
心齋,「齋」即清心之義,心齋指內心清虛寧靜。最早出自《莊子·人間世》:「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思是說:大道至虛至靜,因此人心應當清虛寧靜,以合大道。所以中華道家所講的真正齋法,不是外表吃素謂之齋,乃指內在的心裡干凈,這也是中華道家修養的高妙義諦之所在。
踵息,指內呼吸功深,而達於踵。據《莊子·大宗師》:「古 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說:古代修道的人,他們睡覺不會做夢,他們醒來不會憂愁,他們吃 東西不求厚滋味,他們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內直接到達腳後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夠由外到達於咽喉。這是修道人所用的內呼吸,與平常 人所用的肺呼吸,決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機最多隻能到達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卻可以直接到達足後跟,可見古代修煉的真人,已經具備很深的修煉功 夫。
內丹,指以人身三寶精、炁、神作為葯物,在體內修煉成丹。筆者認為,內丹的修煉方法應當早於外丹,試看《莊子》所載廣成子教導軒轅黃帝的一席話,即屬高層次的內丹法。但其名稱,乃與內丹相對而言,在隋朝時羅浮煉士蘇元朗昭示之,見《羅浮山志》:「(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推測內丹開始流傳較為隱秘,由蘇元朗著書始才顯露於世。至唐末出現鍾離權、呂洞賓所倡之「鍾呂金丹道」,內丹學說遂逐漸形成完整系統,自後流傳久遠,成為中華道家修煉法之主流。

7、養生十六法都是什麼?(知道幾個:如叩齒、掩耳、凝抱等)

您說的可能是這個,古代道家養生十六法吧:水潮除後患第一;起火得長知安第二;夢失封金櫃第三;形衰守玉關第四;道鼓呵消積滯第五;兜禮治傷寒第六;叩齒牙無病第七;觀升鬢不斑第八;運睛除眼害第九;掩耳去頭旋第版十;托踏應無病第十一;搓塗自駐顏第十二;閉摩通滯氣第十三;凝抱固丹田第權十四;淡食能多補第十五;無心得大還第十六。

8、叩齒法指的是什麼?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扣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叩齒法:牙齒上下相碰擊。古代的一種養生之法。 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朴子》有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便平愈。」 唐.白居易 《晚起閑行》詩:「皤然一老子,擁裘仍隱幾。坐穩夜忘眠,卧安朝不起。起來無可作,閉目時叩齒。」 宋.周密 《癸辛雜識前集·胎息》:「每日以子時後,披衣坐,面東或南,盤足坐,叩齒三十六通。」 清.曹寅 《惠山納涼歌》:「臨風叩齒漱寒泉,今夜移舟太湖尾。」

道家所行的祝告儀式之一。叩左齒為鳴天鼓,叩右齒為擊天磬,驅祟降妖用之。當門上下八齒相叩,為鳴法鼓,通真、朝奏用之。 宋 無名氏 《燈下閑談·墜井得道》:「道士乃臨楹秉簡,叩齒焚香。」《水滸傳》第七回:「眾人有叩齒的,齊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 韓夫人 叩齒禮拜。」

9、道家的養生功法?

道家經典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
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葯可醫,含磷質的葯品雖號稱補腦。亦嫌名實不符;其他一切興奮劑,或鎮靜劑,只能收暫時的效用。葯性過了,仍舊是衰弱,或更加嚴重。

使腦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也是神經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時候,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呼吸法,又能夠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潔的地方,站在那裡做幾分鍾吐納工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疲勞;回到房內,或坐或卧,仍舊做聽呼吸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葯片不宜常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個專門術語,但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今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並加以淺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驗:

(1)蘇東坡養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僻: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考人言盡於此。」

淺釋 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中覺得飢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時,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裡去准備做靜功;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卧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工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並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即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數到幾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數到幾千次以後,或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應付,叫作「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雲霧蒸發散布於周身無數的毛孔中(原文「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裡也就自然明白而開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調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屍之(「屍」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後四句節略)

淺釋 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採用了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並不完全和《楞嚴經》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工夫,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裡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裡做主?其實並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 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巳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工夫的做法。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工夫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干凈,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註解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 「無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 「聽止於耳 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工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范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它。朱晦庵是先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工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合而用之。

青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輕重之別,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輕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療養梡後,回到工作崗位時,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兩次,勿使間斷,才能繼續維持巳得之效果,逐漸完成未了之餘功。

和諧拯救危機系列片 (請從第二個視頻看起)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398899.html
正信的佛教
http://www.dizang.org/rm/zxdfj/

與道家養生10法如叩齒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