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解暑中葯

養生解暑中葯

發布時間:2020-09-07 20:08:57

1、什麼中葯泡水喝養生

白菊花、麥冬
白菊花可清肝明目,麥冬可滋陰利咽。兩味中葯組合,適用於長期受電腦、手機、電視輻射者,工作節奏緊張、無暇保養者,二目干澀、眩暈者,經常戶外工作,常受紫外線輻射人士。

制首烏、決明子
制首烏補血通便,決明子化痰降血脂。兩味中葯組合,適用於免疫力低下、高血壓、高血脂、便秘、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以及工作緊張、飲食無規律、記憶力減退、老年痴呆症者。

金銀花
中醫認為,金銀花性寒味甘,它是古代清熱解毒的聖葯。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金銀花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廣泛用於風熱感冒、咽喉疼痛、口糜目赤以及外科皮膚瘡瘍、丹毒等症。在酷暑炎夏,金銀花可清熱、降溫、解暑,並對預防夏季小兒痱毒癤腫等病症也有良好作用,可單味泡服或加入茶葉中泡服。

菊花
中醫認為,中葯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具有疏風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現代葯理研究證實,菊花還有明顯的解熱、降血壓作用,可治療感冒頭痛及肝火上擾引起的目赤腫痛。暑日用菊花,不但能解暑,還可治頭暈眼花、昏厥中暑等症。對因暑熱引發的頭痛、目赤、瘡癤等,有治療及預防作用;白菊花、黃菊花和野菊花三個品種,可單味泡服或加入茶葉中泡服。

三七花
性涼味甘,有清熱、平肝、降壓的功效。用於高血壓、頭昏、目眩、耳鳴、急性咽喉炎的治療。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生津止渴,提神補氣。不建議三七花和其它花茶一起食用,因為三七花單味食用效果最好。

西洋參
對因暑熱引發的口渴、心煩、多汗及四肢無力有治療及預防作用。可單味泡服或含服,也可加入茶葉中泡服。

麥冬
對因暑熱引發的口乾舌燥、咳嗽有治療及預防作用,可單味泡服或加入茶葉中泡服。

玄參
對因暑熱引發的口渴、煩躁有治療及預防作用,對高血壓有一定的降壓作用,可煎後泡服。

薔薇花
中醫認為,薔薇花性味甘涼,除了可用於治療口腔炎、瘧疾等疾病外,還具有清暑和胃的功效,夏天代茶飲能生津止渴,清熱除煩。

2、解暑中草葯有哪些?

金銀花

3、常見防暑中葯有哪幾種?

常用的防暑中葯及其適應症如下:1、藿香正氣丸(水、膠囊):這三種劑型的功效及葯理基本相同。藿香正氣丸的主要功效是祛暑解毒、化濕和中。現代葯理研究發現,它除能解痙止痛外,還有抗菌、抑病毒及防腐作用。凡是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如感冒、泄瀉、嘔吐的患者均可使用。2、人丹:具有清熱解暑、避穢止嘔之功效,是夏季防暑的常用成葯,主要用於因高溫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水土不服等症。此葯能促進腸管蠕動,緩解腸痙攣,還有抑制傷寒桿菌、腦膜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抗病毒作用。常用於中暑、急性胃腸炎、夏季感冒、咳嗽痰多等症。3、十滴水:具有祛暑散寒、健胃之功能。現代葯理學研究認為,它有健胃、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主要治療中暑引起的頭暈、惡心、頭痛、胃腸不適等症。長時間在烈日或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及長途旅行者,也可用此葯來預防中暑。4、六一散:由兩味葯組成,即滑石六份,生甘草一份。具有清暑利濕、保護胃腸之功效,常用於外受暑邪、內傷濕滯而引起的暑濕之症,對於心煩口渴、小便短黃或吐瀉者有良好效果,但陰虛、內無濕熱者及孕婦忌用。5、暑症片:具有?暑解、化痰開竅,調和胃腸之功效,多用於暑昏迷者的急救,蘇醒後即可停葯。因其含有中成葯細辛、皂角等成分,也可將葯片研成細末吹入鼻腔內,引發噴嚏,有助於病人蘇醒。但此葯孕婦忌用。

4、有哪些聞起來清新解暑的中草葯,沒有什麼不好

藿香:味辛、微溫,具有化濕和胃、解暑發表的功效。小兒在夏季感受風寒發熱、納呆、嘔吐、腹瀉、舌苔白膩時用藿香解表化濕最為適合 。金銀花:性甘味寒,有清熱解毒作用,其口味清香,苦味不重,宜小兒食用。用金銀花泡茶或服金銀花露可有效預防各種傳染病和感冒,也可預防小兒熱癤、痱子等。金銀花里有強大的抗菌作用,能降低人體咽部的帶菌率,從而起到防病作用。還有桑葉、薄荷葉都是聞起來清新解暑的中草葯。

5、養生所用的基本中葯材有哪些

一言難盡

6、清熱解暑化濕的中成葯有哪些?

葯物名稱: 藿香正氣丸   葯物別名: 藿香正氣水丸劑、藿香正氣沖服劑、藿香正氣酊水劑   英文名稱: 【漢語拼音】Huoxiang Zhengqi Wan   說 明: 廣藿香、紫蘇 葉、白芷、白術.陳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 生薑、大棗。   功用作用: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扶正祛邪。用於感冒、嘔 吐、泄瀉、霍亂、濕阻等病。其基本指征是:惡寒發熱、頭身困重疼痛、胸院滿悶、惡心嘔吐或泄瀉、 舌苔白膩、脈濡緩。現代多用於胃腸型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腸胃炎等。

.藿香:有解暑化濕,理氣和胃作用。可治療感冒頭痛、胸脘悶脹、惡心嘔吐、便瀉。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鮮藿香更好,量加至25~35克。 

  2.佩蘭:有解暑、化濕、醒脾的作用。可治療頭暈昏悶、食少、惡心嘔吐、腹瀉。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鮮佩蘭更好,量加至25~30克。 

  3.荷葉:有解毒清熱的作用。治療中暑頭悶、痱毒、身癢。每次15克,分2~3次煎服。做荷葉粥食,亦有療效。方法是用大米2~3兩,粥煮熟時,用洗凈的鮮荷葉一張將抑面(即有綠茸面)向下放粥內,浸悶10分鍾後可食用。粥色碧綠,氣味清香,為夏季良膳。 

  4.香薷: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的作用。治療受夜寒後發熱無汗、腹痛腹瀉等症。每次3~5克。平素體弱、汗出過多者慎用。 

  5.西瓜翠衣:即西瓜的青色外皮。有清暑,止渴,利尿的作用。治療中暑心煩、躁熱、口渴、小便短少。每次用30克,煎服數次,多食西瓜亦有上述作用。 

  6.竹葉:有清熱、利尿的作用。治療夏日受熱心煩、小便色深黃、量少不暢。每次10克,分2次煎服。如有口舌生瘡時,更為有效。 

  7.絲瓜皮:有清暑熱、止煩渴的作用。治療中毒、心煩、口渴。每次用鮮絲瓜皮20克,分2次煎服。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83004032.html

與養生解暑中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