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吳聖賢地黃養生湯

吳聖賢地黃養生湯

發布時間:2020-09-07 16:41:23

1、推薦8種養生湯,想變年輕就全靠這幾種湯了

推薦八款秋季養生湯做法
1、秋季養生湯:南杏仁雪梨湯
南北杏有理氣平喘、化痰涎、止咳嗽之效,雪梨性寒汁多,能增加人體津液,由津入血,由血入肺循環,故對血熱津傷之肺燥者有一定療效。常飲此湯有清熱生津、化痰止咳、潤肺的作用。
材料:南北杏仁各10克,雪梨1個,白糖30克。
做法:先將南北杏仁用水稍浸去皮;雪梨去皮和核,切成四塊。燉盅內注入200毫升清水,放入南北杏仁、雪梨和白糖,加蓋隔水燉1小時,便可食用。
2、秋季養生湯:白果蓮子山葯湯
山葯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葯食兩用之品。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皆可食用。臨床上常用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泄瀉等病症。
材料:新鮮山葯200克、白果10顆、紅棗15顆、枸杞子20顆、干蓮子10顆、冰糖10-15克。
做法:干蓮子和紅棗先用冷水浸泡1小時。白果敲碎外殼。山葯去皮,切成小方塊用清水浸泡備用。鍋內先注入清水6碗,加入白果,蓮子,紅棗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20分鍾後,再加入山葯塊繼續煲20分鍾左右。最後10分鍾再加入枸杞子,煲至剩3碗水時,加入調味料即可。
3、秋季養生湯:沙參玉竹老鴿湯
民間有說:一鴿勝三雞。鴿子又名白鳳,肉味鮮美,所含蛋白質中有許多人體的必需氨基酸,尤對體虛病弱者、手術病人有恢復體力、癒合傷口的功用。沙參味甘潤而偏於苦寒,能補肺陰,兼能清肺熱,適用於陰虛肺燥,常與潤肺利咽的麥冬、杏仁煲老鴿,更能起到生津潤肺的功用。
材料:鹽、適量老鴿1隻(約500克)、沙參20克、玉竹20克、杏仁10克、豬瘦肉200克、姜2片、水8碗。
做法:將老鴿剖洗凈,去除內臟。老鴿可整隻,也可斬塊,然後放進開水鍋內焯過,洗去血水,瀝干待用。洗凈沙參、玉竹,備用。豬瘦肉斬小塊,備用。將以上備料與薑片一同放進砂鍋內,加蓋大火燒沸,改用小火煨約1.2小時,加適量鹽,調味即成。
4、秋季養生湯:玉米淮山海參湯
海參的營養,據古人認為和人參相同,因此被稱為是「海中人參」,有補腎益精、養血潤燥等功效,無論男女都適合食用。玉米淮山海參湯,能健脾補腎、滋潤養顏,對於皮膚粗糙、毛發枯幹人士最為適合。
材料:豬展300克、冰凍海參2條、玉米2根、淮山30克、姜2片、水8碗。
做法:海參提前半天放冷藏格解凍;取出洗凈,切段,汆水撈起;玉米去衣,洗凈切段;淮山洗凈;豬展洗凈切塊,汆水撈起;將8碗水倒入瓦煲燒開,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文火煲一個半小時,下鹽調味飲用。
5、秋季養生湯:綠豆薏仁鴨湯
鴨子在水中生活,因此其肉性偏涼,有清熱解暑的作用,適合上火者食用,而綠豆也有消暑清熱的功效,所以綠豆老鴨湯是夏秋季的絕佳補品。此湯消暑清熱,健脾益臟腑,美容養顏。
材料:薏仁38克、綠豆38克、陳皮2片、老鴨1隻、清水12碗、鹽適量。
做法:老鴨去內臟,切半,切掉鴨尾,洗凈,汆燙。陳皮用水侵軟,颳去瓤。其他材料洗凈。將清水煮沸,把各種材料放入煲內,用大火煮20分鍾,再改用小火熬煮2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飲用。
6、秋季養生湯:冬瓜荷葉煲鴨湯
秋季養生少不了冬瓜和荷葉,鮮荷葉可清暑利濕,冬瓜清熱解暑,老鴨能滋陰養血,益胃生津。將三者煲成湯飲用,既能清熱解暑去濕,又能益胃生津,最適合秋季節食用。
材料:水鴨肉250克,冬瓜200克,嫩荷葉3小塊,薏米25克,赤小豆25克。
做法:水鴨洗凈,切成中塊。冬瓜連皮切成大塊。未展升的嫩荷葉洗凈。薏米、赤小豆浸透後淘洗干凈。將所有用料放進燉盅,加沸水適量,把燉盅蓋上,隔水燉之。先用大火燉30分鍾,再用中火燉50分鍾,後用小火燉90分鍾即可。燉好後,取出葯渣,加入適量油、鹽、昧精便可服用。
7、秋季養生湯:霸王花百合煲豬肺
霸王花又名劍花、七星劍花,它是廣東有名的特產,有潤肺、生津、清熱、消燥之功,無論鮮、干品均佳,性微涼而味甘鮮濃香,為廣東民間家喻戶曉的秋日入湯佳品。百合食葯兼之,中醫認為它性平,味甘、苦,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之功。蜜棗甘潤清甜,有潤肺生津的作用。根據中醫「以臟補臟」之理,凡肺虛之病,宜用豬肺,對治療肺虛咳嗽、嗽血一定功效。
材料:霸王花70克、百合50克、南杏15克、北杏10克、蜜棗3個、豬肺1個、豬碎骨100克、生薑3片。
做法:各湯料洗凈。豬肺從喉部灌入清水後揉擦,反復多次至洗凈,切塊,置鑊中不下油鹽,稍炒片刻;霸王花、百合、南北杏浸泡;蜜棗去核,與豬碎骨、生薑片一起一瓦煲,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兩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8、秋季養生湯:蓮藕排骨湯
蓮藕具有健脾開胃、益血生肌的功效;豬排骨提供人體豐富的鈣質,同時還具有滋陰潤燥、益精補血的功效,適宜於氣血不足,陰虛納差者。如果想讓湯喝起來味道更鮮甜些,可以另外加些許眉豆、幾顆紅棗和干瑤柱。
材料:蓮藕500克,豬排骨500克,黃酒、生薑、蔥、鹽少許。
做法:豬排骨切段,飛飛水;將藕洗凈切片,與排骨同置1500毫升溫水之中,加黃酒、姜、蔥少許,水沸後文火燉90分鍾左右,加少許鹽,即可食用。

2、保健養生湯有哪些

第一款,羊肉湯。
中醫著名方劑「當歸生薑羊肉湯」,即葯肉同煮,吃肉喝湯,具有溫陽補血、活血祛寒的功效。對防治氣血虛弱、營養不百良、四肢厥冷、腰膝酸軟、產後腹痛、老年體弱等有一定的作用。羊肉加魚肚和黃芪一同燉湯喝,具有溫補陽氣、強骨健脾、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第二度款,骨頭湯。
冬季,常喝些骨頭湯,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骨膠原、鈣、磷脂等,增強骨髓的造血能力,加強抵抗力。同時,還能促進傷者(特別是骨折患者)的康復,減緩衰老過程。
原料:扇子骨500克,直通骨1000克,尾脊骨500克,碎骨500克,蔥結1小扎,生薑1小塊,黃酒50克,清水5公斤。特色:香而肥膩。適用菜餚:清燉獅子頭等。
第三款,喝雞湯。
尤其是內母雞湯中的特殊營養成分,可以加快咽喉及支氣管黏膜的血液循環,增加黏膜分泌,及時消除呼吸道黏膜上的細菌和病毒。對治療咳嗽、感冒、哮喘等疾病有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對老、弱、病者過冬很有利。
原料:烏雞1隻香蔥2棵生薑1小塊料酒2小匙容精鹽2小匙味精1小匙

3、昨天的健康一身輕 吳聖賢 放杖草湯 怎麼做?

淫羊藿10g
杜仲15g
威靈仙10g
仙茅10g
寄生15g
獨活10g

4、熟地黃葯膳養生有哪些?

【葯膳養生】

1、補腎養血

熟地黃當歸羊肉湯:百羊肉700克,熟地黃30克,當歸15克,黃芪30克,生薑適量。小火煮3小時,再加適量的糖、鹽、大棗、雞精等,小火再煮15分鍾。這道葯膳是通過補血達到補陰目的的,是在春季進補的度一道非常不錯的葯膳,能補。腎、助陽生發。

2、補肺滋腎,潤燥止咳

蟲草熟地黃老鴨湯:蟲草10克,熟地黃40克,去核大棗6枚,問老鴨1隻。將蟲草、熟地黃、大棗放入鴨腹內,加開水適量,小火隔水燉3小時,調味後飲湯食肉答。此湯具有滋腎、補肺、潤燥止咳的功效,適用於肺腎陰虛所致的乾咳、咽干、口渴等。

3、補腎

熟地黃酒:熟地黃30克,白酒500克,熟地黃泡酒。適用於腎虛腰背酸軟版疼痛、腿膝無力等。

4、滋陰補腎

熟地黃豬蹄:熟地黃50克,枸杞子30克,杜仲30克,淮牛膝30克,豬蹄1隻,一起燉煮。適用於肝腎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無力、權頭暈眼花、耳鳴耳聾等。

5、吳聖賢說中葯養生

今天剛剛拿到書,這本:..吳聖賢1.吳聖賢寫的很不錯,杜仲強筋壯骨,肉蓯蓉補而不峻,熟地滋陰養血,刺五加強身之寶,白芍養血柔肝,川芎血中氣葯,白術健脾燥濕,百合雲裳仙子,五味子五臟皆治,麥冬滋清兼備,決明子眼科要葯,金銀花解毒聖葯,女貞子滋補肝腎,淫羊藿壯陽良葯,酸棗仁東方睡果。千餘年本草之精華二十載臨證之心得享健康生活這良方養百歲天年之寶典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葯。因以草木入葯為最多,故取名本草。中草葯分布廣泛,其生長順天之時序,應地之高下,含藏四氣五味。中葯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道理在於取其氣,或取其味,以葯之陰陽偏性,調和身體的陰陽偏盛偏衰,達到調養臟腑、通暢血脈、平衡陰陽、延年益壽的目的。談到中葯,國人大多會想到神農氏,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這是何等的舍己為民、大醫精誠的無畏情懷!中葯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來自於幾千年的經驗積累,其中所蘊涵的瑰寶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和有效利用。宇宙之大,浩渺無窮,芸芸眾生,不過滄海一粟,人類不可能脫離宇宙、脫離大自然而獨善其身。古聖先賢認為,人體與自然,風寒暑濕、春夏秋冬、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息息相通。自然萬物之間存在著廣泛而永恆的相生、相剋、相制、相化的關系,所以人體的不適與病痛,自然界中總有一物可以克化之。這正是中葯之所以能夠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最根本的道理。讓我們敞開更廣闊的心胸,把自己的身體融入這廣袤的大自然之中,體悟萬物之間的和諧統一、生克制化,這積累幾千年的本草精華,其中就有你在茫茫黑暗中找尋的明燈。小篆的葯字,寫作槳,上面是草,中醫主要拿草葯來看病下面是音樂的樂,音樂的本質是和諧和平衡。中葯防病治病的本質也是如此,關鍵在於調節人體的各種平衡,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這個意思。將人體失衡的功能調節過來,發揮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正是中醫治病必求於本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用中葯保健養生的最可寶貴之處。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讓你不生病!這一理念早在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經明確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治未病理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未病先防,保健養生,預防疾病二是既病防變,在生病早期要積極治療,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復發或傳變。人之稟賦各異,體質殊同,葯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如若通達葯性,審而詳之,宣通補瀉,輕重緩急,用之得當,必能燮理陰陽,條達氣血,於養生保健、防病治病之功大矣。中國古代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說法,還有秀才學醫,籠中捉雞的民諺。古代文人、知識分子,很多人都學習中醫,一方面可以增加古文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養生防病,奉親養老。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6、生地黃葯膳養生有哪些?

【葯膳養生】

生地黃排骨湯:蓮藕250克(切條,汆燙至半熟copy),生地黃30克,排骨250克(汆燙至熟),蔥、姜、鹽、雞精適量,燉至排骨熟爛。用於淡化色斑。

生地粥:鮮生地黃25克,水煎100毫升,過濾留汁。粳米75克,煮粥,趁熱時加入鮮生地黃汁、白糖,拌勻。適用於陰虛潮熱、盜汗、久咳、咳血、食慾不振、消瘦、心煩、口渴、目赤等症。

3、填精添髓,補臟益智

地黃烏雞:生地黃150克(切條),加飴糖適量拌勻,裝入雌烏雞(約1000克)腹內,用小火隔水蒸熟,喝湯吃肉,適用於用腦過度引起的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腰膝酸痛、神疲氣短等。

與吳聖賢地黃養生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