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家飲食的主要特點有。
客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現今保留於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雙鴿。其法是,將雙鴿宰凈,抹乾,覆攤於瓦缽內,鴿下橫放竹筷兩根,使鴿身與缽底有一點距離,以暢熱力,取玫瑰酒一杯置於兩杯之間,然後整缽放入鐵鍋,加瓦盆作蓋,取中火燒鍋,鴿熟時杯中還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盪然無存,只是鴿肉酒香撲鼻而已。此法僅見於客家菜譜,現時農家為更省時簡便,在此基礎上創出「三杯雞」作法,更是簡單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醬油、一杯水,混置鍋內,鍋半腰用幾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雞一隻,加蓋旺火燒半小時開鍋,即可食其甜香滑軟的美味雞肉。另外,現今客家烹飪技藝中,有許多做法,溯本追源,極其古老,在現代菜譜中獨具特色,如東江肉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禮記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搗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為「跳丸炙」,是因其彈性能跳而名。可見,客家菜系的「搗珍」技法,出自古人,來自中原。如此種種,都說明客家烹飪術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勘稱古意濃厚,是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煉出的智慧結晶。
1.客家飲食民俗古風濃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飲食習俗,就會發現,不論是其烹飪技藝諸如「搗珍」、「酒」之類古法的繼承和演變,還是日常習俗中諸多禮儀禮規,都證明了客家人將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傳承下來,根基源遠流長;印證了客家民系歷盡滄桑,多次變遷的歷史。
2.奇巧的烹飪技術是客家人勤勞、聰慧的結晶。生活的動盪,環境的不斷變化,使客家人在與自然斗爭中,磨練出了頑強的生存意志和創造美好生活的奮斗精神。客家菜講究功與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於奇妙中窮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為天」,客家人注重烹飪之術,正是其生存觀的體現。
3.客家飲食習俗反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觀念。其一儉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飲食節儉,不事奢華,而待客則十分大方,講究「六碗八盆十樣」,菜餚實惠量足,盛器多用盆、缽、大碗,有古民遺風;其二尊老知禮。客家人設筵用八仙方桌,依輩份排座次,席間禮規繁多,吃雞以雞頭敬老,上座留空位於已故先祖,以示敬禮,席間小輩給長輩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雞,有「無雞不成筵」之說,既取「雞、吉」諧音,又取雞為掌管人間吉祥之鳥之意。過年吃「團圓飯」,元宵吃湯丸,都為取「團圓」的好兆頭。
4.客家飲食民俗中的養生保健意識尤為鮮明。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講究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於消化;膳食講安搭配,講究效用,多用葯材調理陰陽,清降補瀉,並根據時令增減食物品種。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勤於探索養生之道,善於總結保健經驗,注重利用自然中潛藏的科學道理。
2、客家菜的特色是什麼?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百聞名;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現今保留於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奇妙的手工作度法。
客家菜如同客家語一樣古老,是中華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客家招牌菜與潮州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粵菜或閩菜系中獨樹一幟。
(2)客家養生菜圖片擴展資料
歷史成因:客家菜以其獨有的風問味在中華美食中占據著答重要的地位。在廣東菜的三大流派中,客家菜可謂是最原始的廣東「土」菜,就地理條件和物產而言,用以入饌的副食品都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品較少。
客菜有「無版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餚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續,此外,還與東江封閉的交通環境有關,粵東屬山區,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響,從而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權間里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
3、十大養生蔬菜有哪些 蔬菜怎麼吃
1.菠菜
菠菜又叫波斯菜、赤根菜,一般認為起源於波斯或鄰近的西南亞地區,是藜科中高營養的葉類蔬菜之一,也是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黃綠色蔬菜。《本草綱目》中認為,食用菠菜可以「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止咳潤燥」。
菠菜含有大量的植物粗纖維,具有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利於排便,且能促進胰腺分泌,幫助消化。菠菜對於痔瘡、慢性胰腺炎、便秘和肛裂等病症有治療作用。菠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鈣、磷、鐵、維生素E、芸香苷、輔酶Q10等有益成分,能供給人體多種營養物質。菠菜中的含氟-生齊酚、6-羥甲基二酮及微量元素物質,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進身體健康。大量食用菠菜,可降低中風的危險。
2.油菜
油菜是十字花科的植物,顏色深綠。據專家測定,油菜中含多種營養素,所含的維生素C比大白菜高1倍多,其營養素含量及食療價值可稱得上蔬菜中的佼佼者。
油菜中所含的植物激素,能夠增加酶的形成,對進入人體內的致癌物質有吸附排斥作用,故有防癌功能。油菜還能增強肝臟的排毒機制,對皮膚瘡癤、乳癰有治療作用。油菜中含有的植物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糞便的體積,縮短糞便在腸腔停留的時間,從而治療多種便秘,預防腸道腫瘤。油菜還含有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油菜有促進血液循環、散血消腫的作用,孕婦產後淤血、腹痛、丹毒、腫痛膿瘡者可通過食用油菜來輔助治療。
3.花菜
花菜又叫菜花、花椰菜、球花甘藍,是甘藍的一種。古代西方人將具有爽喉、開音、止咳和潤肺功效的花菜,推崇為「天賜的良醫」、「窮人的醫生」。現代科學研究,花菜對癌症抑制率為92.8%,在蔬菜中排列第四位。
花菜性平味甘,有強腎壯骨、補腦填髓、健脾養胃和清肺潤喉的作用。花菜中所含的多種維生素、纖維素、胡蘿卜素和微量元素硒都對抗癌、防癌有益。花菜有爽喉、開音、潤肺、止咳的功效。花菜具有極佳的腸胃環保作用,多吃可盡除體內郁積的廢物與毒素。花菜富含維生素C,每100克的花菜含維生素C 73毫克,能強肝解毒,提高人體免疫力,強化口、鼻、喉嚨、肺的黏膜抵抗空氣污染的能力,是預防感冒的強效食物。
4.韭菜
韭菜因其更新復壯能力極強,一經栽培,可採收十餘年之久,「久」和「韭」同音,故稱韭菜。韭菜是亞洲地方的特產,和大蒜有同樣的葯用功效,它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蛋白質、脂肪及糖類,能增進食慾、增強精力,是南方人菜餚中的佳品。
韭菜性溫,味辛,具有補腎起陽作用,故可用於治療陽痿、遺精、早泄等病症。韭菜含有揮發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辛香氣味,有助於疏調肝氣,增進食慾,增強消化功能。韭菜的辛辣氣味有散淤活血,行氣導滯作用,適用於跌打損傷、反胃、腸炎、吐血和胸痛等症。韭菜含有大量維生素和粗纖維,能增進胃腸蠕動,治療便秘,預防腸癌。
5.空心菜
空心菜又名蕹菜、無心菜、通心菜,為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夏秋季節主要綠葉菜之一,食用嫩莖、嫩葉。空心菜原產我國南方及印度等地,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目前主要產於我國長江以南地區,性喜濕熱,營養價值很高。空心菜的菜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都有抑製作用,可預防感染,夏季常吃可以防暑解熱、涼血排毒、防治痢疾。空心菜含有豐富的煙酸和維生素C,它們能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因而具有降脂減肥的功效。空心菜中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其維生素含量高於大白菜,這些物質有助於增強體質,防病抗病。此外,空心菜的葉綠素,可潔齒防齲,潤澤皮膚。
4、客家菜的飲食特色
客家飲食的特色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素、野、粗、雜的傳統吃法。 客家對吃素有兩種理解,一是不吃葷,二是沒油吃。不吃葷的「葷」指肉類或動物油,沒油吃的「油」兼指植物油和動物油。客家人吃素少數屬於主動行為,多數屬於被動行為,即艱苦的生活條件逼得你想吃素也吃不成,不想吃素也得吃。過去,除了過年過節或有賓客臨門,客家人是很少買肉或宰家禽家畜的,只有家中殺了豬或農事繁重季節到墟上買點肉,才能打打牙祭開開葷。殺豬,一年之中不過一二回,到墟上買肉,一月之中也不過一二回或三四回,而且斤兩也極有限。這可難煞了家庭主婦,既要留一點作款待賓客用,還得留一點肥肉擦鍋壁煮菜;剩下的肉,上有老,下有小,須怎麼做,才能合家歡喜,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其結果,家庭主婦本人往往只能喝幾口湯。留下煮菜的那塊肥肉甚至只能在燒熱的鍋壁上擦擦而已,使菜不至粘鍋為度。這樣,貌似吃葷,其實還是吃素。或問:為什麼不用植物油呢?這是因為植物油井不比肥肉便宜。過去客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是山茶籽油(簡稱茶油)和菜籽油。主要用途:一用來平時點燈以奉祀祖宗和諸神;二用來廟會時炸米飯敬神;三用來款待賓客(包括「回籃子」);自己一般是捨不得吃的。在無葷可吃的情況下,客家人最偏愛的素食大概莫過於豆腐了,它只需少許植物油即可,這也許是豆腐風靡客家地區的一條重要原因。幸好吃豆腐是革命先輩所推崇的。孫中山先生就說:「中國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素食,也習慣為常,而無待學者之提倡矣。」當然,孫中山先生說的豆腐不是無油或少油的豆腐,而是「調味有方」的豆腐。
吃素是我國的一種文化傳統。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就是一個崇尚素食的代表人物他吃素完全是一種主動行為。他很少吃葷,甚至很少吃植物油,並非他吃不起。他的《野飯》詩說他在山裡吃的是少鹽無油的意米、苦筍、芋頭和山蔬,但他卻視為美味佳餚,感到心滿意足。陸游寫過數十首詠嘆素食的詩。他不僅認為「菘芥、稻粱」之類的飯菜好吃(「菘芥煮羹甘勝蜜,稻粱炊飯滑如珠」),而且還感到吃素可以養病健身,益壽延年。到了晚年,陸游幾乎完全不吃葷,成了一個享壽八十有五的茹素長者。此外.清初著名的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李漁也主張蔬食為上,肉食次之。「肉食者鄙」,他很瞧不起那些常常吃肉卻不善謀的昏庸無能的官僚貴族。客家人吃素正暗合了科學道理。現代有人撰文說:科學研究表明,肉食品和十大死亡原因中的六種疾病(心臟病、癌症、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和肝硬化)有關。西方一些國家出現肉、蛋類食品被冷落,而以土豆為主的蔬菜和纖維豐富,特別是有防癌和避免動脈阻塞作用的食品,成為搶手貨。看來客家人因生活條件窘困造成的被動吃素的行為,倒是「因禍得福」了。 客家人向有吃粗和吃雜的文化傳統。以糧食而言,稻米是主食,其它包括番薯和芋都歸為雜糧之屬。高粱粟、狗尾粟、拳頭粟、包粟(即玉米)、蕎麥、谷麥(即大麥,又稱毛麥)等,是薯、芋之外雜糧之主要者。稻米的製作甚粗糙。過去沒有電,沒有碾米機,脫殼加工僅賴礱、碓,欲成精米,頗費時力,因此吃糙米的現象十分普遍。還有一種米叫熟米,是將稻穀煮熟曬干後再礱再破的米,這種米的表皮毫無磨損,是最典型的糙米。唯其如此,它保留了稻米的幾乎全部的營養成分。以菜餚而言,總的特色是:第一,重山珍,輕海味。這既不算粗,也不算雜。這是由客家的自然環境決定的,因為客家居域多為山區,只有山珍,沒有海味(少數例外)。第二,重內容,輕形式。這與客家人大多喜歡實實在在、不甚追求花里花哨的性格有關。第三,重原味,輕渾濁,這可以說是客家人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繼承。例如袁枚即提倡菜餚的本味、獨味,反對魚翅、海參同燒,雞與豬肉為伍,以至各不得其味。李漁也主張在烹調時保持主料的本色、本味,認為最好吃的榮料,大多宜於單獨烹制。第四,重蒸煮,輕炸煎。這是因為客家人大多比較適應溫性和清淡的飲食,較不適應熱性的飲食。這么說來,客家菜餚並不粗;要說有點兒 「粗」的話,似乎也是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即菜名不夠文學化,菜形不夠藝術化,菜料不夠「貴族化」,菜款不夠復雜化。「不夠」不等於沒有,只是「稍遜風騷」而已。就菜名來說,也有些是極富文學色彩的,如孔明借箭、八脆醉仙、麒麟脫胎、雙燕迎春、四季芙蓉、玉免歸巢。等等,但筆者尚未弄清楚,這些菜名是歷史上就有的呢,還是當代創造出來的?再看菜料,也有一些具有濃厚貴族色彩的。以長汀的「、麒麟脫胎」為例。「麒麟」即乳狗,「胎」即豬肚。豬肚內包著乳狗,吃時切開豬肚,「麒麟」就「脫胎」了。其製法是:先將人參塞進麻雀腹內,再將麻雀塞進鴿子腹內,再將鴿子塞進小母雞腹內,再將小母雞塞進乳狗腹內,最後將乳狗塞進豬肚內,用線縫好;添入雞湯、鹽、蔥、料酒、醬油、紅糖,盆裝上蒸籠入鍋內蒸4~6小時。這樣的菜料和加工製作方法,未免令人咋舌!不過,在客家,這樣的菜料只是少數。客家人尤其喜歡吃內雜,即禽畜的內臟,即使是充滿腥氣、臊氣,人們不屑一顧的牛的內臟,也不例外。而且由於烹調得法,甚至能做出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參加國家的名菜譜之列,如連城的「涮九門頭」和永定的「八脆醉仙」,吃內雜也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如先秦時被列為「八珍」之一的「肝月」是用狗肝製作的;而所謂 「脾析」則是用牛百葉肚製作的。吃粗吃雜,不挑食,不偏食,有益於平衡營養,有益身體健康。《黃帝內經》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飲食理是很有道理的。「五」是虛指,並非實措。它告訴人們,不能只吃一種糧食,只吃一種果品、只吃一種肉食、只吃一二菜蔬,要盡量吃雜一點。這種「醫食同源」的飲食理論,客家早就有意或無意地實踐了。
5、客家的三大名菜是什麼
一、傳統的客家三大名菜是:梅州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因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
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二、「鹽焗雞」是廣東的一款名菜。它首創於廣東梅州及東江一帶。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沿海的一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腌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
後來東江首府鹽業發達,當地的菜館爭用最好的菜餚款待客人,於是創制了鮮雞燙鹽焗制的方法現焗現食,因此菜始於東江一帶,而東江是客家所在地,故稱這種雞為「客家梅州鹽焗雞」。
三、客家釀豆腐傳說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5)客家養生菜圖片擴展資料
十大健康美食
近日,由梅州市旅遊局、梅州日報社、市餐飲協會共同舉辦的「十大客家健康美食」評選活動結果揭曉。十大客家健康美食為鹽焗雞、梅菜扣肉、釀豆腐、三及第湯、梅州腌面、五香乾鹵鴨、姜糟燜狗爪豆、醋溜魚、清湯雙丸、蘿卜丸。
主辦單位舉辦此次評選活動旨在加快推進廣東梅州 文化旅遊 特色區 建設和 旅遊業發展,繼承和弘揚博大精深 的客家飲食文化,進一步發揮「中國客家菜之鄉」的品牌效應。
活動於今年5月份啟動,歷時5個多月。通過綜合餐飲企業上報菜式、徵求客家餐飲專家意見、報紙公示、網路投票和專家組評審,最終評選出了「十大客家健康美食」。
在評出「十大客家健康美食」的同時,還評選出了最滋補健康美食滋補羊肉煲、最傳統健康美食客家娘酒雞、最鄉土特色健康美食開鍋肉圓、最養生健康美食雜菌煲等。
6、客家菜都有什麼
客家菜是中國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於廣東的惠州、河源、梅州、深圳、韶關;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岩、汀州;廣西的賀州、玉林;台灣新竹縣、苗栗縣等地。客家菜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梅菜扣肉、鹽焗雞、客家釀豆腐、豬肚包雞、釀苦瓜、白斬河田雞、兜湯、汀州泡豬腰、仙人凍、麒麟脫胎、盆菜、四星望月、芋子包、芋子餃、三杯鴨等與潮州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粵菜或閩菜系中獨樹一幟。
7、客家菜有哪些
客家菜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河源市區的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主要是為了健胃。
豆腐套餐: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在萬綠湖旅遊碼頭新港鎮的飲食店裡幾乎都能品嘗到這些風味各異的湖鮮。
五指毛桃湯 是用山上野生的一種葉似五指的樹根與豬排骨熬成的湯,有誘人的椰奶香味、具平肝明目、滋陰降火之功效。
8、客家飯店招牌菜
【客家菜】
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餚,另一為客家小吃。
【客家菜餚】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客家招牌菜是: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與潮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這又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
首先,因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 原味可口】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 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客家人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著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
【可口可心】 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目前,客家菜除有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紅燒肉這些「老三篇」外,比較具特色的有:
【水蒸雞】 選用家養或在山上用蟲草穀物群養的雞,整隻放在鍋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塊趁熱吃,十分鮮甜滑嫩。另據資料介紹,這種用土法飼養的雞比用精飼料養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餘倍,可見基營養價值極高。
【全豬套餐】 主要有選用豬最「精華」的八個部位的肉堡成全豬湯,蒸豬紅、豬雜,紅燒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這種吃法類似往時,客家人一年到頭在春節釘殺豬時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則是吃牛肚崗、牛柏葉、牛心頂和牛栓肉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這里吃的牛柏葉沒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據說主要是為了健胃。
【 豆腐套餐】 客家人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種煮法都有,所謂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當主菜的煎釀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釀豆腐、炸豆腐皮等,還有當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鮮】 萬綠湖野生的桂花魚、鱔魚和石鯰魚仔,肉堅滑、味清甜,不帶泥腥,或蒸或燉或煎都很可口。
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紅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東西」,每種小吃幾乎都與農事季節有關,或者說反映了一種客家習俗。
【正月元宵節】 元宵節客家人總要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咸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在元宵節或早三幾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廳的樑上懸掛大花燈籠,並請親朋好友前來吃灑祝賀,期間戶主抱來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先祖神位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後眾人開懷暢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將名字注入族譜。一般是一個兒子掛一個燈籠,哪個圍屋掛的燈籠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興旺。
【二月二】 取下花燈,燒過年貼的對聯、「利是」,清理、吃完過年時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備開春干農活。
【 三月清明】 這一期間野艾草比較鮮嫩,客家人就采來做成糍來吃。清明過後,就開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語說:「吃了野艾糍,肩頭磨得損。」 在廣州的萬綠湖酒家裡,還有一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菜式,據其朱老闆介紹,野艾還具有清涼滋補的功效。
【四月八】 也叫水節,立夏節,因為是在表黃不接的時候,過節吃的食品較差,大多數吃的是傑米粉與麥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以表示紀念屈原,還吃釀苦瓜和用剛收成的黃豆做的釀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農作物的收成與下半年的耕種已基本結束,有喜慶豐收和放假休息的氣氛,這天家家戶戶磨豆腐、吃鴨子,還要吃多種做法的新鮮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節】 吃月餅、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餅、田螺都表示團圓,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過節。以往還有放孔明燈作娛樂的傳統。
【九月九重陽節 】也叫鬼節,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這天進行。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9、客家十大名菜有哪些?
客家十大名菜有:釀豆腐、鹽焗雞、生魚膾 、煎春角、鳳投胎、釀苦瓜 、魚丸煲 、搏丸燴 、紅燜肉 、炒大腸。
1、釀豆腐
釀豆腐的餡料選用剁成碎粒的香菇、魷魚、蝦仁、豬肉等,拌少量味精、白鹽、澱粉,一齊塞入鮮嫩的豆腐塊中間,或蒸或燜,或煲或炸或煮,熟後即可食用,寒冬季節開鍋吃釀豆腐,別有一番風味是客家菜的代表,鮮嫩滑香,營養豐富。
2、鹽焗雞
咸香是客家菜的特色,而鹽焗雞最好地體現了這一點。皮爽肉滑骨出味,故有天下第一雞的稱道。東江菜也因為有鹽焗雞而在以食雞聞名的廣東與潮州菜、廣州菜齊名。
3、生魚膾
客家人吃魚生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在寧化、興寧、五華等地都有吃魚生的習慣。客家生魚膾的特點系用的配料加了田螺香蒜醋。現在生魚膾花樣更多,有河魚生、海魚生、蝦生等等。
4、煎春角
煎春角就是煎蛋角,客家傳統家常菜,符合客家人「好食撈大角」的要求。好好吃啊 每次都吃7~8個才夠。
10、正宗客家菜有什麼菜啊
原汁原味客家菜 客家釀豆腐
水綠燜飯有個奇怪的名字,水綠據說是一種菜名,客家人把水綠菜摘下來,用水燙熟,然後放在外面晾乾,再把它放在罐子里裝好,在需要用的時候再取出來,炒菜或者炒飯都可以。這道菜的味道有一點點酸,吃起來特別開胃,與酸菜有一些類似。水綠燜飯就是把水綠菜切絲,與飯一起燜煮,帶點酸味的燜飯,讓人吃上好幾碗都不感覺到膩。新豐江野生水魚是這家店的特色菜之一,這些水魚由新豐江水庫被人們打撈起來,送到東莞,進入餐廳,成為人們桌上的美味。據說現在的野生水魚已經很少了,所以這些水魚的供應是限量的,而價格也相對比較貴,要200多元一斤。這道茶油蒸水魚是這家客家菜館裡面的招牌菜,茶油是來自高山的一種油茶樹,茶油健康,做菜的味道也較好。
山裡的來客
客家菜一直是東莞餐館中佔得比較多的菜系之一,特別是在一些客家人比較多的地方,客家餐飲更是和川菜、湘菜等餐館一起平分東莞外來菜的天下,如黃江、清溪、寮步等地,較多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總會出現一些味道正宗、較有特色的客家餐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客家菜較為清淡,味道偏咸,適合南方的天氣,合東莞人的口味,也因此越來越受歡迎,特別是一些由河源運過來的原材料做成的地道客家菜,更是受到人們的追捧。
材料每天由河源運過來
客家菜餚在榜上有名的是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客家菜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稱。
客家菜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河源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關系。在寮步天安購物廣場旁的這家天安農家菜館,記者看到在店裡堆著的幾十箱礦泉水,據店老闆介紹,這些水是由河源霍山運過來的,專門用來煮湯,像扁豆燉龍骨湯、豬肉湯等都是用這些礦泉水煮的,這樣出來的湯味道會比較鮮美。
另外,做菜的原材料也要由河源運過來,這樣才能保證客家菜地道的味道,老闆說,他們專門有一個人留在河源進行采購,每天早上就從河源把材料運送過東莞來,如山區里的走地雞,農村老太太種出的青菜,還有新豐江里撈出的各種野生河鮮,車田用鹵水做出的豆腐等等,這些都是每天由當地開車送過來,以保證食物的新鮮。
手工磨製的豆腐
這里的菜式做法都是由農村傳出來的,連豆腐都是用手工磨成的。據介紹,客家釀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菜式之一,所選用的豆腐也不是在外面市場上賣的那種石膏做的豆腐,客家豆腐較有名的是車田豆腐,車田是河源的一個地名,那裡以製作豆腐出名,車田豆腐都是用鹵水做成,用石磨來打磨而成的,味道很鮮美。
除了車田豆腐外,來自車田的還有車田糍粑,用的也是傳統的手工打造方法,用木杵、石臼等打糍粑,車田糍粑不是很甜,所以不容易膩,有些粘牙,韌性適中,因此也受到不少人的喜愛。
沒有兌過水的娘酒
品嘗客家菜不能不提的是客家娘酒,就釀酒而言,除了人的因素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第一是要選優質酒餅,第二是水質很關鍵,要用純凈而清甜的山泉水或井水。黃酒因其含酒精度數極低,口感清醇略帶酒味,故老少皆宜,特別是客家婦女尤其喜歡這「既解渴又補」的黃酒。
我們平時看到的娘酒,大多數是黃色的,那是因為餐廳里把娘酒兌了水,酒味道比較淡。而這里的娘酒卻是白色的,店老闆告訴我們,這些娘酒是沒有煮過的,沒有兌過水,因此也就更濃一些,味道更醇,度數不高,但是喝起來感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