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九天怎麼養生?
在寒冬,由於天氣乾冷,人體的表皮層血管會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但也造成皮膚層血液循環減慢,皮脂腺與汗腺功能降低,導致皮表的水分與脂肪含量大減,若再加上冷風吹拂,更大大減弱了皮膚的抵抗力,因此,冬天的皮膚容易變干糙、敏感、甚至皸裂。在飲食方面,可多服用含黏液質的食品,如蜂蜜、海參、木耳、水梨、蹄筋等,以提高血液中膠質含量,增加細胞內水分的保存。
1、水對人體多重要
水在人體內起「潤滑」作用。缺水會使關節、臟器及組織細胞相互間的「摩擦」增大,誘發相關疾病。呼吸需要水的作用。肺只有在濕潤的情況下,方能順利地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體內「供水」不足,呼吸就要受影響。
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並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
2、注意關節保暖
由於關節附近多是肌腱、韌帶等血管分布較少的組織,溫度本來就比較低,而且四肢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溫度,使關節僵硬,血液循環差,因而疼痛不止。因此,關節炎患者在寒冬須加強保暖。若能在冬季臨睡前溫水泡足,不但可以活血通絡有益關節,並可安神寧志,促進睡眠。
3、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4、注意溫差、預防感冒
由於清晨氣溫極低,因此在生活上要注意早睡晚起,避免身體受風寒。
2、三九天如何養生保健,應該怎麼做
飲好兩頭水
飲水不僅是一種生理需要,還是一種理想的保健手段,尤其是在一早一晚。
冬季,因氣候寒冷,活動量相對減少,機體失水量較少,一些老年人便少飲甚至不飲水,有的只是感到口渴時才飲水,這對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一旦出現渴感就表明體內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出現輕度脫水,對身體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因此,在冬季,老年人應保持經常飲水的良好習慣,每天有規律地分段定時飲足適量的水,尤其是要飲好「兩頭水」──每天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應各飲一大杯水,這對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1、水對人體多重要
水在人體內起「潤滑」作用。缺水會使關節、臟器及組織細胞相互間的「摩擦」增大,誘發相關疾病。呼吸需要水的作用。肺只有在濕潤的情況下,方能順利地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體內「供水」不足,呼吸就要受影響。
水有助於代謝體內毒素。人體各臟器細胞內的水每隔幾天就得更新一次,如果攝入的水量不足 ,不能及時進行水更新,會致使代謝產物不能排出而影響細胞水的潔凈。代謝毒物淤積在體內的相關組織中,就會造成細胞的水「污染」 ,進而損害細胞並導致疾病發生,甚至會產生癌變。
2、體內缺水有哪些害
不少老年常見病與多發病的發生或症狀的加重,都與體內水分不足有關。這主要是老年人因為機體自然衰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呈退化之勢,如果體內缺水,不僅會加速衰老進程,還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如皮膚皺縮,肌肉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生滯留,還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機體不適,如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乏力等,並能誘發各種病變。
3、早晚補水大有好處
人在一夜的睡眠中,由於出汗和尿液的排放,早晨起床時,體內缺乏水分;睡眠時由於血流量不足,血管會變得細小。早晨胃腸道已被排空,此時喝上一大杯水,能很快被吸收進血液循環,對血液起到稀釋作用,從而對體內各器官組織進行一次「內部洗滌」 ,增強肝臟的排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另外,血液濃度降低,又可促進血液正常循環,有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和心肌梗死。
養精蓄銳重在「閉藏」
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尤其要注意保養。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有詳細記載:「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段話闡述了冬季生活起居及精神調攝的原則。
生活起居
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並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所以,提醒平時習慣早起外出運動的老年朋友,在隆冬季節里,應待陽光出現,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發作等意外。
2、注意關節保暖
由於關節附近多是肌腱、韌帶等血管分布較少的組織,溫度本來就比較低,而且四肢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溫度,使關節僵硬,血液循環差,因而疼痛不止。因此,關節炎患者在寒冬須加強保暖。若能在冬季臨睡前溫水泡足,不但可以活血通絡有益關節,並可安神寧志,促進睡眠。
3、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4、忌蒙頭睡覺
面對寒風凜冽的冬夜,很多人都會蓋厚被睡覺,由於被窩內空氣不流暢,再加上人體散發出來的體臭汗臭味、呼出氣中的二氧化碳、腸道排出的有害氣體,致使被窩內空氣混濁。如果蒙頭睡覺,會使體內氧飽和度下降,嚴重則會影響大腸生理功能,於次晨起床時會出現頭昏腦脹、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記憶衰退等症狀。
睡中猝死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死因,這主要是由於心腦梗塞容易在血液黏稠時發生。當人熟睡時,特別是在冬季,往往將被子捂得較為嚴實,由於體內水分的流失,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可能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而致死亡。睡前喝上一杯水,可緩解機體的缺水狀況,保持血管的暢通。夜間醒來時也可視情況適當補充一些水分,有利於減少腦梗塞的危險。
5、注意溫差、預防感冒
由於清晨氣溫極低,因此在生活上要注意早睡晚起,避免身體受風寒。對於容易感冒風寒的人,可以利用蔥白三根,大蒜200克,水煎服,以預防感冒的發生。或者嘗試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泡腳15分鍾,改善體質,預防感冒。
精神調攝
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明確指出:「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冬季調養精神,除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外,積極適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養花種草、節假日結伴郊遊、爬山等,也會讓人精神愉悅 ,身心健康。
熱水泡腳養身同時更要養心
對於冬季手腳冰涼、容易畏寒的女性來說,專家建議,可以多吃點羊肉、牛肉、大蒜、桂圓、栗子等溫熱食物,以及枸杞、紅棗等補血的食物。此外,每晚可用熱水泡腳,多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自身「產熱」功能。
時至年底,日益繁忙,「上班族」加班時間越來越長,飲食、作息很不規律。過度疲勞不僅對身體有害,人的精神和心理也可能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為此,冬至養生,不僅要養身,更要養心。壓力大時,注意調節不良情緒,保持精神暢達樂觀,同時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有助於緩解疲勞。
冬令進補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葯的作用。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
抓緊進補時間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
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 ,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 ,冬補三九」的說法。
把握進補原則
需要提醒的是,進補前要先辨明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中葯材。「寒性」體質者適合「熱補」 ,如人參、黃芪、當歸、熟地、冬蟲夏草等;「虛熱」體質者適合「平補」 ,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銀耳等。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症等患者不宜進補,這類患者體質多屬熱性,進補於病情不利;腸胃機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否則不但不吸收,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3、「三九天」來了 天氣最冷 如何養生
時下節氣為小寒,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一年中最冷的隆冬「三九天」就在小寒內。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樣的寒冬臘月可多吃羊肉等滋補食物。今年的小寒節氣恰逢「臘八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過了臘八就要開始忙著准備過年了,各位可以好好期待一下。
專家提醒廣大市民,隨著「三九天」的到來,天氣愈加寒冷,養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做好保暖工作
在小寒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常食溫熱食物
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雖然此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日常食物中屬於熱性的食物主要有辣椒、肉桂、花椒等;屬於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薺菜、芥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等。
生命在於運動
民諺亦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善於養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取得養肝補腎,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比如瑜伽、太極拳、散步、慢跑、跳繩、踢毽、打球、做操、練拳舞劍等,都是適合冬季鍛煉的項目。冬季鍛煉還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靜神少慮
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叩齒、暖足、護背,固腎陽
同時,專家告訴大家幾個顧護腎陽的好方法:經常叩齒,有益腎、堅腎之功;腎之經脈起於足部,足心湧泉穴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熱水泡腳,並按揉腳心;冬天人處於「陰盛陽衰」狀態,宜進行「日光浴」,以助腎中陽氣升發;注意背部保暖,著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腎陽。
「三九天」雖寒冷刺骨,可大自然已經告訴我們,陽氣在此時已悄悄生發。冬日春不遠,不久我們就會迎來美麗的春天,請善養身心,靜心期待
4、三九養生是什麼意思?需要注意什麼
三九天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
中國的農歷用"九九"來計算時令,冬至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過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結束,進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我們應該如何做好三九天的保健養生呢?
吃: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可以增加營養,祛寒氣、壯身體。
穿: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
寒冬,人們穿上了厚厚的服裝,熱量就主要從頭、手等暴露部位散失,處於靜止狀態下不戴帽的人,從其頭部散失的熱量是很多的。
行:天冷勤泡腳多搓手
三九天,記得睡覺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驅寒消除上班的疲勞,還可以促進睡眠 ,睡個好覺!
養成搓手的習慣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一是能鍛煉手指,使手指更加靈活自如,對大腦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二是可以促進手部血液循環,防止凍瘡發生;三是工作在室內的人經常搓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預防感冒。
動:「冬練三九」適當運動
人在三九天里陽氣虛弱,心肺負擔不小,因此中老年人在最冷的時候不要外出,在家裡做一些簡單運動就可以,如在室內慢跑、做體操等。
如果氣溫有所回升,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室外鍛煉,時間最好是下午三點到四點,但陰天、雪天、大風、霧霾天不要外出。
養:三九天就要三九灸
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體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在三九天進行三九灸,能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起到強壯臟腑,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
每年冬天進行「三九灸」來加強和鞏固「三伏灸」的作用,是對「三伏灸」的有效延續和補充,所謂「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兩者配合,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其療效相得益彰。
冬至後天氣寒冷,人體陽氣內斂,氣血運行緩慢,而「三九」是大自然處於陰陽交替階段,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陽氣弱就會抵擋不住外寒濕邪,人就容易患病。
此時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濕之」和「內病外治」的理論,在「三九天」時段採用具有辛散溫通功效的「三九灸」,常艾灸湧泉穴、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可扶助人體的陽氣,從而達到增強人體抵抗力、預防寒邪侵體的目的。
5、三九天小常識 三九天要注意什麼
「慢節奏」養生 冬天是「藏養」的季節,「三九」時節,日常生活節奏最好放慢些,不要再通宵達旦地狂歡或加班,保持情緒穩定,走路和說話的速度都可相應放慢些。在「三九」天,人們可以採取靜養生、慢養生等方法來強身。在運動方面,可選擇節奏較慢的項目,比如:散步、慢跑、做操、太極拳等「慢養生」。另外,在冬天還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冬天起床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更應早睡,有利於防病。「三九」寒天,除了睡前泡腳外,經常搓手也對身體大有好處,一來能鍛煉手指靈活功能,二來可促進手部血液循環,一直在室內工作的人經常搓手,還可預防感冒。另外,長時間伏在室內,要注意多喝水、多保濕,可在室內放一台加濕器,增加空氣濕度,注意勤通風,定期開窗讓室外新鮮空氣流入。
6、「三九天」凍哭人,到底怎麼保養身體最好?
以冬至節氣為起點,在此後的27天,是我國傳統的「數九」,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凍哭人的「三九天」就要來了。
在這個身體都哆嗦的時節里,我們應該怎樣防寒保暖呢?
冬日養生小貼士
1.多走多泡暖好腳。每天睡前以40左右熱水泡腳,使陽氣上升,暢通全身氣血,有利睡眠。
2.多吃含鐵、鈣的食物。血液中缺鐵,會導致熱量少、體溫低。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
3.捏鼻呼氣防乾燥。在冬季,外出時戴好圍巾口罩,平時要多喝溫開水,防止呼吸道過於乾燥。
寒冬不能做的事
1.用過熱的洗澡水洗澡會讓皮膚血管明顯擴張,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膚,導致心臟缺血缺氧。若有寒氣進入室內,血管又會收縮,冷熱變化會刺激血壓和心率。建議水溫控制在24-29。
2.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而心血管壁在清晨最脆弱,70%-80%的心腦血管病猝發都在此時。所以早晨起床不要猛然起身,否則容易發生意外。
3.冬季清晨溫度還沒回升,可以算是一天當中溫度比較低的時間段,此時鍛煉,心腦血管會受到明顯刺激。想要鍛煉的話還是建議下午三四點或者太陽還沒下山的時候鍛煉。
4.不少人都喜歡開電熱毯睡覺或者用暖水袋取暖,不過這樣時間長了容易引起低溫燙傷而不自知。因此建議家裡使用電熱毯的朋友最好在睡覺前提前開啟電熱毯,等准備睡覺時再關閉。
5.越冷越要多喝水。冬天大部分人都會待在溫暖的室內,很少外出活動,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體消耗的水分會減少。如果喝水少,血液濃稠度就會偏高,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冬天天寒地凍,在這里建議大家適當減少外出,在家裡進行適當鍛煉也可以強身健體。
7、三九天從什麼時候開始,三九天養生,三九天怎麼算
三九天,也就是從二十節氣冬至日開始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介於小寒節氣與大寒節氣之間。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三九天冷的原因:
因為在冬至時期,白天最短,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最小,回單位面積的地面受到的日照強度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地面日熱量收支逆差尚未達到最大值。答
而冬至以後,雖然白天日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卻很緩慢,從冬至到「三九」這一時期,平均每天只增長約一分鍾。
同時,太陽直射角度與地面夾角增加也很緩慢,地面日熱量收支仍處在逆差狀況,所以繼續失去熱量,地溫繼續下降。
地面總熱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時節才達到最大值。由於空氣的溫度主要受地溫影響,這就導致了「三九」時節氣溫最低。
8、明日冬至 三九天怎樣養生
原則 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元憂平陽」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准備 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溫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 [增苦少咸]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9、三九天保養的原則是什麼
三九天飲食養生
隆冬時節,天寒地凍,自然界的蕭條景象容易讓人們想到將養生息,惦記著給自己補補身子什麼的。
飲好兩頭水
飲水不僅是一種生理需要,還是一種理想的保健手段,尤其是在一早一晚——
冬季,因氣候寒冷,活動量相對減少,機體失水量較少,一些老年人便少飲甚至不飲水,有的只是感到口渴時才飲水,這對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一旦出現渴感就表明體內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出現輕度脫水,對身體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因此,在冬季,老年人應保持經常飲水的良好習慣,每天有規律地分段定時飲足適量的水,尤其是要飲好「兩頭水」——每天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應各飲一大杯水,這對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1、水對人體多重要
水在人體內起「潤滑」作用。缺水會使關節、臟器及組織細胞相互間的「摩擦」增大,誘發相關疾病。呼吸需要水的作用。肺只有在濕潤的情況下,方能順利地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體內「供水」不足,呼吸就要受影響。
水有助於代謝體內毒素。人體各臟器細胞內的水每隔幾天就得更新一次,如果攝入的水量不足 ,不能及時進行水更新,會致使代謝產物不能排出而影響細胞水的潔凈。代謝毒物淤積在體內的相關組織中,就會造成細胞的水「污染」 ,進而損害細胞並導致疾病發生,甚至會產生癌變。
2、體內缺水有哪些害
不少老年常見病與多發病的發生或症狀的加重,都與體內水分不足有關。這主要是老年人因為機體自然衰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呈退化之勢,如果體內缺水,不僅會加速衰老進程,還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如皮膚皺縮,肌肉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生滯留,還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機體不適,如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乏力等,並能誘發各種病變。
3、早晚補水大有好處
人在一夜的睡眠中,由於出汗和尿液的排放,早晨起床時,體內缺乏水分;睡眠時由於血流量不足,血管會變得細小。早晨胃腸道已被排空,此時喝上一大杯水,能很快被吸收進血液循環,對血液起到稀釋作用,從而對體內各器官組織進行一次「內部洗滌」 ,增強肝臟的排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另外,血液濃度降低,又可促進血液正常循環,有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和心肌梗死。
睡中猝死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死因,這主要是由於心腦梗塞容易在血液黏稠時發生。當人熟睡時,特別是在冬季,往往將被子捂得較為嚴實,由於體內水分的流失,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可能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而致死亡。睡前喝上一杯水,可緩解機體的缺水狀況,保持血管的暢通。夜間醒來時也可視情況適當補充一些水分,有利於減少腦梗塞的危險。
養精蓄銳重在「閉藏」
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尤其要注意保養。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有詳細記載:「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段話闡述了冬季生活起居及精神調攝的原則。
生活起居
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並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所以,提醒平時習慣早起外出運動的老年朋友,在隆冬季節里,應待陽光出現,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發作等意外。
精神調攝
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明確指出:「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冬季調養精神,除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外,積極適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養花種草、節假日結伴郊遊、爬山等,也會讓人精神愉悅 ,身心健康。
冬令進補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葯的作用。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
抓緊進補時間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
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 ,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 ,冬補三九」的說法。
把握進補原則
需要提醒的是,進補前要先辨明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中葯材。「寒性」體質者適合「熱補」 ,如人參、黃芪、當歸、熟地、冬蟲夏草等;「虛熱」體質者適合「平補」 ,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銀耳等。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症等患者不宜進補,這類患者體質多屬熱性,進補於病情不利;腸胃機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否則不但不吸收,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選好進補食物
冬令進補的食物應該具備三種功能: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製品等。
二要有禦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連根帶皮的蔬菜。這類蔬菜生長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 (維生素B_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潤肺生津的食物也要多吃些。
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 ,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故有「暑天宜食生藕、秋涼宜食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
黃鱔:秋冬食鱔對血糖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燒鱔段、清燉鱔魚、炒鱔絲、黃鱔粥均可。
板栗:有健胃養脾、補腎強骨的作用,板栗還有「補胃之王」的美譽。
花生:用鮮花生仁研末沖湯喝,或水煮食用。花生不宜炒吃 ,因消化吸收不好。
紅棗:秋冬食紅棗是滋陽潤燥、宜肺補氣的清補食品,若能與銀耳、百合、山葯共同煨食,療效更好。
10、三九寒天如何養生?避免過分疲勞 避免酒色過度
三九天後,寒氣逐漸達到頂峰,人體的消耗也逐漸增多。中醫指出,三九養生要特別講究,那麼三九寒天如何養生?首先,要護好腎。中醫認為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