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簡述稻蟹共養生產模式的優點

簡述稻蟹共養生產模式的優點

發布時間:2020-09-03 13:51:11

1、稻田養蟹有什麼特點呢?

稻田養殖河蟹的特點如下:

1. 立體種養殖的模範

在同一塊稻田中既能種稻也能養蟹,把植物和動物、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保持農田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實現稻蟹雙豐收。

2. 養殖環境特殊

稻田屬於淺水環境,淺水期僅7厘米水,深水時也不過20厘米左右,因而水溫變化較大,因此為了保持水溫的相對穩定,蟹溝、蟹溜等田間設施是必須要做的工程之一。另一個特點就是水中溶解氧充足,經常保持在4. 5~ 5. 5毫克/升,且水經常流動交換,放養密度又低,所以蟹病較少。

3. 開辟新的養殖水域

稻田養殖河蟹的模式為淡水養殖增加新的水域,不需要佔用現有養殖水面,開辟了養蟹生產的新途徑和新的養殖水域。

4. 保護生態環境,有利改良農村環境衛生

在稻田養殖河蟹的生產實踐中發現,利用稻田養殖河蟹後,稻田裡及附近的搖蚊幼蟲密度明顯地降低,最多可下降50%左右,成蚊密度也會下降15%左右,有利於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5. 增加農民的收入

稻田養殖河蟹的實驗結果表明,利用稻田養殖河蟹後,稻田的平均產量不但沒有下降,還會提高10%~20% 左右,同時每畝地還能收獲相當數量的成蟹,相對地降低了農業成本,增加了農民的實際收入。

2、稻田養蟹的主要技術關鍵是哪些?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雖然其個體比青蝦大得多,但其食性與青蝦雷同,只是對螺、蜆等貝類的攝食能力比青蝦強得多。因為河蟹的繁殖必須在海水或人工海水中進行,所以稻田養蟹分兩個階段:購淡化的蟹苗培育成第五期幼蟹;幼蟹繼續培育到年底或第二年春天則為蟹種,俗稱扣蟹。

田塊的選擇和准備與青蝦基本相同。但也有像稻田養魚開挖田間溝,使成「田」或「目」等形狀的蟹溝。因為蟹會鑽洞,所以田埂要加寬至2~2.5米,底部寬4~5米。高度也相應增加至0.8米左右。田埂壓緊,不能有縫。田埂上用塑板、厚塑料膜或玻璃鋼建成防逃牆。埋入土中20厘米,每1~1.5米用竹竿打樁,內外夾緊,防止被風吹倒。進排水閘門處地基要壓實,不留縫隙,閘門要用較密的鍍鋅或不銹鋼網阻擋,防河蟹逃跑,並防敵害進入。

蟹苗、蟹種必須選擇長江水系天然苗種。選擇規格整齊,健壯、活躍、無早熟的苗或種。蟹苗運輸採用特別蟹苗木箱運輸和尼龍袋充氧運輸。蟹種運輸採取網袋法。運輸中切忌重壓,防風吹日曬,適量適時淋水。放養前避免溫差太大,先淋水後放入稻田。

放養時間和放養量。稻田在放養前同魚、蝦一樣先消毒,施基肥,毒性消失後放苗種。蟹苗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每公頃稻田放優質苗約7.5千克。先把蟹苗圍在暫養池投喂蛋黃、豆漿加魚糜。待秧苗全部轉青再進入整個魚溝和稻田。年底一般每公頃可獲75千克左右優質蟹種。如放蟹種則在1—3月份。蟹種規格為80~120隻/千克為佳。計劃每公頃產商品蟹450千克以上的可放90~105千克;750千克以上則放150千克左右。放養前,稻田同樣要消毒。適當混養鰱、鱅夏花或一齡魚種。

培養天然餌料和投喂。在蟹溝和暫養池中移栽水草或水生蔬菜,以利蟹的攝食、隱蔽、蛻殼。4~5月份每公頃稻田放鮮活螺、蜆6000千克,讓其自然繁殖,作為優質動物飼料。3—4月投精料為主,7—9月高溫季節,也是攝食高峰,以青料為主,如水草、紅薯、南瓜等,補充少量野雜魚。10月份以動物飼料為主,每日投喂2~3次。傍晚一次占日投喂量60%~70%。每日投飼量約為蟹體重的5%~8%。水質管理和青蝦一樣,要保持水質清新,方法同蝦。每半月用生石灰溶化後全池潑灑,防止蟹病,並補充鈣。每公頃用量150~225千克。其他管理工作以及水稻用農葯均同前述。

捕撈方法有四種:①用地籠、蟹籠捕捉;②利用其洄遊性,白天加水,晚上排水,在排水口置網捕捉;③先加水後排水,將蟹引入暫養池中捕捉;④夜晚河蟹爬出時用手電筒照射,很易捉到,捕撈率可達95%。

3、從地理角度稻蟹共養的優勢是什麼

稻殼等可以養蟹,蟹肥可以作為稻田的肥料,形成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
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發展綠色農業,提高產品質量。

4、稻田養蟹的效益

稻田養蟹就是在同一塊稻田、同一個生長季節里,既種植水稻又養殖河蟹。這是一項無風險、見效快、效益高的種養巧妙結合的立體種養新模式。由於稻田施用優質腐熟農家肥和生物肥,噴灑生物農葯和高效低毒安全農葯,因此減輕了農業污染,可使水稻與河蟹在適宜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共生。

5、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的優點?

稻田養魚種養模式是一個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種養系統,魚在系統中既起到了耕田除草、減少病蟲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資源、水面資源、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發展稻田養魚,對推進科教興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通過稻魚基地建設,發揮稻魚互利共生優勢,可以增加魚的產量和畝產收益,稻田養魚產業化經營可使稻魚產品達到質的提高和量的增長,使農民盡可能多的獲得生產上的收益並參與分享加工、流通過程帶來的效益。
稻田養魚還促進了生態環境建設和旅遊休閑農業發展。利用魚除草,施肥,除蟲,防病,降低施肥施葯數量,從而達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目的,促進生態平衡,並通過稻田養魚產業化,建立現代生態種養園區,帶動農家樂、漁家樂的發展。
稻田養魚產業技術含量不高,受自然災害侵襲風險小,增產、增收、富民的效果明顯,農民容易接受,產業化發展前景良好。規模化生產、標准化生產和加強市場化建設,推廣休閑化種養是稻田養魚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6、稻田蟹的養殖技術

1、養蟹稻田准備

養蟹稻田需要防逃設施。田埂要求高60厘米,寬40-50厘米,在田埂上覆雙層塑料薄膜即可。也可在稻田四周圍起光滑的石棉瓦或聚乙烯網片防逃。進出水口也要裝防逃棚。在距田埂3米開挖環溝,養蟹苗、蟹種的環溝寬1米、深0.8米就可。養成蟹環溝寬2-3米、深1米。田中間也要開溝、開溜(蟹塘)。溝寬50-60厘米、深50厘米,養成蟹可加寬到1米、深60厘米。 溜的面積8-10平方米、深1米。溝、溜約占稻田總面積的30%左右。養蟹田以2-3畝為一個養殖單元為宜。

2、苗種放養

培育蟹種每畝放養蟹苗0.5千克。養殖成蟹則每畝可放養個體重為 10-15克的蟹種 1500-2 000隻。也可利用當年早繁蟹苗,放到溫室里強化培育後,5月再放進稻田,可以縮短養殖周期。

3、螃蟹的飼養管理

日投喂1-2次,一般上午8-9時和下午4-5時。特別飼養成蟹以傍晚投喂為主,日投餌率為3%-5%。投喂點應在預先設置的食台上或蟹溝兩側的岸邊。投喂時要注意檢查田埂是否有漏洞,因河蟹有打洞習性,發現漏洞及時堵塞。暴雨時注意防澇、螃蟹的逃逆,乾旱季節注意缺水。正常情況下稻田水深保持6-10厘米。為保持水質的清新,要經常換水,6-7月可每周換水1次;8-9月每周換水2-3次;9月以後可每5-1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3-1/5。另外飼養期間每隔10天在溝、溜中施1次生石灰,使水呈5-10毫克/升。

7、稻田養殖河蟹有什麼特點

稻田養蟹,是當前農業生產中一項具有綜合效益的系統工程,對於穩糧保供,增產增收,引導農民致富,振興農村經濟有著重要作用。其優點是:
(1)有利於水稻生長,水稻不減產,又提高品質、增效
河蟹攝食稻田中的雜草、綠萍、底棲生物,並大量消滅稻葉蟬、螟蟲等害蟲,其排泄物可肥田,據測定,連續幾年養蟹的稻田,耕作層的土壤有機質提高了1倍左右。這就促進了水稻生長,提高了水稻產量,在種植上採用大壟雙行技術,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邊際效應,水稻增產5%~17%,而且是「有機稻」,每千克售價增加0.2元,成本下降10%以上。
(2)稻田為河蟹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促進河蟹生長
稻田水淺、遮光,有利於河蟹隱蔽和蛻殼,淺水餌料生物多,有利於河蟹生長。在後期採用強化營養措施:在第4次蛻殼後,增投動物性餌料,使稻田中河蟹規格明顯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質改善,稻田成蟹產量25~30千克。
(3)稻蟹共生,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每畝稻田可收稻穀400千克左右,收獲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純效益1000~1500元。
(4)綜合效益極為顯著
稻田養蟹將種植與養蟹密切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而且穩定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化肥、農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質,不僅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而且生態效益顯著。
(5)一水二用,一地雙收,符合國家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該項技術,對於確保我國基本糧田的穩定,確保糧食安全戰略有重要意義。不僅節約了土地、水資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蟲害、雜草明顯減少,水稻有利於河蟹隱蔽,蛻殼和生長,確保稻田濕地環境和諧友好,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產業。

8、稻田養螃蟹?每畝要多少成本?正常情況。畝產多少?

稻田養河蟹是一項新興的水產養殖業,又是一種集約經營的方式,它可使水稻少施1次肥料,又可拉加稻穀產量,使蟹、稻獲得雙豐收。稻田養河蟹具有投資少、管理方便、經濟效益高等特點。一般投放蟹苗,飼養16~17個月,畝產成蟹可達50~80千克。如果投放幼蟹養1年,畝產成蟹可達50~70千克,畝產值達萬元以上。
據研究,連續3年養蟹的稻田,耕層0~15厘米的土壤有機質提高1倍左右。可見,稻、蟹共生的結構模式,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城市、郊區發展稻田河蟹養殖,對於服務「菜藍子」工程和農村脫貧致富,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稻田養蟹准備
養蟹的稻田,應選擇水源豐富,水質清爽無污染,進、排水方便,保水性好的單季稻田,前茬作物一經收割離田,要及時搞好規劃和整修。
(1)開溝作畦:根據稻、蟹共生的需要,在稻田四周離田埂1.5~2米外開挖一條圍溝,圍溝中間每隔2.5米挖畦溝與圍溝通連,溝寬0.5米,深0.6米。畦面供種稻,溝內供養蟹。
(2)人造蟹洞:為避免河蟹掘穴造成水溝淤塞,在水溝溝坡離畦面25厘米處,每間隔40厘米左右,用直徑12~15厘米的扁圓形棍棒,戳成與畦面成15度斜角,深20~30厘米的洞穴,供河蟹隱蔽穴居。為防止河蟹相互格鬥致殘,兩坡間的洞穴以交錯設置為宜。
(3)清田消毒:田塊整修結束後,每畝用生石灰30~35千克,化水後,全田潑灑,以殺滅敵害,預防病菌蔓延。
(4)田塊的選擇:養蟹稻田要求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清新,田四周築寬1.3~1.5米、高0.8米的田埂並夯實,田埂上圍起高 0.75~0.80米的鈣塑板,或其它光滑的材料均可,用毛竹固定,稻田內開溝,使稻田成田字型的小塊,溝寬0.8~1.2米、深0.6米,溝內種植水葫蘆、浮萍等,每小塊田設1~2個食台。
(5)防逃設施:河蟹善逃,因此必須築好防逃設施。具體方法是:沿田岸挖深溝,用磚砌或安裝薄水泥板平田岸。根據田塊大小,在田裡挖「井」字型或「十」字型的蟹溝。蟹溝一般寬50厘米,深80厘米,同時也可挖幾個1.5~2米見方,深80厘米的蟹溜。防逃措施是稻田養蟹成敗的關鍵,也是資金投放的重點。因此,防逃材料既要牢固耐用,又要求施工嚴格。通常四周田埂要用水泥板或磚塊砌成兩面光滑的防逃牆,牆高0.5米,牆基下埋0.2米左右,牆體三面脫空,沒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在田岸上每隔2米打一根小木樁,將油毛氈豎著鋪開,用鉛絲或木條將油毛氈固定在木樁上。還有一種做法是在稻田四周砌一條高1米以上,內面光滑的圍牆,基部進水口4個,離水面60厘米以上處,用1條15厘米寬的硬塑料薄板,彎成弓形插入即可。此法具有成體低、防逃性好的特點。進、出水口要用鐵絲網圍攔,做到內可防蟹逃之患,外可防敵害進田。

二、稻田養蟹中水稻的管理
稻田養蟹,對水稻應選擇抗病蟲害、抗倒伏的品種。採取少耕直播或常規移栽均可。管理措施著重協調稻、蟹共生的矛盾。
(1)施肥:以有機肥為主,以減少對河蟹的毒害,另一方面有些有機肥還可作河蟹的飼料。在施足基肥情況下,通常以餅粕作追肥為佳,盡可能減少追肥次數,尤其要減少化肥的追施次數和數量。確需用化肥作追肥時,宜用尿素,每次畝用量控制在7.5~10千克。最好不施過磷酸鈣和碳酸氫銨,因這二種化肥對蟹種有影響,應慎重使用。
(2)水質管理:養蟹的稻田,需經常保持畦面有3~5厘米深的水,不任意改變水位或脫水烤田,確需烤田時,只能將水位降至畦面無水層止,分次進行輕烤田,防止水體過小而影響河蟹的正常蛻皮生長。
(3)病蟲害防治:河蟹尤其是蟹苗對農葯比較敏感,所以凡養蟹的稻田,在選用抗病蟲害水稻品種的前提下,應盡量避免使用農葯,也要注意不可讓周圍農田的葯劑水流入。如必須使用農葯時,應選擇高效低毒的農葯。可採用三種辦法施葯:
一是選用樂果、殺蟲脒、葉蟬散、稻瘟凈、井崗黴素等對河蟹毒性低的農葯;
二是准確掌握水稻病蟲發生時間及其規律,對症下葯,或選擇幾種農葯混合噴施,進行兼治,擴大防治對象,以減少用葯次數;
三是用葯方法要噴施,施葯時應先灌水,改葯液潑灑為噴霧,改高容量粗噴霧為低容量細噴霧或彌霧。盡量減少農葯散落地表水面,施葯後結合換水,進行1次套灌,確保田間水體清新,避免農葯污染造成蟹死亡。另外採取隔日噴施。用葯後要加強觀察,發現河蟹有迴避反應(出洞亂爬),應及時換水。

三、稻田養蟹中河蟹的飼養管理
(1)種植水草:水稻播種或定植後,水溝水面要及時種植細綠萍、水葫蘆、水浮蓮等水生植物,供河蟹作青餌料,也可供河蟹活動和棲息的場所。
(2)蟹種放養:6月上旬,向田中進水30厘米深,插秧1~2天後,將規格為每千克100~200隻,體質健壯、肢體完整的蟹種放入田中,放養量每畝 2000~2400隻。放養時要均勻,防止局部蟹種過密而互相格鬥致殘,影響成活率。
(3)投喂餌料:河蟹以蚯蚓、螺蜆、低值貝類、小魚、蝦等餌料為主,搭配畜禽飼用的高質量混合餌料,或玉米、小麥、南瓜絲、谷類等植物性餌料。每天投餌量為河蟹總個體重的5%~8%,並視田間剩餌的多少再確定翌日的投餌數量和品種。投餌定時在下午傍晚為好,定位於水溝岸邊上,或投喂在預設的食台上。河蟹每增重0.5千克,需精餌料1千克。
(4)水質調節:養蟹稻田每3~5天換1次水,盛夏高溫期每天換1次水,換水放在每天上午10時左右,每次換水量為田間規定水體的1/3~1/2。水位要保持離水稻畦面15厘米。換水時水溫溫差不能大於3℃,還要防止急水沖灌進田,影響河蟹生長。
(5)消毒補鈣:河蟹養殖期內,每月畝用生石灰10~15千克,化成液體潑灑1次,以殺滅病菌和驅除敵害,並經常補充河蟹需要的鈣質營養。
(6)五查五定:養殖期間要堅持每天巡塘檢查1~2次。查有無剩餌,定當天投餌品種和數量;查水質水體,定換水時間和換水量;查防逃設施是否牢靠,定維修加固措施;查有無敵害,定防範辦法;查有無病蟹和死蟹,定防治挽救措施。

四、稻田養蟹與水稻收割後的管理
水稻在10月下旬或11月收割離田後,為延長河蟹養殖期,通常水溝內仍保持九成滿的水位,以滿足河蟹對水體條件的要求。適量投飼,做好防逃,按市場需要起捕,捕蟹通常在夜間,先放干溝內水,等多數河蟹爬出洞穴,借燈光捕捉,捕後再放水,如此反復捕捉3個夜晚,大部分可捕凈

9、稻田種養結合有哪些優點?

遼寧省盤山縣將水稻、蔬菜種植與水產養殖結合起來,組成「稻、蟹、菜」多元化的復合生態系統,採取「大壟雙行,早放精養」新技術,不僅水稻增產、增效,品質提高,而且稻田中的河蟹可生長成大規格優質蟹,綜合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養蟹稻田比不養蟹稻田效益增加1089元/畝。「盤山模式」將種稻與養蟹密切結合起來,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穩定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化肥、農葯的使用,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的同時,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水稻+水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即1+1=4。該項技術對於確保我國基本糧田的穩定,確保糧食安全戰略有重要意義,是名副其實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的產業。

10、稻田養蟹有哪些優點?

稻田養蟹,是當前農業生產中一項具有綜合效益的系統工程,對於穩糧保供,增產增收,引導農民致富,振興農村經濟有著重要作用。其優點是:

(1)有利於水稻生長,水稻不減產,又提高品質、增效

河蟹攝食稻田中的雜草、綠萍、底棲生物,並大量消滅稻葉蟬、螟蟲等害蟲,其排泄物可肥田,據測定,連續幾年養蟹的稻田,耕作層的土壤有機質提高了1倍左右。這就促進了水稻生長,提高了水稻產量,在種植上採用大壟雙行技術,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邊際效應,水稻增產5%~17%,而且是「有機稻」,每千克售價增加0.2元,成本下降10%以上。

(2)稻田為河蟹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促進河蟹生長

稻田水淺、遮光,有利於河蟹隱蔽和蛻殼,淺水餌料生物多,有利於河蟹生長。在後期採用強化營養措施:在第4次蛻殼後,增投動物性餌料,使稻田中河蟹規格明顯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質改善,稻田成蟹產量25~30千克。

(3)稻蟹共生,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每畝稻田可收稻穀400千克左右,收獲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純效益1000~1500元。

(4)綜合效益極為顯著

稻田養蟹將種植與養蟹密切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而且穩定了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化肥、農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質,不僅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而且生態效益顯著。

(5)一水二用,一地雙收,符合國家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該項技術,對於確保我國基本糧田的穩定,確保糧食安全戰略有重要意義。不僅節約了土地、水資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蟲害、雜草明顯減少,水稻有利於河蟹隱蔽,蛻殼和生長,確保稻田濕地環境和諧友好,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產業。

與簡述稻蟹共養生產模式的優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