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拔罐療法拔罐養生常用方法

拔罐療法拔罐養生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0-09-03 07:08:08

1、拔罐療法是種怎樣的醫療養生保健方法?

拔火罐可以散寒、化淤、止痛

2、拔罐療法要怎樣操作?

拔火罐可以散寒、化淤、止痛,是民間常用的治病方法。具體做法是,取一隻邊緣光滑的玻璃瓶或雪花膏瓶、小陶瓷杯等,當做火罐用。讓病人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將蘸酒精的棉花球用夾子夾住點燃,放入罐內,幾秒鍾後迅速抽出,隨即將罐子扣在患處,放置10~20分鍾取下。

亦可用一小張薄紙點燃放入罐內,待紙燒滅,立即將火罐扣在患部。啟罐時,只要用手壓一下患部旁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就自然脫離患部。啟罐後,患部皮膚呈紫紅色隆起,患者頓覺輕松。

3、拔罐療法是怎樣操作的?

拔火罐可以散寒、化淤、止痛,是民間常用的治病方法。具體做法是,取一隻邊緣光滑的玻璃瓶或雪花膏瓶、小陶瓷杯等,當做火罐用。讓病人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將蘸酒精的棉花球用夾子夾住點燃,放入罐內,幾秒鍾後迅速抽出,隨即將罐子扣在患處,放置10~20分鍾取下。

亦可用一小張薄紙點燃放入罐內,待紙燒滅,立即將火罐扣在患部。啟罐時,只要用手壓一下患部旁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就自然脫離患部。啟罐後,患部皮膚呈紫紅色隆起,患者頓覺輕松。

4、拔火罐療法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拔火罐可以散寒、化瘀、止痛,是民間常用的治病方法。具體做法是,取一隻邊緣光滑的玻璃瓶或雪花膏瓶、小搪瓷杯等,當做火罐用。讓病人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將蘸在酒精的棉花球用夾子夾住點燃,放入罐內,幾秒鍾後迅速抽出,隨即將罐子扣在患處,放置10~20分鍾取下。亦可用一小張薄紙點燃放入罐內,待紙燒滅,立即將火罐扣在患部。啟罐時,只要用手壓一下患部旁的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就自然脫離患部。啟罐後,患部皮膚呈紫紅色隆起,患者頓覺輕松。

拔火罐具有簡便易行,療效顯著等優點,但並不是包治百病的,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用的。心臟部位、乳頭部位、毛發部位及生濕病和患有皮膚病的地方不要拔;急性傳染病、嚴重心臟病、水腫、腹水及嬰幼兒、久病體弱病人以及孕婦的腰部和腹部都不能拔火罐。

5、拔罐養生有什麼方法

拔罐療法的養生之道
好輕松拔罐療法的治病機理可以從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兩種角度來解說,中醫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最終導致種種病症。

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治療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作用,紅細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現自體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單核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有利於炎症的消散,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 罐中負壓通過運動和傳遞的方式,與患者體內負壓相互通透,激活患者體內負壓。在外部負壓的干預下,體內負壓開始活躍,運動和傳遞的速度加快,並趨近於平衡,迫使病變部位或組織器官功能逐步恢復正常。同時患者自動調節體內負壓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至痊癒後,已增強的自調能力會長期存在。

拔罐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促進和加快肌肉和臟器對代謝產物的消除排泄。

6、拔罐常見的方法 拔罐常見的方法有哪些

拔罐常見的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應位置後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此法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病症。
2、閃罐法:是指把罐吸附於相應位置後,用一隻手壓住皮膚,另一隻手握住罐體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復多次,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淤血為度。此法適用於治療局部皮膚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上塗一層凡士林油後,再拔罐。然後,醫者用手握住罐子,在塗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動。當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淤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用於治療肌肉豐厚,皮膚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病症
4、刺絡拔罐法:即將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行拔罐,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此法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症。
5、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6、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拔罐後,凡肌體及內臟功能失調者,均會出現不同顏色的火罐印跡,對於診斷和指導保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那麼拔罐後的皮膚顏色要怎麼鑒別呢?下面的內容會詳細告訴大家拔罐後皮膚顏色鑒別的方法。
拔罐後為什麼皮膚會癢
拔罐後,邊緣會由於局部罐口的刺激和充血而發生緊縮瘙癢感,這是正常的現象。中醫表示有風邪和濕氣,先痛後癢表示體內有火毒。遇到皮膚癢不必驚慌,是病氣外排的必然現象。連續治療,堅持一段時間,反應自然消失,一般不會很長,有的1--2天,個別嚴重的需要1--2周左右。
但有一部分是對於罐子材質的過敏而導致的,多數是瓷罐或竹罐,尤其是竹葯罐,由於葯物的熏蒸會有部分患者出現過敏現象。一般的玻璃管是不會出現過敏現象的,但如果拔的時候罐口太燙或拔得時間長了,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佳,出現紅腫、水皰甚至破潰現象。
拔罐後,一般火罐的印子會在3-5天消退,很多在第二天就會出現癢癢的,這是很正常的,這是末梢破壞組織的修復的過程,不用擔心。如果症狀持續,建議皮膚科就診,用點外用葯物。
拔火罐的方法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頸椎病的拔罐療法
椎病的手法治療是脊髓型以外各型的首選療法,罐療也可以改善頸痙攣狀態。我們在臨床中,常將拔罐作為手法治療之前的放鬆手段使用,實踐證明:這一手段簡捷高效,明顯節約人力,可供醫道同仁參考。下面把頸椎病的拔罐方法介紹如下:
血瘀型:症見頸骨硬痛,固定不移,痛若針刺,兼見肢體麻木。選穴:肩貞(在肩部後面,正腋後紋頭上方一橫指)、天宗(肩胛骨岡下窩的中央)、阿是穴。操作:上述穴位拔火罐10分鍾,起罐後局部按摩,頭部做旋轉動作,隔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風寒濕痹型:症見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縮無力,頸項沉重酸痛,僵硬不能活動,惡寒畏風。選穴:大抒(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風門(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阿是穴。操作: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時還應注意長時間屈頸工作時,經常做頸部及肩部功能鍛煉,避免感受風寒,枕頭高低適中。
湧泉穴拔罐法
人體的生長發育與衰老均與腎氣的盛衰直接相關,腎氣充足則生長發育正常,精力旺盛,骨堅齒固,發澤耳聰;腎氣衰弱則生長發育遲緩,精力不足,骨松齒脫,發枯耳背。所以古人非常重視人體的腎臟,稱之為「先天之本」、「生長發育之源」。湧泉穴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位於人體的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重著粘膩,容易蘊積於下,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身體的其他部位,造成多種疾病。所以湧泉穴經常拔罐可以及時排除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的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的精力充沛,具有固齒烏發、聰耳明目、延緩衰老的作用。如果能夠在湧泉穴刺血拔罐效果更好。
大椎穴拔罐治療和預防感冒
大椎穴乃督脈之穴。「督」有總督、督促之意。督脈行於人體脊背正中,上至頭面,入絡於腦,具有統率和督促全身陽經脈氣的作用,故督脈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之說。大椎穴位於人體背部極上,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之陽氣,聯絡一身之陰氣的作用。所以經常在大椎穴拔罐,具有調節陰陽,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預防感冒、咳嗽、頭痛、中風等疾病,增強身體抵抗力的作用。
穴位拔罐增補元氣
關元、氣海、命門穴拔罐具有增補元氣的作用。由於氣海和關元同屬於任脈,距離較近,所以可將此二穴同時吸拔於一個罐內。
關元與氣海穴都具有強壯作用,為中老年保健的重要穴位。古人認為氣海穴「為元氣之海」;關元穴亦稱為丹田,是人體足三陰經與任脈之交會穴;命門穴位於背部正中第二腰椎棘突下,是督脈的重要穴位,為「生命之戶」,乃真氣出入之所,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人至晚年往往腎氣虛損、陽氣衰微,所以經常拔這幾個穴位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延年益壽的作用。
要想調血補血,就拔三陰交穴
中醫上講:三陰交穴位於內踝上三寸,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賴後天的滋養,後天賴先天的促動。
經常三陰交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的氣血,三經氣血調和,則先天之精旺盛,後天氣血充足,因而可以達到調補精血,健康長壽的目的。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中醫拔罐療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徵的代謝病群。主要特點是血糖過高、糖尿、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疲乏,具有現代文明病之稱。其典型症狀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消瘦。
中醫認為,拔罐療法是以罐具吸拔病變部位或穴位,以通暢氣血,疏導經絡,拔除病氣,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最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因此,中醫認為,拔罐療法具有 行氣活血,溫經通絡,消腫止痛,祛濕逐寒,泄熱除毒等作用。
拔罐治療糖尿病的操作方法
方法一:
(l)取穴:①三焦俞、腎俞。②石門。③三陰交。
足三里穴拔罐的保健作用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四總穴之一,是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稱之為「長壽穴」。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從頭一直到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於頭面、胸腹部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穴拔罐除了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外,對於頭痛、牙痛、精神失常、發熱、鼻炎、口眼歪斜、口唇生瘡、哮喘、心悸、高血壓、腹痛、泄瀉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說。
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經被大量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足三里穴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的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和內分泌功能都有良性的促進作用。在我國民間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幹」的經驗之傳。既古時候,民間常用灸的方法使足三里起泡流水,預防疾病。其實只要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同樣的甚至更有效的保健作用。
喬治亞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地區,在那裡盛行著一種放血方法,即採用極為簡單的工具,從腿膝的外側(正好是足三里穴)刺入使血滴出。每年用這種方法定期放血,一般是在體力充沛,體內毒素過剩時使用。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一位114歲的哈拉吉亞老人回答道,他們已經習慣於這樣做了,他曾祖父教導說:「不這樣,你就不能長壽。」
四關穴拔罐的保健作用
四關穴即合谷、太沖穴的總稱。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四總穴之一。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也就是俗稱的「虎口」。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的輸穴和原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間。合谷穴與太沖穴都是人體的重要保健穴位,兩穴合稱為「四關穴」,意即人體生命的關口。
手陽明大腸經從手出發,沿著手臂外側,終止於頭面部的迎香穴。因此頭面部以及五官的疾病,如頭痛、咽喉腫痛、口乾、流鼻血、牙痛、口眼歪斜等均可通過合谷穴拔罐進行治療和預防,所以有「面口合谷收」之說。同時合谷穴經常拔罐還可保持大腸經的氣血暢通,使體內的代謝產物和毒素及時排出體外。
足厥陰肝經從足出發,沿著下肢內側,繞過生殖器,循著兩脅,上達頭頂。肝藏血,主疏泄,肝主筋,開竅於目。太沖穴為肝經的輸穴和原穴,因此太沖穴拔罐可以防治人體的精神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肝膽系統疾病,以及頭暈、頭痛、目赤腫痛、筋脈拘急等疾病。太沖空經常拔罐可以調整血壓,使血壓趨於正常,並具有增強性功能,調整情緒,清頭明目的作用,使人具有的精力和舒暢的情緒面對生活。
肚臍上拔罐的作用
肚臍的穴名叫「神闕」,是任脈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接受營養,所以臍是「生命之根蒂」,神氣出入之門戶。任脈總領一身之陰經,循行於胸腹正中,上聯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肝腎。所以神闕穴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具有健脾強腎、回陽救逆、和胃理腸、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一些敷臍葯膏,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而治病的,如果能在拔罐之後直接將葯物敷於臍部,則效果更加顯著。
神闕穴拔罐應注意,罐內的負壓不易過大,拔罐時間不易過長,最好選擇負壓罐,因為負壓罐容易調整負壓,而且不易燙傷皮膚,當皮膚出現充血或輕度瘀血時即可起罐。
拔火罐的誤區
火罐療法,又稱拔火罐,是借用杯罐的吸力,吸附於人體穴位或某個疼痛的局部,造成皮膚紅暈、紫紅而達到治療目的。很多人拔火罐習慣在家裡進行,由於缺少專業指導,易產生一些誤區。例如:
拔火罐後馬上洗澡 很多愛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說「火罐和洗澡,一個也少不了」。確實,溫熱的澡水和溫熱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這順序還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後拔火罐,但是絕對不能在拔罐之後馬上洗澡。
拔火罐後,皮膚是在一種被傷害的狀態下,非常的脆弱,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話,由於皮膚處於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很容易受涼。所以拔火罐後一定不能馬上洗澡。
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不少人說火罐這一拔最少要半小時,有的人認為拔出水皰來才能體現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這樣觀點的比較多。而拔火罐真的是時間越長越好嗎?
拔火罐根據火罐大小、材質、負壓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從點上火閃完到起罐不超過十分鍾為宜。因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於負壓而不在於時間,如果說在負壓很大的情況下拔罐時間過長直到拔出水皰,這樣不但會傷害到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7、刮痧拔罐療法

中醫好輕松刮痧拔罐療法

刮痧的時間和療程
每次刮痧的時間以20-30分鍾為宜,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同一部位刮痧應間隔一段時間,一般為5-7天。如果操作部位痧痕未退,不要帶痧痕刮痧。療程一般為7-10天,一個療程不解決問題,可繼續第二關療程,直到疾病的治癒為止。

好輕松拔罐療法

(一)單罐法。單罐法即單罐獨用,一般用於治療病變范圍比較局限的疾病。
(二)留罐法。又稱坐罐法,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留置一段時間的拔罐法。留置時間一般為5~10分鍾,它可用於拔罐治療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三)閃罐法(病變反射區吸拔法)。閃罐法指罐吸拔在應拔部位後隨即取下,反復操作至皮膚潮紅時為止的拔罐方法,若連續吸拔20次左右,又稱連續閃罐法。此法的興奮作用較為明顯,適用於肌肉痿弱、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弱病症及中風後遺症等。
(四)走罐法。走罐法又稱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塗上一層薄薄的潤滑油。

8、拔火罐的正確步驟和方法是怎麼樣的

(1)准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2)術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症。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後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4)留罐時間: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10分鍾留到30分鍾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鬱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3分鍾到6分鍾比較合適。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鬱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於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5)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7)間隔時間;可根據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8)療程。一般以12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幾個療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病情,疼痛范圍,可拔l~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玻璃火罐。

9、拔罐療法的方法類型

吸拔的方法: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火罐療法,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
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中國民間使用很久。晉代醫學家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從以上介紹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況看來,中國晉、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火罐療法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將薄紙捲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後,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塗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已成負壓即可吸住。閃火法的優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無火,可避免燙傷,優於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內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於罐子的內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後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准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生較強的吸力。 常用的有二種:
(1)煮葯罐:將配製成的葯物裝入布袋內,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葯汁內煮15分鍾,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於風濕痛等病。常用葯物處方:麻黃、蘄艾、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佗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葯各二錢。
(2)貯葯罐:在抽氣罐內事先盛貯一定的葯液(約為罐子的2/3-1/2)。常用的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薑汁、風濕酒等。然後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吸在皮膚上。也有在玻璃罐內盛貯1/3-1/2的葯液,然後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常用於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用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後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10、拔火罐療法的操作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與拔罐療法拔罐養生常用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