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冬至中醫如何養生

冬至中醫如何養生

發布時間:2020-09-02 12:49:56

1、冬至應該怎樣養生

您好,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百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度,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冬至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能夠達知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道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腎內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容。
希望能幫到您,謝謝!

2、冬至已至,怎麼養生更能長壽?

冬至養生,「吃穿動養」四者缺一不可,四方面做好了,更容易長壽。2019年12月22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里的「冬至」。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冬至冬至,也意味著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段。那麼,冬至養生,和平常時候有何不同呢?
俗話說「冬練三九」,所謂的數九嚴寒,也就是冬至前後開始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冷在三九」,形象地道出了、一年裡最冷的隆冬嚴寒的味道。
大眾養生食物熱量表
大眾養生食物熱量表
智能小程序
如何度過「生命中非常的寒冷」?在我看來,也就是四個方面要做好,它們就是:吃、穿、動、養。
1、 吃——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進補可以適當多吃牛肉、羊肉、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桂圓等。常見的火鍋滋補肉食,都是這個季節比較合適的進補方式。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可見,「三九」養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好好溫補一下。但是,溫補也要注意適可而止,大溫大熱、過食辛熱肥甘也是不可取的。 
2、穿——保暖防寒,該穿就穿:
寒冬臘月,外界氣溫很低,身體的熱量主要就從裸露的頭、手等處散發。中醫認為,這就是一種傷陽的行為。現在很多人喜歡講究風度,穿得太多,身材顯得臃腫。於是各種「反季節」穿衣法絡繹不絕。
因此,該穿就穿,做好保暖防寒,是冬季應有的穿衣方式。如果溫度低於5度,更要帶好帽子,防止熱量散耗,也就養護好了陽氣,更利於健康長壽。
3、動——合理運動,養護陽氣:
三九隆冬,多數人選擇「貓冬」避寒。實際上,寒冬臘月,正是我們乘機提高抵抗力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氣溫低時,身體會有一種蜷縮成一團的意願。此時,如果勇敢地起身走出去,反倒無懼寒冷。這樣的「鍛煉」,其實更有利於機體抵抗寒冷。長此以往,身體的抵抗力也就更好了。當然,外出運動,最好還是做好防風寒的措施,穿比較厚實的運動服。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天是陰氣收藏的時段,三九是氣候變更的轉折點,也是陰盛陽衰的高峰。陽主動,陰主靜。如果缺乏運動,陽氣也會失去活力。堅持合理的運動,適當維護好陽氣的生機,使氣血流暢,經絡暢通,都是非常好的養生方式。
4、養——動靜相宜,陰平陽秘:
《黃帝內經》:冬季養藏。養陽和養陰,其實並不矛盾。孤陽不長,孤陰不生,我們要做的就在於如何「陰平陽秘」,那樣才是最好的長壽方法。

3、冬至前後如何養生最有效

1.調整飲食。
冬至時節應當食用性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棗、桂圓、辣椒等,這類食物有驅寒、溫腎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
2.多吃堅果。
冬至時多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和花生之類的堅果,因為堅果性味偏溫熱,有禦寒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3. 曬曬太陽。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都穿回的嚴嚴實實的,中午的時候找個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有利於身體健康。
4. 熱水泡腳。
冬至時節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答用熱水泡腳,能夠達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

4、冬至節氣如何養生 要謹防四種高發疾病

1、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葯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2、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

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3、中醫認為:女性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屬性,女屬陰,為涼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症狀。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溫暖的呵護。那麼,冬季女性該如何養生呢?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2)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4)注意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5、在冬季,通過中醫方式如何養生?

一、精神調養

為了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首先要求精神安靜。為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冬三月,此為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說。意思是欲求精神安靜,必須控制情志活動。做到如同對待他人隱私那樣秘而不宣,如同獲得了珍寶那樣感到滿足。如是,則「無擾乎陽」,養精蓿銳,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

二、起居調養

在寒冷的冬季里,不應當擾動陽氣,破壞陰成形大於陽化氣的生理比值。因此,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至於防寒保暖,也必須根據「無擾乎陽」的養藏原則,做到恰如其分。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則既耗陽氣,又易感冒。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亦易於入侵。《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說明冬季節制房事,養藏保精,對於預防春季溫病,具有重要意義。

三、飲實調養

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為避免維生素缺乏,應攝取新鮮蔬菜。從五味與五臟關系有之,則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腎主冬……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這是因為冬季陽氣衰微,腠理閉塞,很少出汗。減少食鹽攝入量,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增加苦味可以堅腎養心。

具體地說,在冬季為了保陰潛陽,宜食谷類、羊肉、鱉、龜、木耳等食品,宜食熱飲食,以保護陽氣。由於冬季重於養「藏」,放在此時進補是最好的時機。

四、運動調養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句民諺,是以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五、防病保健

冬季是麻疹、白喉、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發季節,除了注意精神、飲食運動鍛煉外,還可用中葯預防,如大青葉、板藍根對流感、麻疹、腮腺炎有預防作用;黃芩可以預防猩紅熱;蘭花草、魚腥草可預防百日咳;生牛膝能預防白喉。這些方法簡便有效,可以酌情採用。

冬寒也常誘發痼疾,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以及痹證等,也多因觸冒寒涼而誘發加重。因此防寒護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要注意顏面、四肢的保健,防止凍傷。 

6、冬至養生起居養生 冬至該如何養生

1、冬至養生起居養生:冷水洗臉
冬至天氣寒冷,很多人早上會選擇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僅能讓人變得清醒、精神振奮,還可以預防冬季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2、冬至養生起居養生:室溫恆定
首先室溫應保持恆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則容易傷人體陽氣。溫度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之間為好。室內還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可以使用加濕器。

冬至養生起居養生:溫水刷牙
3、冬至養生起居養生:溫水刷牙
冬至刷牙最好用溫水。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35℃左右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樣的水漱口,會使人產生一種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至,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齒敏感。溫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為宜,太熱的水也不好。
4、冬至養生起居養生:喝溫開水
洗臉刷牙後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5、冬至養生起居養生:夜忌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認為忍一時並不會有多大的傷害,尤其是冬季氣候寒冷,有的人冬夜就寢後因怕冷而長時間憋尿。專家提醒,可不要小看這不經意的憋尿,有尿意而不及時排尿對身體危害是很大的。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冬至養生起居養生:早睡晚起
6、冬至養生起居養生: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7、冬至養生起居養生: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於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症。

冬至養生起居養生:睡勿蒙頭
8、冬至養生起居養生:睡勿蒙頭
有很多人喜歡蒙頭睡覺,特別是冬季由於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將頭、臉全都埋進被子。在室內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蒙頭睡覺的害處還在於被子內通風不良、空氣污濁,人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使被子內新鮮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越積越多,易使人產生缺氧症狀。重者,會因缺氧使人做噩夢,精神恐懼,突然驚醒,久而久之,還可引起神經衰弱等後遺症。
9、冬至養生起居養生:溫水洗澡
冬季少洗澡多保濕,可避免乏脂性濕疹。洗澡時盡量用溫水,避免過燙。一般油性皮膚的人在冬季一周洗兩次澡即可,乾性皮膚的人一周洗一次澡為佳,最好少用或不用肥皂、沐浴露等,洗完澡後要擦保濕霜。

冬至養生起居養生:常曬太陽
10、冬至養生起居養生: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生,由於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至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11、冬至養生起居養生: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於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葯泡腳,這里有個葯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至皮膚乾燥、皸裂。
12、冬至養生起居養生:定時開窗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7、冬至如何養生

原則
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元憂平陽」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養腎為先]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准備
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溫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
[增苦少咸]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8、冬至的保健養身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鍾。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葯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冬至養生 中醫認為:女性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屬性,女屬陰,為涼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症狀。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溫暖的呵護。那麼,冬季女性該如何養生呢?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2.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4.注意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9、中老年冬至如何養生?

如此重要的節氣,我想把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著社會、家庭的重擔, 加上新世紀的快節奏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使人經常處於緊張繁忙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若不注意保養自己,必然影響身心健康。《靈樞·天年》雲:「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如此並不可怕,《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書中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年養生的關鍵: 一、

靜神少慮(即「壯不競時,精神滅想」)

要求中年人

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3.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餘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4.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要得體,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二、勞而勿過(《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

1.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三、節欲保精(《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

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慾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說明節欲保精的重要性,而東漢醫家張仲景則以「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闡述了節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與冬至中醫如何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