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請問 道家養生與深呼吸的關系

請問 道家養生與深呼吸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08-31 23:32:42

1、道家養生的優點?

『優點』蘊涵於其『特點』之中,有四百大特點:一風水,二中醫,三武術,四天合度。
這是四個遞進上升的層次。

『靜』時要有適宜的知氣通水潤環境
『恙』時要有中道醫的養護
『平』時要有武術的強化
『行』時要有技術和藝專術的游刃有餘、以屬天合天境界。『』『』

2、什麼是道家的丹田 道家練內丹養生法

丹田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所用的術語,道家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是性命之根本。
道教經典《仙經》中指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上丹田 為印堂所在.亦稱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道家認為,上丹田為人道之門,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珍至貴。平時,人們只要經常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延年不老二
中丹田 又叫絳宮,《仙經》中說:「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意思是說,六腑五臟息息相關,共同維持人體氣血正常運轉,各有所轄,有不同的運作方式,都受心臟的主宰。心功能健旺則五臟六腑才能正常運行。道家認為,經常保持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人自會長生。』
下丹田 又叫氣海、精門、命門等,在肚臍下三寸處。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陰陽的門戶、五氣的本元。內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稱下丹田為命門。』道家認為,意守下丹田,存思陰陽之神,則陰陽之氣不衰,生命不枯 。
道家練內丹養生法
道家所說的煉內丹.是指意守下丹田,在肚臍下三寸處。因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道家稱之為性命之祖、生氣之源、陰陽之會、呼吸之門。
常煉內丹能激發人體內的能量物質,調節、充實氣血循環,提高整體代謝機能,可起到充實下元、防止早衰、延年益壽的作用,每天早上,按照以下動作練習一遍即可。
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放鬆,深呼吸6次。然後,膝稍彎曲,松肩垂肘,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於小腹前,兩手呈抱球狀,意守下丹田。以下丹田為圓中心,身體左右進行晃動。身體晃動時,舌抵下齶,全身不能僵硬。接著,兩手虎口相對,放在下丹田兩旁,以下丹田為圓心,意念想像隨著身體的晃動.體內的氣逐漸集中到下丹田處,並且越來越濃,最後結成雞蛋大小的內丹。
短次練習半小時左右.最後收攝意念,深呼吸9次收功。

3、如何吐納 道家吐納和深呼吸一樣嗎

吐納就是呼吸運動的copy練習。
傳統中醫養生家認為人的一呼一吸間排濁覓清,吐故納新·,故稱吐納。現代醫學認為呼吸是人正常的生理現象,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完成氣體交換。
深呼吸知是一種行為上的調整。道家的吐納調息,由淺及深,漸進前行,有一套完整習練方法。先以自然呼吸入手,漸進不調息,而道息自調階段,深、長、勻是自然到來的。終極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的狀態,從而益壽延年。·

4、道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是怎樣的?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5、道家養生和我們平時所說的養生有什麼區別嗎?

平常我們說的養生一般都是指的中醫養生。道家自然有道家的一套理念。道家到了最後的養生不都是要吃風練氣,最後辟穀。和中醫養生理念不同的。

6、中醫養生和道家佛家儒家養生的關系

中醫養生是以傳統經絡學說、陰陽五行知等為理論。 基本上包含了三家養生
1、儒家講的是道敬,修身,道家講的是靜,練氣。佛家講的是凈,養心。
儒家更重專視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練氣,佛門主要是養心.養形,養氣,養心合而為一屬.這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道家講:避世。

7、氣功腹式呼吸與道家吐納功區別

氣功的腹式呼吸是為了聚氣,道家的吐納為了把內氣的強弱進行調整。

氣功腹式呼吸比胸呼吸要深,很容易使氣聚在小腹copy丹田處。

道家的吐納呼吸法分幾種層次:
深呼吸,急呼吸,淺呼吸,間斷式呼吸,和踵息或者也叫胎息。

深長呼吸能感覺到內氣的存在。

急呼吸能強壯內氣。但急呼吸消耗大,不建議經常使用。急呼吸也可以叫武火呼吸法。

淺呼吸,深呼吸進一步。內氣不再須要用深呼吸來加強效果,呼吸也平靜下來了。

間斷式呼吸,淺呼吸後面再進一步。身體像海綿那樣松透通透後,呼吸就會出現間斷狀態了。這是內氣已經相當穩定和強壯了。

踵息,是最高級的呼吸法。
身體像網狀體通透空透了,皮呼吸能力提高了很多。zd
隨著身體進一步健康,體內無用效耗也降低,日常生活也不需要那麼強壯的內氣去維持。
吸氧呼吸自然就像腳跟呼吸那般了,很輕。

8、道家養生思想是什麼?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貴柔、返樸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並防病的。
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與請問 道家養生與深呼吸的關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