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莊子建立的養生法是怎樣的?
莊子生活在戰國前期,與魏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世所共知;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氣功大師,他總結了先秦時期流行的各種養生方法,提出了「養形之人」與「養神之道」的區別,並通過對養形派的批判,以建立其養神之說。
從形、神的關系來認識人體健康與長壽的思專想,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有了。《黃帝內經》認為,上古之人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形與神俱」。
接著是從體能方面,登高不發抖,入屬水不沾濕,入火不覺熱。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多年的氣功修煉;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而這種境界,是只有氣功修煉到一定程度後,才能表現出來的狀態或現象。沒有練過氣功的人,不會有這種境界,也不會相信這種境界。
2、中醫養生學為什麼強調形神共養,養神為先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復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制、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百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度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莊子認為的氣功養生問題有哪些?
莊子的氣功功法,主要見載於《養生主》、《刻意》、《在宥》、《達生》等篇。尤其是《達生》篇集中論述了氣功養生的問題。
在莊子看來,養形派最大的缺陷在於有為,而這是違背清凈自然的規律的。他說:「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
也就是說,養形離不開物,包括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為取得這些物品,必須勞其形體,由是造成了精神的虧損,這剛好違背了養生之旨。
莊子抓住生活中一些死於非命的現象批評「養形」,他說:「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
莊子認為,萬物為天地所生,陰陽混合則成體質,氣息離散則返歸元始。生死往來,非己所能掌握。「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既然如此,養形是徒勞無益的。
針對養形的缺陷,莊子提出了「養神」的主張。他說:「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莊子進一步指出,養神最主要的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志就是意念,集中意念,就能達到凝神的境界。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
4、道教:莊子是怎麼談養生的
莊子的養生之道主要蘊含在他的《養生主》、《達生》、《外物》、《讓王》、《山木》、《刻意》、《天道》、《至樂》等著作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養形」,即通過攝取外在的物質來調理保養身體。《莊子·達生》:「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是說保養身體必須要有足夠的物質保證,然而物質充裕卻不能很好地保養身體的情況常有,保全生命雖然離不開身體,但身體存在,生命卻已喪失的情況也常有。生命的產生不能抗拒,生命的離去不能制止,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內為轉移。「養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持身體健康和生命的延續,但不能避免天災人禍給人帶來的危險和侵害。二是「養志」、「養神」,即通過內在的修養來培養志向、保養精神。所謂「養志」,是指培養、保持不慕榮利的志向。《莊子·讓容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意思是說,善於培養自己不慕榮利志向的人,就能忘卻自己的形骸;善於保養自己的身體的人,就能忘卻功名利祿;得道的人,就能忘卻工於心計。所謂「養神」,是指保養精神。《莊子·刻意》:「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
5、莊子的養生之道的積極的方面有哪些?
莊子養生之道詳見知《養生主》、《達生》、《外物》等
積極方面
一 養形過攝取外在的物質來調理保養身體,好好吃飯,根據個人需求以及年齡大小看是定時吃餐還是少吃多餐,是否需要葯膳調理等。
二 養神,也就是清靜無為當中一些很有用的東西,不大喜、大悲、大怒等,因為大道喜傷心,大怒傷肝,過思傷脾,焦慮傷肺,驚恐傷腎等。講究的就是個清凈自然。不為不正之事而焦慮,比如某些小事又不是工作你一直想,搞得心力交瘁。這些都是莊子養生的積極之處。莊子裡面幾句話你看看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回,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以瓦注者巧,以鉤答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泯。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
不好意思大多都忘了只記得意思了,反正講究順其自然,也就是按照客觀規律養生。
6、《莊子》里記載了哪些養神的方法?
養神的方法,《莊子》所載主要有心齋法、坐忘法、守一法、守舍法。
莊子借孔子與顏回的對話闡述了心齋的方法和要求。《人間世》記載,顏回說:「敢問心齋?」
仲尼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若一志」,就是專一你的精神。在氣功修煉中,就是凝神入靜的意思。後世氣功把凝神入靜作為修煉中的根本原則或者練功中的總要求,不論任何門派都很少例外。
緊接著是凝神入靜的方法。不要用耳去聽,而要用心去聽;不要用心去聽,而要用氣去聽。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耳朵的作用僅僅止於聽聲音,心的作用僅僅止於符合外物;只有氣這個東西,空虛、透明,能夠容納萬事萬物。
氣功在練功時,很多功法都要求在放鬆形體的同時,注意自己的呼吸之聲,先是慢、細、長,接著若有若無,最後連呼吸也不存在了。這時候就進入了「聽之以氣」的境界。
「虛者,心齋也」。這個「虛」,就是空虛、透明,就是沒有任何念頭,就是我自身也不存在了,什麼都沒有,這種狀態就是心齋。可以看到,後世流行的氣功功法莊子在這里已經提出了,並且理論成熟,核心突出,操作性很強。
莊子借顏回的口解釋了坐忘法。「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墮肢體」,就是放鬆身體,將全身的各個關節、部位全部放鬆;「黜聰明」,就是拋棄自己的聰明,什麼都不想,沒有任何念頭;「離形去知,同於大通」,就是擺脫形體放棄智慧,與大道融合為一。
可見,坐忘就是氣功最常用的靜坐,在虛無中忘懷一切,與道為一。這段話里,首先提出了放鬆的要求,其次是入靜,也就是離形去知;只要達到這兩點,就能進入氣功態,與大道融通為一了。而這兩點,恰恰是氣功中的兩個基本點,缺一不可,十分重要。
7、《莊子》——《庖丁解牛》中的「養生之道」指的是什麼?
從《庖丁解牛》析養生之道
主旨
本文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說明養生之道,凡事要順應自然,不勉強硬碰,還要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這樣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段落大意
本文共五段,各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說明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
第二段∶描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
第三段∶寫文惠君對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藝的贊嘆。
第四段∶庖丁自述解牛的見解。
第五段∶以文惠君的話總結全文,並點明文章的題旨。
內容分析
全文共五段,可歸納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段,是養生主全文的總綱,說明了養生之道,就是要順應自然。重點如下∶
(1) 作者以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知識作對比,指出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
知識,那就會使人疲睏不安,容易危害生命。
(2) 為了免除對身體的危害,人應忘卻一切善惡的觀念,不要為善以追求好名聲,
不要為惡以遭受刑罰。
(3) 為忘卻善惡、免傷身心,則凡事都要順著自然的中道以為常法,這便可以保
全性命、保全天性、存養精神、盡享天年。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五段,作者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闡釋養生之道。這部分的重點如下∶
(1)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A ) 庖丁解牛時,用手按著,用肩膊靠著、用腳踏著、用膝蓋抵住要支解的
牛, 手、肩、足、膝各部分的動作純熟配合,合於桑林舞的節拍旋律。
B) 庖丁運刀解牛時發出的聲響,無不合乎音律,合於經首樂章的節奏韻律。
(2)文惠君的贊嘆∶
由於庖丁解牛的動作熟練,而且富於美感和節奏感,令文惠君贊嘆不已∶贊嘆
地說:「技術何以竟達到這樣的境地?」
(3)文惠君的贊賞,引出庖丁解牛的一番見解∶
庖丁先指出他解牛的總則∶「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他追求的是道,是事物中蘊含的道理、哲理,已超過於一般的技術了。
庖丁自述解牛的經驗∶
(i)解牛的三個階段∶
(a) 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為不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看不見筋肉骨節間的空隙,所以將整頭牛看成一個整體。
(b) 三年後∶因為庖丁解牛的經驗多了,對牛體的結構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時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頭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體筋肉骨節間的空隙罷了。
(c) 現在∶他解牛時只用心神跟牛體接觸,而不需用眼睛去觀看。這是因為他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在筋肉骨節間的空隙運刀,不會碰著筋肉盤結的地方。
(ii) 庖丁用「族庖」、「良庖」襯托自己的技藝高超:
(a) 「族庖」每月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硬把骨頭砍斷。
(b) 「良庖」每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截斷筋肉。
(c) 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解牛數千,但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似的。因為牛的骨節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則沒有厚度,以沒有厚度的刀刃深入有空隙的骨節中,自然寬廣非常,很有運轉的餘地。所以他的刀雖已用了十九年,但仍鋒利如新。
(4) 庖丁從解牛經驗中得出的感受∶
(i) 做事要小心謹慎∶雖然庖丁解牛的技藝高超,但當他遇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時,絕不掉以輕心,他會戰戰兢兢地提高警惕,集中視線,放慢動作,謹慎小心地輕刀宰割。正如人遇到困難時,應謹慎小心,以免出錯。
(ii) 做人要斂藏自處∶當牛分解開了,他自然感到心滿意足,於是把刀抹凈後收藏起來。正如人解決困難後,應收斂鋒芒,以免招至妒忌。
(4)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一番話後,領悟到養生之道,點出了文章的題旨。
以庖丁解牛喻養生之道∶
喻體 本體
牛體 錯綜復雜的社會
牛的筋肉骨節 世上紛繁的事務
刀 人的生命
刀刃 人的本性
解牛的過程 人生的歷程
解牛的方法 養生的方法
解牛方法 養生方法
庖丁先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順著牛體自然的肌理,從筋肉骨節的縫隙處下刀,不切割筋骨,刀子無損,故能持久耐用。人處身於復雜的社會,面對紛繁的世事,應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順應自然而行,巧妙地避開種種障礙,不硬碰,才能盡享天年。
8、莊子是如何養身又養心的?
莊子,名周,字子休,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主張順應「天道」,放棄一切「妄為」。在《莊子?養生主》中,他將這種思想貫穿全文,為我們指點了養生的要領。
莊子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而刻意地追求長生,則是對生命的毀損。他用「庖丁解牛」這一著名的典故說明處世與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此外,莊子於文中還表達了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可以說,《莊子?養生主》既體現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又體現了莊子的養生智慧。在今天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個中滋味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味。
「坐忘」養身又養心
「坐忘」,語出《莊子?大宗師》,是莊子借顏回之口說出的。「坐」的姿態,「忘」的狀態,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而並非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心不動」故「形都泯故」。
這里的「坐」應該是一種由形式進入實質的途徑,就像過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戀它了,而「忘」,則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現實世界的種種規則之後心無掛礙的狀態。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種徹底的清靜。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靜坐養心可以使人體經絡疏通,氣血暢順,陰陽平衡,真氣充盈,故曰「靜者能養心」,因為心為五臟之首,心主血脈、主神志,心正常無疾者,五臟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則會致疾全身。
所以說,「坐忘」方法所能夠成就的是人的一種靜態,並且讓人在這種特殊的靜態下恢復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達到最佳平衡,甚至還能夠開發人體的潛能。在現代心理學與現代治療學中,也有很多的闡釋與運用。
莊子三法得長壽
莊子享年83歲,而當時的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這實在是高壽的奇跡。細究其故,其中長壽之道,如下三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曰寡慾。莊子認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只有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志的人,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
二曰靜心。莊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終日思想不得止息,定會百病叢生。只有心平氣和,心靜身穩,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擾,保持平靜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
三曰超然。莊子看待人生的態度十分超然,一切順應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弔唁,見莊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遺體旁敲著瓦盆唱歌。面對惠子的指責,莊子坦然地認為,人來自於自然,氣聚成形,氣散則死,現在人的形體已死,又將重歸自然,無疑不是樂事。雖然這個理論並非人人都可接受,但莊子豁達的人生態度卻是值得提倡的。
從莊子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想長壽,就要情緒安定,無憂無慮,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則。正所謂:「人之養生亦當如是,游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
9、莊子有哪些養生之道?
「養生」一詞最早即見於《莊子·內篇·養生主》,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道家養生思想,並且總結起來可稱之為「八字訣」。
首先是「少私」。莊子認為,私是百病之源。如果一個人「私」字當頭,就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終日不得其安,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他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靜默補病」的見地,就是說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遇事順其自然,剔除求名之心,精神寬慰,方「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少私才能長壽。
其次為「寡慾」。莊子認為「人慾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欲則必招禍染病。他提出少性慾就不會損精傷神,節食慾就不會勞氣傷神,寡官欲就不會積慮傷心。
再次為「清靜」。莊子主張「靜中養生」,常勸人習以頭空、心靜、身松為要領的靜坐功。他認為人若終日不得安謐,思想不能逸息,定生百病。他提倡人應當重視磨煉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情緒激動中要不時創造靜下來的機會。
最後是「樂觀」。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樂觀豁達,永葆青春。他曾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之得以保生;而鳥兒關在籠中,羽毛會憔悴,意志消沉,低頭不鳴,因之難以全生。人如果禁錮於精神惆悵之中,必會憂愁相接,有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