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就是養陽氣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養生就是養陽氣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抄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第二講
祛濕扶陽護健康
反復感冒、高血壓、哮喘、痛經、前列腺炎……這些疾病折磨著我們的身體,困擾著我們的生活。其實,這都是你體內的"濕"在作祟。現代人的生活質量越高,體內濕邪存在的概率就越大,這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系襲。六氣當中,侵犯陽氣最多的是濕邪,古語說"千寒易除,一濕難祛",祛濕邪果真如此難嗎?
第一節百
濕為陰邪
濕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古人認為濕屬陰邪,性重濁而黏膩,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當濕邪侵犯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時,最容易阻遏氣機,使度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妨礙脾胃的運化。
六淫害人濕為首
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知氣是自然界當中正常運行的一種常氣、平氣。古人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人身體上,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正好對應我們的五臟--心、肝、脾、肺、腎,當人體遇到這六氣太過或者不及的時候,就會轉化為六淫,也就是淫邪之氣。
其實六氣都可以造成人體陽氣的損害,那麼哪種氣對人……道
2、中醫為什麼擅長慢性病?
俗話說: 「疾病要三分治,七分養」。充分說明了「調養」在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對於慢性病更是如此。慢性病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狀態,常見的慢性病有高血壓、糖尿病、肝病、惡性腫瘤等。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慢性病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慢性病患者不僅自己長期經受病痛的折磨,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慢性病一般病因復雜、病情多樣,需要治療與調養並重,中醫葯對於慢性病的調養具有重要意義。
1.辨證論治,遣方靈活:慢性病症狀多,甚至有的患者全身不適,一天要吃很多種葯物,常聽患者抱怨每天吃葯都吃飽了,哪還吃得下飯?中醫看病是綜合患者的症狀特徵,分析所屬證型,在確定主證的基礎上,辨證施治,還可以根據次要症狀靈活加減,一方多葯,煎湯同服,省去吃很多葯的麻煩。還可以隨著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用葯,非常方便。很多人患的是同一種病,但中葯處方卻不相同,這正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結果。比如都是「慢性乙型肝炎」,處於不同的階段治療方法有很大差異,又有「肝膽濕熱」、「肝鬱脾虛 」等證型的區別。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2.手段多樣,簡便易行:慢性病病情復雜,往往需要綜合多種治療措施。中醫葯治療手段靈活多樣,如內服、外用、針灸、按摩、理療等等,可多種方法並用。如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婦科疾病外用中葯洗浴方便實用。像老年人的骨關節疾病,推拿按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按摩、艾灸、拔火罐、刮痧等操作簡便易行,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省去到醫院看病的麻煩。
3.調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有些慢性病目前找不到明確的病因,如一些功能失調性疾病、亞健康狀態,患者終日有不適症狀,但檢查不出具體疾病。還有些慢性疾病雖然病因明確,但還沒有非常理想的治療措施,或者由於費用很高,患者無法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中醫根據症狀、體征、舌象、脈象等分析辨證,立法處方,綜合調理,能夠起到調節臟腑功能,改善臨床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4.未病先防,注重養生:很多慢性病是由於人們不良的生活習慣及行為方式造成的。如脂肪肝的發生與長期大量飲酒、營養過剩、運動過少密切相關。每天吸紙煙25支以上者比不吸煙者肺癌患病率增加50倍。因此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掌握養生之道有助於防治慢性病及亞健康狀態。中醫有很多非常寶貴的養生思想,涉及到形體鍛煉、飲食起居、情志調節等很多方面。在形體鍛煉方面有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等鍛煉方式,尤其是太極拳已經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健身方式。葯膳、食療更是中醫葯的特色養生之道,不僅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對很多慢性病還起到了輔助治療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醫就已經注意到情志與疾病的關系,將五臟分別對應五種情志,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情志過於激烈會引起相應臟器的損傷,如「暴怒傷肝」、「思慮傷脾」。慢性病患者由於長期的病痛折磨,容易發生情志失常,兩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保持平和樂觀心態,減少不良情緒刺激,能夠防止疾病發生,有助於慢性病的康復,正如《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3、陽氣不足,百病生,中醫教你如何補陽氣
按照中醫理論,人生病,一定先是「陽」出了問題,最後累積到「陰」出了問題。很多疾病是陰陽錯綜交雜,而不是單純的陰虛或者陽虛,如果分不清的話,會導致身體出現很多問題。專家指出,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要靠陽氣推動,陽氣的主要作用是防禦疾病。 生病=「陽」出了問題 「陽氣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葯」「養生治病首要扶陽」「80%的現代人都陽氣不足」「陽氣若足千年壽」……在市面上熱銷的養生保健書籍中,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確實,陽氣對人體至關重要。《黃帝內經》中《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若天上沒了太陽,地上就沒有生命;人若沒有陽氣,生命就會停止。人的壽夭就要落實在陽氣上面。長壽的人往往是陽氣足的,相反,若陽失其所,則有折壽短命之虞。我們的身體壯不壯實,能不能抵禦外邪的侵襲,就要看這個陽的衛外作用。 中醫認為,人體陽氣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生化作用,人體靠陽氣生化氣血、精血津液;二是宣化作用,人體的氣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陽氣輸送、散布;三是衛外作用,陽氣有防禦和衛外作用,即抵禦疾病。 陽氣是如何被損耗的 陽氣既然這么重要,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身體內的陽氣有怎樣的脾性?又是怎樣被損耗掉的? 專家表示,陽氣有升降出入的規律,春天陽氣開始生發,夏天生發至極限,秋天開始收斂,到了冬天則潛藏起來。若以一天來算,白天相當春夏,夜晚相當秋冬。也就是說,每天早上當我們醒來睜開眼睛時,體內陽氣開始生發。到了中午,陽氣生發到極限,然後漸漸衰退。傍晚時陽氣入陰,到了夜晚則潛藏起來。陽氣入陰,人就准備睡覺了。人的生物鍾實際上就是根據陽氣規律來運轉的。 【個例一】作息紊亂傷陽氣 一位因為生物鍾紊亂導致陽氣不足的患者,她是一位實習護士,23歲,主要症狀是「不管睡多長時間,每天醒來人總是很睏倦」。經醫生細問之後,找到了女護士的病因:三天兩頭上夜班,每天總要忙到凌晨兩三時才睡。作息時間與陽氣升降出入規律相違背,體內陽氣就消耗得快,而陽氣不足,人就沒精神,所以女護士即使每天睡到快中午才起床,還是會感到疲倦睏乏。 【個例二】過度勞累耗陽氣 劇烈運動、過度勞累也會加速陽氣耗損。張靜介紹,人體內的陽氣處於一種動態的狀態,但當人進行劇烈運動時,陽氣就會向外發散。她曾經接診過一位患者,每當勞累時就會發燒。張靜認為該患者屬於內傷發熱。《黃帝內經》中說「陽氣者,煩勞則張」,張即騰躍的意思。中醫主張以靜養生,尤其是傍晚、夜晚或秋冬季節陽氣潛藏的時候,要避免進行劇烈運動。 【個例三】過食生冷損陽氣 南寧長年天氣炎熱,不少市民有喝冷飲吃寒涼食物的習慣。市民覃女士吃冰凍食物,很容易就拉肚子。醫生表示,這實際上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張靜解釋,陽氣在春天開始生發,逐漸往人的體表走。到了夏天,陽氣最旺盛,人體內的陽氣基本都散發到體表,留在體內的陽氣就少,抵禦疾病的能力就隨之減弱,此時過食寒涼食物,就容易引起身體不適。 臟腑陽氣不足會怎樣 專家指出,陽氣對人體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功能方面。陽氣好比熱能,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轉,全靠它來推動。體內的陽氣一旦損耗過多,那麼五臟六腑的功能就會出現問題。 肺陽不足人易外感 主要症狀:肺陽虛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容易感冒、咳嗽,且病的時間也較長。肺陽不足的小孩,常會面色晃白,容易外感。 調理要點:中醫認為「形寒食冷則傷肺」,因此肺陽不足的人調理最關鍵的地方,張靜認為是,「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咸」,也就是說飲食要根據自身狀況,不宜過食五味,並要隨著氣候變化來添減衣服。 腎陽不足,泌尿系統多疾患 主要症狀:張靜曾接診過一位病例,患者為60多歲的男性,因骨頭痛來就診。經過詳細問診,張靜了解到患者年輕時有冬泳習慣,這正是他的病因所在,因為冬天時陽氣閉藏,此時過度運動或劇烈運動,會使陽氣往外宣洩。腎陽不足的表現多樣,主要有兩大類表現,一是表現為腎氣化濾水功能失常,即表現為小便頻多或小便排不出;二是表現為生殖功能異常,如男性的陽痿、女性的月經不調。 調理要點:平時飲食宜多吃溫補食物如羊肉,傍晚及秋冬季節避免劇烈運動,冬天陽氣閉藏的時候,盡量早睡晚起,使陽氣得到很好的儲藏。 心陽不足人體血運則差 主要症狀:血液的運行主要是靠心陽的推動,一旦心陽不足,人體血液循環就會變差,心血容易淤堵,人就會出現後背寒冷、胸悶、心痛、胸痛等症狀。臨床上,不少冠心病病人存在心陽不足的現象。 調理要點:要補心陽,張靜建議用桂枝甘草湯。具體用量要根據實際病情,臨床上對於病情一般的病人,張靜會以桂枝10克、甘草6克這么一個方子來調理;對於病情較重的,甘草則增至30克,桂枝用10~15克。 脾陽虛消化功能差 主要症狀:脾主運化,脾陽不足,則運化水谷功能會失常,人就會出現納呆(胃口不好),進食不消化、胃腹脹滿、大便完谷不化(即吃進什麼就拉什麼,食物完全不消化)、溏爛。 調理要點:飲食忌生冷、肥甘厚膩,宜吃清淡、軟的食物;多吃五穀雜糧如八寶粥、蓮子、扁豆、淮山等健脾的食物。
4、中醫對慢性病治療要多久能見效果?
那得看什麼病了,或者講是否能遇上好的中醫,這些都是些不確定的因素。對一些病症,中醫確實有妙手回春之功效,現在有些治療儀也是通過中醫的理論來達到治療目的的,對好多慢性病有神奇的治療效果(我所知道就有一種治療儀能治療百種以上的疾病,神奇的叫沒有用過的人感覺不可信)。所以,不可一概而論,應分病對待。如有可能,不妨你說說是什麼慢性病,然後,再談治療效果。
5、中醫養生都是養的什麼?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延長生命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6、為什麼現代都普遍認為中醫是慢郎中了?
就是古今人生活習慣不同造成的體質差異,所以現代都普遍認為中醫是慢郎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