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養心?
靜則神藏,靜心養心
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世界是從靜寂中產生的,「有生於無」、「動生於靜」,包括人的產生。人的精神更是來源某種靜寂。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生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 「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靜,心態自然, 《黃帝內經》雲: 「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太玄經》曰:「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則害生,傷神則侵命。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完則體平,心安則神逸,此全生要訣也。」說明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就會危害身體,傷神就會影響生命,所以養性以保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全使身體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這是保證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慮,保持平靜,使人明白事理。當內心平靜,氣息就會和順,身體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長壽。所以說,心平則神安,心平氣和有利於延年益壽。
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個人終日心煩氣躁,顧慮重重,異想天開,想入非非,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達不到個人的慾望,就終日心神不定,煩躁不安,焦慮失眠,精神衰弱,則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將隨之而來,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七部要經》雲:「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盪,心盪則形傷,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棲心不誘於外也。」此話是指神思寧靜,心志就平和,則身體 ,就會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搖盪,身體就會受害。要想身體健康,首先要注重調理精神。所以安靜養神來保心,清虛靜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誘惑。所以要學會「鬧中取靜」、「靜中養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寧靜養心的保上健。近年來國內外興起「靜坐法」,它確實可驅去疲勞,消除疾病,恢復體力,凈化心靈,沐浴精神,是靜以養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後、晚上靜坐閉目養神,或午後稍睡片刻,便覺得神清心安。這樣有利於健康長壽。
養生重在養神,神是人體生命的基礎,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靈性和朝氣,神在於養,情在於節,人的情志和形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以情來,壽隨志定。情志是形體之根,內含精、氣、神。而情志攝生最主要的為養神。養神是人對自身的認識,是精神、認識、感情和思維方面的修煉。古人認為神清則骨老,多情則骨衰。一般情況下,情志健康、無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為健康的人。精神樂觀、坦然,神思不變,氣血就安然平靜,就無害於臟腑功能,人就會遠離疾病和衰老。若人多雜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會削弱正常的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常,精神和身體得不到滋養,疾病將隨之而來。若精神不空虛,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盡天年。
調節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處世要與人為善,氣量大,不斤斤計較,助人為樂。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順境也有逆境。遇到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時,不要垂頭喪氣,自暴自棄。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要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樂於恬淡,使心志處於虛無狀態,才能與天地同壽。
清心靜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靜,合理地用神。而清靜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是思想的清靜,需要經過修煉才能達到的狀態。因為神氣清靜而無雜念,才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靜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動,用而不過,思想專一,排除雜念,從而能專心致志地工作和學習。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入靜以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恢復到兒童時大鬧電波的慢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標得到了「逆轉」。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凡是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節,則多種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地增加,如腫瘤、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只有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心,才能有效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有利於身心健康。
《太平經》雲: 「求道之法,靜為基先。」說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於靜。《直仙真指》雲:「清靜二字,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說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靜,靜是指氣海安靜。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會干擾,性情穩定而神氣清明;氣海靜,邪惡的慾望就不可能產生,精神內守,臟腑強盛。心裡純凈,神就不受干擾,人就能常常處於清靜之地。而佛家的禪靜是在修禪的過程中,修行者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環境刺激對人的心理、生理活動的干擾,達到超凡脫俗,趨於寂靜。通過禪定達到內心清靜,精神不渙散;只有精神不渙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長壽。可知佛家的禪定養生與中醫強調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練身調形,首先要主動地調攝精神。因為精神清靜,意志安逸,心神安定,達到真氣調和順暢而不生病的狀態。雖然中醫心理養生與佛家禪定有一定差別,但它們的養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靜心養性。
2、如何養心
靜則神藏,靜心養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世界是從靜寂中產生的,「有生於無」、「動生於靜」,包括人的產生。人的精神更是來源某種靜寂。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生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 「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首先做到心靜,心態自然, 《黃帝內經》雲: 「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太玄經》曰:「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則害生,傷神則侵命。故養性以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完則體平,心安則神逸,此全生要訣也。」說明喜怒傷性,哀樂傷神。傷性就會危害身體,傷神就會影響生命,所以養性以保全氣,保神以安心。氣全使身體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這是保證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慮,保持平靜,使人明白事理。當內心平靜,氣息就會和順,身體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長壽。所以說,心平則神安,心平氣和有利於延年益壽。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個人終日心煩氣躁,顧慮重重,異想天開,想入非非,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達不到個人的慾望,就終日心神不定,煩躁不安,焦慮失眠,精神衰弱,則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將隨之而來,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七部要經》雲:「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盪,心盪則形傷,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棲心不誘於外也。」此話是指神思寧靜,心志就平和,則身體 ,就會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搖盪,身體就會受害。要想身體健康,首先要注重調理精神。所以安靜養神來保心,清虛靜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誘惑。所以要學會「鬧中取靜」、「靜中養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寧靜養心的保上健。近年來國內外興起「靜坐法」,它確實可驅去疲勞,消除疾病,恢復體力,凈化心靈,沐浴精神,是靜以養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後、晚上靜坐閉目養神,或午後稍睡片刻,便覺得神清心安。這樣有利於健康長壽。養生重在養神,神是人體生命的基礎,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靈性和朝氣,神在於養,情在於節,人的情志和形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以情來,壽隨志定。情志是形體之根,內含精、氣、神。而情志攝生最主要的為養神。養神是人對自身的認識,是精神、認識、感情和思維方面的修煉。古人認為神清則骨老,多情則骨衰。一般情況下,情志健康、無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為健康的人。精神樂觀、坦然,神思不變,氣血就安然平靜,就無害於臟腑功能,人就會遠離疾病和衰老。若人多雜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會削弱正常的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常,精神和身體得不到滋養,疾病將隨之而來。若精神不空虛,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盡天年。調節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處世要與人為善,氣量大,不斤斤計較,助人為樂。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順境也有逆境。遇到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時,不要垂頭喪氣,自暴自棄。無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要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樂於恬淡,使心志處於虛無狀態,才能與天地同壽。清心靜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靜,合理地用神。而清靜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是思想的清靜,需要經過修煉才能達到的狀態。因為神氣清靜而無雜念,才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靜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動,用而不過,思想專一,排除雜念,從而能專心致志地工作和學習。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入靜以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恢復到兒童時大鬧電波的慢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標得到了「逆轉」。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凡是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節,則多種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地增加,如腫瘤、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只有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心,才能有效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有利於身心健康。《太平經》雲: 「求道之法,靜為基先。」說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於靜。《直仙真指》雲:「清靜二字,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說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靜,靜是指氣海安靜。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會干擾,性情穩定而神氣清明;氣海靜,邪惡的慾望就不可能產生,精神內守,臟腑強盛。心裡純凈,神就不受干擾,人就能常常處於清靜之地。而佛家的禪靜是在修禪的過程中,修行者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環境刺激對人的心理、生理活動的干擾,達到超凡脫俗,趨於寂靜。通過禪定達到內心清靜,精神不渙散;只有精神不渙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長壽。可知佛家的禪定養生與中醫強調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練身調形,首先要主動地調攝精神。因為精神清靜,意志安逸,心神安定,達到真氣調和順暢而不生病的狀態。雖然中醫心理養生與佛家禪定有一定差別,但它們的養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靜心養性。
3、中醫養生的基礎理論依據是什麼?
中醫養生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百外以下四點: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度,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知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道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3.動靜結合:現代版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權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
4、結合中醫養生理論,方法與現代生活方式談談日常生活應怎樣養生
上士養心,中士養生,下士養身
<黃帝內經>雲: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更具體點就是子時前要睡覺,飲食要清淡,規律.心態好
5、結合中醫養生理論談談如何在四季進行養生
你這是論文題目啊?
找個學習中醫葯的人給你談談吧!我的能力回答不了你喲
6、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如何達到養心境界?
養心貴在靜心,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心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
《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情緒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
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
養心重在養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7、中醫養生如何養心
中醫理論中,心屬火。火,就是火焰、火苗。火這個東西本身是個氣,是空的,是虛的,它本身是沒有辦法養的。只有給它加柴,柴多、柴好,火焰就強烈就持久。
肝為心之母,所以,養心首先要通過養肝。而肝又是將軍之官,可順不可逆。所以養肝要少生氣,多吃清淡,少焦慮,不要長時間用眼。而肝經當令的時間是丑時,就是一點到三點的時間。肝膽互為表裡,養肝也要養膽,而膽經當令是子時,就是晚上十一專點到一點的時間。屬所以,養肝膽就要早睡。
同時,心的外面有心包,是心的最後一道保護。心包強,心的功能也就強。
8、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該如何養心呢?
我認為養心需要一些條件。
首先,既然要養心,需要一顆淡定的心。同時不能太浮躁,注意認來真的學習,同時也要培養一個單純的心,不能太浮躁,同時也要注意好好地學習一下東西,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再有,要記得微笑,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微笑可以讓自己釋放源一下內心,也能欣賞到大自然的許多美好,也能讓別人看著心裡舒服,不像愁眉苦臉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記得運動,運動可以百放鬆身心,比如跑步,可以讓自己在有度氧運動中得到一些愉快和滿足,同時也能思考一些事情,也能讓自己的心情愉悅,想通一些事情,也能對我們的心靈起到保護作用。
還有就是可以冥想,冥想其實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瑜伽者通過問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答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這樣的話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更加懂得一些事情,也能起到養心的作用。
9、中醫養生理論認為的修身養生是什麼?
對於修身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百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修身養性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度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回怒、哀、樂、悲、
恐、驚,這是人的7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答,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