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養生先養神?
「形神合一」是養生防病學的一個重要觀念。古代養生學家譽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保養的關鍵。神,這里主要指精神思維活動。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思慮過度,或情緒不暢,『會耗傷精氣,引起氣機紊亂,陰陽失調,臟器損傷而發病。故有「養生先養神」之說。養神,指精神情緒常宜安靜,使精、氣、形得到休養生息。
由於精神思維是處於運動狀態的,所謂「靜」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靜神就是動中求靜。如氣功中的靜功鍛煉,藝術活動中的琴棋書畫等,使人精神愉快,貫注專一,起到良好的養神的效果。所以,養神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或調節作用。
適時調神,是根據自然界的時間節律變動,來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自然界四時之氣的變化,包括消長盛衰、生長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動也應與這種變化一致。春天陽氣回轉,冰雪消融,花開柳綠,一派生機。此時應格外珍惜時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應使神志伸展舒暢,不宜抑鬱,以順應春天生發之勢。夏天艷陽普照,萬物繁茂,地氣蒸騰,雨水充足。此時應使神志充實歡愉,不可過怒,對事物充滿愛心,讓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順應夏天成長之勢。秋天,陰氣漸長,秋風勁急,萬物成熟,果實待收。此時應使神氣收斂,神志安寧,不可過分傷感,以避肅殺之氣,順應秋天收成之勢。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盛,天寒地凍,草木凋零。此時應使神志平靜,不可過分發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時再行活動,以順應冬天潛藏之勢。一日之中的時間節律也類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為冬。人體的活動和精神狀態要隨四時變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應當情緒振奮,精神清爽;日中應情緒飽滿,精力旺盛;日落精神應保持安靜,不可過於波動;夜半應入睡休息,不可強使興奮。這樣,才能使神志變化與自然節律、生理節律同步,保證機體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讓自己更快樂》
2、養生的類型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3、傳統養生的養生分類
傳統養生種類比較多,大體可以中醫養生;食品養生;葯物養生;精神養生;心理養生;氣功養生;武術養生;辟穀養生;佛家養生;道家養生;儒家養生;書法法養生;音樂養生;五行養生;吟唱養生;吐故納新養生等等。這些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養生之術。
《內業》與養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鍛煉身體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很難有專門的鍛煉身體的機會,有沒有方法,一邊工作一邊健身、養心、增長智慧,在日常的活動過程中來鍛煉身體,而且工作做的好,身體也鍛煉的完美。 可以說;有。
為了說明這件事情,先引用一句諺語來過渡解釋一下。有句話說 「飯吃八分飽,到老胃口好」,知道這句話的效果,自己在一日三餐中有意的去做到,也許這輩子真的胃口就好。那麼能不能找到一句話,只要做到了,身體各部都會好,都協調健康呢!而且在日常活動中能去完成呢。 能! 這句話就是:
敬守忽失
下面就來介紹怎麼做到這句話;
這句話,取自管子的《內業》,內業意思就是鍛煉心裡的功夫。內業的價值,可以和後來的道德經,和釋家思想相並論。具體的信息可以查看敬守注內業詳解。
按照內業的觀點,人的結構是一層一層的,
每一層次,都象一座堅固的城防,不能被任何物質精神的東西突破,突破了就要處理,不處理就要生病。怎樣來維護這坐城防,怎樣處理問題呢,就是敬守忽失。意思是講,遇到了問題,要恭敬的對待,不論什麼問題都要恭敬,然後守住它,不要讓它跑掉了,再一步步的想辦法去消化它。隨著認識的事物越來越多,認識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大,到一定的時候就把什麼事情都能處理得當,這樣來達到心靜氣理的效果。
為什麼「敬守忽失」這樣做到了,就可以健身、養心、增長智慧呢! 不放心的話,可以看看下面的詳細解釋:
要做到敬守忽失,也要有方法的,比如說要處理問題,處理得要有個標准,這個標准就是道德,簡單的說就是善。內業裡面說「守善勿舍」,就是說,要守住一口善氣不變。 因為善的東西就是有生氣的東西,任何問題你處理的都有生氣,身體的素質就會好。通常講「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所以說,人的情緒還是守住一個善字最好。還有一個字「敬」,做到恭敬,人的神氣會穩定。就是情緒能自己控製得住。人往往都是想東想西的,一瞬間,不知道有多少個念頭在反反復復的,要是恭敬的對待,就精神專注,就能把遇到的問題抓住不跑掉,這樣才有可能再去慢慢解決它。
善和恭敬做到了,還只是心情和待度的事情,接下來,形式也重要,就是採用怎樣的形式來做事情,來處理事情。內業裡面形態要求做到端「正」。就是說不要用騎牛的方式來騎馬,不要用養豬的方式來養鴨。不要掛羊頭賣狗肉。對於一個人來講,端正是不歪頭歪腦的,著裝都對稱等等,工作中的端正,是使用的工具、物品等放在合適的位置,對人對事都要認識清楚,要得體等等。環境事情不同,處理的形式不同,「正」就有不同的理解,要求什麼樣的事情對照什麼樣的形態; 「形」端正了,還有個好處,內業裡面說「正形攝德」「形不正德不來」,意思是說形態端正了,就有收貨。就是說騎馬的方式都有了,會有馬來供你騎的,養鴨的東西都備的妥當,自然有鴨養。如果你只會騎牛,有馬你也騎不了;如果你只有養豬的設備,有鴨也養不好。
所以,敬守忽失的做法,是抱住一顆善心不動不變,遇到問題事情都恭恭敬敬的,把形態端正好,再去把碰見的問題一個個的都解決掉{包括眼見、耳聞、鼻嗅、口嘗、身觸到的等等的任何一個感覺都看明白再放開它}。使得自己的身心不被干擾,不被污染。始終保持一個自己的原有心。
如果再簡單點說,就是要做到一天至少要把一個問題搞明白。
始終保持一個自己的原有心,這樣做到了,按照內業的意思就會「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就是講人在不被干擾的情況下,是會自然生長好的。
敬守忽失,還有個作用,按照內業上說,「道者所以充形也」,是說道可以充實人的形體。 敬守忽失的過程,也是神氣運動的過程,就是內業上說的道。這么做下來,人的形體就會堅固。也就是心的堅固。心堅固了,就不會被侵擾。
為什麼富不過三代?為什麼自我滿足的時候就消亡?為什麼運動身體好?為什麼腦子動的多就聰明? 就是,「道者所以充形也」,道動了,形體就堅固,越來越強健。道不動形體就得不到發展,就停止。
為什麼有的人,素質很好也有很大的追求,行為上卻萎靡不振,那是自己守的「道」
出了問題,所追求的和現實不相符合了,也是因為道沒有動了,一定要使得「道」動起來。所以守道也是要講究方法的。而且從小就要注意這件事情。
要是再從理論上來理解這句話,他和道家的「無為無不為」也符合,無為就是按照事情本身的規律做事情,敬守勿失,也要求把遇到的每件事情都理解清楚不相互混淆。該咋樣就咋樣;與佛家的思想也不違背,佛家思想要平等、不妄想、不執著。要明心見性。敬守勿失的做法要求心不被干擾污染,就沒有執著於哪一個的事情了,保持本有的自己的心,就是和見性的意思相當。
綜上所敘,要想身體好,就是心不被干擾不被污染。怎麼來做到,就是一句話:
敬守忽失
如果擴充為幾句話,就是(心如鐵城,喜怒不侵。勿煩勿亂, 宜安宜寧。守善勿舍,依德依道。正形攝德,能君萬物。)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也是不容易的。首先,就難抓的住。要是自己想一下自己近幾分鍾想的事情,有幾個是仔細解決過的呢! 再一點,人難經得起誘惑的,一受到誘惑就偏心了。就不是自己原有的心態了。所以要做到敬守忽失,也是慢慢來,做到多少是多少吧。
如果在工作中來做這一點,有個好處,事情不處理,事情還在那,所以不得不做。自然把一個個問題處理好,這是借工作來養成 敬守忽失的習慣了。現在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很多違背人的本性規律的,我們正在推行《內業與企業管理》的課程。但願將來人人都能在一個 敬守忽失的環境下來工作。這樣做對企業是有好處的,如果員工都恭恭敬敬的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得當,那從工作上來說,不正是企業所需求的嗎。
如果人積久成習,就是說心裡受到干擾太多太嚴重,怎麼辦?內業上也有解決的辦法。這里就不詳細講敘了,。如果對《內業》養生感興趣的話,歡迎一起討論。相互學習吧,教學相長 嘛!~
4、養生有那些分類?
「民以食為天」,說明了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獲得所需營養,才可能維持健康和生命。
寓醫療保健於生活中,運用食物養生保健,具有食物的營養和葯物的功效之雙重作用。「寓醫於食,寓醫於補」、「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即為此理。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性(指寒性體質或寒病,熱件體質或熱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質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閱此,對食物宜忌也不一樣,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對人的作用,將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體條件不同,對合理化的飲食要求也有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品種多樣化,達到互補;攝入適當,忌暴飲暴食;烹調適當,防止破壞營養;實行定時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無毒、無害、無污染,衛生清潔。
本文著重介紹的,是概要說明飲食的合理搭配與人的養生保健的關系。
人類的食物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不外乎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水和維生素六種。各種營養素在體內互相作用,一日三餐的安排就絕不能只擇其一而偏廢其它幾種。只有合理搭配,才能確保身體健康。
怎樣才算飲食的合理搭配呢?
一、粗、細糧合理搭配
有些粗糧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細糧高,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粗、細糧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又可增添多種風味。如玉米面和麵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雜合面窩頭(玉米面、豆面、小米麵、麵粉)、綠豆乾飯、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國民間喜食易做的食物。
二、干、稀合理搭配
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選配谷類蛋白質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饅頭、花捲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窩頭、絲糕配面湯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三、蔬菜的多品種搭配
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蔬菜含營養素的多少和種類不一,在選擇蔬菜時,應特別注意選食含鈣、鐵和維生素B2、C及胡蘿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種應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個品種,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綠葉蔬菜,此外,黃色、橙色和紅色的蔬菜也應盡量食用。在缺菜地區和缺菜季節,多吃些豆芽,特別是綠豆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
四、副食的葷素搭配
副食是攝取多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也只有採取多品種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證全面充分地供給人體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葷素搭配,是副食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例如麵筋、豆製品與動物蛋白質搭配,能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它們再與蔬菜搭配,又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在平衡膳食中,豆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最好能佔全部蛋白質供給量的三分之一。
5、「養身」、 「養生」、 「養神」、 「養心」、 「養性」、 以上這些詞的含義及區別是什麼?
養身主要指保養、養護身體;養生是養身體養精神的綜合;養神指的是保養好的精神狀態;養心是指對心臟的養護;養性指修養自己好的性情和行為。
6、養生功法中、養神有什麼方法?
雖然形氣神在養生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道家更強調精神的支配性和決定性影響。道家認為精神是生命的核心,是生命活動的主導者,精神的損傷會導致形體的衰敗。
養生功法多數集中與道家功法中,筆者就曾經在武當師和功夫館中學習一年,功夫館中中有教授到的養神zd功法有:
1.煉神
道家認為識神不利於人的生存質量,強調修煉應保元神而消識神。正所謂「煉神者,版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
2.守竅
守竅之法很多,不同素質之人,宜採用不同之法。在守竅過程中,也應根據氣機的變化而靈活掌握,轉換意守之竅。
3.存思
存思內容十分廣泛,上至於天體日月星辰,下至於雲氣山川等。方法是在冥想中使精神集中,即凝視諸神權中的神,想要固定的神,將思緒集中到這個神上。神不僅是空洞的形象,不是想像神,而是真正的看到神。
守竅與存思僅僅是使散漫的注意力集中而達到靜定的手段,最後要達到「忘守」,才有益身心。
7、養生,如何養神?
順應自然
古代人能夠長壽大多數都是因為飲食節制、作息規律、不過度操勞,從各個方面保持身體和精神健康。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身體卻出現了「亞健康」,就是違背了自然規律、醉酒縱欲,不正常作息,生活無節造成的。
精神內守
思想安靜,真氣運行通暢,精神守護於內,疾病就不會產生。精神內守主要包括:心情安定而沒有恐懼心理,不講究吃穿,避免不正當的嗜好、慾望,樂於生活。
清靜養心
靜心能使人長壽,可通過練習各種「入靜保健法」來做到。中醫提出的「自治,自克,自悟,自解」,是指善於排解,自我心理調節,以達到氣靜神定。另外,也可以從培養各種興趣愛好,如書法、繪畫、集郵、養花、下棋、聽音樂、跳舞、散步等方法,控制情緒。廣泛的興趣愛好,有利於陶冶性情,驅除煩惱與憂慮,使思想專一而達到靜心之目的。
良好心情
「七情太過生百病」,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若七情反應過於強烈持久,也會引起疾病。如何保持好心情呢?一是淡泊名利,忘掉個人得失。要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二是知足自樂。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特別是學會比下有餘,心情才會舒暢。三是不要妄想。總是回憶過去的榮辱悲歡,或事到眼前畏首畏尾,以及期望未來的榮華富貴,都稱為妄想,會增添煩惱。四是善於面對逆境。對生活的艱難,以樂觀豁達的胸懷面對。五是有童心。六是要心寬。凡事不計較,如此自然快樂。七是要性子慢。性格和緩,不急躁,難得糊塗。八是要耳順。凡事順其自然,無論聽到什麼,收得起,放得下,別太敏感。
道德高尚
學者說具有品德高尚道德的人,可以免除敵意,驅除煩惱,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延緩衰老。從心理上講就是助人為樂,心懷坦盪,不圖回報,自然也就少了心情壓抑。使身體得以放鬆,從而延年益壽。
閉目養神
雙目微合,設想一種輕松舒心的意念,排除外界各種干擾,只要長期堅持,就有促進心腦神經和細胞的活化作用,有益於解除疲憊感。
忍氣養神
生活中適時節制感情和忍怒寬容是修養高雅的表現,也是重要的保健之道。此外,忍氣養神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以心治神,心病還得心葯醫。人要隨時調節情緒,切勿獨思苦想和憤怒不平,否則會影響健康和損壽。
糊塗養神
在平時生活習慣中,有意識地不參與意義不大或價值不高的事情,沒有原則地爭執和較真,不計較雞毛蒜皮的是非,讓腦筋和心情鬆弛下來。
8、中醫養生講究一個「形神共養」,怎麼共養?
在中醫界,如果要養生,我們就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那就是形神共養。其實也就是其字面意思,我們不僅要要注意精神方面的攝取還要注意形體方面的保養。只有兩個相輔相成,方可真正均衡且統一的發展。那形神共養又是怎樣的一個養法呢?
首先就是精神方面的攝取了。在精神方面,我們需要靜心靜氣,不可什麼事都操之過急,得理不饒人,隨意發火,隨意生氣,這樣子是極為不利於精神方面的養生的。其實,心胸狹窄之人是最不利於養生的。其實生氣的時候貌似別人是在受氣,其實吃虧的是自己,或許對方毫不在意,根本就不管你,那你只能獨自生氣。氣憋久了,不僅不利於養生,反而還會折壽。
所以,要養生,必定是心胸寬廣之人方可達到。當然,精神攝取足了,自身每天都心平氣和,凡事佛系對待仍是不夠的。除了在精神方面的保養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形體上的保養。
形體可以說是我們一整個人生命和靈魂的載體。形體保養不好,丟了生命,又談何養生,這不是與養生相剋嗎?是另一方面的自我摧殘。所以說,注重形體的保養是極為關鍵的。其實,形體的保養也可以理解為是健身,當然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健身是不一樣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保養形體的時候,如果是老年人建議身體力行即可,不可運動過度。
中醫方法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較具權威的養生方法,在中醫界都如此建議,所以要養生,神形自然是不可分離的。唯有兩者相輔相成,方可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
9、什麼是清養神,靜養生?
古人認為,養生中,最重要的是養「精氣神」。這三者當中,神是十分重要的。精神的養生,首貴靜養。道家著名創始人學老子說在《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其根曰靜,靜日復命。」
《道庄·九部名教要記》引老子語說:「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老莊學派的清靜主張,雖然不消極的一面,但在攝生保健方面卻不乏可取之處。因萬事萬物,感傳於心,心神日理萬機,常常處於動而難靜的狀態。如果心神過於躁動,神不內守,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傷氣血,輕則招生疾病,甚則催人衰老,減短壽命。所以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故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強調「養靜為攝生首務」。
欲使心神清靜,關鍵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虛無」。《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就是內無郁所積;「淡」就是外無逐物;「虛無」是虛極靜篤,致真自然的意思。「恬淡虛無」實即摒除雜念,暢遂情志,神靜淡泊,保持「靜養」之意。
劉河澗曾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的確,清靜養神,是很好的養生方法,它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肌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保持思想寧靜無虛,意志平和調順,人體正氣充盈,肌腠固密,即使有很強的致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體。反之,心躁煩亂而不靜,則可能抬疾致祝,故《素問·痹論》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清靜養神,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心神清靜,之所以能起抗延年益壽的作用,是因為心神安靜者,其精氣日漸充實,形體隨之健壯;而心神躁動者,精氣日益耗損,形體必然過早衰老。古人之所以強調「靜者壽,躁者天」,是因為心常靜則神安,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延年益壽。
凝神斂思是保持「清靜」的重要方法之一。從養生學的角度來說,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生方法,並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不是人為地過於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專心致志,精神靜謐,不僅有利於工作和學習,而且可以排除雜念,驅逐煩惱,使機體處於正常的生理狀態。反之,「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這是由於心不可亂思,神不可過用,思太亂則傷,神過用則疲。
傳統中醫學認為,心藏神而寓君火,具有接受和處理事物的能力。一旦心神被外物所擾,則心火易動,心火動,慾念起,則定擾動相火,而使精氣損耗。如《養心膚語》中說:「心為精,主意,為氣馬。心馳意動,則精氣隨之行,故正心誠為中心柱子。」說明收心、正心是固精的前提和關鍵。
曾聽過一個故事,說兩個秀才同行趕考應試,途中遇到一隊出殯的隊伍,看到漆黑的棺材擦身而去,一個秀才馬上大感晦氣,認為兆頭不好,心中悶悶不樂。另一個秀才以為這是交個好運,棺材棺材,陞官又發財。結果考試下來,前一個秀才名落孫山,後一個秀才榜上有名。
這個故事給大家一個啟示:境由心造。其實,快樂是自找的,煩惱也是自找的。一個人對一件事感覺是快樂還是煩惱,並不完全取決於客觀環境,自己的心態往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鮮明的主觀性。世間許多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心境完全是由於其觀察思考問題的方法不同,從而直接影響人的主觀情緒。如果換個角度去觀察思考,也許就會拿得起放得下,就會換來愉悅的心情和快樂的人生。所以,遇事不妨多向那位豁達的秀才學學,用發現的眼光,去尋找生活中美麗的一面,平和自己的心態,隨遇而安。